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場域的角力:文學及其周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5014508
- 條形碼:9787555014508 ; 978-7-5550-1450-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場域的角力:文學及其周邊 內容簡介
本書稿分為三輯, “文學史論”“作品解析”和“臺灣文學觀察”, 共收錄了作者廖斌17篇文章。對文學地理學、特殊題材的文學作品以及“三農”問題, 作者不憚于以淺薄的知識基礎通過文本細讀和文學社會學的批評方法, 得出了不少較為令人信服的結論。在“閩派批評”群體中, 作者對臺灣著名文學期刊《文訊》的研究是有一定的創新性和理論自覺, 并取得較好的成果。
場域的角力:文學及其周邊 目錄
論臺灣文藝期刊《文訊》的文學史料保存與文學史建構
大眾傳播學與文藝雜志學視野中《文訊》的專題策劃
生命在于運動
《文訊》雜志的文學角色擔當與辦刊的品牌活動
論《文訊》的媒介型臺灣文學史書寫
辦刊實踐與品格凝練:以《文訊》雜志為中心的考察
重建文藝倫理薪傳文學智慧
——論《文訊》的辦刊策略及對臺灣文學場域文藝倫理的建構
附錄一 李瑞騰訪談錄
附錄二 應鳳凰訪談錄
第二輯 文學史論
武夷文學論綱
——一種文學地理學的關照
革命偏航與小林的前世今生
——從《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到《單位》
從《官場》到《滄浪之水》
——論新時期官場小說的深化與發展
現代性怨(恨)羨的嬗遞
——20世紀中國留學生文學的主情主義
合作化的“制度成本”與工業化的“兩難處境
——當代工農業題材小說的政治經濟學考察
第三輯 作品解析
伊托邦的生活殖民與賽博空間的宰制
——當代文學文本的未來學解讀
論金庸小說重道輕器的思想傾向
學士、謀士、隱士與士人身份的三維結構
以《滄浪之水》為例對當代官場小說中知識分子的身份譜系學分析
家國史詩人生悲歌
——評齊邦媛文學回憶錄《巨流河》
附錄
十年學術路,三個關鍵詞
廖斌學術簡表
后記
場域的角力:文學及其周邊 節選
《場域的角力:文學及其周邊》: 文學史的書寫包含了諸多的操作層面:文學史觀、方法論、歷史分期、評價、體例、線索等,和各種要素:作家、作品、文學社團、論爭、思潮、流派、文藝政策、報刊、中西文學交流乃至政經背景。文學史家王瑤先生指出:“文學史既是文藝科學,也是一門歷史科學,它是以文學領域的歷史發展為對象的學科,……文學史作為一門文藝科學,它也不同于文藝理論和文學批評……雖然這三者都是以文學現象作為研究的對象,有其一致性,但也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不能把文學史簡單地變成作家作品論的匯編,這不符合文學史的要求。作為歷史科學的文學史,就講文學的歷史發展過程,講重要文學現象的上下和左右的聯系,講文學發展的規律性。”把文學史作為一門歷史科學,這正是王瑤的文學史觀、文學史方法論的核心,也是他的重要理論貢獻,糾正了過去把文學史研究混同于文學批評、鑒賞的習慣和傳統,把文學史研究長期停留在作家作品匯編水平上的認識。王瑤反復強調文學史研究中的“歷史眼光”,即是要確立兩個基本觀念:“過程”的觀念與“聯系”的觀念,并由此形成一種“歷史”的思維方式與思維習慣,一般來說文學史研究的任務就是在于理清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脈絡(線索、鏈條),從而科學地說明“某種現象在歷史上怎樣產生,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哪些階段,并根據它的這種發展去考察它現在的占位”。而所謂作家作品的歷史研究本質上乃是在歷史的“定位”,這就是王瑤先生所說的,考察“它給文學增添了什么,作出了什么樣的貢獻,對后來的文學發展有什么影響”,而確定其在文學史發展過程中所處的歷史地位與歷史的相對價值——隨著過程的發展,將逐漸失去存在的理由而為新的歷史創造所代替。 