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校史隨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443270
- 條形碼:9787560443270 ; 978-7-5604-4327-0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校史隨筆 本書特色
作為中國近代出版界的元老巨擘,張元濟將商務印書館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印刷所發展成為一個中國*大的文化出版企業。同時,他學貫中西,也是思想界的先驅。 《校史隨筆》反映了他在文獻校注與整理方面的所取得的成就。
校史隨筆 內容簡介
即為八年心血之作,對正史二十四史之版本、刻注、文字錯訛等多有獨到見解。此書1938年商務印書館初版。書中作者如對殿本、監本的考證比對,對刻本、注本及寫本的核校,對古籍中文字的缺漏訛誤形成原因、特點等,很有識見。
校史隨筆 目錄
自序
史記
三家舊注
三家注刻本
三家注覆刻本
震澤王本之訛奪
王本正義不全
殿本正義多遺漏
監本大刪三家注
謚法解應用兩排讀法
漢書
景祜本之由來
景祜本之遞嬗
景祜本為見存*古善本
顏師古敘例
文字增損均勝時本
錢大聽考異可信
古今人表
正文注文錯簡
殿本從劉之問刊本出
宋祁校語各本非捏造
宋祁校語多可采
后漢書
紹興監本
避宋諱特嚴
志不當夾入紀傳間
劉昭注范書紀傳不傳注司馬志獨傳
注語入正文附傳跳行均誤
劉斂所刊誤字不誤
蔡邕石經存毀之數
三國志
衢州本為上建本次之
殿本卷第淆亂
三志單行本
殿本考證訛字可信
時本訛文衍文奪字俗字均可矯正
古寫本之異同
晉書
宋刊小字本有二
盧抱經校帝紀與宋本合
袁甫鄭方二傳跳行未添題
宋書
卷末疏語
少帝紀史臣論猶有遺文
蜀大字板在南宋時入浙
武帝名均作諱字
殿本誤注為正文
缺文不當臆補
南齊書
治平開板牒文
眉山重刊本
卷末疏語
補缺二頁
舌中血出
地名脫誤
茍軍茍平
梁書
卷末疏語
宋本多墨丁空格
避唐諱諸字
王偉彭偏進土囊
宋本缺文
陳書
避陳諱及唐諱
卷末疏語
大予太子
哥歌
錢氏考異可信
時本誤補墨丁
魏書
宋本久湮
華陽葉氏藏宋本
卷末疏語
宋本缺文較少
殿本考證有誤
宋本亦有缺誤
司馬進司馬遜
九磬九罄(聲)
北齊書
卷末疏語
汲古本缺頁
時本多訛字
因刊誤而愈誤
與北史互有異同
傳次互異
睦眭之辨
殿本增補字句據北史
周書
避周諱及唐諱
卷末疏語
缺文可補
大皇后非太皇后
裨窟禪窟
龜茲國傳訛字
明補本多訛字
隋書
元大德九路刊本
監本訛字
特勤特勒
悔衣
南史
元刊序
寫刊人名
袁劉袁鄧
冶為系囚之所
述職
太子仆非仆射
齊武帝非梁武帝
方等傳文字未蝕
北史
信州路刊本
集慶路刊本
多存古字
金造遠與象州逆均沿舊誤
錫衰
景午景子
時本多缺文
舊唐書
宋刻殘本
聞人詮刻本
宋刻明刻之異同
殿本無異重修
殿本缺文
叛換進旨 即目條流
錢氏考異有異字
殿本訂正錯簡有小誤
唐書
宋小字本
南宋閩本
時本缺文可補
何詰何止
放命
鬻紙
何國
霜儉
趣虎牢者秦王非竇建德
皇甫政無殺侄事
新羅王妃非淑氏
殿本衍文
舊五代史
薛史遺跡
湮沒之由
明清之際尚有存本
歙縣汪氏藏金刊本
四庫輯本
嘉業堂劉氏刊本勝于殿本及四庫寫本
長洲章氏藏孔蒗谷校邵氏稿本
清代忌諱字均刪改
五代史記
宋慶元刊本
宋刊別本
吳縝纂誤所指此不誤
吳蘭庭纂誤補所指此不誤
錢大昕考異所指此不誤
王鳴盛商榷所指此不誤
時本訛奪多可糾正
宋史
元至正本
明成化本
成化本前后序
缺頁錯簡彌縫之謬
田況傳補缺一頁
張拭傳補缺一頁
宗室世系表可補一頁
遼史
元刊本疑非初刻
元刻多訛字
損缺之字不當臆改
句中疑字不當輕補
鉤魚
溝者
金史
元刊有三本
各本殘缺可補
施氏詳校所據為后印本
大小字互易之商榷
考異所指有誤
烏帶傳剜改遺跡
元史
前后開修兩次
宋濂續修后記
進書表之誤改
殿本衍文
殿本錯簡
殿本缺文
殿本改譯剜刻原書
改譯口語為文言
重出之傳殿本未刪盡
明史
乾隆殿版有修改本
王氏補輯考證
校史隨筆 節選
