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哭了笑了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9106662
- 條形碼:9787219106662 ; 978-7-219-10666-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哭了笑了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書寫人間大愛的報告文學作品,書中有可親可愛可敬的甘于奉獻的老師媽媽、校長爸爸、愛心媽媽……他們以自身的行動,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性的光輝在他們的身上得以閃現。 愛的暖流在這里匯聚,孤兒孩子的命運在這里被改寫。 以愛的名義弘揚善,傳播正能量,書寫偉大的新時代。
哭了笑了 內容簡介
本書由廣西有名報告文學作家何培嵩入住南寧市明天學校深入生活完成的原創作品,被中國作家協會審核批準為2017年度少數民族文學重點作品扶持項目,是廣西專享獲得扶持的項目作品。作品真實地講述發生在南寧市明天學校的關于孤兒學生成長、成才的真實故事,其中包括黨政各級部門對學校對孤兒的關愛;校長和老師們教育孤兒的艱辛、煩惱與喜悅;愛心企業家對明天學校及孤兒的傾心竭力幫助;靠前友人爾尼到明天學校志愿支教;身患絕癥的孤兒得到全社會巨額愛心捐贈和挽救……該報告文學內容客觀真實,故事催人淚下,文字可讀性強,體現了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熱情謳歌黨、謳歌偉大的祖國和可敬的人民教師,彰顯黨和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孤兒特殊群體的關心和社會各界對孤兒的大愛,是一部弘揚社會主義人文精神和社會主義道德新風尚的主旋律作品。
哭了笑了 目錄
**章“兩種兒童”面前的思索與應對
一、寫“血書”的小男孩/
二、多棱鏡里的風景/
第二章校園三原色(我的六則住校日記)
一、秋季開學**天(2016年9月6日)/
二、一個女老師關于一個孤兒的陳述(2016年7月5日下午)/
三、請為孩子吹走偶入眼中的沙塵,輕輕地(2016年7月6日上午)/
四、“老師,我不做匹諾曹,我要做誠實的孩子”(2016年7月5日上午)/
五、沒媽的孩子也是寶(2016年9月15日)/
六、教育是慢的,像牽著蝸牛散步(2017年6月24日對話黃淑嫻)/
第三章一校之長
一、孩子,不能少了你(校長與潘寧的故事)/
二、此憾綿綿(校長與雙胞胎姐妹的故事)/
三、我說過我來幫你(校長與農夢飛的故事)/
四、校長爸爸,我們愛你(校長與13個大學生的故事)/
五、舐犢情深(覃鋒與兒子覃煒夫的故事)/
第四章世上只有媽媽好
一、守護“太陽”的人(韋翠良的故事)/
二、枝枝葉葉總關情(覃愛芬的故事)/
三、說不盡的“小家與大家”(張秀麗的故事)/
第五章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一、青春是一本快成熟的書(盧雪清的故事)/
二、有一種信仰叫感恩(鄧麗霞的故事)/
三、“明天學校給了我兩次生命”(羅秀群的自述)/
四、“當一名普通生活老師,真好!”(鄧紹創的故事)/
五、靜靜地,“靜靜”就長大了(陳靜靜的故事)/
六、燕子銜泥為筑窩(胡麗妹的故事)/
第六章我知道我要去哪里
一、我見過花落花又開(韋林麗的故事)/
二、我的字典里沒有“懈怠”(李一帆的自述)/
三、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謝秀冬的故事)/
