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解密239座太原碉堡的歷史檔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668256
- 條形碼:9787512668256 ; 978-7-5126-6825-6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解密239座太原碉堡的歷史檔案 本書特色
在全國解放戰爭中,太原號稱固若金湯的“碉堡城”。在此,閻錫山建有各式碉堡5600座,可謂中國獨有、世界無雙,讓人嘆為觀止。堅固、詭秘的防御體系,使太原成為解放戰爭中攻城時間zui長、傷亡zuida、代價zui為慘重的城市。本書全方位多角度展現太原碉堡的前生今世,讓今天尋找到的230多座碉堡講述那段曠日持久、膠著慘烈的“碉堡大戰”歷史。 推薦理由有三:解放戰爭中,布滿太原城野的5000多座碉堡全國罕見,攻防大戰也震驚全國,戰爭年代的碉堡遺存數量大式樣多無與倫比,探考價值、文物價值日見其高;以碉堡回顧敘述“太原戰役”視角獨特,相關的信息量大可讀性強。
解密239座太原碉堡的歷史檔案 內容簡介
在全國的解放戰爭中,太原是zui難攻克的“碉堡城”。堅固的防御體系,使太原成為解放戰爭中攻城時間zui長、傷亡zuida、代價zui慘重的城市。為讓后人銘記這段獨特歷史,永遠緬懷解放太原犧牲的先烈,在大量查閱太原戰役史料的基礎上,從2013年開始在太原周圍尋找70年前的碉堡遺存,歷時五年多,已陸續找到太原郊野散落的各型碉堡239座。并查對到每座(群)碉堡發生的酷烈戰斗記載。本書以碉堡為載體,概要回顧了那場驚天地、泣鬼神聞名全國的“碉堡大戰”。當年的戰爭碉堡,今日已成為軍事文物。數座保存完整的碉堡,它特有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越來越高。
解密239座太原碉堡的歷史檔案 目錄
序言
**部分 開頭篇
太原碉堡歷史
“殘留運動”的核心人物
第二部分 城東碉堡
牛駝寨
淖馬
小窯頭
山頭
臥虎山
雙塔寺
和合寺
石咀子
五龍溝
第三部分 城北碉堡
太鋼(太原北飛機場)
周家山
第四部分 城西碉堡
第五部分 相關延伸
解密239座太原碉堡的歷史檔案 節選
碉堡的種類也數以百計,難以準確辨認,以二層圓形碉為*多。高度上,有火點(地堡、暗堡)、有一層至五層的;規模上,有半班碉、班碉、排碉;火力配置上,有槍碉、炮碉;形狀上,有圓形的、方形的、三角形、六角形的、半月形的、棒槌形的、品字形的、倒品字形的、菱形的、梅花形的、蘑菇形的、子母形的、人字形的、十字形的、房屋形的;功能上,有向四周射擊的、有向兩側射擊的、有前面不開口倒著射擊的(沒奈何碉);建筑材料上,有磚碉、磚混碉、片石碉、鋼筋水泥碉、鋼板碉;聲威上,有閻錫山命名的伯川碉、好漢碉、臥虎碉、豪人碉;作用上,山頭上的叫守山碉,山坡上的叫護山碉,山溝里的叫伏地碉,城墻上的叫側虎碉,還有專門引誘攻擊的“誘彈碉”。為防堵外來子彈射入,將射擊孔改為球形射口,在射口藏一活動圓球,圓球上開有能容步機槍的射擊孔,停止射擊時,將圓球旋轉使實處向外以行堵塞。 在城內外大筑碉堡的同時,還把太原四周城墻掏成上中下3層,甚至5層,*多達7層火力網,用鋼筋水泥加固。