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6088474
- 條形碼:9787536088474 ; 978-7-5360-8847-4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 本書特色
廣州的低調與包容,不僅體現在“食在廣州”,更體現在廣州對外地人的友善上。 江冰以自己的親身體會,發乎為文,將對廣州本土的熱愛融進字里行間,以獨特的視角向讀者展示廣州獨具的觀賞價值和文化深度。
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 內容簡介
《老碼頭,千年流轉這座城》為《這座城,把所有人變成廣州人》的延續,記錄了廣州這座城的衣食住行、文藝娛樂、民俗風情,以及作者獨特的人生感悟。本書分為四方本土、羊城美食、羊城凡人、四方行走四輯,作者之“本土熱愛”的殷殷見情于字里行間,并以其獨特的文化視角解讀本土文化。
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 目錄
鳥語花香中的“本土化”
廣東:離大海很近,離世界不遠
中秋游羊城:一條老街一個古村
徜徉廣州:季節輪回之間
春天,從城里到郊外
春末訪黃埔軍校
龍潭古風天后誕
民間工藝展:濃淡相宜本土藝術
禪城:古風猶在
廣佛同城:血緣般天然親近
清遠大山,有一種美麗你不懂!
東莞南社,祠堂后面的故事
肇慶:端州古城墻一片金黃,瞬間幻影呈現
四會古邑:千年六祖百年玉
廣寧懷集:一條綏江,十萬大山
來回粵東與粵西
**僑鄉:內外兩個臺山
石狗寂寞,雙眸中似有不盡話題
封開,那座曾經輝煌的古都
揭陽潮州,一掠而過
惠東:巽寮灣雙月灣
粵東海邊:聽人講海盜的故事
潮州汕頭:一文一商,相得益彰
云浮:大山云霧繚繞,浮出一輪明月
茂名:粵西文化余暉中的“石油之城”
第二輯 羊城美食
北園,北園,盡顯粵菜廣府氣派
陶陶居:綺麗多變的傳統
泮溪:羊城三大園林酒店之首
廣州新年廟會上的美食比拼
及第粉原出于嶺南文明發源地
銀記腸粉
羊城佳果美食
羊城立夏說花果
羊城尋食:遍地好吃
羊城早茶,至“三園”漸入佳境
遙對羊城:珠江岸邊的深井古村
珠江岸邊食肥鵝
一個雅字呼應粵菜
粵菜極品,亦在傳統與西式之間徘徊
南乳豬手:透著文雅與尊重
粵菜品名,雅過廣州“六十三層”
第三輯 羊城凡人
岳母新年講了三個故事
老式傳統家具修復新生,豈止藝術收藏?
梁伯的根雕藝術館
羊城古玩店的阿文
擁擠廠房片區中的小提琴廠
金牌月嫂阿香
鄰居段叔:金礦收金子,越南販海產
廣州安家的湖北老兵
我曾經是一名鄉村留守兒童
第四輯 四方行走
一條西江:讓廣東廣西成為一家
一碗螺螄粉,說不盡多少柳州事?
