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許倬云問學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3376797
- 條形碼:9787563376797 ; 978-7-5633-7679-7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許倬云問學記 本書特色
★ 從世紀老人許倬云的學思歷程中,感受中國人的心靈史
出身于江南書香之家、生而殘疾、歷經三四十年代戰亂流亡的“幸運的不幸者”,是父親的書房和豐富藏書給他啟蒙、向他敞開一個廣闊的人生世界并引之入求知之門,后入臺大歷史系、芝加哥大學東方學系,由史學出發,考古、社會、經濟、哲學、宗教,雜學旁收。以史學家的通達觀察,捕捉歷史長程劇變中的脈息,以源源不斷的學術研究專著與不失文采的通俗作品,與社會大眾分享。
★ 款款深情回憶師友滋養,為一代民國知識分子存照
父母、兄弟姊妹護持照顧,李宗侗、勞榦、李濟、芮逸夫、高去尋、董作賓、凌純聲、錢穆、嚴耕望、張光直等一代學術大家的教誨、引領和激蕩,都是許倬云難以忘懷的精神滋養。
★ 探尋求知為人的真知灼見
他不囿于書齋而心懷故土與世界,沒有一頭栽進“中國歷史與文化”,因“偏愛”而“沉迷”,卻持守以世界史的廣闊視野為參照而不失歸屬感,全情地投入并堅持“如法官斷案式”的研究。從《萬古江河》《說中國》《歷史大脈絡》到《中國文化的精神》,大到長程的歷史變化,不同的文化特質、精神及其異同,小到個體的生活進退與人生價值,無不是他“從知識到智慧的不懈追求”。
★ 有情有義、鮮活生動,窺見為人父母、子女、師友的理想典范
“母親主張讓我們各盡自己的能力,在興趣范圍內發展。大綱大目不差,小節是不計較的。至于饞一點,臟一點,都在容忍之列。為此,我們家的兄弟姊妹都有胖胖的體型,幾分邋遢,愛躺著看書,但是快快活活,笑口常開,不大會發愁,更不會善感。”
“二十八年來(沈剛伯)先生的弟子中,有年長于我者,有成就高于我者,然而沈先生于課業以外,耳提面命,教誨無微不至者,我當為受恩*深的一人。先生騎鯨而去,我當心喪終生,豈僅期而已。”
許倬云問學記 內容簡介
坦言做了一輩子旁觀者的歷史學家許倬云,心懷故土與世界,回望自己的生命之真:天生的腳部殘疾、亂世的流亡生涯、藏書豐富和興趣廣泛的父親、慈祥而堅強的母親,這一切都降臨在他身上,開啟他不平凡的人生之門。在日后的求學生涯中,有嚴耕望、錢穆、李濟、沈剛伯、楊慶堃、董作賓、張光直等恩師摯友的引領和陪伴,使他執著地踏上探索知識和智慧的旅途。一個有情有意、鮮活生動、感人至深、超脫通透的許倬云先生就這樣展現在我們面前。
許先生這一路走得艱辛而踏實,遇合離散、成敗興亡、榮辱悲欣,這些在我們有限的一生中,又何嘗不是時時發生?!
許倬云問學記 目錄
序
回顧與感懷
我的母親
心路歷程
回顧心路歷程
我的學思歷程
并不特殊的讀書生活
南港述舊
有情的空間
容異與存疑
磨鏡者言——《歷史分光鏡》序
人鼠之間——試論文化保守主義
湖上偶感
眼前景與心中景
從詩里讀出的歷史感懷
雨窗閑話
素心五愿
剎那與永恒
良史與君子
良史與君子——敬悼嚴耕望先生
論學不因生死隔——紀念考古學家張光直
李濟之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
師恩永念——沈剛伯師周年祭
錢賓四先生的學術生命
自由思想與志節
楊慶堃先生的治學生涯
懷念沈宗瀚先生
哭兩位董先生
追念王雪艇先生
憶王小波
從知識到智慧
從知識到智慧的追尋
知識分子的宗教
人文與科學之間
我們為什么要讀歷史
另一類考古學
若干類學科的觀念
研究與教學者的職業規范
成長的意義——答一位未見面的朋友
我們生活的目標
人生價值的探討:不同文化對人類追求人生價值的影響推動歷史的因素
未來世界與儒家
附 錄
倚杖聽江聲`自序
江渚候潮汐`自序
江心現明月`自序
編后記
許倬云問學記 節選
人與情
人與人之間若只從物理性的空間著眼,各人占有一個空間,任何兩個人都無法有空間的重疊,更不論空間的全同了。但若從情意的空間看,則人人有與旁人共有的空間。無情時,對面不能相認。每天街頭攘臂摩肩的人群,雖然如此接近,卻又如此的隔絕。有情時,天涯若比鄰。若兩情相契,更是寤寐相思,漫道關山萬重,即使生死別離,切不斷心魂相守。由此擴而大之,愛及眾人,愛及萬物,則地球若同舟,宇宙如一室,所謂民胞物與的襟懷,只在一念之間了。著眼在同,則萬物皆同;著眼在異,則萬物皆離,也只在一念之間而已。
史語所懷舊
這些往事,已如隔世,老年已至,即將退休。我一生歲月,半在他鄉。史語所是我沙彌受戒的本山。我的師長,大半已歸道山;愿碩果僅存的幾位,身體健康,頤養余年。當年在史語所的工作,中國上古史計劃雖已成書出版,但內容離原來構想頗有距離,至今以為憾事。后來我撰寫《西周史》,也是為了盡一己微力,以報答王雪艇先生與濟之師的期望于萬一。史語所是我學術生涯的老家,欲報之德,終天何極!所幸今日史語所氣象不遜于當年創所之日,亭閣變易,門風未改。行腳返山,見到史語所能抱持學術獨立與自由的傳統,于愿已足。
