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網小程序
一鍵登錄
更方便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生物質發電產業的空間布局與支持政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213489
- 條形碼:9787305213489 ; 978-7-305-21348-9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生物質發電產業的空間布局與支持政策研究 內容簡介
發展生物質是我國能源結構轉型、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舉措, 具有重要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價值。生物質發電產業的發展高度依賴于資源稟賦, 具有明顯的空間特性, 需要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在系統總結已有文獻和國內外生物質發電產業現狀的基礎上, 本書重點關注影響生物質發電產業空間布局的因素、區位選擇的方法和項目定址的模型, 進而通過實際案例進行具體分析, *后給出進一步促進生物質能源發展和優化產業空間布局的政策建議。
中國生物質發電產業的空間布局與支持政策研究 目錄
**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生物質發電技術和項目評價研究
1.2.2 生物質發電項目政策分析
1.2.3 生物質發電空間布局研究
1.2.4 生物質發電產業發展研究
1.2.5 生物質發電碳排放研究
1.3 主要內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內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創新點
第二章 相關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2.1 相關概念
2.1.1 新能源的定義
2.1.2 新能源產業的構成
2.1.3 生物質發電的概念
2.2 空間布局理論及方法
2.2.1 選址理論的發展
2.2.2 項目定址方法
2.2.3 生物質電廠選址
2.3 綠色發展理論
2.3.1 可持續發展理論
2.3.2 循環經濟理論
2.4 政策理論
2.4.1 結構轉換理論
2.4.2 市場失靈理論
2.4.3 技術創新理論
2.4.4 國家競爭力理論
第三章 我國生物質發電產業分析
3.1 主要發展階段
3.1.1 **階段:研究、試驗階段(1987-2005年)
3.1.2 第二階段:快速發展階段(2006-2010年)
3.1.3 第三階段:成熟階段(2011至今)
3.2 國內外生物質發電產業分析
3.2.1 與先進發達國家的生物質發電產業對比分析
3.2.2 我國生物質發電項目區域分布
3.2.3 我國生物質發電產業現狀
3.2.4 我國生物質發電產業特點
3.3 我國生物質發電項目現有問題及其對策
3.3.1 我國生物質發電項目現存問題
3.3.2 我國生物質發電項目現存問題溯源
3.3.3 我國生物質發電項目發展的對策建議
第四章 生物質發電產業布局現狀分析
4.1 生物質發電產業合理布局的意義
4.2 生物質發電產業布局的基本原則
4.2.1 生物質發電產業發展以不影響國家糧食安全為前提條件
4.2.2 產業發展應考慮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相統一
4.2.3 生物質發電產業布局與農業、工業、交通等其他產業布局相結合
4.2.4 因地制宜,根據生產導向選擇*優生產區位
4.3 中國生物質發電產業區域分布
4.3.1 中國生物質發電產業布局的主導方向
4.3.2 中國生物質發電產業重點發展領域
4.4 生物質發電產業發展現狀
4.4.1 秸稈發電發展現狀
4.4.2 垃圾發電發展現狀
4.4.3 沼氣發電發展現狀
4.4.4 生物質發電的發展前景
第五章 我國生物質發電產業空間布局的影響因素
5.1 生物質發電系統
5.1.1 發電系統的邊界及構成
5.1.2 發電系統的輸入、輸出
5.1.3 發電系統的生產過程
5.1.4 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運營所需設備設施
5.2 影響因素識別
5.2.1 技術因素對生物質發電的影響
5.2.2 經濟因素對生物質發電的影響
5.2.3 社會因素對生物質發電的影響
5.2.4 環境因素對生物質發電的影響
5.2.5 碳排放因素對生物質發電的影響
5.3 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
第六章 我國生物質發電產業空間布局的區位選擇方法
6.1 生物質發電空間布局的區位選擇評價指標設計
6.1.1 指標設計的原則
6.1.2 現有的生物質發電相關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6.1.3 指標關聯分析
6.2 生物質直燃發電項目區位選擇指標體系
6.2.1 生物質發電項目區位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6.2.2 指標權重確定
6.3 評價方法
6.3.1 區位因素選擇集
6.3.2 多屬性分析
6.3.3 數據采集及其處理
6.3.4 可行性分析
第七章 我國生物質發電產業空間布局的定址模型
7.1 幾個影響因素的進一步分析
7.1.1 裝機規模與原料需求量
7.1.2 原料需求量與收購半徑
7.1.3 收購半徑與運輸能耗
7.2 模型構造
7.2.1 基本模型構建
7.2.2 成本偏好下的模型
7.2.3 碳排放偏好下的模型
7.3 生物質秸稈發電項目定址的現實條件約束
第八章 我國生物質發電產業空間布局的案例分析
8.1 問題背景
8.2 數據來源
8.2.1 項目區位選擇
8.2.2 項目定址決策
8.3 結論與討論
8.3.1 結論
8.3.2 敏感性分析
第九章 生物質發電產業支持政策
9.1 中國生物質發電政策的演變
9.1.1 建國初期的生物質能利用政策(1949-1978年)
9.1.2 能源需求增長下的生物質能利用政策(1979-1999年)
9.1.3 全球氣候變化下的生物質能支持政策(2000-至今)
9.1.4 中國生物質發電支持政策的演變特征
9.2 典型生物質能利用大國的政策及其特征
9.2.1 美國生物質能源發電政策及其特征
9.2.2 丹麥生物質能源發電政策及其特征
9.2.3 德國生物質能源發電政策及其特征
9.2.4 中外生物質能源政策差異性分析
9.3 國際生物質能支持政策對中國的啟示
9.3.1 中國生物質發電支持政策的實施及其效果
9.3.2 中國生物質發電支持政策的不足