《校史隨筆/中國現代出版家論著叢書》: 三家舊注 《史記》舊注,今存者三家:日《集解》,宋中郎外兵曹參軍聞喜裴駟撰;日《索隱》,唐朝散大夫國子博士弘文館學士河內司馬貞撰;曰《正義》,唐諸王侍讀宣義郎守右清道率府長史張守節撰。其始皆別自單行。《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集解》均八十卷;《新唐·志》,《索隱》三十卷、《正義》三十卷。兩書自序所述卷數同。《宋史·藝文志》,裴駟等《集注》已改為一百三十卷。《集注》當即《集解》,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謂:“以一篇為一卷,疑始於宋。”毛晉得宋刻《索隱》,覆刻行世,猶是三十卷之舊。獨《正義》三十卷原本不可得見矣。 三家注刻本 就余所見,并征諸各藏家書目,《集解》單行者有宋淳化十行十九字本,有紹興朱中奉十二行二十二字本,有淮南路九行十六七字本,有十四行二十四至二十八字本,有十四行二十七至二十九字本,有九行十六字蜀大字本。凡此皆宋刻也。 其《集解》《索隱》并刻者,有宋乾道蔡夢弼十二行二十二字本,有淳熙耿秉十二行二十三字本,有宋刻十二行二十五字無述贊本,有蒙古中統十四行二十五字本。明游明本即從中統本出。 其三注俱全者,宋刻有黃善夫本,首《集解》序,次補《史記》序,次《索隱》序、《索隱》后序,次《正義》序,次《正義論例謚法解》,次目錄。《集解》序后有“建安黃善夫刊於家塾之敬室’’木記二行;目錄后有“建安黃氏刻梓”木記一方。半頁十行,每行二十字。小注二十三字。前有《三皇本紀》。老、莊二傳,已升在《伯夷傳》前。注云“依《正義》本”,然目錄卻未改。無刊板年月。宋諱避至光宗嫌名,當刊於紹熙之世。此本未見我國著錄,惟日本澀江全善森立之《經籍訪古志》載之。余為涵芬樓在京師收得半部,亦由日本來者。尚有安成郡彭寅翁刊本,亦三注俱全。半頁十行二十一字,小注同。不著年月。驗其板式,為元刊本。 三家注覆刻本 明本三注合刻,為世所習見者。 一、金臺汪諒本。莆田柯維熊校正。前有嘉靖四年九月費懋中序,謂:“司馬遷《史記》,近時苦乏善本。雖陜西有翻刻宋板本,江南有白鹿書院新刻本,差強人意,然弗可輒得。”又云:“白鹿本無《正義》,陜西雖有之,而《封禪》《河渠》《平輩》三書均缺焉。,,此未詳何本。柯君悉為增入。柯氏有后跋,撰于嘉靖六年丁亥上元日。 二、震澤王延拈本。《索隱》后序末有木記七行,其文云:“延拮不敏,嘗聞先文恪公日:‘《國語》《左傳》,經之翼也;遷《史》、班《書》,史之良也。’今吳中刻《左傳》,郢中刻《國語》,閩中刻《漢書》,而《史記》尚未版行。延拮因取舊藏宋刊《史記》,重加校讎,刻於家塾,與三書并行。始嘉靖乙酉臘月,迄丁亥之三月。林屋山人王延拮,識於七十二峰深處。”按乙酉為嘉靖四年。柯本成於丁亥正月,此成於三月,相去僅兩月耳。《集解》序后有“震澤王氏刻于恩褒四世之堂”木記,目錄后有“震澤王氏刻梓”木記。 三、秦藩本。有嘉靖十三年秦藩鑒抑道人序,又有嘉靖庚戌秦藩允中道人修板序。序謂:“叔考定王得蘇本刻之,是又從震澤王氏本出也。”鑒抑為定王惟焯,允中即惟焯嗣子懷蜷。按庚戌為嘉靖二十九年。 右三本,柯本*早,王本次之,秦藩本*后。行款均與黃善夫本相同。同此一書,不及十年,而翻刻者三,亦異事也。 近又見一明刻,行款版幅與黃本同。前有正德十二年丁丑閩中廖鎧序,大旨謂:“中統以后,翻刻者甚少。搜采十馀年,始獲斯本。乙亥冬,隨侍出鎮關西,遂謀于梓。但有《紀》《志》《表》《傳》而無八書,補以縉紳所藏。訛文已甚,脫簡彌滋。參日氏群冊,始獲茍完。自丙子三月至此,蹁歲刻成。”云云。原書本有補配,故目錄行款略異。卷首無諸家序言及《正義論例謚法解》,當系遺佚而非原缺。揆其成書之日,早於金臺汪氏、震澤王氏者八年。是則翻刻之本,當以此為較早,惜甚罕見耳。 ……
校史隨筆 作者簡介
張元濟(1867一1959),中國偉大的出版家、愛國者;字筱齋,號菊生,浙江海鹽人。他是清朝光緒年間進士,曾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因參與維新運動被革職;后“以扶助教育為己任”,主持商務印書館,以開明開放的胸襟廣納人才,使商務成為“各方知識分子匯集的中心”。他以出版推動中國文明的進步:組織編寫出版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全套教科書;組織翻譯出版大批外國學術和文學名著;創辦《小說月報》等宣傳新文化運動的刊物。他于苦難歲月為中華民族“續命”:主持影印《四部叢刊》《續古逸叢書》、校印百衲本《二十四史》;創辦涵芬樓(東方圖書館前身)、合眾圖書館(上海市歷史文獻圖書館前身);抗戰期間,參與組建文獻保存同志會,在日寇魔爪下搶救了一大批瀕于絕境的珍貴民族文獻。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史學評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