-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司馬相如賦的美學思想與地域文化心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871938
- 條形碼:9787506871938 ; 978-7-5068-7193-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司馬相如賦的美學思想與地域文化心態 內容簡介
《司馬相如賦的美學思想與地域文化心態/博士生導師學術文庫》緊扣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辭賦的美學思想進行現代文學話語背景下的闡述,并詳細解析其中的地域文化心態。書中詳細論述了審美主體修養、審美構思特征、審美想象、審美靈感、司馬相如賦的審美精神、審美價值論、地域文化與司馬相如辭賦的藝術精神、巴蜀地域文化與司馬相如辭賦的藝術精神等。
司馬相如賦的美學思想與地域文化心態 目錄
**章 “博學綜理”:審美主體修養論
**節 “洞明字學
第二節 趣幽旨深
第三節 閱歷豐富
第四節 “博學于文
第五節 “讀萬卷書,以養胸次
第二章 “得之于內”:審美構思特征論
**節 “得之于內”與“自得
第二節 “得之于內”與自然而然
第三節 “得之于內”與“自創
第四節 “得之于內”與自由創作精神
第五節 “得之于內”與“自娛
第六節 “得之于內”與個人主義文學精神
第七節 “得之于內”與理性意識的覺醒
第八節 “得之于內”與個性化追求
第九節 “得之于內”與生命體驗
第十節 “得之于內”說與巴蜀地域文化
第三章 “苞括宇宙,總覽人物”:審美想象論之一
**節 “假稱珍怪,以為潤色”
第二節 心物交融,形神相徹
第三節 下長萬物,上參天地
第四節 體物寫志,神與物游
第五節 思接千載,聯類不窮
第四章 “憑虛構象、架虛行危”:審美想象論之二
**節 憑虛構象,氣號凌云.
第二節 架虛行危,凌虛翱翔.
第三節 有無相生,摶虛成實.
第四節 “架虛行危”與黃老仙人觀念
第五節 “架虛行危”說的現代解讀
第五章 “忽焉如睡,煥然而興”:審美靈感論
**節 神游式的超越
第二節 “煥然而興”的審美表現特征
第三節 “煥然而興”說產生的條件及培養途徑
第六章 “弘麗溫雅”:司馬相如賦的審美精神
**節 昂揚恢弘的氣概和包容開放的審美精神
第二節 高遠宏闊的氣度與圓滿完美的美學精神
第七章 “曲終奏雅”:審美價值論
**節 “諷一而勸百
第二節 失意與幽怨.
第三節 “顯侈靡”與“彰君惡”
第四節 “風力遒勁
第五節 傳統政治教化觀的當代意義
第六節 “好文”“刺譏”,自成機抒
第八章 中國地域文化與司馬相如辭賦的藝術精神
**節 地域文化與審美意識、藝術精神
第二節 地域文化與文學藝術、審美特色
第三節 地域文化與司馬相如賦作的美學精神
第九章 巴蜀地域文化與司馬相如辭賦的藝術精神
**節 巴蜀地域文化性格
第二節 巴蜀地域文化特征
第三節 司馬相如賦作的藝術精神與巴蜀地域文化心態
第四節 司馬相如對巴蜀文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司馬相如賦的美學思想與地域文化心態 節選
《司馬相如賦的美學思想與地域文化心態/博士生導師學術文庫》: 就司馬相如“控引天地,錯綜古今”“苞括宇宙,總覽人物”的命題看,“聯類不窮…‘萬途競萌”審美境界創構活動中的**階段應該是“視之無端,察之無涯”,是“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是“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是“窺情風景之上,鉆貌草木之中”的審美直觀。只有通過這種審美直觀,方能實現心靈與物象之間生命的共通,使外在的審美觀照轉化為心靈的飛躍與洞見。我們看到,在司馬相如的立場看來,宇宙自然中的萬有實象都不是色彩跡線等所組成的無機物質實體,而是流轉不居的有機生命形態。并且,當其在以“賦家之心”去“控引天地,錯綜古今”“苞括宇宙,總覽人物”“以心求境”“取境赴心”中進入審美關系,則已不是外在于人的物質實體和物理實象,而是被灌注了人的生命意義的晶瑩的、大化流行的審美對象。因為即如黃侃在《文心雕龍札記》中所指出的:“以心求境,境足以役心,取境赴心,心難于照境,必令心境相得,見相交融,斯則成連所以移情,庖丁所以滿志也。”在“流連”“沉吟”“窺情”“鉆貌”“睹物”審美活動中,大自然和社會生活的萬有形態,宇宙天地中無窮的自然物象和不息的生命勃動撞擊著審美主體“意思蕭散,不復與外事相關”的、寧靜空明的心靈,促使主體心靈中涌起深層的活力,在專一凝神中動員起自己的審美經驗、審美情趣、審美理想等去體察、印證對象的內在審美意蘊和外在審美形態,透過其表象去攫取美的底蘊。與此同時,在此基礎上通過審美想象與自由心靈去穿越時空、古今,去洞見*精深的生命隱微和進行新的審美境界的構創。