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文化研究/王冀生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523215
- 條形碼:9787302523215 ; 978-7-302-5232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文化研究/王冀生 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圍繞教育、大學的本質及其規律展開論述,深入分析中西兩種文化各自的優點和不足,通過價值整合和綜合創新,在“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相互融合”和“堅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收西方現代文明所長”的基礎上,努力探索一種既超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高于西方現代文明的當代中國先進文化,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規律,旨在把我國建設成為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強國。
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文化研究/王冀生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圍繞教育、大學的本質及其規律展開論述,深入分析中西兩種文化各自的優點和不足,通過價值整合和綜合創新,在“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相互融合”和“堅信中華很好傳統文化吸收西方現代文明所長”的基礎上,努力探索一種既超越中華很好傳統文化又高于西方現代文明的當代中國優選文化,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規律,旨在把我國建設成為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強國。
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文化研究/王冀生 目錄
1 **章人的發展和教育本質
2一、 教育的本質和教育活動的根本目的
4二、 “促進人的發展”是教育活動永恒的主題
6三、 “文化育人”是教育本質的核心和靈魂
9四、 “每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崇高理想
11 第二章我國古典人文主義教育傳統
12一、 中國古代哲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靈魂
16二、 以孔子儒學為核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17三、 我國先秦時期“大學之道”的核心和精髓
20四、 中國科舉制度和書院教育的歷史地位
23 第三章西方教育從古典到現代的轉變
24一、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倡導的“自由教育”思想
25二、 德國威廉·馮·洪堡“由科學而達致修養”的新教育觀
28三、 西班牙奧爾特加·加塞特的《大學的使命》
32四、 美國約翰·S.布魯貝克“使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哲學”
36 第四章一個中西兩種文化矛盾沖突的世紀
37一、 開創我國大學從傳統到近代的新紀元
39二、 孫中山革命精神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新大學理念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文化研究目錄 41三、 西方近現代大學理念在中國的傳播
45四、 “西南聯大”的獨特價值和歷史地位
46五、 延安時期解放區高等教育改革實踐
47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理念的初步探索
51七、 我國大學從傳統到社會主義轉換的文化脈絡
56八、 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58 第五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建設理論
59一、 高等教育的科學內涵和學科建設
62二、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
