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名人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4154999
- 條形碼:9787204154999 ; 978-7-204-15499-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名人傳 本書特色
《名人傳》由法國二十世紀的一位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家羅曼·羅蘭所作,該傳由三個名人的傳記組成: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通過這幾部傳記,作者試圖恢復二十世紀文學崇高的人道主義傳統,恢復其豐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該書描寫了處于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三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心靈之美。
名人傳 內容簡介
《名人傳》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羅曼·羅蘭創作的人物傳記作品, 它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 (或譯作米開朗基羅) 、《托爾斯泰傳》三部傳記。被稱為“三大英雄傳記”, 也稱“巨人三傳”。這本書也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 古今之成大事業者, 非惟有超世之才, 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名人傳 目錄
初版序
貝多芬傳
貝多芬的遺囑
給我的兄弟卡爾和約翰
米開朗琪羅傳
原序
上篇
一、巨人的崛起
二、梅蒂希斯家族神廟
三、戰爭年代
下篇
一、神圣的愛
二、信心與堅持
三、寧愿孤單
尾聲
列夫·托爾斯泰傳
原序
列夫·托爾斯泰傳
一、懷念列夫·托爾斯泰
二、童年時期
三、平民意識
四、不堪重負
五、在高加索的日子
六、夫婦之間的幸福
七、兩部巨著
八、信仰是什么
九、真誠善良的人
十、精神錯亂
十一、藝術批評
十二、天才的杰作
十三、社會理想
十四、生與死
名人傳 節選
《名人傳(無障礙閱讀 精編版 青少版)/新課標課外閱讀經典文學名著》: 貝多芬傳 閱讀導航 在序言部分,我們已經看到了作者對貝多芬的崇敬,也知道了他選擇把貝多芬放在書中首位的緣由。下面就讓我們跟隨作者的視角,一起去看一看在貝多芬身上發生的故事吧!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一間位于科隆附近的波恩的破屋子的樓上,父親是一個男高音歌手,一個愚蠢且嗜酒如命的人。他的母親是一個廚子的女兒,曾經嫁給一個男仆,丈夫死后和貝多芬的父親結了婚。 貝多芬的童年是非常艱苦的,他沒有像莫扎特那樣溫暖的家庭。從一開始,人生對他來說就是一次慘烈而殘忍的戰爭。從4歲起,他就被迫一整天一整天地在鋼琴前坐著,或是被關在屋里和一架小提琴待在一起,差點因繁重的工作而累死。少年時代的他就開始為經濟問題操心,每天都要為怎樣獲得面包而做打算,這份重任對他來說來得實在太早了些。11歲時,他成為戲院樂隊的一員。當大提琴手那年他剛滿13歲。他熱愛的母親在1789年去世了,死于肺病。17歲那年他成了家庭的支柱,擔負著教育兩個兄弟的重任。由于父親酗酒成性,無法支撐門戶,他只得向父親提出讓他退休的要求——人家擔心他父親過度揮霍,把養老金交給兒子領取。他的心靈因這些令人悲憤的事實而深深地受到創傷。后來他住在波恩的布羅伊寧那里,才尋覓到一個親密的依靠。那是小他兩歲的可愛的埃萊奧諾雷特·布羅伊寧。他向她教授音樂,引導她踏上詩歌之路,她成為他童年時的伙伴,或許在他們之間有過極為溫馨的情意。后來埃萊奧諾雷特和韋格勒醫生結了婚,韋格勒也同貝多芬建立了很深的友情,他們之間那種純真甜美的友情一直維系到*后,那是在韋格勒、埃萊奧諾雷特和貝多芬往來的書信中看出來的。當三人都步入晚年的時候,有著極為動人的愛情,心靈的年輕絕不比當年遜色。 盡管貝多芬有如此悲慘的童年,但他永遠保持著對這個時代以及打發這時代的一種柔情而悲凄的回憶。他從波恩離開,去了維也納,他卻從來沒有將萊茵河畔的故鄉遺忘。