對于審美境界的構創,“視之無端,察之無涯”的外在觀照作用于神思逸想至少有兩種以上的功能:**,胸備萬物。劉勰說:“博見為饋貧之糧。”“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登臨探索,飽游飫看,使宇宙自然中的千景萬象“歷歷羅列于胸中”,以獲得對社會和蕓蕓萬物的深切體察和體驗,從而能使審美主體胸中磊落,自成丘壑。王夫之說:“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是鐵門限。即極寫大景,如‘陰晴眾壑殊’,‘乾坤日夜浮’,亦不逾此限。”①是的,身所盤桓、目所綢繆能加深審美主體對生活底蘊和審美意旨的體認,增強主體對生活與自身的獨特感受和發現能力,并進而能于感物興懷的審美活動中促進主體生命力與創造力的升騰洋溢和心靈的活躍充實。第二,搖蕩心旌。心靈空間的拓展與審美想象的展開離不開感物動心。所謂“睹物興情”“感物吟志”。只有“感物”,才能“興懷”。即如王士禎在《詩友詩傳錄》中所指出的:“當其觸物興懷,情來神會,要括躍如。”《樂記》也曾指出:“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物色》篇說:“詩人感物,聯類不窮。”馳騖躍如的神思逸想離不開情感的推動,而情感的產生又離不開觀物活動的觸發。由“睹物”“感物”而興發的激情是“神游”的主要推動力。“聯類不窮”“萬途競萌”審美境界的創構活動是以“睹物”為出發點和基礎,引發與風去并馳的神思,與鼓起超然飄逸審美想象的風帆的是觀物有感而激蕩于審美心胸中的真摯、強烈、深沉的情感運動。正如《樂記》所指出的,審美活動的生成“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陸機在《文賦》中也指出,審美活動的開展是“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所謂“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①。“神應思徹”“應會感神,神超理得”②審美境界創構活動中的浩蕩之思、奇逸之想必須借助感事觸物、即景生情為誘發契機。審美想象的飛翔總是與主體心靈深處波濤起伏的情感緊密相關,離開情感功能,審美想象則無法正常展開,審美境界創構中的心靈馳騁也會因此而受阻。所謂“神用象通,情變所孕”。康有為在《南海先生詩集自序》中指出:“凡人情志郁于中,境遇交于外,境遇之交壓也瑰異,則情志之郁積也深厚。情者陰也,境者陽也;情幽幽而相襲,境娉娉而相發。陰陽愈交迫,則愈變化而磅礴……又有禮俗文例以節奏之,故積極而發:瀉如江河,舒如行云,奔如卷潮,怒如驚雷,咽如溜灘,折如引泉,飛如驟雨。其或因境而移情,樂喜不同,哀怒異時,則又玉磬鏗鏗,和管鏘鏘,鐵笛裂裂,琴絲情情,皆自然而不可以已者矣。”審美境界創構活動中,情數詭雜,浮想聯翩,物態紛呈的時候,也是審美激情達到白熱化的時候。情感熾烈,會促使審美興致勃勃;在郁積深厚的審美激情推動下,主體才能進入“神思方運,萬途競萌”“紛哉萬象,芳矣千想”的審美極境,一心洞開,萬象畢現,使自我的內在生命在“神游”中獲得拓展。的確,“神游”是“睹物”的必然,“睹物”是“神游”的基礎。“睹物”的結果必然會在主體的心靈空間引起震蕩,使天地萬物與主體心靈結構共同感應,物我、主客之間同條共貫,互參共照,相互契合,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審美視覺聯想和神思活動,以激情去否則匯自然物象,陶染大干世界,從而于“妙悟自然,物我兩忘”中使精神升華到無限的審美時空中去。 ……
司馬相如賦的美學思想與地域文化心態 作者簡介
李天道,四川省彭州市人,四川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專家,四川省文科二級教授、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美學學會副會長,中華美學學會理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理事。在《文學遺產》《文學評論》《文藝研究》《北京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表論文二百余數篇;在中華書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中央編譯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文藝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普利策新聞獎名篇快讀》《普利策新聞獎圖語》等專著多本。獲四川省教學教學科研成果獎—等獎1次;獲省部級社科優秀科研成果獎三等獎7、次、二等獎1次。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