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蜀都水香:依水而生的天府錦城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365172
- 條形碼:9787564365172 ; 978-7-5643-6517-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蜀都水香:依水而生的天府錦城 本書特色
本書既不是歷史教科書,沒有嚴格的學術規范;也不算傳統意義上的歷史散文,沒有天馬行空想象馳騁,一切均以史實為依托,并且以類似于人文地理的書寫方式,回眸了成都這座城市的歷史與文化。書中的許多篇目,*初陸續發表在《成都日報》副刊“天下成都”的人文地理專欄上,專題是想到了什么便寫什么,并沒有系統性和邏輯性,而且各專題之間間隔時間較長,因此行文風格前后不一。
蜀都水香:依水而生的天府錦城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地方文化普及讀物,以成都河流、水文化為對象,從人文地理的角度切入,主要從成都河流水系發展歷史、成都冶水歷史人物、成都古代湖堰、成都古代橋梁、成都水戰、成都河流水系利用等方面,講述成都水文化的有關知識。該書圖文并茂,文字清新活潑。書中既有人文地理參考資料做支撐,還融合了歷史文獻、考古成果,在水文化線索之下,全面立體地呈現出成都厚重的歷史文化。該書便于當地人深入了解成都的歷史底蘊,也有利于更好地宣傳成都歷史文化,使外地來成都的人能認識一個立體全面的成都。
蜀都水香:依水而生的天府錦城 目錄
岷江南流澤潤大地
蜀都文明伴水而生
一、溯源:走出上古澤國的治水英雄
石紐山:大禹邁開治水**步
蠶叢:從峽谷走向平原
柏瀅:*悲壯的治水英雄
魚鳧:*后勝利的治水英雄
杜宇:古蜀農業與水利科技專家
鱉靈:鑿通金堂峽的“總工程師
二、從聚落到王都:治水業績與遺跡
臨水而建的十二橋吊腳樓
方池街用竹籠石埂鎮水護岸
金沙都城:古蜀治水的豐碑
建在平原廣闊水網上的王都
一個使用船形棺材的民族
成都城的始創
天府石獸:蜀都古國的治水神器
三、成都水話:江、橋、河
都江堰:古秦之水流不盡
兩江珥其市,九橋帶其流
二江珥市
解玉之溪貫東西
流金淌銀的金水河
郫江繞廓,二江抱城
御河:*后開鑿的人工河
四、長與臥波:水與橋交織的記憶
李冰造橋,七星鎮水
從萬福到濯錦:清遠江上的名橋
安順橋與九眼橋的*后記憶
散落的古橋群:聯結水城版圖的網點
升仙水之橋:從駟馬橋到五桂橋
五、江上千載:烽煙無盡,漁歌不絕(上)
蜀江上拉開統一戰爭序幕
*后一戰:劉秀一統天下
劉禪升仙水畔和平交接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六、江上千載:烽煙無盡,漁歌不絕(下)
亂世國寶順江而下,兼濟中國
足不旋踵,前后蜀升仙橋乞降
蜀水澤國再遭劫火
張獻忠兵敗棄城,為逃亡江口沉銀
“水電報”傳遞革命新聲
錦江抗戰始末
七、遺失的明珠:錦城平湖似西湖
秦代張儀取土留下的池湖
摩訶池的歷史始末
民間樂苑江瀆池
……
八、古堰:成都平原上的水系遺跡
九、故園記憶:圍井棲居的成都人
十、錦江之濯:蜀錦和蜀紙的地理標志
十一、錦江遺韻:風物與水上娛樂
十二、味覺成都:香茶與美酒
十三、成都形色:碼頭和酒家
十四、水說成都:現實與神話
跋
蜀都水香:依水而生的天府錦城 節選
