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買過本商品的人還買了
動態系統理論與第二語言發展-從個案研究開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10512
- 條形碼:9787520310512 ; 978-7-5203-1051-2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動態系統理論與第二語言發展-從個案研究開始 內容簡介
動態系統理論是當前國內外應用語言學領域的前沿理論,1997年由美國語言學家Larsen-Freeman首倡,2006年以來國內不斷有學者發表評介性文章,但應用該理論及方法的實證研究尚少,尤其是在漢語研究領域。《動態系統理論與第二語言發展:從個案研究開始》分理論篇和實踐篇,理論篇介紹了動態系統理論的發展歷程、科學背景、核心理念、研究方法以及動態系統理論視域下個案研究的重要性;實踐篇以動態系統理論為理論基礎,使用新的數據處理工具,追蹤研究了一位荷蘭學習者習得體標記“了”的變異過程。
動態系統理論與第二語言發展-從個案研究開始 目錄
導言
上篇 理論篇
**章 動態系統理論的發展歷程
1.1 萌芽(1997-2001年)
1.2 起步(2002-2005年)
1.3 成長(2006年至今)
1.3.1 國際
1.3.2 國內
第二章 動態系統理論的理念觀點
2.1 DSq、視域中的語言系統
2.1.1 系統特性
2.1.2 發展機制
2.1.3 發展過程
2.2 DST視域中的第二語言習得過程
2.2.1 第二語言習得機制
2.2.2 第二語言發展過程
2.2.3 第二語言習得過程的統一性
2.3 小結
第三章 動態系統理論的產生背景
3.1 現代科學對經典科學的超越
3.1.1 從還原論到整體論
3.1.2 從因果性到目的論
3.1.3 從孤立主體到參與者主體
3.1.4 從簡單性到復雜性
3.1.5 從決定論到非決定論
3.1.6 小結
3.2 現代科學理念與中國傳統哲學的呼應
3.2.1 變易
3.2.2 陰陽
3.2.3 獨化
3.2.4 天人合
3.2.5 小結
第四章 動態系統理論的研究方法
4.1 方法論原則
4.1.1 傳統語言學的方法論原則
4.1.2 DST的方法論原則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方法類型
4.2.2 微變化研究法
4.2.3 電腦建模
4.3 小結
第五章 動態系統理論與個案研究
5.1 什么是個案研究?
5.2 傳統語言學視角下的個案研究
5.2.1 個案研究的優點
5.2.2 個案研究的弱點
5.3 DST對個案研究的發展
5.3.1 個案研究的理論基礎
5.3.2 個案研究的數據處理工具
5.4 小結
下篇 實踐篇
**章 研究背景
1.1 選題緣起
1.2 “了”的習得研究
1.2.1 “了”的偏誤
1.2.2 “了”的習得過程
1.2.3 “了”的習得和情狀體
1.3 變異研究
1.3.1 系統變異
1.3.2 自由變異
1.3.3 DST視域下變異研究的新形式
1.4 小結
第二章 研究設計
2.1 數據收集
2.2 數據統計
2.3 研究問題
第三章 過去時目的形式變體“-了”
3.1 數據描寫
3.2 數據探索
3.2.1 句法分類
3.2.2 階段探索
3.2.3 分類探索
3.3 小結
第四章 過去時目的形式變體“+了”
4.1 數據描寫
4.2 數據探索
4.2.1 句法分類
4.2.2 階段探索
4.2.3 句中“+了”
4.2.4 句尾“+了”
4.3 討論
4.4 小結
第五章 過去時偏誤形式變體
5.1 數據描寫
5.2 階段探索
5.3 分類探索
5.3.1 少用“了”
5.3.2 多用“了”
5.3.3 錯用“了”
5.4 討論
5.4.1 偏誤一目的形式比
5.4.2 普遍性偏誤
5.5 小結
第六章 非過去時變體
6.1 數據描寫
6.2 目的形式變體“+了”
6.2.1 階段探索
6.2.2 分類探索
6.3 “了”的偏誤形式
6.3.1 少用“了”
6.3.2 多用“了”
6.3.3 小結
6.4 小結
第七章 句法語境變異
7.1 過去時時態
7.1.1 以目的形式變體“-了”為主
7.1.2 以目的形式變體“+了”為主
7.1.3 以少用“了”偏誤(-)為主
7。1.4 以錯用“了”(*)為主
7.2 非過去時時態
7.2.1 動詞+賓語
7.2.2 動詞謂語
7.2.3 表時間持續
7.3 討論
7.3.1 目的形式變異
7.3.2 偏誤形式變異
7.4 小結
第八章 詞匯語境變異
8.1 情狀體與“了”的標記
8.2 橫向分析:過去時“了”的標記和情狀體
8.2.1 變體“-了”
8.2.2 變體“+了”
8.2.3 變體“-”
8.2.4 變體“+”
8.2.5 總體傾向
8.3 橫向分析:非過去時“了”的標記和情狀體
8.3.1 變體“+了”
8.3.2 變體“+”
8.3.3 變體“-”
8.3.4 總體傾向
8.4 橫向分析總結
8.5 縱向分析:變異過程
8.5.1 形容詞
8.5.2 引述動詞
8.5.3 助動詞
8.5.4 心理動詞
8.5.5 沒有
8.5.6 有
8.5.7 在
8.5.8 是
8.5.9 開始
8.5.1 0討論
8.6 小結
第九章 結語
9.1 結論
9.1.1 “了”的變體
9.1.2 “了”的義項
9.1.3 句法和詞匯語境變異
9.1.4 系統變異和自由變異
9.2 創新點