嚴耕望
我認識嚴耕望先生,還在他來港之前。我于臺大讀書時,他來校講演,即已聆教。及至進入“中研院”史語所工作,我的研究室與嚴先生研究室相鄰,因此常有執卷請益的機會。他的專業是中古史,*近十年來,我也開始接觸中古史,更是不斷地研讀嚴先生大作。嚴先生言詞樸直,要言不煩,三言兩語便中肯綮。向他請教,得到一點啟示,可以伸展為不少勝義。
嚴先生的研究功夫,既有繡花針的考證,又有開山斧的宏觀史識,更有耐力,因而能將零星的材料點點滴滴拼綴為有意義的歷史現象。在求學階段,嚴先生師事錢賓四先生,親炙教訓。錢先生曾數次在談話中,稱贊嚴先生為他二三位得意高足之一,即因為嚴先生已得錢先生的真傳。
張光直
光直是臺籍作家張我軍先生的哲嗣。張我軍先生長期在北京工作,因此光直在北京成長。戰后返臺,父子二人都遭遇難白之冤,雖然后來都化險為夷,這番厄運終究在光直的性情里留下烙印,使他性情收斂,處事謹慎。然而,在他能放松自己時,也會放聲高歌,厚實的男中音頗有回腸蕩氣的魅力。他慎于擇友,又通常寡于言辭,一般場合中來往的人,遂每以為他高不可攀,其實他仍是性情中人,有愛有憎,而且相當強烈。另一方面,他也不免堅持一定的想法,不輕易改變。
光直讀書專心也專門。在同班的課上,他的考卷或研究報告必然是周詳深入,為同班之冠。他的記憶力佳,許多細節,甚至成串的數據,他都能如數家珍。在這一方面,我們兩人性向大不相同。光直專致于本行的專業,心無旁騖,我則常為好奇心驅策,東求西抓,對許多課題都有興趣,卻不能深入。思想史家伯林曾說,學者之中,有些人像刺猬,專心扎一個深洞,有些人像狐貍,到處打洞,洞多而不足以自蔽。光直屬于前者,終于卓然成家,我則屬于后者,終身無成—只是狐貍滿地探索的愉悅,刺猬也未必有之。人各有志,性情遭遇,種種機緣,決定了不同的人生!
李濟
李先生從1964年開始主持中國古代史的編纂計劃,我曾應李先生之命,協助他擔任編輯工作,在座的許多前輩先生也參加了這個計劃。其實李先生編一本中國古代史的意愿,不始于1964年,早在安陽發掘時,他心中已有一個中國古史發展的藍圖,而他希望將城子崖的黑陶遺址以及安陽殷墟遺址等都放在這一中國古代史的大結構中。他屢次告訴我們,這一部古代史不應僅限于以古史做史料,而應當將地質學、氣候學、自然環境的研究、考古學的遺址與器物、民族學的資料以及文獻資料綜合在一起,編成一部忠實的記錄。李濟之先生更注意到,中國地區人類的活動只是世界人類活動的一部分;在他心目中,中國古代史是世界史的一部分。從縱的方向看,他希望由中國古代史的重建,表現出中國文化發展的特異性,但也表現出世界各地文化發展的若干共同性。在橫的方面來講,他一直注意到中國地區古代人群與北亞地區、西亞地區及太平洋沿岸地區的種種接觸與影響。他屢次告誡我們,不能有褊狹的地域觀念,也不能因情緒的好惡而扭曲了重建古史的角度。
許倬云問學記 作者簡介
◎ 者介紹
許倬云,1930年生于江蘇無錫,196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先后執教于臺灣大學、匹茲堡大學,其間多次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夏威夷大學、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1986年榮任美國人文學社榮譽會士。學貫中西的史學耆宿,精通中國上古史、文化史、社會史,熟悉西方歷史及其理論與思想,擅長利用不同學科的視角和方法來研究歷史,尤其是考察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不囿于書齋,時時心懷天下,關心中國文化的發展與走向。代表著作有《西周史》《漢代農業》《中國古代社會史論》《萬古江河》《中國文化的精神》《說中國》等。
我最近反省自己一輩子的學術研究,漸漸悟出一些線索:我其實是做了一輩子的“旁觀者”,常常不能親身參與其中,卻學會了設身處地,以體會領略的習慣。我終身殘疾,自從有了記憶,似乎總是坐在旁邊,看到孩子跳躍奔跑,卻不能加入游戲;但也為他們的成功而喜悅,為他們的失誤而扼腕。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不斷旁觀。在湖北的農村,曾見過農夫的耕耘,看過灰黃的泥土,在渠水灌溉后成為潤濕的沃土。曾見過黃驃幼駒,在閹割為騸馬時,掙脫束縛,狂奔跳躍,終究失血而死。曾在輔仁中學,甚至改了性情,也旁觀男女同學之間愛情的悲喜劇。在芝加哥住院治殘疾時,曾旁觀許多悲哀與喜樂:目擊老醫生在操刀前,嚴肅虔誠的禱告;也看到手術后的病童,努力學習從未經驗的動作。在七十年代,也曾親見個人認同于政治斗爭間,有些人熱誠投入,有些人被狂瀾卷去!這些都是人生中的百相,卻為我開啟了理解歷史的經驗。
讀歷史,是學習;討論歷史,是觀察。兩個步驟,其實是一體兩面。我從不悔終生學史,因為歷史正是人生的延長與擴大。
——許倬云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