他以永遠忠誠的心靈對待這片熱土,直到生命走到盡頭,他想再見故園一面的愿望總是不能實現。 波及整個歐洲的大革命爆發了,貝多芬的心被攫住了。眾多新的思想集中在波恩大學。1789年5月14日,貝多芬進入了這所學校,跟著名的厄洛熱·施奈德學習德國文學——他將是下屆萊茵州的檢察官。當巴士底獄被攻陷的消息傳到波恩的時候,施奈德站在講壇上,情緒激昂地朗誦了一首詩,激起了學生們如癡如狂的熱情。到了第二年,他又發表了一部革命詩集。在預約者的名單中,有貝多芬和布羅伊寧的名字。 當戰爭于1792年11月波及波恩時,貝多芬離開了故鄉,來到奧地利的音樂之都維也納居住。他在路上碰到黑森軍隊正向法國進軍。這時的他被愛國情緒鼓舞著,在1796年與1797年兩年內,他把弗里貝格的有關戰爭的詩篇譜成樂章:一首是《行軍曲》,另一首稱為《我們是偉大的德意志》。但他頌揚大革命的敵人是徒勞的:大革命征服了世界,貝多芬也被征服了。從1798年起,雖然英國和法國之間有著沖突,但貝多芬仍和法國人有密切來往,如剛到維也納的貝爾納多特。通過那些談話,他擁護共和的情緒更加肯定了,這股情緒的迅速發展可以在他以后的生活中看到。 施泰因豪澤給他畫的畫像,把他當時的容顏表現得惟妙惟肖。這一幅像與貝多芬以后的肖像相比,與介朗的拿破侖畫像之于別的拿破侖像一樣,那張嚴肅的面孔,燃燒著野心勃勃的波拿巴式的火焰。貝多芬在畫上顯得非常年輕,他頭頸因瘦削的、筆挺的高領而僵直,一副高傲和緊張的神情。仿佛他很年輕,就已經認識到了自己,他對自己很有信心。 他在1796年于筆記簿上寫道:“勇敢啊!盡管身體不好,但我的天才*終會獲勝……25歲不是已到了嗎?就是這一年,應該顯現出來整個人。”特·伯恩哈德夫人和葛林克責備他神情傲慢、舉止粗俗、態度憂郁,口音極為濃重。可只有幾個親密的朋友知道他藏在這驕傲的笨拙之下的慈悲。他給韋格勒的信中描述他的成功時,頭一個念頭就是:“如我看見一個朋友陷入困境,假如我能給他幫助,我坐在書桌前,瞬間就可以解決他的難題……這多美妙。”他又接著說道:“我的音樂應當是為可憐人服務的。” 但是痛楚已經敲響了房門,一旦來到他身上就永遠不會離開。1796—1800年,他飽受著耳聾的折磨,耳朵“嗡嗡”作響晝夜不停。他的內臟也飽受著痛苦的折磨,聽力日益減退。他一連好幾年對別人隱瞞著這件事,連對*親密的朋友們也不說。為了使這件事不會被人發現,他不與人見面,獨自承受這可怕的秘密。但到了1801年,他無法沉默了,他絕望地對好朋友阿門達牧師說:“阿門達,我親愛的、善良的、誠摯的朋友……我多希望你能常與我在一起!你的貝多芬實在太可憐了。我的聽覺已經大大下降了,我已感覺到不便。當我們在一起時,我沒告訴你,然而此后情況越來越糟……還可能痊愈嗎?雖然我希望如此,可這希望是十分渺茫的,這種病治好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凄慘的生活我有過,在這個如此可憐、自私的世界上!我不得不尋找棲身之地,躲避我所有愛的人,在悲凄中隱忍!盡管我曾發誓要超脫這種災難,但這又談何容易?”他在給韋格勒的信中寫道:“我過著悲慘的生活,兩年來我不得不避開所有交際,因為我不能和人說話,我聾了。如果我不做現在的工作,也許還可以。但對于我這一行,這是多么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敵人們又會怎么說?他們有相當可觀的數目!在戲院里,我不得不坐在靠近樂隊的地方才能明白演員說的話。我的座位如果稍遠一點兒,連樂器和歌曲的高音我都聽不見。人家低聲說話時,我勉強能聽到一些;人家大聲喊叫時,我萬分痛苦……我時常詛咒我的命運……普盧塔克教我要忍耐。我愿向我的命運發出挑戰,只要有可能;但有時我競成了上帝*可憐的創造物……忍耐是多么令人傷心的避難所!然而這只能是我僅有的選擇!” ……
名人傳 作者簡介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1944),20世紀法國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傳記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被譽為“歐洲的良心”。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不屈的斗爭,對人類進步事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作品有《名人傳》《母與子》《約翰·克利斯朵夫》等。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