64三、 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位
66四、 全面理解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的科學內涵
68五、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70六、 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重大轉折
71七、 高等教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問題
73八、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74九、 在本土化的基礎上加速實現高等教育國際化
76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建設理論要點
81 第六章世紀之交的中國高等教育
83一、 “以人為本”是一種教育哲學觀
85二、 21世紀面臨的新的挑戰和機遇
87三、 時代呼喚富有主體精神和創造力的一代新人
90四、 堅持“人文、科學、創新的統一” 93五、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征和科學內涵
96六、 現代高等工程教育的特點、規律和崇高使命
99七、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科學定位和辦學模式
101八、 從“技能本位”到“文化育人”高職教育轉型升級
103九、 立足地方,以人為本,崇尚品位,辦出特色
106十、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目標的再認識
109 第七章大學文化既是一種存在更是一種信仰
110一、 大學的本質是一種功能獨特的文化組織
113二、 大學文化是大學的文脈和大學人的精神家園
114三、 大學精神的核心是一種生命信念和價值追求
117四、 “人文關懷”和“獨立精神”是大學的“永恒之魂”
119五、 大學精神衰微正在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重要話題
120六、 我國大學精神衰微的主要表現和根源分析
123七、“文化為魂”是大學賴以存在的精神支柱
125八、 我國大學精神衰微的本質是“道德信仰缺失”
126九、 《大學文化哲學》在當代中國應運而生
129十、 從“高深學問”到“大學文化”是個質的飛躍
131 第八章具有根本意義的劃時代教育變革
132一、 讓每一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135二、 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137三、 堅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方向
138四、 堅信“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140五、 青年要自覺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43六、 把青年一代培養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145七、 大力弘揚“工匠精神”,促使我國高職教育向中高端進軍
147八、 扎根中國大地,加快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學科和大學建設
150九、 建設一支“師者仁心,學為人師”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151十、 進一步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
154 第九章構建當代中國大學人的精神家園
155一、 人文: 生命信念和精神境界
158二、 理性: 知識理性和價值理性
160三、 求實: 服務社會和堅守品位
162四、 創新: 自強不息和時代呼喚
165 第十章堅持以人為本和逐步走向和諧
166一、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在文化
168二、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169三、 全面開創我國高等教育和諧評估新局面
172四、 為實現“以人為本,走向和諧”崇高信仰而奮斗
175 參考文獻
179 附錄一作者主要論著
197 附錄二知名學者評論
215 舍大于得堅守自我(米壽人生感悟)
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文化研究/王冀生 節選
