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牛津通識讀本牛津通識讀本:全球經濟史(新版)/(英國)羅伯特.C.艾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50448
- 條形碼:9787544750448 ; 978-7-5447-5044-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牛津通識讀本牛津通識讀本:全球經濟史(新版)/(英國)羅伯特.C.艾倫 本書特色
國家為什么會有貧富之分?牛津大學教授羅伯特?C.艾倫探究了地理、全球化、技術進步、經濟政策和制度之間的交互作用,并揭示出這些因素以何種方式決定了世界的貧富格局。他旁征博引,鑒古知今,借助大量的史料分析了影響經濟增長的各大要素,闡釋了為什么我們的世界一直處于不均衡之中。
牛津通識讀本牛津通識讀本:全球經濟史(新版)/(英國)羅伯特.C.艾倫 內容簡介
國家為什么會有貧富之分?牛津大學教授羅伯特?C.艾倫探究了地理、優選化、技術進步、經濟政策和制度之間的交互作用,并揭示出這些因素以何種方式決定了世界的貧富格局。他旁征博引,鑒古知今,借助大量的史料分析了影響經濟增長的各大要素,闡釋了為什么我們的世界一直處于不均衡之中。
牛津通識讀本牛津通識讀本:全球經濟史(新版)/(英國)羅伯特.C.艾倫牛津通識讀本牛津通識讀本:全球經濟史(新版)/(英國)羅伯特.C.艾倫 前言
序言
蕭國亮
英國牛津大學教授羅伯特?C.艾倫是當今經濟史研究中的一位大家,他涉獵的領域十分寬廣,思想非常活躍,多有創新之作。如《從農場到工廠:蘇聯工業革命的再詮釋》(2003年),如《近代英國工業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視》(2009年)等,一經出版,讀者蜂擁,好評如潮。現在我們面前的這本《全球經濟史》是他專門為牛津大學的博雅教學(liberal education)而撰寫的通識讀物。博雅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知識淵博、舉止優雅的通才,所以這本專門為經濟史學科以外的人士開闊視野、增進知識、提高素質而編纂的《全球經濟史》,是我迄今為止所見到的篇幅*小、涵蓋面廣,而又雅俗共賞的經濟史著作。一言以蔽之,“短小精悍”!這本書可以輕松地在一個寧靜的周末下午讀完。
許多人或許都以為經濟+歷史,可能就是枯燥+乏味,倘若不想獲一個專門的經濟學博士頭銜,大概鮮有人會去問津經濟史的書籍。但是,《全球經濟史》這本書將告訴你,這是一個多么大的誤解!
2013年,歐美諸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少則三萬多美元,多則十萬多美元,而非洲的有些國家如剛果民主共和國、中非共和國等則只有三百多美元,與歐美發達國家相差100倍至300倍。我們的鄰國朝鮮也只有五百多美元,中國(不含港澳臺地區)是6,747美元,處于世界的第81位,可謂是中等收入。《全球經濟史》將會告訴你,貧富差距起源于兩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兩千多年的傳統社會里,世界各國的經濟狀況差距甚小,當時也根本沒有經濟發展的概念,公元元年到公元1400年,全世界的經濟年均增長率僅有0.05%,換言之,經濟總量翻番需要1400年,所以在公元1400年之前,沒有一個思想家發現了世界經濟的增長與發展。15世紀以后,世界經濟走上了增長之路,17世紀的荷蘭曾是當時世界經濟的領頭羊,其經濟年均增長率達到0.5%,這就是說,荷蘭的經濟總量每過140年就會翻一番。這樣的狀況促使亞當?斯密思考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這樣的問題。17世紀下半葉,英國爆發了工業革命,英國的經濟年均增長率達到2%,如此35年,經濟總量就會翻一番。19世紀,后起的工業化國家如美國和德國,其經濟年均增長率竟然達到4%左右,17.5年經濟總量就要翻一番。而20世紀的東亞諸國如日本,韓國、新加坡和中國,其經濟年均增長率破天荒地達到8%至10%,每過七八年經濟總量就要翻一番。這就是后起的工業化國家能夠超越發達國家的原因所在。至今沒有工業化的國家依然沉睡在傳統社會里,經濟狀況當然就與工業化國家出現了天壤之別。而在工業化道路上躑躅的國家,也就與發達國家漸行漸遠了。