四、唱好這首歌就有書讀了(雷肖嬌的故事)/
第七章愛,永不言棄
一、姑娘剛過17歲(林玉芝的故事)/
二、生命保衛戰,為了一個孩子(吳小霜的故事)/
三、心若誠,石花開(張春秀的故事)/
四、一個棄嬰的遭遇(李春華的故事)/
第八章成敗之間
一、一部電影與一個孩子(玉宇華的故事)/
二、父子悲喜劇與“他們”(黃天震的故事)/
第九章孤兒藝術團的故事
一、優秀女孩是這樣煉成的(劉蓮的故事)/
二、從黃土高坡走來的“變臉歌王”(王衛東的故事)/
三、“愛心大使”與他的“明天情緣”(林涌泉的故事)/
第十章兩位董事長的“明天”情緣
一、玉虹媽媽,有您真好(鄧玉虹的愛心故事)/
二、張明董事長與明天學校的不了情/
三、怎么也不能放棄她(張明與孤兒學生張九秀)/
四、成功只鐘情不停步者(張明與馮春桂的故事)/
第十一章大愛,跨越黔冀粵桂
一、“云黑板”來自“格林耐特”(楊皓、劉筑梅與明天學校的故事)/
二、“神鷹”飛降美麗的南方(好人張長生捐贈飛機的故事)/
三、深情的眼睛(瀚德集團與明天學校的故事)/
第十二章跨國之愛
“Hello,爾尼!”(一位英國老人的中國情結)/
第十三章他們心里裝著他們
一、熱誠·暖心·有愛(唐濟武與明天學校的故事)/
二、昨天的夢今日成真(羅世敏的故事)/
*后,*想說的心里話(代后記)/
哭了笑了 節選
**章“兩種兒童”面前的思索與應對 “孤兒被納入到困難兒童和問題兒童的大范疇之中……”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中國青少年研究會編《中國孤兒基本狀況及救助保護研究報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3。南寧市明天學校幾百名孤兒,他們的心理和行為多種多樣,引人深思,看看《多棱鏡里的風景》,可見一斑。 令老師們萬般無奈甚至進退維谷的典例,也是有的。作為全書開篇,我們選擇了《寫“血書”的小男孩》。 **章 “兩種兒童”面前的思索與應對 一、寫“血書”的小男孩 1.一個符號 如果用白描手法勾勒這個小男孩,三個字足矣,那就是:瘦、小、弱。 南寧市明天學校在2000年創辦之初,召進來100多名孤兒。 他是其中之一。而且,幾乎所有孤兒共同的特質,他皆有;而他們所不具有的,他亦有。 所以,他就有了典型性和代表性。從某種意義而言,他成了一個特定符號。 他叫韋大年(化名)。 2.“血書”事件 他的瘦、小、弱,是生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同學們看不起他,嫌棄他,不愿與他共處。尤其是他住的201男生宿舍,8個人共一舍,其他7個同學皆拒他于千里之外,躲之唯恐不及,避之唯恐不遠。 他幾乎沒有朋友。 因為他的身上總有一股濃烈的騷臭味,他的床鋪被褥鞋襪也充斥著騷臭味。原因是他有漏尿癥,說尿就尿!夜里,每晚幾泡尿,還沒來得及醒來,全都似水庫關不住閘門般漏到了床上。每晚皆如此,春夏秋冬皆如此。 久病同窗沒好臉。 他因此常常招來許多同學的白眼、冷嘲熱諷,甚至辱罵。 久而久之,除了自卑、逆來順受、多賠笑臉,他也有忍不了和反抗的時候。正如魯迅筆下的阿Q,總被鄉鄰譏諷他頭上那“亮疤”,也會還以顏色和拳腳。 一回,幾個同舍的同學半認真半戲弄地推搡他,威脅著要將他攆出宿舍,甚至,他那一堆遠遠就能聞到的散發著濃烈尿騷味的床上用品,一股腦兒全被同學扔到了廊道里。這是要清場、要掃地出門、表示宣布他為“不受歡迎的人”了! 這回他不忍了!他忍不了了!這觸及了他*后的底線。老實人三年不發火,一發火抵三年。 他忽然聲嘶力竭地大吼。音量不大,但慘烈。困獸猶斗,兩只小竹竿般的胳膊如車輪轉動般地在幾個強壯的同學面前亂掄。 壯漢懼醉漢,神拳怕亂棍。幾個惹事者遭到了自衛還擊,理虧心怯,且戰且退。