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秉倫科技史論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312041440
- 條形碼:9787312041440 ; 978-7-312-04144-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張秉倫科技史論集 本書特色
張秉倫先生是我國**科技史家,在生物學史、印刷史、農業史領域、中國古代科技文獻學和地方科技史等領域均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些貢獻主要散見于他生前出版的系列學術論文中,對**的科技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收錄了“進化論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揭開生物進化的秘密”“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等文章。
張秉倫科技史論集 內容簡介
張秉倫先生是我國著名科技史家, 在生物學史、印刷史、農業史領域、中國古代科技文獻學和地方科技史等領域均做出了重要貢獻。為了方便今天和今后科技史工作者對張先生成就的了解和借鑒, 本書集中匯編了這些論文。內容包括: 科學與社會 ; 生物與農學 ; 印刷、造紙與古錢幣 ; 地方科技史等。
張秉倫科技史論集 目錄
科學與社會
勞動創造人質疑(摘要)
“勞動創造人”質疑
進化論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
進化論與神創論在中國的斗爭
The Struggle Between Evolutionary Theory and Creationism in China
明清時期安徽的科學發展及其動因初析
A Preliminart Analy'sis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Its Causes in Anhui Province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從科技史角度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聯盟
李約瑟難題的邏輯矛盾及科學價值
戴震的科技著作與“治經聞道
明清時期徽商與徽州科技發展
生物與農學
達爾文在環球旅行中的科學考察
揭開生物進化的秘密
善于從我國古代農業成就中吸取營養的偉大生物學家——達爾文
中國古代關于遺傳育種的研究
茶
簡析我國古代茶園設置和茶樹栽培的方法
試論唐朝茶樹栽培技術及其影響
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
落花生史話
我國古代對內分泌作用的認識和利用
中國古代對動物生理節律的認識和利用
茶香四溢藝貫古今
吳汝綸比嚴復略勝一籌
十二生肖與動物崇拜
我國古代對動物和人體生理節律的認識和利用
“秋石”在安徽
再論十二生肖起源于動物崇拜
“秋石方”模擬實驗及其研究
人痘接種法的發明與影響
栽培作物起源問題的證據和案例分析
中國古代五種“秋石方”的模擬實驗及研究
黃山**部植物圖志
印刷、造紙與古錢幣
關于翟金生的“泥活字”問題的初步研究
新作問世巨著增輝
“關子”鈔版之發現及其在印刷史上的價值
關于翟氏泥活字的制造工藝問題
泥活字印刷的模擬實驗
范禮安與西方印刷的回傳
關于中國人自鑄鉛活字問題的討論
“蟻鼻錢”的X射線熒光法無損檢測
方“四朱”的新發現及內涵研究
地方科技史
安徽歷史上主要科技人物及其著述(一)
安徽歷史上主要科技人物及其著述(二)
安徽歷史上主要科技人物及其著述(三)
安徽歷史上主要科技人物及其著述(四)
留得《桐譜》惠子孫
陳翥史跡鉤沉
《安徽省志·科學技術志》述評
《管子》中的科學技術
長江干流上**座大浮橋
霹靂炮和突火槍的發明
附從淮南子到科學城
科技史文獻與研究方法
魯明善在安徽之史跡
詩詞歌賦中的科技史料價值
王禎農書
桐譜
農桑衣食撮要
養蠶成法
牡丹史
元亨療馬集
泥版試印初編提要
The Academic Value and the Purpose of the Yinshan Zheng.yao(飲膳正要)(The Proper Essentials[for the Emperor's]Drink and Food)
《飲膳正要》及其在食療學上的價值
中國古代“物理”一詞的由來與詞義演變
商代劓刑、宮刑與“劓殄”
經部科技文獻述要
科技史研究應文獻與實證并重
附科技史研究應文獻與實證并重
科技史的古為今用
中國古代對手紋的認識和應用
望診:人體臟器疾患在體表的有序映射
厄爾尼諾與江淮流域旱澇災害的關系
附錄1 張秉倫先生年譜
附錄2 張秉倫先生論著目錄
附錄3 張秉倫教授科研成果獲獎情況
后記
展開全部
張秉倫科技史論集 作者簡介
張秉倫,1960年考入安徽大學生物系,畢業后到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室,從事科學技術史研究工作。1983年調入中國科技大學自然科學史研究室,從事科技史研究、教學和研究生培養工作。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自然科學史研究室黨支部書記、主任、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主任等職務。主要學術兼職有安徽省科技史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中國科學院傳統工藝與文物科技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