玉林古風:從圍屋到“狗肉節”
走過南寧:邊境街印象
黔西南:吊腳木樓與城市廣場之間
南京大報恩寺重建:把千年古跡優雅地放進一座大房子
嚼著泡饃聽秦腔
大雨入沈陽
2018:大雪初霽訪泰州
歐洲紀行:世界另一端
俄羅斯的三個座標:森木、荒原與海洋
埃及:從法老金字塔,到希臘羅馬伊斯蘭
巴厘島:南印度洋上一枚綠寶石
巴厘島,想起印尼華僑女教師
跋
外境猶吾境,他鄉即故鄉
附 錄
好奇的人成就有趣的書
他把這座城稱作“老碼頭”
后 記
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 節選
鳥語花香中的“本土化” 過嶺南進廣東到羊城,那是“鳥語花香”之地。鳥語指粵語,也稱白話,外地詩人稱當地人“說話像鳥一樣歌唱”;花香指四季如春,繁花似錦。花城廣州初春季節,盛大花市近于尾聲,而花與果相連,輪到佳果開花登場。常見三種:荔枝、龍眼、芒果,似乎也是一夜之間,掛滿枝頭,細碎淡白或淡黃,一瞥而過,小花成簇,不仔細看,還以為是滿樹冠新發出嫩葉——均是低調且樸素的花,卻醞釀著八月夏季絢爛的豐收。木棉花落盡,枝干始發葉,從喧鬧到安靜,倒益發顯示英雄樹之偉岸,黙默佇立,等待明年的繁花。此起彼伏,嶺南花市從不落幕。 與鮮花為伍的是嶺南佳果。進入夏天,佳果登場。除了名頭響亮的荔枝、龍眼、芒果之外,小粒成串的黃皮味道特別:甜甜酸酸中裹挾一種異香,不是流行的味道,卻帶有幾分特立獨行風范。剝開果皮,輕輕一擠,果肉果汁一起入口,豐滿果肉包容著一顆果核;果肉晶瑩,果汁豐盈,果核竟然如未琢玉石般耐看。成串黃皮掛在樹上,亦是婀娜多姿,綠葉黃果,隨風飄拂,瀟灑自若。嶺南佳果中,她屬陰柔女子,空靈飄逸一類;每年產量似乎不大,卻占有炎夏果品一席。愈是奇異,似乎愈加顯示本土特色。 粵人無雞不成宴,鵝亦吃得風生水起,尤其是廣東潮汕。鵝肥體大,肉雖比不上雞嫩,但粗獷造型,醬香透徹,頗有食肆菜品大將之風,尚存山村曠野氣息。羊城郊外鄉村老店,古法炮制,更具風味。肥厚大塊,嚼勁十足,兼具烤制、燜燒、蜜汁等多種風味, 各家不一,均稱本土特色。大盤上席,規模宏偉,我食半只,價一百元,亦是盤大肉實。滿口肉香,食之難忘呵。一瓢一食,亦是本土。 美食之后,可見民俗。廣東人節氣祭祀,較內地人突出且明顯,頗有章法,堅持不懈,亦成日常。印象中廣東潮汕*重祭祀,沒料到粵西吳川亦不示弱。近去吳川,無意間進了市郊一村三圣廟,印象深刻。不但廟宇軒昂,而且兩進三層,有專人管理香火,供品豐富,卻也家常。但令我詫異的是:宗教民間,普泛信仰,包容群神共處,和諧一室。儒道佛三足鼎立,民間神各得其所。從前在清遠北江邊已感受三元歸一,不僅儒道相攜,而且與佛家親近。據說此為廣東明清兩朝宗教合流緣故,是合乎嶺南民眾祭拜多神有求必應之心理呢?還是地方性思潮浸淫民風?我詢住持:為何進門三神端坐,赤面關公居中,白發孔子于右,手拿書本文昌公于左呢?住持答:關公皇叔為尊。我即言:孔子是歷代皇帝封的圣人。住持聽了,顧左右而言他。我則大惑不解,禮儀尺度何在?看看三樓八仙供臺,四仙一排,兩排分坐,其中卻有孫悟空孫大圣探頭出來,不免滑稽,仿佛正劇中插科打諢的角色呢!村中信眾頗多,似乎還做飯燒水,有一男子席地而坐,閉眼哭訴什么,旁坐數人傾聽,是一種祈禱還是集體安慰呢?居然還有扶乩畫符,開了眼界。二樓有北帝媽祖,三樓供送子觀音,看來村民有求必應,各取所需,互不干涉,抑或皆大歡喜,均有衷心供奉,以至人神同歡。四季祭祀,古法不變,廣東本土文化底色之一。 ……
老碼頭,流轉千年這座城 作者簡介
江冰,大學教授、文藝評論家、專欄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入選中國作家協會新銳批評家、廣東省十大優秀社會科學科普專家、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著有《中華服飾文化》《新媒體時代的80后文學》《酷青春》《這座城,把所有人變成廣州人》等。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巴金-再思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