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我們在古城樓上(建筑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5095529
- 條形碼:9787205095529 ; 978-7-205-09552-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們在古城樓上(建筑卷) 本書特色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金岳霖 我認定了生活本身是矛盾的,我只要生活,體驗到極端的愉快,靈質的、透明的、美麗的、近于神話理想的快活…… ——林徽因 當我回顧那些久已消失的往事時,她那種廣博而深邃的敏銳性仍然使我驚嘆不已。她的神經猶如一架大鋼琴的復雜的琴弦。對于琴鍵的每一觸,不論是高音還是低音,重擊還是輕彈,它都會做出反應……在她身上有著藝術家的全部氣質。她能夠以其精致的洞察力為任何一門藝術留下自己的印痕。 ——費慰梅 她天生是詩人氣質、酷愛戲劇,也專學過舞臺設計,卻是她的丈夫——建筑學和中國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她)不過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協作者,實際卻是他靈感的源泉。 ——卞之琳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曾出現過像達·芬奇那樣的多面手。他既是大畫家,又是大數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林徽因則是在中國的文藝復興時期脫穎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藝的人。她在建筑學方面的成績,無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樹。 ——文潔若
我們在古城樓上(建筑卷) 內容簡介
《我們在古城樓上》收錄了林徽因在建筑、美術領域的精美論著,注釋詳盡,校勘嚴謹。書中對中國建筑的特征、發展以及城市規劃進行了詳細介紹。作品深入淺出、審美獨特,既科學嚴謹,又因清新優美的文字而別具風韻,古典韻味濃郁。嚴肅的建筑學文字在林徽因筆下也異常優美,充滿靈氣和想象,閱讀間,似雕梁畫柱如入仙境。
我們在古城樓上(建筑卷) 目錄
建筑卷一
論中國建筑之幾個特征
現代住宅設計的參考
祖國的建筑傳統與當前的建設問題
北京——都市計劃的無比杰作
對王其明、茹競華畢業論文所作的評語
對戴念慈《歷史遺產》等的批注
關于《大公報》『小公園』副刊報頭圖案的說明
晉汾古建筑預查紀略
云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筑
和平禮物
達·芬奇——具有偉大遠見的建筑工程師
《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七卷第二期編輯后語
擬制國徽圖案說明
景泰藍新圖樣設計工作一年總結
我們在古城樓上(建筑卷) 節選
論中國建筑之幾個特征
中國建筑為東方*顯著的獨立系統,淵源深遠,而演進程序簡純,歷代繼承,線索不紊,而基本結構上又絕未因受外來影響致激起復雜變化者。不止在東方三大系建筑之中,較其它兩系——印度及阿拉伯(伊斯蘭教建筑)——享壽特長,通行地面特廣,而藝術又獨臻于*高成熟點。即在世界東西各建筑派系中,相較起來,也是個極特殊的直貫系統。
大凡一例建筑,經過悠長的歷史,多參雜外來影響,而在結構,布置乃至外觀上,常發生根本變化,或循地理推廣遷移,因致漸改舊制,頓易材料外觀,待達到全盛時期,則多已脫離原始胎形,另具格式。獨有中國建筑經歷極長久之時間, 流布甚廣大的地面,而在其*盛期中或在其后代繁衍期中,諸重要建筑物,均始終不脫其原始面目,保存其固有主要結構部分,及布置規模,雖同時在藝術工程方面,又皆無可置議的進化至極高程度。更可異的是:產生這建筑的民族的歷史卻并不簡單,且并不缺乏種種宗教上、思想上、政治組織上的疊出變化;更曾經多次與強盛的外族或在思想上和平的接觸(如印度佛教之傳入),或在實際利害關系上發生沖突戰斗。這結構簡單,布置平整的中國建筑初形,會如此的泰然,享受幾千年繁衍的直系子嗣,自成一個*特殊、*體面的建筑大族,實是一樁極值得研究的現象。
雖然,因為后代的中國建筑,即達到結構和藝術上極復雜精美的程度,外表上卻仍呈現出一種單純簡樸的氣象,一般人常誤會中國建筑根本簡陋無甚發展,較諸別系建筑低劣幼稚。