《全球經濟史》還向我們詮釋了工業革命起源于英國的原因:工業革命的基本特征是創新,而當時的英國有激勵創新和實現創新的社會環境。與“歐洲的自由黨人和當代經濟學家”不同,羅伯特?C.艾倫并沒有將英國的憲政等“奉為典范”。他認為,英國的憲法體系雖然有許多有利于經濟增長的特點,但是遠遠談不上民主,議會雖然能夠限制王權,但是“誰又能壓制議會的權力呢”?議會之下的英國政府具有強大的征稅能力,所以在重商主義時代,能夠將擴張的財政開支用于擴建陸軍與海軍,陸軍的“主要任務是隨時待命,鎮壓反對使用機械或倡導民主的群眾集會,確保國內秩序穩定。海軍的任務是拓展大英帝國的版圖,促進貿易”。他還認為法國對私有財產的過度保護不利于其經濟的發展,而英國議會有權剝奪私人財產和頒布私法法例,并無視財產所有人的意愿,實施圈地運動。除了學術界公認的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新教精神、教育發展以及地理環境等因素之外,羅伯特?C.艾倫就是這樣獨具慧眼地指出了政府的作用和殖民主義的原始積累對英國工業革命的意義。我不反對學生學習經濟學原理之類的教科書,但是以為學了“三高”(即高級微觀經濟學、高級宏觀經濟學和高級計量經濟學)就可以通行天下,以為經濟學的理論“放之四海而皆準”,那就大錯特錯了!讀讀這本《全球經濟史》就會明白所謂的經濟學理論距離經濟史的實踐究竟有多么遙遠。比如,在流行的經濟學原理或“三高”教科書中很難尋覓德國歷史學派創始人李斯特的偉大蹤影,因為他從德國和后發國家的民族主義利益出發批評亞當?斯密的理論,尤其是有關自由貿易的理論,提出落后國家要在工業化的道路上趕超,必須實現四個“目標”:一要廢除內部關稅并改善交通條件,建立全國性的統一市場;二要征收外部關稅,保護民族工業;三要成立銀行,穩定貨幣,提供商業貸款;四要建立大眾教育體系,加快新技術的引進和發明。在《全球經濟史》中,李斯特的上述理論與主張被羅伯特?C.艾倫奉為落后國家發展工業化的圭臬(即所謂的“標準模式”),美國、德國、日本等后起的工業化國家無不推崇李斯特的經濟思想,執行李斯特的“標準模式”。對此,《全球經濟史》作了較為詳盡的敘述。
在解釋工業革命和世界各國的工業化進程時,羅伯特?C.艾倫特別強調他的“高工資經濟模式”。他認為,英國的殖民地貿易使整個英國(包括工人)獲益,由此奠定了英國“高工資經濟模式”的基礎。高工資促使企業家進行技術創新,他們發明了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騾機”等等,來取代昂貴的勞動力。工業革命就是這樣在英國興起的。落后國家的工業化依然需要發揮“高工資經濟模式”對機械化和工業化的刺激。羅伯特?C.艾倫說,像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工資水平低下,使用機器進行生產(資本密集型)無法獲利,因而勞動密集型的生產方式無法被取代。羅伯特?C.艾倫的這個“高工資經濟模式”其實對今天的中國來說頗具啟發意義。多少經濟學家都在哀嘆中國“人口紅利”的消失,殊不知一方面,只有“人口紅利”的消失,才能促進工資水平的提高,而工資水平的提高,才能促進生產過程中自動化的全面實現,才能提升產業結構的水平。另一方面,只有工資水平的提高才能促進大眾消費,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生活質量的愿望。《全球經濟史》對此的敘述頗詳,解釋頗精,無須我在這里贅述。