第三章西方教育從古典到現代的轉變 據史料記載,西方*早的大學出現在古希臘。從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倡導和英國約翰·亨利·紐曼堅守的“自由教育”思想到19世紀初葉德國威廉·馮·洪堡提出的新古典人文主義大學觀,再從1946年西班牙奧爾特加·加塞特的《大學的使命》強調“文化的傳授”是“大學凌駕于一切之上的基本概念”到1978年美國約翰·S.布魯貝克論述的“使大學合法存在的哲學基礎”,西方教育經歷了一個漫長、持續的矛盾沖突和轉換過程。 一、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倡導的“自由教育”思想 西方的教育理想,*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積極倡導的“注重發展人的理性”的“自由教育”思想。亞里士多德認為“自由教育”是“自由人”應該接受的一種教育,目的在于發展人的理性、心智以探究真理,而不是為了謀生和從事某種職業做準備。和我國孔子儒學的教育理想“以倫理道德為本位”不同,“注重發展人的理性”的“自由教育”思想是亞里士多德追求的一種教育理想,它的存在有兩個哲學基礎: 一是理性對于人的發展的重要性的學說;二是知識對于人的心智解放的重要性的學說。這種教育之所以被稱為“自由教育”,一方面是因為這種“自由教育”是以等級觀念作為基礎的,即以“自由人”作為教育的對象;另一方面是從教育哲學的角度,把“自由教育”當作人的理性和心智的解放過程,并把人的本性作為決定教育價值觀的*高尺度。他在其學術專著《形而上學》中就談道,希臘人“探索哲理只是為想脫出愚蠢,顯然,他們為求知而從事學術,并無任何實用目的”\[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形而上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19世紀初葉,面對工業革命興起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嚴重挑戰,畢業于牛津大學的約翰·亨利·紐曼堅守和發展了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積極倡導的“自由教育”思想。他和一切堅守理性主義和古典人文主義傳統的教育思想家一樣,認為大學不應該是傳授實用知識,而是“傳授普遍知識的場所”。他明確地指出“大學教育,對于學生來說,就是自由教育”,以“正確的推理來培養人的理性,使之接近真理”,這主要是因為大學是“訓練和培養人的智慧的機構,大學講授的知識不應該是具體事實的獲得或實際操作技能的發展,而是一種狀態或理性(心靈)的訓練”。他還指出“大學乃是一切知識和科學、事實和原理、探索和發現、實驗和思索的高級保護力量;它描繪出理智的疆域”,“在那里對任何一邊既不侵犯也不屈服”。約翰·亨利· 紐曼是19世紀公認的*有權威的教育思想家和神學家,1852年他當選為英國都柏林天主教大學的校長并發表了一系列著名的關于大學理想的演講。這些演講1853年匯集出版時定名為《論大學教育》,后經過修改補充于1873年再版時更名為《大學的理想》。 盡管由于歷史的局限性,約翰·亨利·紐曼曾經排斥在大學里搞對實際問題的研究,認為 “科學研究和教學是兩種迥然不同的功能,而且它們也需要截然不同的才能”,“教學允許和外界打交道,而實驗和思辨的自然條件是隱居”,主張“要在科學團體和大學之間進行智力分工”。但是,應當充分肯定,約翰·亨利·紐曼的《大學的理想》是西方**本系統闡述大學理想的代表作,對當時和后來世界大學的發展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是古典大學留給今日大學*重要的精神遺產。 應當充分肯定,以我國先秦時期孔子儒學“以倫理道德為本位的”教育理想和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倡導的“注重發展人的理性”的“自由教育”思想為杰出代表的人類古典人文主義教育傳統在人類教育發展上具有獨特的歷史地位,開創了人類探索教育的本質及其規律歷史的先河,它是人類教育發展的根,它所堅守的人文精神是人類教育偉大寶庫中的珍品。 二、 德國威廉·馮·洪堡“由科學而達致修養”的新教育觀 19世紀初葉工業革命的興起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是一股勢不可擋的歷史潮流,因此,英國古典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家約翰·亨利·紐曼堅守和發展的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積極倡導的“注重發展人的理性”的“自由教育”思想,很快就受到了來自德國新古典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家威廉·馮·洪堡的嚴峻挑戰。