但還是有人倒霉地挨了拳,鼻破血出。 但韋大年仍不解恨,蘸了挨拳者滴落在地上的鮮血,迅疾地在宿舍墻上寫出兩個字:“去死!” 過后,我尋思著“去死”這兩個字的含義,或有兩層意思:一個是“你們都去死”,另一個是“我不想活了,我去死”。 而201宿舍的這起“血書”事件,知之者極少。“武斗”是在雙方都處于狂怒和失去理智的非正常狀態下展開,故而收場和開幕一樣迅捷,就如天上的流星,稍縱即逝。 這個“血書事件”一直深藏于201男生宿舍8個孤兒學生的心里。老師中,知之者僅一二人而已。而我——作為報告文學作家,從一位老師那里頗費周折將之“挖”了出來,付諸文字,絕非獵奇,更非搶人眼球,而是責任使然,是還原真實的需要使然。 3.三巡 那么,像韋大年這樣“招人嫌”的孩子,有人疼、有人理、有人愛嗎? 有,有的!有許多老師愛他! 李江北老師,這位畢業于廣西藝術學院師范專業在明天學校教美術課的老師,原本與孤兒學生的生活無關——他不是孤兒管理處的專職生活老師,但他卻覺得這與他有關。他有個很出名的習慣——“三巡”。這是我在采訪之后給他總結出來的。每天,他必定三次巡察男生宿舍:早上來校上課之前,一巡;中午飯前或飯后,二巡,因為此時是教學的“盲點”;下午放學離校之前,三巡。 他不單“三巡”,還“陪睡”。 我們聽李江北老師自己說: “晚上,我常到201宿舍(男生宿舍,有2個六年級學生和6個一年級學生)輪流陪孤兒學生睡。能和我一起睡,他們甭提有多高興了!開始我是有些不習慣,時間長了,便覺得沒什么。我是個農民的兒子,與這些農民孩子有天然的感情。 “對七八歲的孤兒,我格外用心。他們很小就失去雙親,還不太懂得自理生活。我經常幫幾個年紀小的孤兒洗衣服,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我怕凍壞了孩子的手。夏天,有的孩子睡覺喜歡踢蚊帳,因此常被蚊子叮咬。我查夜,開燈,發現了,就幫他們驅蚊。201這間宿舍共有8個孩子,就韋大年常尿床。我照樣陪他睡,一視同仁。我摸清了他的情況:如果在晚上11點30分至12點之間喊醒他,拉著他上廁所,這晚他就不會尿床。喊早了,不行,他清晨仍尿床一次;喊晚了,也不行,因為他已經憋不住,尿出來了。每次我喚醒他,他總是愣坐著,迷迷糊糊,立即就想在床上尿,我趕緊抱起他直奔衛生間……” 這一抱,不能說是“驚天一抱”,但卻是“親情一抱”。毫不夸張地說,只有親生爹娘,才能如此! 4.不容樂觀 在明天學校,我接觸過韋大年數次。對他,我的腦海里多次冒出一個字:難! 為了照顧這個孩子,老師們承擔了許多許多。 對韋大年,我只是“挖”開了一個井口。我決意往下深挖。 關于他的身世,說法不一。 2001年7月26日,驕陽似火,酷暑蒸人。我坐著明天學校那輛沒有空調的蒸籠般悶熱的老舊“柳微”小面包車,在鄉村小路上行進了一個多小時,到了韋大年的老家——這是當年南寧市郊區所轄富庶鄉的一個小山村。此村有“兩多”遠近聞名:窮人多,光棍多。 韋大年的爺爺已71歲,干瘦,耳背,一個肩高一個肩低,一直咳個不停。 韋爺爺的五個兒女中,四個女兒已外嫁。“獨龍崽”(韋大年之父)體弱多病,1992年患糖尿病,一治五年,在大醫院進行過中西醫結合治療,后來又回家服用草藥偏方,花去1.6萬元,可謂耗盡家財,還是沒能保住性命,于1996年逝世,死時33歲。是年韋大年僅6歲。也就是說,從韋大年1歲開始,父親就抱上了藥罐子,一直與病魔抗爭,自顧不暇。在這痛苦的五年里,這位父親從來沒法給予韋大年完整的父愛。 韋爺爺老年喪子,兒媳婦又離家,四個女兒亦一一嫁了人,家中就剩老伴和獨孫(韋大年)相伴。 韋大年因家貧、智力有缺陷等原因,一直沒上學。直至10歲,才有幸到明天學校就讀。 聽完韋爺爺說的這些,我有意測測韋大年的智商。 我讓他背白居易的《草》。這首詩是小學一年級課本上有的,老師要求每個學生都能背誦和默寫。 “離離原上草……”我給他起了個頭。 我提示了五六遍,花了十多分鐘,他終于背出下面的三句,再往下就沒詞了。 我又問:“3加5等于多少?” 他數手指,數完了左手的5個手指又數右手3個手指,他答出了:“8。” “6加5呢?”我繼續問。 他又數手指。手指不夠用,他答不出了,茫然地看著我。 我再次問:“5加3等于多少?” 這是剛問過的問題,只不過我將數字調了個順序而已。他又伸出了手指…… 爺爺終于氣得憋不住了,大罵起孫子來。 韋大年不數了。因為緊張,這時的他已是大汗淋漓。 爺爺很沉重地長嘆一口氣,悲戚地說:“我和他奶奶都是70多歲的人了,說不定哪天就死了。韋大年沒爹沒媽,記性又太差,3加5和5加3都弄不清,往后書肯定是讀不下去了,看來是個苦命的人了!……” 我想不至于如此悲觀。或許這孩子只是暫時的反應遲鈍,或許是一時緊張造成的。過了片刻,我再次用另一種方式“考”他。 “見過你爸嗎?” “沒見過。” “你爸打過你嗎?” “打過……打我的手,好痛!” “期考語文、數學得了多少分?” “語文99分,數學88分。” 陪我采訪的王春松老師讓韋大年拿出成績冊來給我們看,語文:B,數學:B。 可見,他完全是答非所問,而且稀里糊涂。 我失望了。 這時,與我們同行的廣西電視臺記者黃漢低聲對我說:“看來,韋大年10歲才讀書,智力開發太遲,造成邏輯思維混亂,言語表達能力差……” 我仔細打量韋大年,他長得瘦小,膚色蠟黃,黑黝黝的皮膚上長滿了痱子。他目光呆滯,但他的手連一分鐘都停不下來,不停地撓頭、搔身、抓腳。 我當時的**個反應是:韋大年到了明天學校,肯定會成為老師們頭疼的“老大難”! 5.**手材料 我不想也覺得沒有太多必要展開來寫。窺一斑可知全豹。在這里不妨引用以下**手材料,以印證我的看法。 我們來看明天學校保育員管理孤兒的情況記錄本,值班保育員張紅干2000年12月3日的記錄: 今天吃午餐時,其他同學都不愿和韋大年同學一起坐著吃飯,因為他每天晚上都尿尿在床上,身上臭臭的。偶然忘記幫他換褲子,就造成了今天的尷尬。后來很多同學都端著碗跑到飯堂外邊去吃。為了讓同學們回來,我就叫他先去換條干凈的褲子再回來。可是怎么叫,他都不肯再進飯堂。我起初還以為他根本沒有自尊心呢!平常集合時他總不排隊,在隊列前走來走去,我怎么批評,他都不理會。同學取笑他,當面叫他“瀨尿王”,他也不理會,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這么看來,他雖有自尊心,但不懂自尊自愛…… 6.倒數** 韋大年有三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尿床、胃口好、弱智。 2000年時他10歲,是一年級的學生,班主任是劉潤娥。在班里,他屬大齡生,但學習成績總排在倒數**。 先后帶過12名孤兒學生的以教學見長的劉潤娥老師曾與人道:“都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但對韋大年,我是束手無策!” 那天下午,劉老師有一節課的空閑時間,我邀請她跟我專門談談韋大年。這位極富同情心和責任心的小學語文高級教師這樣說道:“這個學期(2001年春季學期),我接任韋大年這個班的班主任,發現他是個非常自卑的孩子。每次叫他寫作文,他連題目都不看,馬上就說:‘我不會寫!’他自小沒有父母,人長得瘦小,又不講衛生,因此處處受人歧視、嘲弄和欺侮,也得不到周圍人的關愛。我想,他的自卑來源于此。據了解,他的爺爺和堂叔因為文化水平低,不講究教育方式,以打罵為主,以致他常惶惶不安,總感覺到自己很笨,總感覺到別人瞧不起自己,總感覺到自己事事不如人。他既沒脾氣,也不懂得自尊自愛,幾乎從不反抗。他從不刷牙,(我們)監督他,他也只是用牙刷在嘴里隨便攪幾下做個樣子。在課堂上,他不敢讀也不敢寫。