*早的太原城垣由北宋名將潘美修建。解放太原時的城墻始建于明朝初期,朱元璋的第三子朱棡封為晉王時,在其岳父謝成的主持下修筑,當時的太原城是全國一流的。城墻高12米,上寬8米,下寬15米,磚厚2米,實砌磚墻,十分堅固,周長12公里,開8道城門。東面是宜春門(大東門)、迎暉門(小東門),南面是大南門(迎澤門)、新南門(承恩門、首義門),西面是振武門(水西門)、阜成門(旱西門),北面是鎮遠門(大北門)、拱極門(小北門)。8道城門修建有8座宏偉的城樓和4座角樓。每隔百米就筑有一個突出部位,在突出部分開有可向三面射擊的若干洞孔,在城門和四座角樓都修了極堅固的工事。在城墻上修筑了100多個各式碉堡和火力點,組成了堅固的防御網。新南門由三個城門組成,中間是首義門,東是復興門,西是勝利門,僅三門附近不足300米的地域就有7層工事,各種火力點達150處,城頭還有日本人修筑的“鐵圪垯”鋼板臥虎碉,閻曾自豪地稱為是“打不垮,摧不爛”的銅墻鐵壁。 高大的城垣外,還有寬10米左右的護城河,水雖不深,水下卻有半米深的稀泥,就在這爛泥潭中,還構筑了大量的水泥碉堡,各碉間構成交叉火力網,稱為“河中碉”。這些碉堡只能看見頂部和槍眼,根本找不到門,手榴彈也塞不進去,炸藥包沒地方擱,它唯一的出口就是水泥石頭砌成的暗道通往城墻里面。 太原城內還有多條交通壕、地道與城外的碉堡、工事相通。在東門外挖有十幾里掩護全城的地下坑道;在北城、西城修了八九條暗道通向城外碉堡,把城內城外連成一片,可謂固若金湯。太原防御工事修的復雜而詭秘,形成了多層次、大縱深、犬牙交錯、高低策應的堡壘地帶。閻錫山吹噓為“堡壘城”、“要塞城”“碉堡城”、“火海地區” ,足抵精兵150萬。被美國和國民黨吹噓為“反共模范堡壘”。 閻錫山不僅在太原大修碉堡,1947年,還以老長官的姿態托人轉告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建議在北京、天津、唐山三角地帶修筑兩萬個碉堡,保住京、津、唐,進而保住華北。 1948年11月,美國生活雜志有個記者來到被重重包圍的孤城太原,眼前的景象讓他感到震撼,在隨后的報道中這樣寫到:“任何人到了太原,都會為數不清的碉堡而吃驚,高的、低的、方的、圓的、三角形的,甚至藏在地下的,構成了不可思議的火力網”。還有一位外國記者說,太原的防御工事“比法國馬其諾防線還要堅固”。即使這樣,閻錫山還叫囂:“地球轉動一天,我們的工事就要加強一天”。此時,身陷“赤海孤島”的閻錫山還是自信滿滿:“我們能守住太原城,就能向外擴張,一粒谷子就能成一穗谷子,一穗谷子就能成一畝谷子,一畝谷子就能成遍地谷子”,甚至還夢想著“以城復省,以省復國”。提出這樣“偉大” 口號的由因是太原在解放軍圍困之際的1949年1月初,蔣介石在一次黨政軍高級干部會議說的一番話:“我們學蘇聯、學美國、學法國都失敗了,落了個一切都沒辦法,還不如閻錫山在山西有辦法,我們今后要學閻錫山。”這話從山西駐南京辦事處傳來,閻錫山有些飄飄然,自鳴得意地說:“南京沒辦法,咱有辦法,一線光明在太原嘛”。閻軍太原守備司令、第10兵團司令王靖國也對部下口出豪言:“只要能守住太原,華北就是我們的,中國就是我們的”。懷抱彌天幻想的閻錫山還真想守住太原而得山西,而得天下。*懂得因勢而為的閻錫山,此時卻被“虛幻”和“臆想”籠罩著,期盼著第三次世界大戰早日爆發,他好在亂局中尋找生機,繼續在山西茍延殘喘。