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綠營兵志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52440
- 條形碼:9787100152440 ; 978-7-100-15244-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綠營兵志 本書特色
辨章學術,呈現中華學術之演進脈絡考鏡源流,厘清中國模式之思想資源**流中國知識人的時代回應和精神建構與“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共相輝映。 新故相推 日生不滯全面整理中華現代學術成果深入探尋現代中國的百年學脈2009年起,我館陸續出版“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全面整理中華現代學術成果,深入探尋現代中國的百年學脈。 叢書收錄上自晚請下至1980年代末中國原創學術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涵蓋文學、歷史學、哲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地理學、心理學、科學史等眾多學科。意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收錄各學科學派的名家名作,展現傳統文化的新變,追溯現代文化的根基。 2017年2月11日,商務印書館迎來了120歲的生日
綠營兵志 內容簡介
商務印書館自1897年始創,以“昌明教育,開啟民智”為宗旨,于建館翌年便出版了《馬氏文通》,這部學術經典既是中國學術現代化的標志之一,也開啟了商務印書館百年學術出版的序幕。 其后,商務印書館一直與中華現代學術相伴而行,出版了大批具有鮮明原創精神并富于學術建樹的經典著作,諸多開山之著、奠基之作都是在本館首次問世。這些學術經典的出版,使本館得以**現代學術發展,激動社會思想潮流,參與民族新文化的構筑,也分享中國學界的歷史榮光。 1949年以后,本館雖以迻譯世界學術名著、編纂中外辭書為側重,但原創學術著作的出版從未止步。2009年起,我館陸續出版“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全面整理中華現代學術成果,深入探尋現代中國的百年學脈。 叢書收錄上白晚清下至1980年代末中國原創學術名著(包括外文著作),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涵蓋文學、歷史學、哲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教育學、地理學、心理學、科學史等眾多學科。意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收錄各學科學派的名家名作,展現傳統文化的新變,追溯現代文化的根基。叢書立足于精選、精編、精校,冀望無論多少年,皆能傲立于書架,更與“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共相輝映,昭示中華學術與世界學術于思想性和獨創性上皆可等量齊觀,為中國乃至東方學術在世界范圍內贏得應有的地位。 2017年2月I1日,商務印書館迎來了120歲的生日。為紀念本館與中華現代學術風雨同行的這段歷程,我們整體推出“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120年紀念版(200種),既有益于文化積累,也便于研讀查考,同時向長期支持叢書出版的諸位學界通人致以感激和敬意。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兩個甲子后的今天,商務印書館義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節點上,傳承前輩的出版精神,迎接時代的新使命,且行且思,我們責無旁貸。
綠營兵志 目錄
**章 清朝為什么要建立綠營制度?
**節 清朝建立綠營制度的三個原因
第二節 綠營的任務
第三節 綠營與八旗的比較
第二章 制度的源流
**節 綠營脫胎于明代鎮戍
第二節 綠營對明代鎮戍制度的發展與改變
第三章 建制的沿革
**節 京師建制的沿革
第二節 行省建制的沿革
第三節 邊區建制的沿革
第四節 歷朝兵數
第四章 綠營的沒落
**節 綠營衰退的原因
第二節 重建舊制的失敗
第三節 裁汰及其影響
附錄 嘉慶后綠營歷年裁汰考
中卷 綠營兵制
第五章 營制
**節 綠營行省營制表
第二節 綠營建立營制的原則
第三節 “營”的類別、兵種與將帥
第四節 營務人員
第六章 土著的世業的兵制
**節 兵皆土著的制度
第二節 世業的兵制
第三節 兵籍
第七章 綠營的統馭
**節 大小相制
第二節 集權與分寄
第三節 綠營統馭兩大原則的功能
第八章 平時的任務
**節 差操
**項 差操考
第二項 綠營的差役
第三項 綠營的訓練
第四項 綠營差操混淆之弊
第二節 防汛
**項 防汛的職務
第二項 汛地的布置
……
下卷 綠營兵政
綠營兵志 作者簡介
羅爾綱(1901.01.29~1997.05.25),廣西貴縣(今貴港市)人。著名歷史學家,太平天國史研究專家,訓詁學家,晚清兵志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一級研究員。 羅爾綱1930年畢業于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部中文系,畢業后隨校長胡適學習考據學。1932年,由辨偽考信而開始研究太平天國史。此后,先后在在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并曾兼任廣西通志館編纂及中央大學歷史系教授。新中國成立后,他任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1954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第二、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二屆、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97年5月25日,逝于北京。 他主要從事太平天國史與晚清兵制史的研究,形成了擅長考據的獨特學術風格;主持籌建了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 開創了“綜合體”的通史新體例; 并將唯物辯證法成功應用于考據學從而改革了歷史研究方法。一生出版學術專著約50部,發表論文400余篇,共900余萬字,搜集、整理、編纂出版太平天國文獻和資料3000萬字。其主要論著有:《太平天國史綱》、《太平天國史》、《太平天國史論文集》(十集)、《李秀成自述原稿注》、《湘軍兵志》、《綠兵志》等。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