德國新古典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家威廉·馮·洪堡,順應工業革命興起之后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歷史潮流,在1810年創辦柏林大學時把學術研究功能引入了大學,創造性地提出了“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統一”和“由科學而達致修養”的嶄新理念,發展了歐洲中世紀以來“學術自由、大學自治”的學術價值觀,促使西方大學實現了由單一的“傳授普遍知識”的教育機構向既是教學中心又是學術研究中心的根本轉變,開辟了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變革的嶄新時代。陳洪捷教授在其學術專著《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的影響》中對德國新古典人文主義大學觀的科學內涵、它的形成和發展及其對德國和世界的深刻影響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以下摘自陳洪捷: 《德國古典大學觀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主要觀點是: **, 柏林大學的建立標志著一個新的時代的開端。 “18世紀末,在啟蒙主義思想的背景下,大學被視為是僵化保守的機構,是中世紀的殘留,已滿足不了國家對具有專業和實用知識的官吏的需要。改革傳統大學,加強其實用功能成為一種共識。1808年10月,洪堡被任命為新建的普魯士王國內政文化教育司的負責人,其任務是全面改革普魯士的教育。洪堡認為,大學是民族文化*崇高的所在,因此賦予大學改革以重要的意義”!半S著柏林大學的建立,開始于18世紀的關于大學廢存、關于大學改革的討論宣告結束,一種新的大學觀隨之形成。柏林大學生命孕育于啟蒙運動,但在洪堡手下,柏林大學卻超越了啟蒙思想的功利主義原則,體現了新人文主義、理想主義的大學觀念。在精神和觀念上,柏林大學標志著一個新的時代的開端?梢哉f,柏林大學的建立開啟了普魯士和德國,甚至于可以說整個歐洲高等教育的新時代”。 第二,威廉·馮·洪堡關于新古典大學觀的論述。 “柏林大學的成功建立,使洪堡成為永載德國大學發展史的人物”!昂楸ぶ赋龃髮W兼有雙重任務,一是對科學的探求,二是個性與道德的修養。洪堡所說的科學即所謂的純科學”。“純科學不追求任何自身之外的目標,只進行純知識、純學理的探求”。“所謂修養,是新人文主義的重要概念,指一種道德和人格上的境界”,“是個性全面發展的結果,是人作為人應有的素質,它與專門的能力和技藝無關”。“洪堡說,唯有探求純科學的活動是達致修養的不二門徑,純科學是用于‘精神和道德修養’天然合適的材料”!昂楸拇髮W是從事純科學活動的機構這一核心觀念出發,認為大學的組織原則應建立在純科學的觀念之上。根據純科學的要求,大學的基本組織原則有二: 一曰寂寞,一曰自由”。“寂寞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1)大學應獨立于國家的政府管理系統,用洪堡的話來說,即‘獨立于一切國家的組織形式’; (2)大學應獨立于社會經濟生活,洪堡把純科學和修養看作大學的任務,他說‘當科學似乎多少忘記生活時,它常常才會為生活帶來至善的福祉’; (3)大學的教師和學生應甘于寂寞,不為任何俗務所干擾,完全沉潛于科學”!芭c寂寞并重的另一原則是自由,自由也包含三層意思: (1)自由是針對國家而言的,根據科學的內在要求,大學只能在自由的條件下進行其活動”!昂楸ふf,‘對自由的威脅不僅來自國家,而且也會來自這些機構(指大學)本身,它們開始可能接受了某種思想,繼而動輒壓抑其他不同的思想’”; (2)“研究與教學的自由,根據洪堡的觀點,在寂寞和悠閑中從事其學術研究的大學教師不受國家的約束,不受社會種種利益的牽制,完全服從科學的內在要求”,“研究與教學自由后來成為德國大學的一條根本原則及重要標志之一”; (3)學生學習的自由,洪堡認為,“大學生與教師在大學同是‘為科學而共處’,也是在進行研究,因而應有其充分的自由”。 第三,德國新古典大學觀的淵源、內涵及其內在的價值取向。 “所謂德國古典大學觀,是德國一些學者們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所提出的關于大學意見和理想的總和”!八麄儚男摒B、科學、自由和寂寞四個方面考察了德國古典大學觀的淵源、內涵及內在的價值取向,這四者實際上是相互關聯的整體”!靶摒B觀念主要來源于新人文主義,是關于人的發展的一種理想,它構成古典大學觀的基礎和根本目標,規定了大學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茖W作為新人文主義和理想主義哲學的概念,它構成大學的中心活動內容,科學活動一方面具有獨立的價值,旨在探索未知,另一方面它作為一種能動的、思辨的活動也是通向修養的途徑,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洪堡認為通過科學這一媒介便可以達到修養的目標”。