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超越他者.成為主體-人民文藝視野下中國當代作家知識分子敘事研究(1949-1966)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38653
- 條形碼:9787520338653 ; 978-7-5203-3865-3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超越他者.成為主體-人民文藝視野下中國當代作家知識分子敘事研究(1949-1966) 本書特色
吳國如著的《超越他者成為主體:人民文藝視野下中國當代作家知識分子敘事研究1949-1966》主要以“十七年”時期涉及知識分子敘事的小說為研究對象,通過文本細讀與思潮(文藝、社會)論述相結合的方式,力圖根據“歷史與邏輯的一致”的原則,在人民文藝的視野范圍之內、在歷時與共時相結合的維度上按照發生學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將“十七年”小說知識分子敘事作為一種現象來考察分析;主要涉及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理論、福柯的權力理論、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學說、布迪厄的文學場域論,以及文獻法、大眾傳播理論、媒介批評學、版本校勘學、敘事學、文本細讀法、比較分析法、歷史理論、社會學、文藝心理學等批評理論和闡釋方法,具體運用因研究內容及論述情況而定,學科交叉法為常用研究方法。在具體研究過程中,本書以時間為經,作品為緯,通過對相關史料的不斷收集、整理和閱讀,在借鑒上述研究成功的理論與方法并充分考慮文本的豐富性、復雜性和多義性的基礎上,以交往理性為突破點,整體把握敘事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尋繹存在于這種敘事話語背后的權力場域內所隱含的作為敘事主體的知識分子。
超越他者.成為主體-人民文藝視野下中國當代作家知識分子敘事研究(1949-1966) 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史料發掘和文本細讀,綜合運用傳播學、敘事學、文化研究等多種理論和方法,通過還原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1966)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語境,考察分析該時期作家為了建立起個人與歷史發展,個體與人民(無產階級、工農兵)的密切關聯,在首次文代會人民文藝精神指引下,以人民認同為基礎,以具有強烈社會象征行為的基本話語實踐活動——文學創作(知識分子敘事)為媒介,進行人民文藝實踐和建構,以實現自身成為無產階級人民大眾一份子的狀況。
超越他者.成為主體-人民文藝視野下中國當代作家知識分子敘事研究(1949-1966) 目錄
一 問題的提出
二 概念界定與研究現狀
三 研究方法、思路與意義
**章 背景與生成
**節 歷史的先聲——解放區小說知識分子敘事的規則形成
一 懵懂的外來者
二 歷史的自覺
三 皆大歡喜
四 闡釋的循環
第二節 繼往開來——“十七年”小說知識分子敘事的范式確立
一 時代的召喚
二 身份的焦慮
三 文以明志
第二章 情歸革命——知識分子改造的新時代寓言
**節 身份意識與創作姿態
一 救世
二 救贖
第二節 情歸革命
——回響與呼應
一 “為了革命而犧牲戀愛”
一 “革命與戀愛”相輔相成
三 “革命產生了戀愛”
第三節 敘事與差異
一 主觀意圖和客觀效果
二 舊瓶新酒的策略與意圖
……
第三章 從信服到“成圣”——知識分子主體再造的儀式化書寫
第四章 他性與神話——知識分子形象的差序化塑造
第五章 統一的真實性與傾向性的建構——以知識分子**人稱敘述為例兼及第三人稱
第六章 同一性疏離——敘事者的苦惱
第七章 人民性皈依——異質而同構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超越他者.成為主體-人民文藝視野下中國當代作家知識分子敘事研究(1949-1966) 節選
《超越他者,成為主體:人民文藝視野下中國當代作家知識分子敘事研究(1949-1966)》: 三 “革命產生了戀愛” 也就是說,知識分子愛情的選擇其實就是革命的選擇。《沖出云圍的月亮》中,革命知識青年王曼英在初戀情人投降變節之后毅然與之決裂。悲觀失望之際,革命青年李尚志的鼓舞催生了她繼續革命的堅定意志和樂觀精神。在共同的戰斗中,兩人產生了真摯的愛情。《野祭》同樣展開了以革命為導向的愛情敘事。革命文學家陳季俠始而迷惑于小學教員鄭玉弦漂亮的外表,很快與之熱戀,而對對他體貼備至、“心皎潔得如同明月”但相貌平常的房東女兒章淑君的追求視而不見。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發生讓他猛然驚醒。當此危急關頭,因擔心受到牽連,鄭玉弦以“情性不合”為托辭與之劃清界限。陳季俠鄙視她這種怯懦自私的舉動和渺小陰暗的心理,轉而懷念因求愛不成而全身投入革命工作的章淑君。他越來越覺得只有章淑君才是自己的知心愛人。可惜斯人已去,悔之晚矣。小說“從愛情的角度透視革命,以革命的選擇來解剖愛情,寫成了一個含時代性、甚至可以說帶時代病的戀愛作品”,“在現在流行的戀愛小說中,可以說是別開生面。”①相似的語境,同樣的追求,讓后來的革命者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這種情況在“十七年”文學中比比皆是。《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所以拋棄余永澤選擇丁盧嘉川、江華,《紅旗譜》里的嚴萍所以選擇江濤而不選擇馮登龍,就是因為盧嘉川、江華、江濤所持的共產主義信仰和英勇無私的革命精神以及由此而生發出來的人格魅力契合了時代要求,順應了歷史潮流。在此,自私短視的余永澤和國家主義者馮登龍顯然是無法與之相抗衡的。《創業史》中,梁生寶的妹妹置自己的青春于不顧,執意要與從朝鮮戰場復員回來的受傷軍人結合,而不是找個正常人托付終身,同樣是為了響應時代的召喚,基于信仰上的考慮。 “從本質上說,政治決定家庭的選擇走向,任何家庭都是政治邏輯的體現,但政治和家庭不是直接的決定和被決定關系,二者之間有著文化、習俗等等中介,當文學忽視這種中介而將家庭和政治直接掛鉤,家庭就會開始從個體的生活空間變成政治斗爭的領地,政治由家庭的拯救者變成了家庭生活的干預者。”①由于有著明確而共同的革命理念為指引,愛情敘事始終以革命為旨歸,浪漫的激情始終要受到政治理性的約束和引導,這是革命文學與“十七年”小說“革命+愛情”敘事模式的共同特點。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是支配這些小說敘事的內在機制,對比是常用的敘事手法,正如杰姆遜所說:“只要出現一個二項對立的形式的東西,就出現了意識形態,可以說二項對立是意識形態的主要形式。” ……
超越他者.成為主體-人民文藝視野下中國當代作家知識分子敘事研究(1949-1966) 作者簡介
吳國如,江西新干人,文學博士,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持教育部課題一項,省級課題三項,參編教材兩部,發表專業相關學術論文二十余篇,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與傳播學研究。
- >
姑媽的寶刀
- >
山海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