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五四的另一面:社會觀念的形成與新型組織的誕生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56463
- 條形碼:9787208156463 ; 978-7-208-15646-3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五四的另一面:社會觀念的形成與新型組織的誕生 本書特色
1、 著名歷史學家楊念群教授,《何處是“江南”?》之后,另辟新徑之作—— 跨政治史、社會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多元領域,融入對五四重要議題的全新思考,展現新銳的史學前沿研究。 2、五四一百周年紀念熱潮中的理智冷靜之作—— 有意淡化紀念五四的儀式感,反對老調重彈、拘泥舊話題的“紀念史學”套路。 3、重新定位五四,發現斑駁多彩、異常復雜的歷史真相—— 把五四放在由清末變革,到民初社會革命,直至20世紀40年代的歷史長程中,進行重新定位。將五四視為上承民初政治改革危機,下啟社會變革風潮的重要歷史環節。以關注歷史運動的動態視角,呈現五四豐富的意義。 4、探索五四的另一面:社會變革風潮—— 創造性地指出,五四除了是一場“政治事件”和一種“個人自由覺醒”外,它掀起的社會變革風潮也不容忽視,甚至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深究五四時期“社會”觀念如何產生,各類社會改造組織紛紛涌現的原因,發掘長期為人忽視的重要歷史遺產。 5、關注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命運與抉擇—— 以康有為、梁啟超、胡適和毛澤東為代表,勾勒出不同類型中國近代知識群體的面貌。從近代知識人不同活動區域和地方思想傳承路線的角度,比較他們在思想和行動上產生的差異。 6、縱貫古今,理清中國現代歷史轉型的內在邏輯,發現有生命力的中國傳統價值—— 將五四前后涌現的各種概念、主義、思潮,置于中國具體的歷史狀況中進行分析,以此剖析五四后興起的各類“主義”的思想來源,并考察它們和傳統價值之間的關系。 7、五四研究面面觀—— 清晰梳理、有力反思既往各流派五四研究的各種觀點。分析不同研究觀點的形成原因,解碼隱藏在觀點背后的不同意識形態動機。 8、拓寬研究視野,為政治史注入新的活力—— 充分考慮政治與各類社會文化因素的關聯;嘗試打通“思想”爭論與基層實踐的關系,探尋群體政治行動的邏輯。 楊念群稱自己“不守'家法'”,實際上是他刻意創新已經成為了習慣。 ——《新京報》 對已構成中國生活常識的部分歷史觀提出質疑和修正,想辦法克服一種刻板僵化的認識,激活鮮靈的思想,是楊念群一貫的追求。 ——《南風窗》 在中國史學界里,楊念群一直是個“時髦”人物……他身體力行地倡導“多學科對話”,探索一條把西方社會科學理論和中國史學研究相結合的新路徑。 ——《南方人物周刊》
五四的另一面:社會觀念的形成與新型組織的誕生 內容簡介
本書的探討緣起于中國話語界長久以來對"五四"運動存在著的三種單一化的解讀:意識形態化的政治史敘事、不加批判地套用西方自由主義的思想史分析,以及以捍衛國學的名義否定"五四"批判精神的遺老遺少式的悲劇式論調。以此為背景,作者通過把"五四"擴展至清末變革和民初社會革命的前后長線關聯中的重新定位,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社會史化"的"五四"研究路徑,揭示了"五四"前后中國知識精英從政治到文化,再到社會問題的話題轉換,并在從晚清民初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的這段歷史長程中,論述了以為代表的湖南邊緣知識分子崛起并進入主流話語圈的過程。本書不僅討論了"五四"前后"社會"作為一個論域的產生以及如何替代其他主題的歷史,而且通過考察中國知識分子的"代際轉換"以及與此相關的人際網絡的變化軌跡,特別著力研究了"五四"前后不同知識群體的行為差異及其后果,描述了一幅充滿地域和代際差異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智識圖景。
五四的另一面:社會觀念的形成與新型組織的誕生 目錄
章導論:“五四解釋學”反思
引言
對自由主義“五四解釋學”的批評
修正途徑:五四研究的“社會史化”
對“社會”的認知與五四知識精英的行動方略
余論:“社會革命”得失談
第二章五四前奏:從崇拜到政治疏離
“文化普遍主義”如何收縮為局部的政治建設問題
“民族”與“”概念如何相互分離
“文化”作為一場新興運動是如何出現的
東西文化之爭如何演變成了“歸約主義”的游戲
第三章“無”構想:“社會”觀念形成與傳播的媒介
對“”偶像化的批判和質疑
“社會”觀念的引入與新型“自治”組織的建立
以基層“社會革命”替代上層“政治革命”
第四章“個人主義”興衰史:“個體”是如何消融于“社會”之中的
五四前后極端“個人主義”論述的短暫流行
“群己”界線的重設
“個人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分野與抵牾
人生際遇與“個人主義”:以文學藝術界的爭論為例
“社會有機體論”:“集團主義”對“個人主義”的取代
對“個人主義”日常生活方式的批判
第五章踐履型知識群體的崛起與社會改造運動
身份認同的難局
邊緣政治的鼓動者與地方歷史意識的重構
地方自治的含義
個人修養為什么不是自足性的?
地方性責任倫理與社會組織的建構
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五四的另一面:社會觀念的形成與新型組織的誕生 作者簡介
楊念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1997)、《楊念群自選集》(2000)、《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編,2003)、《再造“病人”:中西醫沖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2006)、《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2010)等,主持《新史學》叢刊(中華書局版)及“新史學&多元對話系列”叢書。主要學術興趣是中國政治史、社會史研究,并長期致力于從跨學科、跨領域的角度探究中國史研究的新途徑。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山海經
- >
唐代進士錄
- >
隨園食單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推拿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