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調查-(總第16卷.村莊類第15卷.長江區域第7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139335
- 條形碼:9787520139335 ; 978-7-5201-3933-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農村調查-(總第16卷.村莊類第15卷.長江區域第7卷) 本書特色
中國農村調查 村莊調查報告類主要是以村莊為單位進行調查撰寫的調查報告,以此了解我國不同類型的村莊形態及其變遷實態。第二輯長江區域村莊調查收錄長江區域家戶村莊的調查報告內容。通過考察村莊由來與沿革、村莊自然形態與實態、村莊經濟形態與實態、村莊社會形態與實態、村莊文化形態與實態及村莊政治形態與實態,展現村莊的歷史發展變遷,深刻反映宗族村莊內部的整體性、共同性、秩序性、等級性特征。
中國農村調查-(總第16卷.村莊類第15卷.長江區域第7卷) 內容簡介
中國農村調查?村莊調查報告類主要是以村莊為單位進行調查撰寫的調查報告,以此了解我國不同類型的村莊形態及其變遷實態。第二輯長江區域村莊調查收錄長江區域家戶村莊的調查報告內容。通過考察村莊由來與沿革、村莊自然形態與實態、村莊經濟形態與實態、村莊社會形態與實態、村莊文化形態與實態及村莊政治形態與實態,展現村莊的歷史發展變遷,深刻反映宗族村莊內部的整體性、共同性、秩序性、等級性特征。
中國農村調查-(總第16卷.村莊類第15卷.長江區域第7卷) 目錄
總序 徐勇
凡例 《中國農村調查》編輯組
村莊類分序 徐勇
分合相依:移民墾荒型村落的產權關系與治理——長江區域烏珠湖村調查
**章 烏珠湖村落的由來與變遷**節 村落的由來與形成一 村落的由來二 村名與村落三 姓氏與村落四 村民與村落第二節 村落的建制沿革一1949年之前的村落建制二1949年之后的村落建制第三節 村落當下概況一 地理位置二 行政村概況三 自然聚落概況
第二章 烏珠湖村落的自然形態與實態**節 自然地理一 地形地貌二 氣候特征三 土壤特征四 資源稟賦五 自然災害六 交通狀況第二節 水網環境一 河流二 港三 洞四 水溝五 塘壩六 渡口第三節 稻作體系一 田土地塊二 種谷與育秧三 插秧四 灌溉五 割稻第四節 分散居住一 沿堤居住二 依田居住三 無中心聚落第五節 烏珠湖村落自然變遷與實態一 水網與灌溉二 稻作情況三 交通狀況四 居住格局
第三章 烏珠湖村落的經濟形態與實態**節 人、土地與生產能力的關系一 人與土地的關系二 人與生產能力的關系第二節 產權與產權關系一 土地產權概況二 土地買賣關系三 土地租佃關系四 土地典當關系第三節 經營與經營關系一 經營單位二 經營權限三 經營過程四 生產合作五 市場雇用六 家庭副業第四節 交換與交換關系一 村內交換二 村外交換三 借錢與借貸第五節 分配與分配關系一 分配單位二 分配決策三 分配內容四 分配結果第六節 消費與消費關系一 消費決策二 消費內容第七節 繼承與繼承關系一 繼承權二 繼承物三 分家與分家關系第八節 烏珠湖村落經濟變遷一 949年之前傳統經濟形態概況二 1949年之后傳統經濟形態變遷第九節 烏珠湖村落經濟實態一 產權二 生產經營三 市場交換四 家庭分配五 家庭消費六 財產繼承
第四章 烏珠湖村落的社會形態與實態**節 血緣與血緣關系一 家庭及其關系二 親屬及其關系三 姻親及其關系四 干親及其關系第二節 地緣與地緣關系一 “邊近”及其關系二 “本地方的”及其關系三 “合適的”及其關系第三節 業緣與業緣關系一 塘會及其關系二 市場組織及其關系第四節 信緣與信緣關系一 信緣概況二 信緣關系與行為三 信緣組織及其關系第五節 組織與組織關系一 互助類組織:打會二 交往類組織:姊妹會第六節 交往與交往關系一 家戶內部交往二 家戶外部交往第七節 分化與群體關系一 職業分化二 財富分化三 權力分化四 家族分化第八節 沖突與沖突關系一 家庭內部沖突及其關系二 村落內部沖突及其關系三 村落之間沖突及其關系第九節 保護與保護關系一 家庭保護及其關系二 家族保護及其關系三 村落保護及其關系第十節 烏珠湖村落社會變遷一 1949年之前傳統社會形態概況二 1949年之后傳統社會形態變遷第十一節 烏珠湖村落社會實態一 血緣關系二 地緣關系三 信緣關系四 社會流動五 社會分化六 社會沖突七 社會保障
