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神韻武陵:故事與文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756364
- 條形碼:9787507756364 ; 978-7-5077-5636-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神韻武陵:故事與文化 本書特色
武陵山民族走廊是一個有許多民族文化交匯融合的民族走廊與文化長廊。這里的文化一方面養育了武陵山區歷代英雄兒女,另一方面也給歷史留下太多的印象,或者神秘,或者傳奇,或者恐怖,不一而足,使外界難以正確了解。這種文化也給當代武陵山各民族的發展帶來機遇、帶來挑戰、帶來難題。本書將武陵山民族文化的正面形象通過版塊清晰、結合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傳達給讀者,消除武陵山民族文化歷史上的負面形象,催生武陵山民族文化的當代形式。這是編寫本書的根本宗旨,即:發掘正面價、弘揚各民族的主體精神、催生當代形式、實現當代價。這是一本適合大學生閱讀的教材,或者教輔參考書,適合《武陵山民族文化概論》、《武陵山民族文化研究專題》、《武陵民族走廊研究專題》、《武陵山故事與文化》、《南方民族文化概論》、《武陵山開發研究專題》等本專科生、研究生的公共選修課、專業選修課、系列學術講座等課程的教學用書或輔助性教材。同時,為了解武陵山區域文化的讀者提供了一部多視角的普及文化讀物。說明:武陵:指國家新確定的武陵山經濟協作區所覆蓋的地域。大致包括:湖南省的張家界市、懷化市、湘西自治州;湖北恩施自治州;重慶的黔江區(武隆、石柱、彭水、秀山、酉陽);貴州銅仁地區與黔東南州,以及湖北省宜昌市的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湖南省常德市的石門縣、桃源縣;邵陽市的綏寧縣、城步縣、新寧縣;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等地。這個地域內的民族與文化,都是本書闡述的對象。神韻:原本是指藝術境界,我們借用來描述武陵山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特殊品。有傳奇之處,但比“傳奇”有境界;有神秘之處,但比“神秘”有內涵;有世俗之處,但比“世俗”有修養;有浪漫之處,但比“浪漫”更精神。融合了天然純真與主體進取于一體的一種品質。故事:這是對本教材學科性質的定位。總體來說本教材屬于文化人類學。文化人類學的根本性特點,就在于它的故事性。沒有故事就沒有文化人類學。文化人類學通過田野的方法獲取研究的材料,通過田野中搜集的故事來梳理文化事相。故事是我們闡述文化的基本載體。所以,我們采用“故事”作為書名。當然,具體到各個章節,作者們可以根據需要,尋找適合自己寫作的學科側重點。因為是教材,所有故事也不必都是通過自己的田野作業去搜集。凡是前人已經闡述過的故事都可以采用。本書提議之初,很多學者建議,把書名改為“歷史與文化”。這個建議很好,我們也曾使用過這個書名申報課題。但經過反復討論,認為使用“歷史”很容易把本教材導入到以前的“歷史類”教材中去,所以不用。另外,使用“故事”一詞,對當代大中學生讀者群體,有更好的吸引力。適合大中學生的閱讀心理。文化:這是本書的落腳點,即闡述“文化”。闡述武陵山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地域性、內在品質、文化屬性、外在表現、及其對于現代文化所具有的特殊價、特殊意義。 武陵山民族走廊是一個有許多民族文化交匯融合的民族走廊與文化長廊。這里的文化一方面養育了武陵山區歷代英雄兒女,另一方面也給歷史留下太多的印象,或者神秘,或者傳奇,或者恐怖,不一而足,使外界難以正確了解。這種文化也給當代武陵山各民族的發展帶來機遇、帶來挑戰、帶來難題。本書將武陵山民族文化的正面形象通過版塊清晰、結合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傳達給讀者,消除武陵山民族文化歷史上的負面形象,催生武陵山民族文化的當代形式。