我為了激勵他,他每完成一次作業,我就獎勵他一些小物品,夸他聰明。但要使他完成作業是相當艱難的,他連*起碼的抄寫生字都不能獨立完成,得由老師或同學手把手教他寫。教他讀書也十分費心費時,得花費三個晚上,他才勉強把一課書讀出來,而且只是機械地讀出來而已,他根本認不全字。如讀熟了的古詩《草》,你要他指出‘草’字是哪一個,他怎么也找不出來。讓他數數,從1數到10,他頂多能數到5,數學老師只能無奈地撓頭。同學們也不太愿意幫助他,因為他經常尿床尿褲子,身上有一股尿騷味。他嗜睡,一旦睡熟,即使上課時間到了也很難叫他起床。可他講禮貌——這或許是他較突出的優點。他模仿能力強,能模仿同學寫的字,極像,但并不懂念;他能模仿動物形態,猴或熊啊什么的,惟妙惟肖,能逗得全班哄堂大笑,那個時候他會感到很得意,很有成就感。他常常會拿一只畚箕獨自一人在校園里撿垃圾。我在班上表揚過他一次,(他)更加賣力,天天去撿……韋大年胃口較好,吃飯時常有這樣的表現:在領回自己的那份飯菜以后,他立刻又拿一只碗去盛其他食物。比如盛粥,他會用勺子慢慢往下面撈,然后又另外舀一兩勺湯水或一些菜汁。有時,他會一直盯著老師的菜碗,直至老師分一點菜給他,他這才移開視線,開始慢慢享用。他胃口很好,吃得特別多……” 7.艱難地成長 其實我頗費筆墨地寫下這一章,只是想說明“韋大年”們的成長有多么艱難!老師們對他們的教育有多么艱辛! 我曾問李江北老師:“當好明天學校的老師,面對許多個形形色色的‘韋大年’,帶好這些孩子的關鍵是什么?是什么支撐著老師們堅持下去?” “愛!明天學校的老師就是得有更多的愛心。正如覃校長常說的:‘來明天學校不容易,干下去更不容易。缺乏愛心的老師不可能干好。明天學校的老師既比別校老師光榮,也肩負更多責任,更辛苦!’”李江北如是作答,幾乎是不假思索。 我想,這個回答應當視作明天學校全體老師的心聲。 ……
哭了笑了 作者簡介
何培嵩,壯族,1944年6月出生于廣東,祖籍廣西陸川縣。1963年考入廣西師范學院(今廣西師范大學)中文系,1967年畢業,1968年分配到大新縣,歷任大新中學教師、大新縣文化館創作員、南寧地區文化局創作員兼《靈水》雜志編輯、《廣西日報》記者、廣西文化廳藝術創作中心戲劇影視部主任。原任廣西民革專職副主委、廣西人大常委會外事華僑委員會副主任,現為廣西文史研究館館員。迄今已發表各類文藝作品300多萬字,其中個人報告文學專著16部。曾獲中國作協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廣西第九屆“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第一屆和第三屆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1998年獲“首屆廣西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家”稱號。1996年12月參加中國作家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2001年12月參加中國作家協會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是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屆廣西人大常委會委員,國家一級編劇,中國作協會員,廣西作協主席團成員、理事,廣西報告文學家協會副會長,廣西教育學院中文系客座教授。
- >
二體千字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虎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