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老子新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22715
- 條形碼:9787513922715 ; 978-7-5139-2271-5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老子新讀 本書特色
春秋戰國誕生了中華民族文明史當中璀璨的一批思想家。這些偉大先賢開創的中國古典哲學,推動著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不斷發展前進,《老子》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歷史上的前輩方家對《老子》的釋義解說,往往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而陷入主觀唯心主義。但本書認為,《老子》思想其實更加趨近于唯物主義。因此,要想真正地認識和理解《老子》思想,就必然需要以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作為立足點和出發點。
老子新讀 內容簡介
本書在歷代前輩方家《老子》研究的基礎上,對原文一些具體字句進行了有別于前人的全新考據與校訂。在注釋上更加注重聯系上下文,追溯關鍵字句在《老子》成書時代的原義,并對每章進行了題解與闡釋,盡可能還原《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與觀點。
老子新讀 目錄
**章………001
第二章………006
第三章………010
第四章………013
第五章………015
第六章………021
第七章………023
第八章………026
第九章………030
第十章………033
第十一章……039
第十二章……042
第十三章……044
第十四章……047
第十五章……050
第十六章……053
第十七章……059
第十八章……063
第十九章……065
第二十章……068
第二十一章…073
第二十二章…076
第二十三章…079
第二十四章…082
第二十五章…085
第二十六章…089
第二十七章…093
第二十八章…095
第二十九章…100
第三十章……103
第三十一章…106
第三十二章…109
第三十三章…111
第三十四章…114
第三十五章…116
第三十六章…119
第三十七章…122
第三十八章…126
第三十九章…131
第四十章……134
第四十一章…138
第四十二章…144
第四十三章…153
第四十四章…155
第四十五章…158
第四十六章…163
第四十七章…166
第四十八章…169
第四十九章…171
第五十章……175
第五十一章…178
第五十二章…182
第五十三章…185
第五十四章…189
第五十五章…193
第五十六章…198
第五十七章…201
第五十八章…204
第五十九章…208
第六十章……211
第六十一章…215
第六十二章…219
第六十三章…224
第六十四章…227
第六十五章…231
第六十六章…235
第六十七章…238
第六十八章…244
第六十九章…249
第七十章……252
第七十一章…256
第七十二章…258
第七十三章…261
第七十四章…263
第七十五章…266
第七十六章…269
第七十七章…271
第七十八章…275
第七十九章…279
第八十章……284
第八十一章…291
老子新讀 節選
**章 “道”可道 ①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② 。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 ③ 無,欲以觀其妙 ④ ;常有,欲以觀其徼 ⑤ 。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⑥ 。 同,謂之玄 ⑦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①“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一種可以探究和學習的哲學思想,但不是人們尋常或一般認識中的道理和思想理論。 ②“名”可名,非常名:“道”的哲學思想當中的各種定義和概念是可以用各種詞匯來描述或表達的,但其意思不同于人們日常普遍的認識。名,指定義、定理、定律,非名字、名稱之意。 ③ 常:恒常的、處于常態化的。與**句的“常道”“常名”所指的“一般化的”“平常的”意思不同。 ④ 妙:奇妙、奧妙。引申為抽象的自然規律和法則。 ⑤ 徼:邊界、界限。引申為具象的形態。 ⑥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這兩個哲學元素同樣都是出自于“道”,但其定義和概念卻截然不同。 ⑦ 同,謂之玄:同,指“有”“無”處于一種交融的、糾纏的狀態,這種狀態稱之為“玄”。與前一句中的“同出”所表達的“共同出自于”或“同樣出自于”意思不同。玄,象形,象征絲線互相纏繞,用于形容“有”“無”兩者辯證統一的哲學關系。 在開篇的頭一句話,《老子》就開宗明義地提出:“道可道,非常道”,這便是告訴我們,雖然“道”是真理,但《老子》五千言本身卻并非“道”的全部和本質。《老子》嘗試探究和引導我們這些后繼之人認識真正的“道”,但作為人類的我們終究太過渺小,即使老子本人也無法突破這一藩籬,因此“道”也就不可“名”、不可定義,雖是偉大的“眾妙之門”,卻始終“玄之又玄”。 