李斯特的“標準模式”在沙皇時代的俄國、明治維新以后的日本,以及拉丁美洲諸國——其實在這里需要補充一句“還有1949年以前的中國”(書里對中華民國時期中國工業化的敘述付之闕如,是一個小小的遺憾)——都不甚成功。這些奉行“標準模式”的國家雖然出現了工業化,但是經濟增長的速度沒有像美國與德國那樣實現了英國速度(2%的年均增長率)的翻番,這樣就不可能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根據我的研究,這種情況的持續,就會導致革命、戰爭與動亂。革命、戰爭與動亂之后,就出現了羅伯特?C.艾倫所謂的“大推進”式工業化模式。這個“大推進”模式的特點就是利用政府的力量,采取計劃的機制,推行重化工業的優先發展,使經濟增長速度達到年均增長6%的水平,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蘇聯1929年開始“大推進”式工業化,9%的年均增長速度保持了24年之久。1954年以后蘇聯的經濟增長速度一再下滑,到蘇聯解體前夕,其經濟增長速度幾近為零!我認為這是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
日本的“經濟奇跡”,大家耳熟能詳,限于篇幅在此不能詳解。但有一個問題特別需要在此申述。有經濟學家喜歡拿日本1991年的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破滅,經濟陷入長期低迷作為警示,告誡國人。其實我認為這純粹是借用“虛舟飄瓦”來危言聳聽。羅伯特?C.艾倫說得好!日本經濟繁榮的終結,“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支撐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各種條件已不復存在”。日本已經填平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鴻溝,“經濟增長速度只能和世界技術前沿的拓展速度保持一致——每年增長1%至2%”。“日本經濟增長放緩是不可避免的結果。”
《全球經濟史》的*后一節是關于中國經濟發展的。當然,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國經濟保持了年均9.6%以上的增長速度,是前無古人的奇跡。羅伯特?C.艾倫說,中國經濟如果繼續保持增長(他認為年均6%就足夠了),就必然趕上西方。“中國將再此成為世界上*大的制造業國家,在克里斯托弗?哥倫布和瓦斯科?達伽馬完成航海探險之前,中國就是世界**。世界將重新回到起點。”這個結論,我相信是能夠經受歷史考驗的。謂予不信,可拭目以待。
總的說來,羅伯特?C.艾倫的這本《全球經濟史》篇幅雖然不大,但是對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歐洲(特別是英國)、南北美洲、亞洲與非洲的經濟發展狀況都作了簡明扼要的描述與闡發。現在,出版的書籍是越來越多了,但是具有閱讀價值的好書似乎是越來越少了。羅伯特?C.艾倫的《全球經濟史》是一本生動有趣,發人深省的好書,具有閱讀價值,可以說老少咸宜,雅俗共賞。
所以,結論是:閑話少說,開卷有益。
是為序。
2014年12月18日于北京瓏原螺螄齋
牛津通識讀本牛津通識讀本:全球經濟史(新版)/(英國)羅伯特.C.艾倫 目錄
1 巨大的差異
2 西方的崛起
3 工業革命
4 富國之路
5 龐大的帝國
6 美洲
7 非洲
8 標準模式與后發工業化
9 “大推進”式工業化
后記
索引
英文原文
牛津通識讀本牛津通識讀本:全球經濟史(新版)/(英國)羅伯特.C.艾倫 節選
經濟史是社會科學的核心。它的研究范圍可以借用亞當?斯密的代表作來表述,那就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經濟學家采取一種不考慮時間因素的經濟發展理論來探究“原因”,而經濟史學家則在歷史變遷的動態發展過程中來尋找答案。近年來,經濟史研究格外引人關注,因為其中*根本的問題(“為什么一些國家富裕,而另一些國家卻陷入貧困?”)已經把視野拓展到全球范圍。這和五十年前完全不同,當時的核心問題是:“為什么工業革命發生在英格蘭,而不是法國?”近年來關于中國、印度和中東地區的研究強調世界各大文明內在的發展動力,因此我們如今要問的是:為什么過去的經濟增長發生在歐洲,而不是亞洲或非洲?