第五章 烏珠湖村落的文化形態與實態**節 崇拜與崇拜關系一 祠堂與祠堂關系二 族譜與族譜關系三 祖墳與祖墳關系四 孝與孝道第二節 信仰與信仰關系一 土地屋及其關系二 鬼怪與鬼怪信仰第三節 思維與思維關系一 經驗思維與思維關系二 務實思維與思維關系三 循環思維與思維關系四 中庸思維與思維關系五 平均思維與思維關系第四節 態度與態度關系一 生育態度與態度關系二 生活態度與態度關系三 社會態度與態度關系四 政治態度與態度關系五 人生態度與態度關系第五節 習俗與習俗關系一 婚喪習俗與習俗關系二 節慶習俗與習俗關系三 日常習俗與習俗關系第六節 文娛與文娛關系一 節慶娛樂及其關系二 日常娛樂及其關系第七節 烏珠湖村落文化變遷一 1949年之前傳統文化形態概況二 1949年之后傳統文化形態變遷第八節 烏珠湖村落文化實態一 祖先崇拜二 生育觀念三 教育四 文化習俗五 文化娛樂
第六章 烏珠湖村落治理形態與實態**節 政權治理與治理關系一 基層政權概況:保甲制度二 政權治理主體及其內外主體關系三 政權治理事務四 政權治理方式第二節 村落治理與治理關系一 村落治理主體及其內外主體關系二 村落治理事務三 村落治理方式第三節 家戶治理與治理關系一 家戶治理主體及其關系二 家戶治理內容三 家戶治理方式第四節 家族治理與治理關系一 族長與家族事務治理二 家族事務內容三 家族事務治理規則與方式第五節 烏珠湖村落治理變遷一 1949年之前傳統治理形態概況二 1949年之后傳統治理形態變遷第六節 烏珠湖村落治理實態一 選舉與村莊治理二 黨員與村莊治理三 當下村莊“兩委”干部概況
烏珠湖村調查小記
烏珠湖村調查日記(節選)
以佃為生:邊散型村落的關系與治理——長江區域張保村調查
**章 村落的由來與演變**節 村落由來一 李氏家族二 夏氏置地三 張姓看墳四 村落成形第二節 村落的建制沿革一 1949年之前傳統時期的村落建制二 1949年之后的村落建制第三節 村落當下概況一 人口概況二 經濟概況
第二章 張保村的自然形態與實態**節 自然環境一 地形特點二 氣候特征三 土壤特征四 農林作物第二節 稻作體系一 水稻種植二 水稻加工三 稻作單元第三節 水網環境一 林頭河二 水壩三 溝渠四 水塘第四節 地域格局一 村落格局二 住房格局三 村落交通第五節 村落自然變遷與實態一 水利灌溉二 稻作情況三 交通狀況四 居住格局
第三章 張保村的經濟形態與實態**節 人與土地及其生產能力一 人地關系二 生產能力第二節 產權與產權關系一 土地性質與土地所有類型二 土地買賣及其關系三 土地租佃及其關系四 土地典當及其關系第三節 經營與經營關系一 經營主體二 經營決策三 經營投入四 經營借貸五 經營關系第四節 交換與交換關系一 村內交易二 村外趕集第五節 分配與分配關系一 分配權力二 分配內容三 分配關系第六節 消費與消費關系一 消費決策二 消費結構三 消費關系第七節 分家繼承與分家繼承關系一 財產分割與繼承二 分家關系第八節 張保村經濟變遷一 1949年之前傳統經濟形態二 1949年之后傳統經濟形態變遷第九節 張保村經濟實態一 產權二 經營三 交換四 消費五 分家與繼承