這種錯誤觀念*初自然是起于西人對東方文化的粗忽觀察,常作浮躁輕率的結論,以致影響到中國人自己對本國藝術發生極過當的懷疑乃至鄙薄。好在近來歐美迭出深刻的學者對于東方文化慎重研究,細心體會之后,見解已迥異從前,積漸徹底會悟中國美術之地位及其價值。但研究中國藝術尤其是對于建筑,比較是一種新近的趨勢。外人論著關于中國建筑的, 尚極少好的貢獻,許多地方尚待我們建筑家今后急起直追,搜尋材料考據,作有價值的研究探討,更正外人的許多隔膜和謬解處。
在原則上,一種好建筑必含有以下三要點:實用;堅固; 美觀。實用者:切合于當時當地人民生活習慣,適合于當地地理環境。堅固者:不違背其主要材料之合理的結構原則,在尋常環境之下,含有相當永久性的。美觀者:具有合理的權衡(不是上重下輕巍然欲傾,上大下小勢不能支;或孤聳高峙或細長突出等等違背自然律的狀態),要呈現穩重,舒適,自然的外表,更要誠實的呈露全部及部分的功用,不事掩飾,不矯揉造作,勉強堆砌。美觀,也可以說,即是綜合實用、堅穩, 兩點之自然結果。
一、中國建筑,不容疑義的,曾經包含過以上三種要素。所謂曾經者,是因為在實用和堅固方面,因時代之變遷已有疑問。近代中國與歐西文化接觸日深,生活習慣已完全與舊時不同,舊有建筑當然有許多跟著不適用了。在堅穩方面,因科學發達結果,關于非永久的木料,已有更滿意的代替,對于構造亦有更經濟精審的方法。以往建筑因人類生活狀態時刻推移, 致實用方面發生問題以后,仍然保留著它的純粹美術的價值, 是個不可否認的事實。
和埃及的金字塔,希臘的巴瑟農廟(Parthenon)一樣,北京的壇,廟,宮,殿,是會永遠繼續著享受榮譽的,雖然它們本來實際的功用已經完全失掉。純粹美術價值,雖然可以脫離實用方面而存在,它卻絕對不能脫離堅穩合理的結構原則而獨立的。因為美的權衡比例,美觀上的多少特征,全是人的理智技巧,在物理的限制之下,合理地解決了結構上所發生的種種問題的自然結果。
二、人工制造和天然趨勢調和至某程度,便是美術的基本,設施雕飾于必需的結構部分,是錦上添花;勉強結構純為裝飾部分,是畫蛇添足,足為美術之玷。中國建筑的美觀方面,現時可以說,已被一般人無條件地承認了。但是這建筑的優點,絕不是在那淺現的色彩和雕飾,或特殊之式樣上面,卻是深藏在那基本的,產生這美觀的結構原則里,及中國人的絕對了解控制雕飾的原理上。
我們如果要贊揚我們本國光榮的建筑藝術,則應該就它的結構原則,和基本技藝設施方面稍事探討;不宜只是一味的, 不負責任,用極抽象,或膚淺的詩意美諛,披掛在任何外表形式上,學那英國紳士駱斯肯(Ruskin)對高矗式(Gothic)建筑,起勁的唱些高調。
建筑藝術是個在極酷刻的物理限制之下,老實的創作。人類由使兩根直柱架一根橫楣,而能穩立在地平上起,至建成重樓層塔一類作品,其間辛苦艱難的展進,一部分是工程科學的進境,一部分是美術思想的活動和增富。這兩方面是在建筑進步的一個總題之下,同行并進的。雖然美術思想這邊,常常背叛他們的共同目標——創造好建筑——脫逾常軌,盡它弄巧的能事,引誘工程方面犧牲結構上誠實原則,來將就外表取巧的地方。在這種情形之下時,建筑本身常被連累,損傷了真的價值。在中國各代建筑之中,也有許多這樣的證例,所以在中國一系列建筑之中的精品,也是極罕有難得的。
大凡一派美術都分有創造,試驗,成熟,抄襲,繁衍,墮落諸期,建筑也是一樣。初期作品創造力特強,含有試驗性。至試驗成功,成績滿意,達盡善盡美程度,則進到完全成熟期。成熟之后,必有相當時期因承相襲,不敢,也不能,逾越已有的則例;這期間常常是發生訂定則例章程的時候。再來便是在瑣節上增繁加富,以避免單調,冀求變換,這便是美術活動越出目標時。
這時期始而繁衍,繼則墮落,失掉原始骨干精神,變成無意義的形式。墮落之后,繼起的新樣便是第二潮流的革命元勛。第二潮流有鑒于已往作品的優劣,再研究探討**代的精華所在,便是考據學問之所以產生。
我們在古城樓上(建筑卷) 作者簡介
林徽因,她是作家,是詩人,是中國第壹位女性建筑學家、中國著名建筑師、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她也是傳統景泰藍工藝的拯救者,對于中國古建筑的保護及研究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青年時代,她求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系,足跡遍訪歐美,學貫中西。這些獨特的際遇造就了一個獨具魅力的林徽因。晚年雖遭遇戰亂和病痛,但其短暫的一生,無論在文學方面還是建筑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 >
莉莉和章魚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