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故都·故鄉·故人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213090
- 條形碼:9787305213090 ; 978-7-305-2130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故都·故鄉·故人 本書特色
《故都故鄉故人》善于從歷史的縫隙里鉤沉出具有文化意義的事件,讓人遐思萬千。其中“故鄉情懷”篇是一個居住在十朝故都多年的游子鄉愁的深刻眷戀,那里面濃濃的鄉情充滿著作者所傾注的全部情感與惆悵。其風俗畫、風景畫和風情畫的寫意和寫實,甚至就是一篇篇小說素材的濃縮。讀者能從這風景和人物事件的背后,體味到作者良苦的用心。
故都·故鄉·故人 內容簡介
本書匯集作者30余年間在《光明日報》《新華日報》《今晚報》《揚子晚報》《南京日報》《寶雞日報》《無錫日報》等媒體發表的散文隨筆200余篇, 文章涉及“南大記憶”“故鄉情懷”“金陵故事”“人生百味”“美麗山水”等幾個部分, 全部為作者對人生充滿正能量的觀察、體悟和思考。
故都·故鄉·故人 目錄
我的業余寫作
南大記憶
七十五年前南大西遷中的那些事
羅家倫的建校夢
李瑞清: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郭影秋的“榱木”精神
南京精神與“南大之魂”
《挑耳圖》(《勘書圖》)
鄧瑞教授
蘭園八號
懷念吳世民老師
不能忘卻的細節
任東來教授駕鶴西去
懷念蔣克老師
美麗晚霞
張竹明老師
聽魏老師嘮嗑
感受甲子之聚
徐新教授
老普
經典記憶
三十年的聚會
為師之尊
想起那次同學聚會
那朵盛開的小菊花
聽李肇星演講
校園惡作劇
遠去的筒子樓
校外戶
尋找重心
那個理發師
馬山“小黑炭”
呵護春天的人們
五月石榴紅
酷夏綠蔭
南大之綠
走進秋天
深秋的銀杏
南大校園那叢蠟梅
警惕心中的魔鬼
快樂的源泉
幸福著你的幸福
金陵故事
貢岳兩姓緣何不通婚
南京的遺族學校
南京的法桐樹
紫金草
香樟樹
桂花飄香
路過雞籠山
梅雨
一場秋雨
偶然的收獲
邂逅“Chip”
大宋
選擇
**堂課
Bruce長大了
我與兒子
“中國功夫”
珍藏童年
銀婚紀念
庭院有花
我的薔薇
我與《雨花石》
尋找陽光
穿過暴雨
雨之交響
冬之韻律
被遺忘的蠟燭
花前拾語
面對乞丐
平凡的感動
你還年輕
那條小魚
你是誰的后人
小鳥的憤怒
早春之悟
中伏天的清涼
至善無私
誠信問題
那一聲吆喝
牽掛
撤訴
鄰居
老呂與老姜
肖像
一棵薔薇的繁衍
太太養花
太太養草
收線
學車記
我愛南京
背靠“泰山”關愛情深
媽哭了
那只斑鳩
太太的菜園子
故鄉情懷
故鄉的杏
崩崩上
山野上的李子林
串棍
童年的澇池
祖父買給我的**支鋼筆
我的小學老師
背饃上學
高考故事
賣牛
我們弟兄三個
恩師
西道明月
笛音悠長
四月槐花香
榆錢甜,槐花香
拐棗
紫花苜蓿
家鄉的味道
學做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
岐山老豆腐
關中漿水面
關中的水
關中鄉下的年昧兒
年夜飯
過年
過年待客
心隨父母過新年
有點想家
遠方的游子,哪個不想家
父親的田園生活
陪爹看秦腔
母親的織布機
給爹娘過個生日
父親的好日子
幾句口訣,幾多關愛
媽的眼淚,娘親的呼喚
母親的夢
蓋幢樓房給爹和娘
六弟
挑燈籠照舅
難忘《三滴血》
難忘露天電影
回鄉偶記
“開火車”
那些人那些事
天南海北一家親
老井
啞巴黃黃
夏收記憶
指甲花
鎖關
霜
踏胡基
踏墻
生態澇池
村口,那棵消失的土槐
一位文化守望者的擔當
生活百味
“朋友”的電話
算命的把戲
終于摘掉“校外戶”的帽子
車過汊河
賣花的老人
阿民賣房
老屋賣給咱自家人
花傘下的小姑娘
“古代的事情”
“校長找我有事”
老石
老馬
玉女的故事
青春的浪漫
美體效果
小馬笑了
想找朱生堂
找到朱生堂
精彩的生活
“俏色玉”
你心里是否裝有別人
“別把腦袋吃下去”
不闖紅燈的理由
不了了之
面具
感謝“仇人”
世上沒有陌生人
熟悉朋友的機會
別把梯子放錯了墻
三條小金魚
一張餐券
一把鑰匙
上哪找工作
在西行的列車上
*棒的自己
習慣的魅力
生日感悟
生日聯想
百讀不厭
一匹瘦紅馬的影子
走近自然
人文山水
霧西湖
荷
皋蘭山
月亮山
鳴沙山
枯枝牡丹
拜訪屯堡
泛舟瘦西湖
香格里拉
西山雨
云南的藍天白云
藍天觀云
苗寨對歌
松鼠和鴿子
走近圣彼得堡
夜游涅瓦河
與兩顆石子兒一起沉思
故都·故鄉·故人 節選
