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最新真考題庫模擬考場及詳解·二級MSOffice高級應用
-
>
決戰行測5000題(言語理解與表達)
-
>
軟件性能測試.分析與調優實踐之路
-
>
第一行代碼Android
-
>
JAVA持續交付
-
>
EXCEL最強教科書(完全版)(全彩印刷)
-
>
深度學習
光榮與夢想.互聯網口述系列叢書(胡啟恒篇)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1331657
- 條形碼:9787121331657 ; 978-7-121-3316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光榮與夢想.互聯網口述系列叢書(胡啟恒篇)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對互聯網、信息社會感興趣的讀者 “互聯網口述歷史”項目是由專業研究機構——互聯網實驗室,組織業界知名專家,對影響互聯網發展的各個時期和各個關鍵節點的核心人物進行訪談,對這些人物的口述材料進行加工整理、研究提煉,以全方位展示互聯網的發展歷程和未來走向。人物涉及創業與商業,政府、安全與法律等相關領域,社會、思想與文化等層面。該項目把這些親歷者的口述內容作為我國互聯網歷史的原始素材,展示了互聯網波瀾壯闊的完整畫卷。 今天奉獻給各位讀者的互聯網口述系列叢書*一期的內容來源于“互聯網口述歷史”項目,主要挖掘了影響中國互聯網發展的8位關鍵人物的口述歷史資料和研究成果。 《光榮與夢想 互聯網口述系列叢書 胡啟恒篇》一書主要挖掘了本書挖掘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領域*早的探索者之一胡啟恒的精彩故事。
光榮與夢想.互聯網口述系列叢書(胡啟恒篇) 內容簡介
“互聯網口述歷史”項目是由專業研究機構――互聯網實驗室,組織業界知名專家,對影響互聯網發展的各個時期和各個關鍵節點的核心人物進行訪談,對這些人物的口述材料進行加工整理、研究提煉,以多方面展示互聯網的發展歷程和未來走向。人物涉及創業與商業,政府、安全與法律等相關領域,社會、思想與文化等層面。該項目把這些親歷者的口述內容作為我國互聯網歷史的原始素材,展示了互聯網波瀾壯闊的完整畫卷。《光榮與夢想 互聯網口述系列叢書 胡啟恒篇》一書主要挖掘了本書挖掘了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領域很早的探索者之一胡啟恒的精彩故事,從她的視角去看互聯網的演進和發展,包括互聯網進入中國的見證人、面臨的問題是.CN設在哪兒、垃圾堆旁的網絡管理中心等精彩內容。
光榮與夢想.互聯網口述系列叢書(胡啟恒篇) 目錄
訪談者評述 /001
業界評述 /003
口述者肖像 /006
口述者簡介 /007
壹 什么是“互聯網精神” /012
貳 “0.7分”的故事 /018
叁 需求催生的聯網 /026
肆 聯網的潘多拉魔盒 /037
伍 互聯網進入中國的見證人 /045
陸 面臨的問題是.CN設在哪兒 /054
柒 垃圾堆旁的網絡管理中心 /065
捌 仲裁委員會成立 /072
玖 他們都做了開創性貢獻 /079
拾 給互聯網一個健康的生態 /094
―語錄 /105
―鏈接 /108
―附錄 /113
―相關人物 /132
―訪談手記 /133
―其他照片 /138
―人名索引 /144
―參考資料(部分) /150
―編后記1 /154
―編后記2 /171
―致謝 /200
―互聯網口述歷史:人類新文明締造者群像 /208
―互聯網實驗室文庫:21世紀的走向未來叢書 /226
―注釋 /231
―項目資助名單 /243
光榮與夢想.互聯網口述系列叢書(胡啟恒篇) 節選
“互聯網口述歷史”(OHI)是方興東博士在2007年發起的項目,原是名為“影響中國互聯網100人”的專題活動,由互聯網實驗室、博客網(博客中國)等落實執行。在經過幾年的摸索與嘗試后,2010年,方興東博士個人開始擼起衣袖集中參與和猛力突擊。因此,“互聯網口述歷史”在2007年至2009年是試水和儲備,真正開始在數量上“飛躍”起來,是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的。 這些年,方興東博士一邊“創業”,一邊在創業之外默默采集、積累“互聯網口述歷史”。一直來,只有前前后后的幾個助理扛著攝像機跟著他。助理有走有來,而這事,他一堅持就是近十年。 2014年,我從《看歷史》雜志離職,參與了“互聯網實驗室文庫”的籌備,主持圖書出版工作,致力于打造出“21世紀的走向未來叢書”。“互聯網實驗室文庫”的出版包括四大方向:產業專著、商業巨頭傳記、“口述歷史”項目、思想智庫。 在之后的時間里,“互聯網實驗室文庫”出版了產業專著、商業巨頭傳記、思想智庫方向的十余本書,而“口述歷史”卻未見一本成果。當然,這是因為“口述歷史”所需的精力消耗*大,時間周期*為漫長,整理打磨*為精細,查閱文獻資料*多,過程*為折磨,集成*為被動…… 以往,一本書在作者完成并有了書稿后,進入編輯流程到*后出版,是一個從0到1的過程。而為了讓別人明白做“口述歷史”的精細和繁冗,我常說它是從-10到1的過程。因為“口述歷史”是一個掘地百尺的工作,而作為成果能呈現出來的,只不過是冰山一角。在“口述歷史”的整理之外,我們還積累形成了10余萬字的互聯網相關人物、事件、產品、名詞的注釋(詞條解釋),50余萬字的中國互聯網簡史(大事記資料),以及建立了我們的檔案保存、保密機制等,這些都是不為人知的,且僅是我們工作的一小部分。 “過去”已經成為歷史,是一個已經灰飛煙滅的存在,人們留下的只是記憶。“口述歷史”就是要挖掘和記錄下人們的記憶,因為有各種因素影響和制約它,所以,我們需要再經稽核整理。因此,“口述歷史”中的“口述者”都是那些歷史事件的親歷、親見、親聞者。 北京大學的溫儒敏教授曾經這樣評價“口述歷史”這一形式:“這種史學撰寫有著更為濃厚的原生態特色,擺脫了以往史學研究的呆板僵化,因而更加生動鮮活,同時更多的人開始認識到這種口述歷史研究的學術價值,而不是僅僅被視為一種采訪。相對于純粹的回憶錄和自傳,這種口述歷史多了一種真實到可以觸摸的毛茸茸的感覺。” “口述歷史”讓歷史變得鮮活,充滿質感,甚至更性感。 我在采訪方興東博士,要其做“訪談者評述”時,他曾在評述之前說了這么一段話:“互聯網不僅僅是那些少數成功的企業家創造的,它實際上是社會各界共同創造的一個人類*大的奇跡——中國互聯網能夠有7億網民,這絕對是全球的一個奇跡。中國有一大批人,他們是互聯網的無名英雄,基本上在現在的主流媒體上看不到他們。但我覺得這些人在互聯網*初階段,在中國制定軌道的過程中,鋪了一條方向上正確的道路,而且很多東西當年可能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實際上*終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我們試圖在‘互聯網口述歷史’里,把這個群體挖掘出來、呈現出來。” 我想,這是方興東博士的初心,也是“互聯網口述歷史”項目產生的源頭。 出版人和作家張立憲(老六)曾講過一則與早期的郭德綱有關的故事:“那時候郭德綱還默默無聞,他在天橋劇場的演出只限于很小的一個圈子里的人知道……當時就和東東槍商量,我們要做郭德綱,這個默默無聞的郭德綱。但是世界的變化永遠比我們想象中的快,從東東槍采訪郭德綱,到*后圖書出版大概是半年的時間,在這幾個月的時間里,郭德綱老師已經誰都攔不住了。那時候就連一個寵物雜志都要讓郭德綱抱條狗或者抱只貓上封面,真的是到那個程度。但是我們依然很慶幸,就是我們在郭德綱老師被媒體大量地消費、消解之前,我們采訪了他,‘保存’了他。一個純天然綠色的郭德綱被我們保留下來了。其實這也是某種意義上的搶救,這種搶救不僅僅指我們把一個很了不起的人,在他消失之前、在他去世之前給他保存下來;也包括像郭德綱老師這樣的人,他雖然現在依然健在,但是‘綠色’郭德綱已經不見了,現在是一個‘紅色’的郭德綱。” 從某種程度上講,“互聯網口述歷史”也是在盡可能搶救和保留“綠色”的互聯網人。所不同的是,我們不是預測,而是挖掘、記錄、還原、保存。因為我們是基于“歷史”,是事發之后的、熱后冷卻的、不為人知的記載。至于“綠色”的意義,我想就像常規訪談與口述歷史的差別,因為所用的方法、工藝、時間、重心完全不同,當然也就導致了目的與結果的不同。 “口述歷史”是訪談者和口述者共同參與的互動過程,也是共同創造的過程。因此,“口述歷史”作品一般蘊含著口述者和訪談者(整理者、研究者)共同的生命體驗。 “口述歷史”一般有專業史、社會史、心靈史幾個維度。在“互聯網口述歷史”中,因選題緣故,我們還輻射了更多不同的維度與向度,如技術史(商業史)、制度史(管理史)、文化史(社會變革史)以及經濟學家汪丁丁教授強調的思想史。 在“互聯網口述歷史”近十年的采集過程中,其技術設備一樣經歷了“技術史”的變遷。例如,在2007—2013年,用的還是錄像帶攝像機,而在2014—2016年,用的是存儲卡攝像機。 “互聯網口述歷史”從采集到整理的過程中,我們始終秉承著這樣幾個標準:有靈魂、有邏輯、有層次、有側重,注重史實與真相。
光榮與夢想.互聯網口述系列叢書(胡啟恒篇) 作者簡介
主編:方興東“互聯網口述歷史”(OHI)項目發起人,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兼國際互聯網研究院院長,互聯網實驗室(chinalabs.com)創始人、主任,博客中國(blogchina.com)創始人、總編輯,浙江傳媒學院互聯網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全球網(qqw.com)創始人、董事長。中國“數字論壇”發起成員。清華大學傳播學博士,浙江大學全球創業研究中心博士后。1996年,投身新興的互聯網行業,全程見證、書寫并參與了中國互聯網浪潮的發展。2007年,開展“互聯網口述歷史”項目至今。先后被媒體評為“中國網絡旗手”“博客教父”“影響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十大人物”“中國信息產業*具影響力的獨立評論家”等。曾出版《網絡強國》《互聯網創業地圖》《中關村失落》《IT史記》《博客》《硅谷時代》等20余部專著。口述者:胡啟恒胡啟恒,女,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中國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領域*早的探索者之一;曾領導中國科學院開放性實驗室“模式識別實驗室”的建設,為中國發展模式識別學科做出了貢獻。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隨園食單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唐代進士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