這是編寫本書的根本宗旨,即:發掘正面價、弘揚各民族的主體精神、催生當代形式、實現當代價。這是一本適合大學生閱讀的教材,或者教輔參考書,適合《武陵山民族文化概論》、《武陵山民族文化研究專題》、《武陵民族走廊研究專題》、《武陵山故事與文化》、《南方民族文化概論》、《武陵山開發研究專題》等本專科生、研究生的公共選修課、專業選修課、系列學術講座等課程的教學用書或輔助性教材。同時,為了解武陵山區域文化的讀者提供了一部多視角的普及文化讀物。說明:武陵:指國家新確定的武陵山經濟協作區所覆蓋的地域。大致包括:湖南省的張家界市、懷化市、湘西自治州;湖北恩施自治州;重慶的黔江區(武隆、石柱、彭水、秀山、酉陽);貴州銅仁地區與黔東南州,以及湖北省宜昌市的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湖南省常德市的石門縣、桃源縣;邵陽市的綏寧縣、城步縣、新寧縣;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等地。這個地域內的民族與文化,都是本書闡述的對象。神韻:原本是指藝術境界,我們借用來描述武陵山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特殊品。有傳奇之處,但比“傳奇”有境界;有神秘之處,但比“神秘”有內涵;有世俗之處,但比“世俗”有修養;有浪漫之處,但比“浪漫”更精神。融合了天然純真與主體進取于一體的一種品質。故事:這是對本教材學科性質的定位。總體來說本教材屬于文化人類學。文化人類學的根本性特點,就在于它的故事性。沒有故事就沒有文化人類學。文化人類學通過田野的方法獲取研究的材料,通過田野中搜集的故事來梳理文化事相。故事是我們闡述文化的基本載體。所以,我們采用“故事”作為書名。當然,具體到各個章節,作者們可以根據需要,尋找適合自己寫作的學科側重點。因為是教材,所有故事也不必都是通過自己的田野作業去搜集。凡是前人已經闡述過的故事都可以采用。本書提議之初,很多學者建議,把書名改為“歷史與文化”。這個建議很好,我們也曾使用過這個書名申報課題。但經過反復討論,認為使用“歷史”很容易把本教材導入到以前的“歷史類”教材中去,所以不用。另外,使用“故事”一詞,對當代大中學生讀者群體,有更好的吸引力。適合大中學生的閱讀心理。文化:這是本書的落腳點,即闡述“文化”。闡述武陵山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地域性、內在品質、文化屬性、外在表現、及其對于現代文化所具有的特殊價、特殊意義。
神韻武陵:故事與文化 內容簡介
武陵山民族走廊是一個有許多民族文化交匯融合的民族走廊與文化長廊。這里的文化一方面養育了武陵山區歷代英雄兒女, 另一方面也給歷史留下太多的印象, 或者神秘, 或者傳奇, 或者恐怖, 不一而足, 使外界難以正確了解。這種文化也給當代武陵山各民族的發展帶來機遇、帶來挑戰、帶來難題。本書將武陵山民族文化的正面形象通過版塊清晰、結合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傳達給讀者, 消除武陵山民族文化歷史上的負面形象, 催生武陵山民族文化的當代形式。這是編寫本書的根本宗旨, 即: 發掘正面價、弘揚各民族的主體精神、催生當代形式、實現當代價。
神韻武陵:故事與文化 目錄
**節土司制度概況069 第二節武陵山土司故事071 第三節土司制度評價083 第五講苗侗伙款與古老的民主文化084 **節古老的苗族伙款084 第二節古老的侗款090 第三節傳說與故事094 第六講19世紀的土改運動——傅鼐與苗疆新政102 **節苗民起義與乾嘉之問102 第二節傅鼐領導的均屯田及難題104 第三節苗疆新政與中國歷史曙光112 第四節傅鼐留給我們的啟示116 第七講書院與文化118 **節武陵山地區歷史上的教育118 第二節書院教育與人才培養123 第三篇神秘的武陵之戰 第八講武陵山少數民族先民的起義戰爭129 **節武陵山少數民族起義與劉尚征武陵129 第二節馬援征武陵130 第三節起義的平息與善后措施134 