相傳我們今天見到的傳世版本《老子》,乃是由魏晉時期王弼重新編排各章順序,并作注解的。據馬王堆出土帛書版本的《老子》來看,*初的《老子》并未如傳世版本一樣分為九九八十一章,各章之間的順序也有所不同。但我們通過閱讀全文來看,傳世版本將“道可道”篇作為**章還是頗為恰當的。本章作為全書開篇,**句話就直接點題,為全文主旨打下基礎,并且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內涵。在《老子》所處的時代,正值先秦百家競相爭鳴之際,道家學說雖然在后世千年流傳之中深刻地影響了中華文明,但從其誕生開始卻從未成為被社會廣泛接受和采納的主流思想學說。因此《老子》開篇首句即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就是《老子》告訴我們,“道”是可以探討、可以研究、可以學習、可以一定程度上定義的,但“道”的哲學思想所闡述的內容和定義卻是區別于人們尋常認識的主流思想和學問的(非常道);“道”的哲學思想中,相關的概念、定義和名詞,也是區別于人們尋常認識的主流思想和學問的(非常名)。因此《老子》之“道”就是“非尋常之道”,《老子》文中的各種定義和理論也就是“非尋常之名”了。同時,我們應當認識到在先秦時代,《老子》之“道”與當時社會當中的尋常之道已經有所區別,而我們現代人更要避免使用現代漢語的語法語義去理解老子用古代漢語寫就的五千言。 那么,《老子》及以其為代表的道家哲學思想如何啟發我們認識“道”呢?這就要從“無”“有”這兩者之間的關系著手。《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可以說是脫胎于《周易》,后者的核心——陰陽辯證統一——哲學觀。具體到《老子》哲學中,就是“無”與“有”這兩大基本哲學元素構成的辯證與統一的哲學觀。“無”是一個抽象概念,往往被人們忽視。與之對立形成辯證的“有”是一個具象概念,代表一切具體的、容易被我們日常認知的事物。因此在學習道家哲學的過程中,首要的課題就是學會正確認識這種辯證思想,并把上述兩個*基礎的概念推而廣之,代入到一切事物中去。與辯證思想當中的對立關系同等重要的另一點,即辯證關系構成的統一性。“有”“無”不但象征著一切事物都隱含著的對立關系,同時兩者又統一起來構成萬事萬物。辯證與統一這兩者之間形成了更高一層的大一統關系。這就是《老子》思想的基本核心。 在中國古代社會的語境中,天地萬物既用以泛指一切事物,又各自有其特指。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曰:“元氣初分。輕清,陽,為天;重濁,陰,為地。”“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于牽牛,故從牛。”如此我們可以知道,中國古人樸素的宇宙觀認為天地萬物乃是由所謂“元炁”分解而誕生(與這種傳統思想不同,《老子》并沒有直接探討“元炁”的概念)。天地萬物指自然界當中的一切有形的、具體的事物。于是《老子》開篇第二句就明確提出了道家哲學獨有的宇宙觀的基礎:“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就是說,天地開端于“無”這個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之后才出現了以“有”為代表的具象具體的萬物。宇宙衍化發展的過程乃是一個“無中生有”的過程。 《老子》曰:“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所謂“妙”者,奇妙、奧妙之意。與抽象的“無”之“妙”相對的概念是“有”之“徼”,即有形、具象的事物。如何理解?我們舉一個例子:蘋果從樹上掉落到地面上,這一過程是有形的、具象的、可以直接觀察到的,即“有”。而支配這種現象的自然法則——萬有引力定律,卻是無形的、抽象的、無法直接觀察到的,即“無”。當然,今天的人們都明白蘋果落地這一現象是萬有引力定律在發揮作用,但這是因為牛頓發現了這一定律并使之成為人人皆知的知識,而非這一定律本身是一個可以直接觀察到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因此可以說,在《老子》哲學中,“無”即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和法則,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支配著一切實體實質的事物,即“有”。這就是后文所謂“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接著《老子》又說:“此兩者同出而異名。”這就是說,“有”“無”這兩大基礎性的概念共同出自于“道”這個更大的哲學概念。而“道”的另一個代稱即“玄”。“同,謂之玄”,這個“同”需要理解為“結合起來”或“合并起來”,這種狀態就稱為“玄”,這個“玄”就是指“有”“無”結合而形成的糾纏態勢和關系,而非玄妙、玄奧、玄乎,萬不可將其含義延伸到神秘主義,甚至陷入封建迷信的歧途。“有”“無”這兩個基礎哲學元素在一切事物、一切領域中相互結合并推動事物的發展前進,小到蘋果落地,大到宇宙生成,因此《老子》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煙與鏡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