9.3.3 中國生物質發電支持政策的建議
附錄
參考文獻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生物質發電技術和項目評價研究
1.2.2 生物質發電項目政策分析
1.2.3 生物質發電空間布局研究
1.2.4 生物質發電產業發展研究
1.2.5 生物質發電碳排放研究
1.3 主要內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內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創新點
第二章 相關的基本理論和方法
2.1 相關概念
2.1.1 新能源的定義
2.1.2 新能源產業的構成
2.1.3 生物質發電的概念
2.2 空間布局理論及方法
2.2.1 選址理論的發展
2.2.2 項目定址方法
2.2.3 生物質電廠選址
2.3 綠色發展理論
2.3.1 可持續發展理論
2.3.2 循環經濟理論
2.4 政策理論
2.4.1 結構轉換理論
2.4.2 市場失靈理論
2.4.3 技術創新理論
2.4.4 國家競爭力理論
第三章 我國生物質發電產業分析
3.1 主要發展階段
3.1.1 **階段:研究、試驗階段(1987-2005年)
3.1.2 第二階段:快速發展階段(2006-2010年)
3.1.3 第三階段:成熟階段(2011至今)
3.2 國內外生物質發電產業分析
3.2.1 與先進發達國家的生物質發電產業對比分析
3.2.2 我國生物質發電項目區域分布
3.2.3 我國生物質發電產業現狀
3.2.4 我國生物質發電產業特點
3.3 我國生物質發電項目現有問題及其對策
3.3.1 我國生物質發電項目現存問題
3.3.2 我國生物質發電項目現存問題溯源
3.3.3 我國生物質發電項目發展的對策建議
第四章 生物質發電產業布局現狀分析
4.1 生物質發電產業合理布局的意義
4.2 生物質發電產業布局的基本原則
4.2.1 生物質發電產業發展以不影響國家糧食安全為前提條件
4.2.2 產業發展應考慮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相統一
4.2.3 生物質發電產業布局與農業、工業、交通等其他產業布局相結合
4.2.4 因地制宜,根據生產導向選擇*優生產區位
4.3 中國生物質發電產業區域分布
4.3.1 中國生物質發電產業布局的主導方向
4.3.2 中國生物質發電產業重點發展領域
4.4 生物質發電產業發展現狀
4.4.1 秸稈發電發展現狀
4.4.2 垃圾發電發展現狀
4.4.3 沼氣發電發展現狀
4.4.4 生物質發電的發展前景
第五章 我國生物質發電產業空間布局的影響因素
5.1 生物質發電系統
5.1.1 發電系統的邊界及構成
5.1.2 發電系統的輸入、輸出
5.1.3 發電系統的生產過程
5.1.4 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運營所需設備設施
5.2 影響因素識別
5.2.1 技術因素對生物質發電的影響
5.2.2 經濟因素對生物質發電的影響
5.2.3 社會因素對生物質發電的影響
5.2.4 環境因素對生物質發電的影響
5.2.5 碳排放因素對生物質發電的影響
5.3 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
第六章 我國生物質發電產業空間布局的區位選擇方法
6.1 生物質發電空間布局的區位選擇評價指標設計
6.1.1 指標設計的原則
6.1.2 現有的生物質發電相關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6.1.3 指標關聯分析
6.2 生物質直燃發電項目區位選擇指標體系
6.2.1 生物質發電項目區位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6.2.2 指標權重確定
6.3 評價方法
6.3.1 區位因素選擇集
6.3.2 多屬性分析
6.3.3 數據采集及其處理
6.3.4 可行性分析
第七章 我國生物質發電產業空間布局的定址模型
7.1 幾個影響因素的進一步分析
7.1.1 裝機規模與原料需求量
7.1.2 原料需求量與收購半徑
7.1.3 收購半徑與運輸能耗
7.2 模型構造
7.2.1 基本模型構建
7.2.2 成本偏好下的模型
7.2.3 碳排放偏好下的模型
7.3 生物質秸稈發電項目定址的現實條件約束
第八章 我國生物質發電產業空間布局的案例分析
8.1 問題背景
8.2 數據來源
8.2.1 項目區位選擇
8.2.2 項目定址決策
8.3 結論與討論
8.3.1 結論
8.3.2 敏感性分析
第九章 生物質發電產業支持政策
9.1 中國生物質發電政策的演變
9.1.1 建國初期的生物質能利用政策(1949-1978年)
9.1.2 能源需求增長下的生物質能利用政策(1979-1999年)
9.1.3 全球氣候變化下的生物質能支持政策(2000-至今)
9.1.4 中國生物質發電支持政策的演變特征
9.2 典型生物質能利用大國的政策及其特征
9.2.1 美國生物質能源發電政策及其特征
9.2.2 丹麥生物質能源發電政策及其特征
9.2.3 德國生物質能源發電政策及其特征
9.2.4 中外生物質能源政策差異性分析
9.3 國際生物質能支持政策對中國的啟示
9.3.1 中國生物質發電支持政策的實施及其效果
9.3.2 中國生物質發電支持政策的不足
9.3.3 中國生物質發電支持政策的建議
附錄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中國生物質發電產業的空間布局與支持政策研究 作者簡介
閭浩,1981年生,男,漢族,江蘇泰興人,博士、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現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發展聯絡部部長、校友總會秘書長、教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兼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育基金工作研究分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學、能源經濟學等。主持省部級課題3項,參與國家課題4項,在SSCI/CSSCI等來源期刊發表論文10余篇,出版專著1部。
書友推薦
- >
史學評論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朝聞道
- >
自卑與超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山海經
- >
回憶愛瑪儂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