第四節武陵遍地伏波宮——馬援征武陵的歷史影響135 第九講溪州之戰與溪州銅柱137 **節馬殷建楚及其對“五溪”地區的統治137 第二節彭士愁經營“五溪”139 第三節溪州之戰141 第四節溪州銅柱及其影響142 第十講乾嘉苗民起義戰爭146 **節歷史上的武陵山苗民起義回顧146 第二節乾嘉苗民起義戰爭經過151 第三節苗軍為何有超常戰斗力166
第十一講晚清民國時期的武陵山戰事169 **節武陵山區辛亥革命先行者 169第二節武陵山區辛亥革命志士功績173 第三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180 第四篇文化與藝術 第十二講搶修芷江機場與中日雪峰山決戰198 **節武陵山區各民族參加抗戰概況198 第二節武陵山人民修建芷江抗戰機場204 第三節中日雪峰山決戰207 第四節芷江洽降210 第十三講歌與哭的故事215 **節古老的軍歌戰舞215 第二節苗族情歌220 第三節侗族大歌223 第四節哭嫁歌225 第五節撒爾嗬228 第十四講集場與愛情232
**節趕邊邊場232 第二節四月八234 第三節苗族愛情故事239 第十五講富于神性的民間藝術241 **節原始戲劇的活化石——儺戲241 第二節辰河號子、陽戲、花燈戲247 第三節辰州符的故事251 第十六講獨具特色的飲食工藝258 **節自然環境與飲食文化傳統258 第二節飲食習俗267 第三節武陵山區的酒與茶275 第十七講建筑工藝及故事287 **節干欄式民居建筑——吊腳樓287 第二節侗族特色公共建筑——鼓樓和風雨橋294 第三節洪江古城302第五篇名人與傳統 第十八講革命家與軍事家308
**節兩把菜刀鬧革命的元帥——賀龍308 第二節中國現代戰爭之父——粟裕310 第三節趙世炎、周逸群、滕代遠、向警予311 第十九講文人傳統317 **節中國**位時政學校校長317 第二節中國學歷*低的文豪329 第二十講俠客行345 **節俠客傳統345 第二節普通人身上的豪俠情懷349 第三節南北大俠杜心五352 后記本書撰稿人簡介364 本書策劃人簡介366
神韻武陵:故事與文化 作者簡介
譚必友,1968年2月生,男,土家族,湖南鳳凰人。現任東北大學中國滿學研究院教授,湖南師范大學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南省民族歷史文化研究基地負責人。主要研究民族學、文化人類學、民族社會學、旅游人類學等。學術簡歷:1991年6月畢業于湘潭大學,獲哲學學士學位。同年進入吉首大學任教。2003年9月考上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民族學博士研究生,師從著名民族學家楊建新教授學習民族社會學,2006年畢業,獲得法學博士學位。2006年調入中南民族大學任教。2008年9月至今擔任民族學系主任、民族學碩士點負責人,2011年6月被評為博士生導師,2013年調入湖南師范大學,
2017年4月,受聘于東北大學中國滿學研究院(秦皇島)全職教授,擔任民族關系所所長。二、學術自述:自1991年6月從事大學教育和科學研究以來,在《民族研究》等專業學術期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三十多篇,出版“在苗疆讀歷史”系列學術專著3部,主編(執行主編)大型學術文集《中國湘鄂渝黔邊區研究》5部,《細節如何決定成敗》等編著3部。“在苗疆讀歷史”之一《古村社會變遷——一個話語群的分析實驗》2005年出版以來,在學界引起較大反響。有學者認為“話語群”概念的提出,為社會變遷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至今已有10多位學者引用、評價過話語群理論。“在苗疆讀歷史”之二《清代湘西苗疆多民族社區的近代重構》受到同行專家的高度好評,2007年初版,2009年再版。“在苗疆讀歷史”之三《田野中的文化呈現——穿越文化浸洗的廩嘎人歌舞研究》(作者)2010年7月出版,8月底登上新華書店暢銷書周排行榜。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