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抗震救災精神理論與實踐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024531
- 條形碼:9787569024531 ; 978-7-5690-245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抗震救災精神理論與實踐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主旨聚焦抗震救災精神在全中國乃至全世界范圍內的彰顯,對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進行解讀,并對抗震救災精神在災后重建、科學發展實踐中的弘揚機制做了闡釋。全書內容除緒論、結語外分為五個篇章,主要集中論述了一是抗震救災精神的內涵和特征,二是抗震救災精神產生的時代背景,三是抗震救災精神的文化淵源與理論基礎,四是抗震救災精神的歷史地位與理論價值,五是抗震救災精神的實踐價值與弘揚機制。
抗震救災精神理論與實踐研究 目錄
**章 抗震救災精神產生的時代背景
**節 抗震救災精神產生的國際背景
第二節 抗震救災精神產生的國內背景
第二章 抗震救災精神的內涵和特征
**節 抗震救災精神的內涵
第二節 抗震救災精神的特征
第三章 抗震救災精神的形成和發展
**節 抗震救災精神的理論基礎和文化淵源
第二節 抗震救災精神的產生和發展
第四章 抗震救災精神的歷史地位與理論價值
**節 抗震救災精神的歷史地位
第二節 抗震救災精神的理論價值
第五章 抗震救災精神的實踐價值與弘揚機制
**節 抗震救災精神的實踐價值
第二節 抗震救災精神的實踐體系
第三節 抗震救災精神的弘揚機制
結語 不忘初心繼往開來弘揚新時代抗震救災精神
附錄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基本情況簡介(2018年)
參考文獻
后記
抗震救災精神理論與實踐研究 節選
《抗震救災精神理論與實踐研究》: (一)人與人之間患難與共的互助精神 在歷次地震中*讓我們動容的是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齊心協力、患難與共的精神,這是一種無私的愛。在每一次抗震救災中,都有無數來自四面八方的無名志愿者,用他們無畏無欲的行動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抗震救災的洪流中,用他們至誠至善的行動感動了每一位國人的柔軟的內心。從*基本的事宜開始,從*貼心的工作開始,從幫忙安置傷員到給災民分發食品和飲用水,再到重體力活裝卸藥品、救援物資,再到搶救廢墟下的每一個寶貴的生命,他們每一個人似乎都在與死神賽跑,他們每一個人都不抱怨、不拋棄、不放棄,他們夜以繼日地工作。有人想統計災區究竟有多少志愿者,其實很難,因為很多被救的災民一旦獲救就會投身到志愿者的行列。國外媒體驚嘆:一夜之間中國的公民們人人都成了志愿者。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本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志愿者的出現還是一個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現代公民社會正在形成的重要標志。 地震發生后,全國各地的人們爭相捐款。有些企業家捐出了巨款,有些人帶著幾十萬元到災區向災民分發,還有些捐款者本人的生活處境更令人心酸。比如乞丐徐超在地震后3次捐款444.01元人民幣;“史上*感人的乞丐”龔忠誠曾為汶川地震4次捐款,合計金額上百元。這些錢對很多人而言可能是杯水車薪,但是對于他們可以說是傾其所有,這種精神就是人間*無私的大愛,就是對同胞骨肉、對祖國的深情。浙江德清有一位叫陸松芳的78歲的老人,每天靠拉煤餅為生,一天*多掙50塊錢左右。可就是這位早該安享天年的拉煤老人,竟然一次向災區捐款11000元,這些錢也許對于很多慈善家、企業家而言并不多,但是對于老人而言卻是要賣掉25萬公斤煤餅才能賺到……陸松芳老人曾先后被評為浙江省和全國的道德模范,但是對于榮譽,老人根本不看重。2009年老人評上全國道德模范的時候,縣里領導邀請他去北京參加頒獎活動,老人卻是一個勁兒地退卻說不去,不要浪費路費。在災難面前,總有一種平凡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大愛讓我們倍感自豪。德國《法蘭克福報》感慨地說,在災難面前普通中國人的慷慨超過了任何一個國家。在地震發生后,人們爭相獻血,各地血庫爆滿。在首都各大學的校園里,按規定一次獻血量在200~400mL之間,可多數學生都選擇了獻400mL這個*大的數量。汶川特大地震后,要求領養孤兒的家庭,幾乎打爆四川民政部門的電話,有8萬多人爭搶著領養,可見人們都愿意用自己的愛心去撫慰那些受傷孩子的心。大地震使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在天災面前我們眾志成城,渡過難關。 地震中還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即使十年、二十年后,我們依然會銘記于心。那么多解放軍戰士、那么多共產黨員、那么多素未謀面的志愿者,為了別人的生命獻出了自己的寶貴青春。