《文訊》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文學場域的重要存在,它對臺灣文學史料的收集、整理;對文學史的巨細靡遺的記錄;對文學出版的關注、累積;對文學研究、學術推廣的不遺余力,這些方面的貢獻型構了臺灣當代文學史的版圖和期刊觀察、記載、書寫當代文學的歷史。它活色生香的存在和發展可與官方、民間編纂的“臺灣文學史”“臺灣文學年鑒”相互映照解讀,構成與臺灣文學發展歷史互動互文的闡釋。學者雷世文認為:“現代報紙文藝副刊構成了原生態的文學史圖景。”這一判斷推動本文進一步思考:即文藝期刊是*具原生態和現場性質的文學場域。人們所見到的文學文本或者批評、思潮、現象、社團、會議、論爭、流派等,大多是借助期刊這一載體得以面世的。文藝雜志既是文學的居間媒介,又是文學的現實表現形式,更是文學發展的支流。因此,文學期刊和文學演進是并軌而馳的,二者具有本質上的“同源性”,或者說是“異構同質”。只不過編撰后的文學史,質地更加“純化”,是經過史家篩選、過濾、遮蔽、拔高、典律化、等級化了的文學史。在這個意義上,文學期刊保留了更加客觀的原貌,更加紛繁復雜的文學嘉年華會。戴燕認為:“無論是理論上,還是閱讀大量文學史以及討論文學史‘話語,之形成得出的經驗,都在告訴我們,必須拋開’成則為王,敗則為寇,的偏見,警惕種種后設的理論、原則、標準,對不入主流的另類的‘文學史’的存在及其影響,尤其要給予充分的重視。”因此,作為文學孕育的園地、語境、中介、載體,且與文學發展置于同一道路時空的報刊,正是前述的“不入主流的另類的‘文學史’”的存在形態,值得學者去挖掘、重視、研究。《文訊》雖不是刊載作品的園地,從中無法完全窺探文學思潮與寫作風尚的更替,但它每一期研究專題中次第展開的文學斷代回顧、世紀末的總結與前瞻;精心設計的文類研討以及作品全集、原住民文學、科幻小說、兒童文學、文學教育、文學傳播、海外華文文學等專題企劃,均以原生態圖景呈現了彼時彼地文學的“道路時空結構”和“歷史現場”,勘察這樣的雜志,從中辨識極具現場感的原生態文學,無疑是重返了文學的“歷史原點”。 雷世文繼而指出:“現代報紙文藝副刊是我們進入新文學史的一個路口”。他認為,我們在報紙文藝副刊上看到的作品面貌,常常是泥沙俱下,蕪雜不齊。這與文學史家撰述的文學史里所見到的情形極為不同。如果“文學作品有著等級的劃分”這一判斷基本成立的話,那么,進入文學史的作品屬于高等級的精品。相反,有很多發表在報刊的文本,屬于“毛坯”狀態的初級產品,因為它們不為作者本人和文學史家所看重,而無緣進入作家的作品集,也遠離了文學史家的敘述視界。而從文學和生產的方面來考察,這些“毛坯”產品所顯示出的恰好是史家顧及不的大面積的文學實存,我們在此看到的是未被秩序化、等級化,未由文學史話語定義的一種文學原生形態。現代報刊提供的文學面貌是有別于新文學史敘述所呈現出來的面貌。 ……
場域的角力:文學及其周邊 作者簡介
廖斌,1972年生,福建邵武人。福建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現任武夷學院人文與教師教育學院教授、福建省重點學科漢語言文學專業帶頭人;兼任福建省臺港澳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青年學術部副主任,福建農棘大學MPA(公共管理碩士)外校兼職教授、指導教師。已在《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當代文壇》等多種刊物發表學術論文60多篇,出版有專著《臺灣當代文藝傳媒研究》。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姑媽的寶刀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經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