《故都故鄉故人》: 鄧瑞教授 到校報工作后,25年前曾給我們教過歷史課的鄧瑞教授,成了我經常聯系的作者之一。鄧瑞教授已年過70。 以前讀大學時,對鄧瑞教授印象并不很深,這可能與他的性格有關。先生為人和善,沒有師長的架子,他認識的人,只要在路上遇見,他就會遠遠站住,面帶微笑,與你打招呼,顯得十分謙恭;授課時,先生右手握著左手于胸前,面帶微笑,聲音極輕。先生出身于書香門第,父親曾是北京大學的教授。 一天上午,十月的陽光透過斗雞閘前百年雪松的枝干,將濃濃的秋意瀉到我三樓的辦公桌上。我正在篩選副刊可用的稿子,鄧瑞教授微笑著走了進來,手里拿著一個信封,說:“孫主編,我寫了一篇小稿,請你批評指正。”我忙招呼先生入座,并為先生泡茶,一面說:“鄧老師,您是史學家,能給校報賜稿,是我們的榮幸,哪里還敢‘批評指正’?”先生說:“你現在是成手,不要客氣。”我知道先生不是虛意恭維,就接過稿子。題目是《秦檜二事》。先生說:“近讀清萬斯同《石園文集》,知道,秦檜為討好金人,謀和,撤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元帥的兵權,心腹王次翁起了很大的作用。另外,我注意到秦檜有一句詩,就是薛季宣《雁蕩山賦》注中提到的‘欲了世緣何日了’,《全宋詩》里居然漏收這一句,是很珍貴的史料。”以前校報上常用鄧瑞教授的文章,文章多有發掘,極具價值。因此,我請先生多多賜稿。 《秦檜二事》登出后不幾天,編輯部收到一位同學的《讀報小言》,對鄧文所言“這記載當為野史,但可證明秦檜也會寫詩”之語發表個人觀點,認為科舉考試始于隋朝,文官制度行于宋,文學尤其是詩歌創作是過去文人近乎本能的反應,秦檜又中過進士,盡管后人唾棄其為人,因而其作品流傳很少,但其會寫詩卻是可以肯定的。文章引經據典,行文干練,算得上佳作。 用不用呢?出于倡導學術爭鳴的考慮,我準備用,但希望鄧瑞教授能對此再發表一點個人的看法,一并用。先生為人謙和,但學問嚴謹,后生有此評述,我怕先生不悅,但沒有想到鄧瑞教授看過文章后,很快寫出自己的“表白”,措辭委婉,對這位同學的才華表示贊賞、呵護,對自己寫這篇文章的出發點做了必要說明。鄧瑞教授對待學術爭鳴的態度,堪稱楷模。后來這位同學到編輯部領取稿費,對我說:“沒有想到鄧老師的人品文品這樣好。有機會,我一定去拜訪鄧老師。” (《金陵晚報》雨花石2005年11月21日) 蘭園八號 到辦公室剛坐下,一位白發老人叩門而人,是吳世民老師,南京大學歷史系國際關系學科的前輩。吳老師已是88歲高齡,無子女,愛人在無錫,他要去無錫定居,把房子賣了,將書捐給系里。吳老師說,找書記有兩件事:一是我去無錫后,看病還得回學校報銷,給校醫院打的報告需要你簽字;二是房子賣了,南京沒有地方落戶,無錫落戶口可能也會遇到麻煩。 我說,能不能回學校做集體戶口?吳老師說,是啊,我在南大學習工作了66年,想到戶口沒了,眼淚就會掉下來。吳老師蒼白的臉上依舊掛著微笑,但眼睛有點潮濕,這在飽經滄桑的老者臉上是難得一見的。我給離退休工作處王處長打電話。王處長說,我與派出所溝通過,派出所說,戶口必須跟著房子走,實在沒辦法。吳老師失望地說,我找過王處長,他說過沒有辦法。 他見我的電腦開著,笑問,《蘭園八號》的點擊量現在是多少? 《蘭園八號》?哦,那是吳老師的文章,發在系版文化生活的子欄目“紫藤苑”上。 我很快找到《蘭園八號》,點擊量是481。吳老師高興得像個孩子:都481了?我出門的時候才463!我又找到吳老師的另外兩篇文章,點擊量都在1300以上,吳老師又是一番驚訝、激動。他有點不好意思地說,經常留意系里的網頁,自己的文章有人看,就很高興。 ……
故都·故鄉·故人 作者簡介
孫江林,1959年5月生,陜西岐山人,漢族,1979年入南京大學歷史系讀書,1983年畢業留校工作至今。先后在南京大學人事處、學生處、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南京大學報》編輯部工作,2007年7月至今,任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黨委書記。曾兼職《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特約記者,《中國大學生就業》雜志編委,《中國教育報》“招生考試就業”周刊顧問。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業余喜歡寫作,創作并發表散文、小說等250余篇。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經典常談
- >
我與地壇
- >
朝聞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