《蜀都水香:依水而生的天府錦城》: 蠶叢:從峽谷走向平原 古蜀歷史從營盤山出發,古蜀文明由治水生長! ∪绻f鯀、禹在蜀地治水的傳說如顧頡剛先生所言,“是一個真說而不是真史實”的話,那么三代蜀王則是真史實。無論古代典籍,還是田野考古,都在不斷講述著燦爛的古蜀文明。不過,與世界任何一種文明一樣,古蜀文明也是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古蜀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古蜀治水的歷史。 蠶叢氏是**個走向成都平原的蜀王部族。 2010年春,我與媒體朋友驅車來到成都市西南部的新津縣與大邑縣接壤的龍馬鄉寶墩村,在一望無際的綠色田野中,一座遠古的城墻遺址斷面呈現在眼前,不遠處還有人正在用洛陽鏟探查地下情況。我也興之所至,忍不住去打了幾鏟,盼望能有所收獲。 這就是著名的寶墩古城遺址。距今約四千五百年的城墻被發掘出來! ≡缭1995年,考古工作者就在這里發掘出了60萬平方米的古城遺址;2009年再次發掘,古城面積竟達到276萬平方米,規模僅次于長江下游的良渚古城。寶墩古城年代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是成都平原上迄今發現的*早的遺址,其文化由岷江河谷的營盤山發展而來。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感嘆“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寶墩遺址的發掘,使李白的“茫然”有了較為準確的時間定位,也使古蜀歷史發展的脈絡逐漸清晰起來。 我國西北甘、青地區,原生活著古老的氐羌民族,后來他們中的一支,向東進入了岷江上游一帶的群山峽谷中。其中大渡河流域的哈休遺址,距今五千五百年至五千年。該遺址出土器物既有本土文化因素,也有甘、青馬家窯和仰韶文化的特征。大渡河上游北接甘、青,東臨岷江,南及涼山和云貴高原,處于文化走廊上的哈休正好融合了黃河上游文明與長江上游文明! 〈蠹s在四千七百年前,一個名為“蜀山氏”的族群在疊溪一帶繁榮起來!渡胶=洝贰洞蟠鞫Y記》都留下了它的名稱!妒酚洝愤說“蜀山氏之女名日昌濮,或謂濁(蜀)子”! ≡卺鳙C與采集過程中,蜀山氏學會馴養桑蠶,促進了原始農業的進步,便逐漸演變成蠶叢氏。“蠶叢始居岷山石室!彼麄兪来幼〉鼐驮诏B溪附近。2000年以來,考古工作者相繼在營盤山、波西、金龜包、波西臺地、上南莊、勒石、沙烏都、馬良坪等地發掘了十余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及遺物采集點,其中,茂縣鳳儀鎮的營盤山遺址的面積*大。該遺址處于岷江東南岸三級臺地上,東北面、北面、西面三面環水,東西寬120~200米,南北長約1000米,總面積近15萬平方米;從中發掘出了九座房屋、八座墓葬與人祭坑、灰坑一百四十個、灰溝三條、灶坑十三個,還出土了一批細泥紅陶為主的陶器,值得注意的還有原始農耕工具和炭化了的粟、黍,說明旱地農業已經發展,這與有關蠶叢種植高山農業的記載是吻合的,說明在五六千年前,古蜀文明已經在岷江邊生長出來! h代時,這里屬于蜀郡蠶陵縣,治所就在疊溪。清人陳登龍《蜀水考》說岷江“南過蠶陵山,古蠶叢氏之國也”。可惜,1933年的大地震將蠶陵古城沉進了深淵。但這里正是岷江水由洪荒進入文明的肇端。至虞夏時代,蠶叢氏順著岷江的流徑向成都平原開拓,沿途留下了許多文明的足跡,明人曹學銓《蜀中廣記·名勝記》所載的古地名,如蠶崖關、蠶崖石、蠶崖市等,初步勾勒出蠶叢氏下山的路線!
蜀都水香:依水而生的天府錦城 作者簡介
張義奇,男,1958年12月生于成都,長于錦江畔。從小與錦江為鄰,與江水為伴,愛錦水,更愛錦水養育的蜀文化。先后從事過工人、教師、記者、編輯等職業。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發表作品,有評論、小說、散文等200余萬字問世,作品獲得過國家、省、市級各種獎勵。曾作為副主編參與編輯出版了《李劼人全集》,現為李劫人研究學會秘書長、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成都市作家協會會員。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與地壇
- >
莉莉和章魚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