關于遠古時期的收入狀況,我們所掌握的數據并不充分,不過在1500 年左右,似乎各國間的貧富差距并不大。在達伽馬到達印度和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后,如今的貧富分化格局才基本開始成形。
我們可以把過去的五百年分為三個階段。**個階段從1500 年到大約1800 年,可稱為重商主義時期。這一階段始于哥倫布和達伽馬的航海探險(正是這些航行*終促成了一體化的全球經濟),終于工業革命。在此三百年間,美洲開始被殖民并向歐洲輸出白銀、糖和煙草;非洲人被運往美洲充當奴隸,生產上述產品;亞洲則將香料、紡織品和瓷器運往歐洲。主要歐洲國家不斷獲取新的殖民地,并采用關稅和戰爭手段阻撓其他國家與殖民地開展貿易,企圖以此來增加本國的貿易收入。以犧牲殖民地的發展為代價,歐洲制造業取得了進步,但當時經濟發展本身并不是各國的興趣所在。
第二個階段出現在19 世紀,可稱為趕超時期。在這一階段,情況發生了變化。當拿破侖于1815 年兵敗滑鐵盧時,英國已經在工業領域內確立了領先優勢,將其他國家都甩在身后。西歐各國和美國將經濟發展作為首要任務,試圖采取一系列政策來發展經濟。這些政策包括四個部分:(1)消除內部關稅,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從而建立統一的全國性市場;(2)建立外部關稅,保護本國工業,應對來自英國的競爭;(3)成立銀行,穩定貨幣并為工業投資提供資金;(4)建立大眾教育體系,提升工人的能力。這些政策在西歐和北美取得了成功,這些地區內的各個國家和英國一起構成了如今的富國俱樂部。一些拉美國家沒有完全采取這些政策,未能取得巨大成功。來自英國的競爭使得大多數亞洲國家沒能走上工業化道路。自從英國的奴隸貿易于1807 年停止后,非洲改為對外輸出棕櫚油、可可粉和各種礦物。
到了20 世紀,曾經在西歐(尤其是德國)和美國取得成功的各項政策在不發達國家實行后,并沒有取得顯著效果。大多數技術都由富裕國家發明,由于這些國家的勞動力價格日漸昂貴,所以它們需要發明新的技術,通過投入更多資本來提高生產率。對于工資水平較低的國家來說,采用新技術常常不夠劃算,但要想追趕西方國家,它們需要這些技術。大多數國家一定程度上都采用了現代技術,但它們的發展速度還不足以趕超富裕國家。也有一些國家在20 世紀成功縮小了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差距,它們采取的是大推進式的發展模式,通過計劃手段和投資協調來取得快速發展。
在研究一些國家如何變得富裕之前,我們必須先確定它們何時變得富裕。在1500 年至1800 年間,如今的富裕國家確立了微弱的領先優勢,我們可以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這一優勢(參見表1)。1820 年,歐洲已經成為*富裕的大洲,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其他地區的兩倍。當時*富裕的國家是荷蘭,人均收入(國內生產總值)為1,838 美元。17 世紀,低地國家開始繁榮,其他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就是趕超荷蘭。當時英國正在追趕的道路上。工業革命已經經歷了兩代人的發展,英國的富裕程度僅次于荷蘭,1820 年人均收入達到1,706 美元。西歐和英國的附屬地區(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和美國)的人均收入為1,100 美元至1,200 美元。世界其他地區遠遠落后,人均收入為500 美元至700 美元。非洲是*貧困的大陸,人均收入只有415 美元。