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幫互助、攻克難關的精神,彰顯了抗震救災精神的*寶貴的元素,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生動體現,是中華民族精神在當代中國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展,更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和當代中國人民的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和新的發展,是黨和人民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至今不能忘記這一幅幅畫面:無畏的老師為救學生而直面死神——綿竹市遵道鎮歡歡幼兒園的女教師瞿萬容在地震來臨時用后背擋住垮塌的水泥板,她去世的時候,懷里還抱著一個孩子;都市街頭,人們為獻血而排著長長的隊伍,耐心地等待;的哥、的姐們自發組織去災區運送傷員;甚至,那些風餐露宿的乞丐,堅定又執著地掏出皺巴巴的錢投入募捐箱……在這里,我們為大家介紹兩位偉大的教師,在危險的時刻把活下去的希望留給了學生,而把危險留給了自己。這種愛歷久彌新,時刻給我們這個時代以溫暖,給我們的教育以啟迪,給我們的當代道德建設以豐富的滋養,給我們當前的核心價值觀建設提供了*經典的素材。 1.茍曉超:以自己的死換來孩子的生① 2008年5月12日,通江縣洪口鎮永安壩村小學300余名師生在教室里午休,新婚后**天上班的茍曉超在跟班巡查。14時28分,正準備走出教室的茍曉超突然感到地板在震動,門窗玻璃噼里啪啦作響,整棟教學樓劇烈搖晃,地震!“快疏散孩子!”茍曉超向正在一二樓跟班的老師大聲呼喊,同時下意識地拽著幾個前排的孩子沖出教室,10余名孩子緊跟在他身后。哭喊聲、驚叫聲響成一團。茍曉超拉起兩個跌倒的學生向樓下跑去。**批學生被安全送到樓下,他又迅即轉身,從人群中奔向三樓。之后他又出現在三樓過道上,十幾個孩子也跟著他向樓下跑。這時,墻磚伴著混凝土簌簌落下,玻璃不斷掉落。其他幾位老師緊急疏散、安置轉移一二樓的學生。因為三樓教室里還有嚇呆了而死死抱住課桌的10多名學生,于是茍曉超第三次沖進搖搖欲墜的教學樓,逐一拍打學生的頭,然后雙手拉著兩個孩子飛奔而下。剛跑到一樓*后一級樓梯,教學樓正面兩根直徑1米的圓柱倒塌,磚塊和混凝土狠狠砸向飛奔中的茍曉超的右腿。就在撲倒的瞬間,他使出全身力氣,將懷中的兩個孩子順勢推了出去。兩個孩子得救了。磚頭和混凝土塊雨點般砸向他的另一條腿和頭部、背部。在場老師和聞訊趕來的村民、過路司機、鄉鎮干部搭上木梯,用雙手、鐵鏟、鋼釬刨開水泥塊,用繩子將被困的43個孩子救了出來。16時20分,茍曉超在轉往縣人民醫院的途中,因傷勢過重,停止了呼吸,走完了僅23年的人生旅程。 2008年5月21日,四川省委組織部追認茍曉超老師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他的父親茍正基將100元黨費交到通江縣委書記手中:“我要為兒子交上一筆特殊的黨費,不能讓他留任何遺憾!”5月13日,沒有訃告,沒有通知,上千名群眾胸戴白花,自發趕來為他送行,男女老少淚水漣漣,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大學同學在網上召開追悼會,為他默默祈禱。 “教好一個學生,就能拯救一個家庭;辦好一所學校,就能拯救一個地方。”2007年8月,茍曉超在《志愿當一名山村教師的申請書》中這樣寫道。在生死關頭,茍曉超將生的希望留給孩子,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誰說“千古艱難唯一死”?茍曉超為孩子們赴死獻身,展現了無私無畏的偉大風范和愛生如子的樸素師德。23歲的年輕生命逝于危難,永垂千古的真心英雄系于人心。 ……
抗震救災精神理論與實踐研究 作者簡介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按照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關于“這座老縣城可以作為地震遺址保留,變成地震博物館。”的指示精神,根據國務院災后重建總體規劃,建設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2013年7月,經中共綿陽市委編委批準成立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管理中心。地震紀念館是世界罕見的人類特大歷史事件真實記錄和特殊場所,具有唯一性、不可復制性和特殊性;是中宣部確定的“三基地一窗口”,先后獲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和國家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全國第一批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教育實踐基地等。
- >
唐代進士錄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虎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莉莉和章魚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