9.3 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中文專著
中文論文
英文專著
英文論文
后記
上篇 理論篇
**章 動態系統理論的發展歷程
1.1 萌芽(1997-2001年)
1.2 起步(2002-2005年)
1.3 成長(2006年至今)
1.3.1 國際
1.3.2 國內
第二章 動態系統理論的理念觀點
2.1 DSq、視域中的語言系統
2.1.1 系統特性
2.1.2 發展機制
2.1.3 發展過程
2.2 DST視域中的第二語言習得過程
2.2.1 第二語言習得機制
2.2.2 第二語言發展過程
2.2.3 第二語言習得過程的統一性
2.3 小結
第三章 動態系統理論的產生背景
3.1 現代科學對經典科學的超越
3.1.1 從還原論到整體論
3.1.2 從因果性到目的論
3.1.3 從孤立主體到參與者主體
3.1.4 從簡單性到復雜性
3.1.5 從決定論到非決定論
3.1.6 小結
3.2 現代科學理念與中國傳統哲學的呼應
3.2.1 變易
3.2.2 陰陽
3.2.3 獨化
3.2.4 天人合
3.2.5 小結
第四章 動態系統理論的研究方法
4.1 方法論原則
4.1.1 傳統語言學的方法論原則
4.1.2 DST的方法論原則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方法類型
4.2.2 微變化研究法
4.2.3 電腦建模
4.3 小結
第五章 動態系統理論與個案研究
5.1 什么是個案研究?
5.2 傳統語言學視角下的個案研究
5.2.1 個案研究的優點
5.2.2 個案研究的弱點
5.3 DST對個案研究的發展
5.3.1 個案研究的理論基礎
5.3.2 個案研究的數據處理工具
5.4 小結
下篇 實踐篇
**章 研究背景
1.1 選題緣起
1.2 “了”的習得研究
1.2.1 “了”的偏誤
1.2.2 “了”的習得過程
1.2.3 “了”的習得和情狀體
1.3 變異研究
1.3.1 系統變異
1.3.2 自由變異
1.3.3 DST視域下變異研究的新形式
1.4 小結
第二章 研究設計
2.1 數據收集
2.2 數據統計
2.3 研究問題
第三章 過去時目的形式變體“-了”
3.1 數據描寫
3.2 數據探索
3.2.1 句法分類
3.2.2 階段探索
3.2.3 分類探索
3.3 小結
第四章 過去時目的形式變體“+了”
4.1 數據描寫
4.2 數據探索
4.2.1 句法分類
4.2.2 階段探索
4.2.3 句中“+了”
4.2.4 句尾“+了”
4.3 討論
4.4 小結
第五章 過去時偏誤形式變體
5.1 數據描寫
5.2 階段探索
5.3 分類探索
5.3.1 少用“了”
5.3.2 多用“了”
5.3.3 錯用“了”
5.4 討論
5.4.1 偏誤一目的形式比
5.4.2 普遍性偏誤
5.5 小結
第六章 非過去時變體
6.1 數據描寫
6.2 目的形式變體“+了”
6.2.1 階段探索
6.2.2 分類探索
6.3 “了”的偏誤形式
6.3.1 少用“了”
6.3.2 多用“了”
6.3.3 小結
6.4 小結
第七章 句法語境變異
7.1 過去時時態
7.1.1 以目的形式變體“-了”為主
7.1.2 以目的形式變體“+了”為主
7.1.3 以少用“了”偏誤(-)為主
7。1.4 以錯用“了”(*)為主
7.2 非過去時時態
7.2.1 動詞+賓語
7.2.2 動詞謂語
7.2.3 表時間持續
7.3 討論
7.3.1 目的形式變異
7.3.2 偏誤形式變異
7.4 小結
第八章 詞匯語境變異
8.1 情狀體與“了”的標記
8.2 橫向分析:過去時“了”的標記和情狀體
8.2.1 變體“-了”
8.2.2 變體“+了”
8.2.3 變體“-”
8.2.4 變體“+”
8.2.5 總體傾向
8.3 橫向分析:非過去時“了”的標記和情狀體
8.3.1 變體“+了”
8.3.2 變體“+”
8.3.3 變體“-”
8.3.4 總體傾向
8.4 橫向分析總結
8.5 縱向分析:變異過程
8.5.1 形容詞
8.5.2 引述動詞
8.5.3 助動詞
8.5.4 心理動詞
8.5.5 沒有
8.5.6 有
8.5.7 在
8.5.8 是
8.5.9 開始
8.5.1 0討論
8.6 小結
第九章 結語
9.1 結論
9.1.1 “了”的變體
9.1.2 “了”的義項
9.1.3 句法和詞匯語境變異
9.1.4 系統變異和自由變異
9.2 創新點
9.3 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中文專著
中文論文
英文專著
英文論文
后記
展開全部
動態系統理論與第二語言發展-從個案研究開始 作者簡介
李蘭霞,女,1979年生。北京大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漢語詞匯,現為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講師。在《外語教學與研究》《漢語學習》等期刊發表論文若干,為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二語學習者習得漢語體標記的微變化研究”主持人。
書友推薦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經典常談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