從1820 年到現在,除個別國家外,收入差距在擴大。1820 年*富裕的幾個國家隨后發展*快。如今*富裕的國家人均收入為25,000 美元至30,000 美元,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多數國家人均收入為5,000 美元至10,000 美元,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人均收入只有1,387 美元。圖1展示了地區間的差異,靠近右側的地區在1820 年具備較高的人均收入水平,正是這些地區呈現出了*大的收入增長幅度。與之相比,靠近左側的地區初始收入水平較低,同時收入增長幅度也較小。歐洲和英國的附屬地區實現了17 倍至25 倍的收入增長。東歐和亞洲大多數國家的初始收入低于歐洲和英國的附屬地區,它們的收入增長在10 倍左 右。南亞、中東地區和大部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更為不幸,它們在1820 年時就更為貧困,在那之后它們也只有3倍至6倍的收入增長。它們與西方國家的差距拉得更大。“差異等式”總結了這一模式。
個別地區的發展并不符合收入差異模式。其中*重要的是東亞地區,因為只有這一地區扭轉了原有趨勢,改善了自身地位。日本在20 世紀取得的成就*大,因為它在1820 年時還是毫無爭議的貧困國家,但它隨后消除了與西方國家之間的收入差距。同樣取得巨大進步的還有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蘇聯是另一個例外,不過它并沒有完全成功。現在中國或許正在創造新的奇跡。
工業化和去工業化是造成世界各地收入差異的主要原因(參見圖2)。1750 年,世界上的大多數產品由中國(占全世界總量的33% )和印度次大陸(25% )制造。亞洲的人均產量低于更為富裕的西歐國家的人均產量,但差距很小。到1913 年時,世界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和印度次大陸占世界制造業的比重分別下降到4% 和1% 。英國、美國和歐洲占到世界總產量的3/4 。英國的人均產量是中國的38 倍,是印度的58 倍。這不僅是因為英國的產量迅猛增長,中國和印度次大陸制造業的大幅衰落也是原因之一,因為西方各國的機械化生產將這兩個國家的紡織業和冶金業驅逐出了市場。在19 世紀,亞洲各國從世界制造業中心變成了只會生產并出口農產品的典型的不發達國家。
圖2展示了世界歷史進程中的若干重大轉折點。從1750 年至1880 年,英國工業革命是主要事件。在這一階段,英國占世界制造業的份額從2% 上升到23%,正是來自英國的競爭摧毀了亞洲的傳統制造業。從1880 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階段,標志性事件是美國和歐洲大陸(尤其是德國)的工業化。到1938 年,它們占世界制造業的份額分別提高到33% 和24% 。英國被這些競爭者搶占了部分市場,它所占的份額下降到13% 。從二戰結束后到20 世紀80 年代,蘇聯占世界制造業的份額迅速上升,但隨著蘇聯解體后各成員國陷入經濟衰退,這一地區所占的比重又大幅下降。東亞奇跡見證了日本、中國臺灣地區和韓國的崛起,它們占世界制造業的份額提高到17% 。從20 世紀80 年代起,中國大陸地區也一直在進行工業化。2006 年,中國大陸地區制造的產品占世界總量的9% 。如果中國大陸地區追上西方國家的前進步伐,那么世界格局將重新回到原點。
真實工資
國內生產總值并不足以充分衡量民眾的福祉,還有許多因素有待考慮,比如健康、預期壽命和受教育程度。此外,缺乏數據時常給國內生產總值的計算帶來困難。不管怎么說,用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福祉可能會產生誤導,因為它只計算了平均收入,而沒有區分富人和窮人。計算“真實工資”(即人們的收入所能獲得的生活水平)有助于有效解決上述問題。真實工資讓我們得以了解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并且有助于解釋現代工業的起源和發展,因為在勞動力*昂貴的地方,就會產生*大的動力來增加每個工人平均使用的機械數量。