第四章 張保村的社會形態與實態**節 血緣與血緣關系一 家庭與家庭關系二 親屬與親屬關系第二節 地緣與地緣關系一 親鄰與親鄰關系二 熟人與熟人關系第三節 業緣與業緣關系一 水利組織及其關系二 市場組織及其關系第四節 信緣與信緣關系一 信緣層級及其關系二 信緣組織及其關系第五節 交往與交往關系一 家戶內部的交往二 親戚之間的交往三 親鄰間的交往四 其他的交往第六節 流動與流動關系一 社會流動二 流動關系第七節 分化與群體關系一 職業分化二 血緣分化第八節 沖突與沖突關系一 村落內部沖突二 村落外部沖突第九節 張保村社會變遷一 1949年之前傳統社會形態狀況二 1949年之后傳統社會形態變遷第十節 張保村社會實態一 血緣關系二 地緣關系三 業緣關系四 信緣關系
第五章 張保村的文化形態與實態**節 崇拜與崇拜關系一 公房與公房關系二 支譜與家譜關系三 家神崇拜及關系第二節 信仰與信仰關系一 土地廟及其信仰關系二 山人及其信仰關系三 朝亡婆及其信仰關系第三節 思維與思維關系一 經驗思維及關系二 中庸思維及關系三 平均思維及關系第四節 態度與態度關系一 生育態度及關系二 生產態度及關系三 社會態度及關系四 政治態度及關系五 人生態度及關系第五節 習俗與習俗關系一 婚喪習俗及關系二 節慶習俗及關系第六節 規訓與規訓關系一 家庭教化與規訓二 私塾教化與規訓第七節 文娛與文娛關系一 日常娛樂二 節慶娛樂第八節 張保村文化變遷一 1949年之前傳統文化形態狀況二 1949年之后傳統文化形態變遷第九節 張保村文化實態一 信仰二 生育三 祖先崇拜四 習俗五 娛樂實態六 教育
第六章 張保村的治理形態與實態**節 政權治理與治理關系一 基層政權概況二 政權治理主體三 政權治理內容四 政權治理方式五 政權治理關系第二節 村落治理與治理關系一 村落治理主體二 村落治理內容三 村落治理方式第三節 家戶治理與治理關系一 家戶治理主體二 家戶治理內容三 家戶治理方式第四節 親族治理與治理關系一 親族治理主體二 親族治理內容三 親族治理關系第五節 業緣治理與治理關系一 行業治理二 集市治理第六節 張保村治理變遷一 1949年之前傳統治理形態狀況二 1949年之后傳統治理形態變遷第七節 張保村治理實態一 村落治理概況二 村落治理關系
張保村調查小記
張保村調查日記(節選)
本卷后記
展開全部
中國農村調查-(總第16卷.村莊類第15卷.長江區域第7卷) 作者簡介
徐勇,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政治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全國博士后流動站評審專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評審組成員、教育部首批文科“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民政部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湖北省政治學會會長。主要從事基層政治與鄉村治理研究,是國內最早將實證研究方法引入政治學研究領域的學者之一,并從社會的角度研究政治發展過程,也是我國農村村民自治和城市社區自治研究領域的帶頭人之一。鄧大才,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執行院長,教育部首批青年“長江學者”,湖北省政治學會常務理事、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武漢市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湖北省紀委廉政研究員、汕頭大學地方政府發展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會、順德區農村綜合改革咨詢委員會委員。研究領域主要為小農問題及其方法論、產權政治學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