“修養與科學是不可分割的,失去修養便沒有真正的科學,舍去科學修養便無法進行。如果說修養和科學涉及大學活動的內容,那么寂寞和自由則關系到大學活動的形式,即教學、研究和學習活動賴以進行的組織制度因素。自由與寂寞其實也是不可分割的,沒有寂寞,就是說不與社會、政治的實際保持一定的距離,大學便難以有自由。自由就意味著不為來自外界的種種利益和要求所左右,意味著大學中的修養和科學活動,能夠在較大的程度上按照其自身的要求和追求進行”!暗聡诺浯髮W觀雖是一套關于大學的理想,但其內容卻遠遠不限于大學”。“社會學家克尼希(Rene Konig)在論及德國古典大學觀時說‘理想的本質就是在于時刻召喚人們脫離盲目平淡的日常現實,上升到圓滿的觀念世界’。這就是說,理想或觀念的意義就在于為不完美的現實提供一個完美的參照,促使人們不斷地去努力追求完美,追求理想。德國古典大學觀給予大學的就是‘對其觀念的追求’”。 第四,德國新古典大學觀對德國和世界的深刻影響。 “美國比較教育專家阿特巴赫(Philip Altbach)指出: ‘德國是**個切實改變高等教育制度的歐洲國家,它為西歐、美國、日本以及在比較小的程度上講也為英國和法國,提供了一種大學的模式’”!盎仡櫟聡叩冉逃臍v史,從1810年柏林大學的建立到1914年**次世界大戰爆發,這約100年是德國大學發展的鼎盛時期,上述科學成就便是這一鼎盛時代的突出標志”。 三、 西班牙奧爾特加·加塞特的《大學的使命》 19世紀中葉以后,隨著人類社會逐漸從“以人的體力勞動為基礎的”農業經濟社會向“以現代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為基礎的”工業經濟社會轉型以及隨之而來的學科的分化和社會的分工,高等教育逐漸演變成在完成高中教育基礎上實施的一種專門教育,以培養社會所要求的高級專門人才為目標。但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在極大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極其迅速地改善人們物質生活的同時并不能帶來人們人文精神的高漲,高等教育日益明顯地出現了過度技術化和非教養化的功利主義傾向,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人們不禁要問: 究竟什么是“大學的使命”?在這個歷史發展的關鍵時刻,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奧爾特加·加塞特應馬德里大學生聯合會的邀請,就西班牙和歐洲高等教育改革問題進行多次學術演講。在這個基礎上,1946年西班牙正式出版了奧爾特加·加塞特的演講集,書名定為《大學的使命》。在這本書中,奧爾特加·加塞特以其犀利、獨特和流暢的筆鋒,痛快淋漓地剖析西班牙和歐洲大學教育存在的嚴重弊端,深刻地論述了大學應當具有的三項基本功能,嚴格地區分了文化、科學、專業三者之間的深刻聯系和質的區別,強烈呼吁對西班牙和歐洲大學教育進行徹底的改革,鮮明地提出通過“文化的傳授”加強基本文化修養教育是“大學凌駕于其他一切之上的基本功能”。\[西班牙\]奧爾特加·加塞特: 《大學的使命》,徐小洲、陳軍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1. 大學應當具有的三項基本功能 經過認真、深入的分析,奧爾特加·加塞特得出一個十分重要的結論: “大學的教育包括下列三項職能: (1)文化的傳授; (2)專業的教學; (3)科學研究和新科學家的培養!苯又,他從四個方面進行論述: **,大學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和主要組成部分,普通人應該接受高等教育;第二,首先應該把普通人培養成為有文化修養的人,使他們達到時代標準所要求的高度。由此可以認為,大學的基本功能是教授重要的文化學科,即: 世界的自然體系(物理學)、有機生命的基本主題(生物學)、人類發展的歷史過程(歷史學)、社會生活的結構和功能(社會學)、一般概念的體系(哲學);第三,必須把普通人培養成為優秀的專業人員。除了文化訓練以外,大學能夠通過利用人類智慧所發明的*經濟、*直接和*有效的步驟和辦法,將普通人培養成優秀的醫生、法官、數學教師或歷史教師。然而,為了便于進行更充分的討論,我們暫時不談這種具體明確的專業教育特點,先把它擱置一旁;第四,沒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可以說明為什么普通人必須或應該成為科學家。既然這樣,就可以得出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推論: 真正意義上的科學,例如科學研究,對于大學的基本功能而言,在其任何直接的功能組成部分中未占有任何位置,它是某種獨立存在的東西。