我關注的是體力勞動者。要衡量他們的生活水平,就必須將他們的工資與消費品價格進行比較,并且必須對這些消費品價格進行加權平均,以計算消費價格指數。我所采用的指數是一個人維持“*低生活開支”所花費的成本(即維持生存所需的*少費用)。此時飲食有一半是素食。煮過的谷粒或者沒有發酵的面包提供了生存所需的大部分卡路里,豆科植物成為富含蛋白質的有益補充,黃油或植物油提供了一點脂肪。在1500 年的時候,世界各地的典型食物就是這些。一個名叫弗朗西斯科?佩爾薩特的荷蘭商人在17 世紀早期到過印度。他注意到,德里附近的人們“沒有其他食物,只吃一點青豆和米飯做成的雜燴飯……他們在晚上才混著黃油吃雜燴飯,白天只嚼一點干豆子或者其他谷粒”。這些苦力“幾乎沒嘗過肉的味道”。事實上,大多數肉類對他們來說是禁忌。
表2顯示了一名成年男性在“*低生活開支”狀態下的消費模式。他的飲食基于世界各地*便宜的谷物—在歐洲西北部是燕麥,在墨西哥是玉米,在印度北部是小米,在中國沿海地區是水稻等等。這些谷物的數量是選定的,這樣的一份飲食每天產生的熱量是1,940 卡路里。食物之外的開支只限于簡單的衣物、少量燃料和蠟燭。大部分開支都用于食物,更確切地說,用于飲食結構中*核心的部分:碳水化合物。
關于生活水平,我們要關注的基本問題是:一名全職體力勞動者能否掙到足夠多的錢,來維持一家人的*低生活開支。圖3 顯示了全職收入相比全家人*低生活開支的比率。如今,歐洲各地的生活水平差不多。上一次出現這樣的情況還要追溯到公元1 世紀。當時的生活水平也很高:體力勞動者的收入大約是家庭*低生活開支的4倍。然而,18 世紀歐洲地區開始出現巨大的差異。歐洲大陸的生活水平下降,體力勞動者的收入只能購買表2中的物品(或同類產品)。在中世紀,佛羅倫薩的工人能吃上面包,但到了18 世紀,他們只能吃玉米糊,這是剛從美洲引入的新物種。
相比之下,阿姆斯特丹和倫敦的體力勞動者的收入依然是*低生活開支的4倍。不過,倫敦的工人在1750 年并不是把表2中的燕麥粥吃上4份,而是改善自己的飲食,吃上了白面包、牛肉和啤酒。只有在鄰近凱爾特人的地區,當地英國人才吃燕麥。正如約翰遜博士所言,燕麥是“一種谷物,在英格蘭通常用于喂馬,但在蘇格蘭卻是當地人的食物”。英格蘭南部地區的工人收入頗豐,他們買得起18 世紀的奢侈品,比如珍本圖書、鏡子、糖或茶葉。
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樣,各個地區的真實工資也呈現出巨大差異。圖4顯示了從1300 年至今倫敦體力勞動者的真實工資變化以及從1738 年至今北京體力勞動者的真實工資變化。1820 年,倫敦的真實工資水平已經是*低生活開支的4倍,此后這一比率一路攀升至50 倍—這一變化主要發生在1870 年之后。
牛津通識讀本牛津通識讀本:全球經濟史(新版)/(英國)羅伯特.C.艾倫 作者簡介
羅伯特·C.艾倫(Robert C. Allen),牛津大學經濟史教授,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致力于經濟史、技術革新和公共管理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著有《近代英國工業革命揭秘: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視》等。 序言作者蕭國亮,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社會經濟史研究所名譽所長。兼任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典志組副組長,清華大學華商研究所學術委員。自1980年以來,出版專著十部,發表論文一百余篇。主要著作有《皇權與中國社會經濟》、《獨特的“食貨”之路——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世界經濟史》、《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家庭金融知識大全》等。
- >
朝聞道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
- >
姑媽的寶刀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虎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