當時的現實是,國民黨在中國已風雨飄搖,大廈將傾已成定局,蔣介石早已回天無力。只是中國一隅的山西、山西一隅的太原,能創造曠世奇跡?正如參加過太原攻堅戰的楊成武司令員所言:“對于勝利之師,是沒有什么銅墻鐵壁可以阻擋的。阿爾卑斯山沒有擋得住漢尼拔率領的數萬大軍;日本關東軍的長白山工事也拿長驅直入的蘇聯紅軍束手無策。閻錫山的5000多座碉堡,在我三個兵團的鐵拳之下,又算得了什么”!閻錫山僅憑數千座碉堡就想完成“偉大”的復國大業,可謂癡人說夢。 閻錫山把修筑碉堡看成了他*后的護身符,以在國際上擴大影響,進行政治詐騙,撈取救命稻草。閻錫山對修筑碉堡非常重視,碉堡局修建碉堡的位置和碉堡設計形制,都要親自審定,如果同意,就會在圖紙上批上一個大大的“可”字。他親自絞盡腦汁設計碉堡,經常坐在家里,一邊苦苦思索,一邊用手里的文明棍在地上畫來畫去,畫成一種圖形,立即命令侍從參謀根據圖形畫出圖紙,迅速照圖樣修筑樣碉,叫部隊派人參觀并照樣構筑。閻錫山還親自指導編寫了《碉堡戰法》一書。還針對舊式碉堡射口目標太大的問題,親自參與研究了一種隱藏較好的圓球轉動射口。太原的碉堡,無一不是經過精心設計而成,在構筑和武器配置上都有巧妙的構思和實用價值。 閻錫山為什么這么熱衷于修建碉堡并迷信于“碉堡戰法”呢?他說,**次世界大戰中法國“凡爾登”戰役,堅固的要塞抵御住了強大德軍的進攻,取得了勝利,所以,我們要采用更高出一籌的碉堡戰法,抵擋解放軍。 面對解放軍來無影去無蹤的短促突擊,誣蔑為“肉彈沖鋒”。他*怕這種沖鋒,因此其戰術思想就是“先為不可勝,以陣地待敵可勝”。他自己曾解釋說:“共產黨憑的人多,用的是波浪式沖鋒的人海戰術,所以到處取勝,誰防不住這一手,誰就要失敗。我們一定要憑借碉堡群組成的據點工事,充分發揮火力,以‘火海’對‘人海’,以鐵彈換肉彈,共產黨就沒有辦法”。閻錫山還說:一個碉堡能打死100個解放軍,太原城做1000個,城周和外圍做上3000個鋼筋水泥碉,解放軍不死40萬,打不下太原城,這樣*少得百萬之眾,共產黨在山西沒有這么大力量。關于閻錫山的碉堡戰法,王靖國曾在“鐵軍”內部會議上有過畫龍點睛的說明:“會長的用意是以政治作用為主,軍事還是其次。他是要大張旗鼓遍地筑起堅固的碉堡,讓共產黨知道咱有充分準備進攻不易。共產黨向來是只占便宜不吃虧,知道要吃虧,他就不來了。這是會長的一個政治手段,人家一輩子就會耍這個手段十拿九穩,咱們聽會長的保險沒錯”。 閻錫山對碉堡的仰仗,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用意,已達到癡迷的程度,每當人們提起太原的碉堡,他就會露出得意的神色,即使是在*沮喪的時候,在黯淡的眼神中頓時會放射出一絲光亮。
解密239座太原碉堡的歷史檔案 作者簡介
吳根東,男,1959年生,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人。長期在政府部門工作。工作間隙喜歡爬格涂鴉玩鏡頭,經年有70多萬文史文字在全國和省市報刊發表;數百幅漫畫、攝影拙品在中央和地方報刊刊登,并獲多種獎項。
- >
自卑與超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回憶愛瑪儂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