那么,在何種程度上,大學和科學是不可分離的,同時大學又必須是從事科學研究的一個場所呢?這個問題我們將會作進一步的探討。 2. 文化、科學、專業之間的深刻聯系和質的區別 深刻論述文化、科學、專業三者之間的深刻聯系和質的區別,是奧爾特加·加塞特的學術專著《大學的使命》全書的核心和靈魂,也是《大學的使命》這本專著*后得出通過“文化的傳授”進行基本文化修養教育是“大學凌駕于其他一切之上的基本功能”的理論基礎。奧爾特加·加塞特在其學術專著《大學的使命》中明確地指出: “要理解我此刻所闡述的大學的構想,需要你們能夠清晰地分辨彼此極為不同的三件事情: 科學、文化和需要高深知識的職業或專業。”他的主要觀點是: **,文化是時代賴以生存的思想體系。 奧爾特加·加塞特在其學術專著《大學的使命》中深刻地揭示了文化的本質,指出: “生活就像一個混沌的世界,人類猶如在混沌紛亂的密林中迷失了方向。但是,人類的精神對困惑混亂的感覺作出了相對抗的反應,人類會努力在密林中尋找‘出路’和‘方法’,在形式上表現為某種認識宇宙世界明確、堅定的思想,認識事物的本質、積極的信念。這些思想的整體或體系就是‘文化’一詞的真正含義。確切地說,這是與把它作為外表裝飾性知識的特征截然相反的。文化使人類生活免于陷入純粹的災難之中,它能夠使人類過上一種不會發生無謂悲劇或內心感到恥辱的社會!薄拔幕敲總時代固有的生命體系;不過更好的提法是,文化是時代賴以生存的思想體系! 第二,科學是人類*崇高、*偉大的追求和成就之一。 奧爾特加·加塞特在其學術專著《大學的使命》中還論述了文化與科學之間的深刻聯系和質的區別,指出: “科學是人類*崇高、*偉大的追求和成就之一,其崇高程度要勝過作為一個教育機構的大學本身,因為科學就是創造!薄霸谖覀冞@個時代,文化的內容大多源自科學,但我們經過討論,足以表明: 文化并不是科學。文化的內容雖然是在科學的領域中形成的,但它并不屬于科學事實,而是一種生命信念,一種賦有我們時代特征的信念”。 第三,專業教學旨在傳播和引導學習者吸收已創造的東西。 奧爾特加·加塞特在其學術專著《大學的使命》中通過回顧專業教學出現的歷史過程論述了專業教學與科學研究的聯系和區別,深刻地指出“中世紀時期的大學不從事任何研究,而且與專業或職業教育也幾乎沒有什么關系,所有學科都屬于‘基本文化修養’,如神學、哲學和‘藝術’等學科”!芭c中世紀時期的大學相比,現代的大學已把專業教育這顆大學唯一的種子演變成了一項巨大的活動,并增添了研究的功能”!翱茖W是人類*崇高、*偉大的追求和成就之一”,“因為科學就是創造。而專業的教學只是旨在傳播和吸收已創造的東西,引導學習者其吸收已創造的東西”!皩I教學和真理探索是不同的兩個方面,必須區別,教師和學生從思想上必須清楚地認識到這兩者之間的明顯區別”。“社會需要優秀的專業人員——法官、醫生、工程師等”,“妄稱普通學生可以成為科學家,這是一種荒謬的托詞和虛榮表現”。 3. 大學應當重視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核心思想體系 奧爾特加·加塞特在《大學的使命》這本專著里,確認大學教育具有文化的傳授、專業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及新科學家的培養三項基本功能,并且深刻揭示和論述了文化、科學、專業三者之間的深刻聯系和質的區別,其主要目的是強調“文化的傳授”是“大學凌駕于其他一切之上的基本功能”。 奧爾特加·加塞特在《大學的使命》中強調指出: “與中世紀時期的大學相比,現代的大學已把專業教育這顆大學唯一的種子演變成了一項巨大的活動,并增添了研究的功能,但現代大學已幾乎完全遺棄了文化的教學或傳播活動!苯又,他非常尖銳地指出: “這樣的變更顯然是有害的,如今的歐洲正在自食惡果。造成目前歐洲局勢動蕩的原因,事實上是由于普通的英國人、普通的法國人和普通的德國人沒有文化修養: 他們對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有關世界和人類的基本思想體系一無所知。這樣的普通人是屬于沒有文化修養的新生的野蠻人,是落后于現代文明的遲鈍者;而且既原始又落后,與他們自身存在的既現代又冷酷的問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是,這種新的野蠻人畢竟都是專業人員,要比以前的人更有知識,可同時又是更沒有文化修養,如一些工程師、內科醫生、律師、科學家等!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奧爾特加·加塞特認為“造成這種始料未及的野蠻無知現象,以及這種極端悲劇性時代錯位癥狀的過失,責任主要在于世界各國19世紀自命不凡的大學身上”!白屑氀芯窟^這個問題的人必然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 大學造成的過失是無法通過其向科學提供大量出色的無懈可擊的服務所能補償的。別讓我們成為受科學操縱的傀儡,因為即使科學是人類創造的*偉大的杰作,它畢竟也是因為有了人類生命活動才成為可能。違背人類生活基本條件的犯罪是不能通過科學彌補的,由此造成的危害已是根深蒂固,以至于我幾乎不會被前面一代人所理解! 通過以上分析,奧爾特加·加塞特得出的結論是: “社會需要優秀的專業人員”,“但是,更重要的是,社會首先必須保證具備培養另一種專業的能力,即執政的專業或職業”!叭缃瘢瑲W洲各社會由資產階級所統治,而其中大多數人是專業人員。所以,對社會來說*重要的是,除了他們的專業之外,這些專業人員能夠使他們的生活產生一種生命影響力,并與時代要求的高度和標準相一致。由此,在大學里再度建立文化教學,建立符合時代要求的核心思想體系,是非常必要的。這是大學的基本功能,也必須是大學凌駕于其他一切之上的基本功能”。 4. 大學的使命是培養有基本文化修養的專業人才 面對這個嚴酷現實,奧爾特加·加塞特深刻地指出“盡管仍有某些表面跡象和假設存在,但我們正在經歷著一個極度‘無文化’時代?峙缕胀ㄈ藦膩矶紱]有像現在這樣如此地落后于時代,落后于時代的要求,文明世界也從來未充斥著如此多的弄虛作假、欺詐騙人的生活,幾乎沒有人是堅定明確地在生活中把自己置于恰當的位置。人習慣于在生活中依靠規避手段而自欺欺人,在自己周圍想象出一個非常簡單、個人專斷的世界;盡管仍在起作用的良心和告誡迫使他去注意他所處的真實的世界,一個與現實存在的整體相一致的世界,一個非常錯綜復雜、殘酷無情、步步緊逼的世界”!耙虼,把大學‘啟蒙’的基本功能歸還給大學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大學的任務在于向人類傳授時代文化的全部內容,向人類清楚真實地展示當今個人生活必須得到闡明的巨大的世界”!叭绻换謴臀幕瘜W科,歐洲就無法挽救了,而且這種文化學科必須比以往任何時代使用或濫用過的那些學科更加精確嚴密”。正是基于這個認識,奧爾特加·加塞特在這本書中的*后,明確地提出大學的基本使命是“把普通學生培養成為有文化修養和具備優秀專業技能的人”。作為結束語,奧爾特加·加塞特尖銳地指出“對歐洲來說,如何扭轉、改變這種荒謬的現狀是一個性命攸關的問題”,“大學不會只是一個為學生服務的機構”,“大學必須堅持自己作為一種主要的、高于新聞輿論的‘精神力量’的權利,在狂熱之中保持平靜,面對輕浮無聊和恬不知恥的愚蠢行為保持嚴肅性,把握理智。只有這樣,那么大學才會再一次迎來它的一個宏偉壯麗的時刻: 西方歷史上一泓不息的清泉”。 徐小洲教授在這本書的“譯者前言”中指出“奧爾特加·加塞特是20世紀西班牙著名的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豐富的社會經歷和敏銳的思維使得奧爾特加·加塞特具有一般學者所沒有的廣闊視野,并在眾多領域取得成就”!啊洞髮W的使命》是他在應馬德里大學生聯合會邀請所做的關于高等教育改革問題的講演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該書言簡意賅,緊扣西班牙乃至歐洲高等教育面臨的問題展開,以其犀利、流暢的語言,痛快淋漓地剖析了歐洲大學的弊端,進而提出和論證了自己獨特的改革思路,讀來使人倍感清新,并發人深省”。 四、 美國約翰·S.布魯貝克“使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哲學” 20世紀中葉以后,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大學教育在世界各地都獲得了蓬勃發展,美國尤其獲得快速與驚人的成長。今日的美國大學不但在數量上是
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文化研究/王冀生 作者簡介
王冀生,安徽省廬江縣東湯池鎮人,1930年11月25日(農歷庚午馬年十月初六)出生于天津。1936年就讀于安徽省安慶市天柱閣小學一年級,1940年就讀于廣西省桂林市中山學校,1945年就讀于中央大學重慶市璧山縣青木關分校高中一年級,1946年就讀于北平市立男子第四中學高中二年級直至畢業,1948年9月就讀于北洋大學采礦系一年級,1949年9月轉學進入清華大學電機系二年級學習直至畢業。1952年8月清華大學畢業后被國家分配到哈爾濱工業大學,1955年8月哈爾濱工業大學師資研究生班學習結業后留校任教,并被任命為工業企業電氣化專業教研室副主任,1956年被任命為專業主任,同年被評為講師。1978年6月調到原第八機械工業總局(部)教育局,歷任副處長、處長,1980年評為副教授。1981年11月轉到教育部(國家教委)高等教育二司,歷任處長、副司長,正司級巡視員。1991年12月調任國家教委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正司級),1992年評為研究員,1994年3月退休。
- >
月亮虎
- >
隨園食單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典常談
- >
二體千字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