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劉克襄精選集:溪澗的旅次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925692
- 條形碼:9787569925692 ; 978-7-5699-2569-2
- 裝幀:9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劉克襄精選集:溪澗的旅次 本書特色
1. 臺灣 “金鼎獎”文學獎得主、臺灣自然寫作領航者劉克襄二十多年精選散文 2. 通過平實的文字和獨特的觀點,從不同角度感受博物之美,發現生命的知性與感性 3.聆聽萬物的低吟,感受自然的氣息,走進自然,尋找世界原本的模樣
劉克襄精選集:溪澗的旅次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劉克襄二十多年來的精選散文,內容不乏詩的情懷,也充滿著對生態問題的省思。在這本散文集中,作者用平實的筆觸,描寫了所見、所感、所聞、所想,處處流露著作者對于自然的熱愛和關懷。通過閱讀本書,可以追隨作者在溪澗的王國賞鳥旅行,感覺自己也跟著溪鳥在一直不斷地移動著尋覓食物;閱讀作者在住家附近對小綠山的觀測紀錄,令人仿佛也經歷了作者父子的探險,看到麻雀、褐頭鷦鶯在芒花間飛躍穿梭……透過作者平實的文字和獨特的觀點,能讓人得以用不同角度欣賞萬物之美,聆聽作者與臺灣地區地區這塊土地和人物的精彩對話。還能通過作者走訪全臺綠色旅行和生態觀察的行蹤紀錄,看到作者在不同時期的自然寫作和實踐上的關懷。
劉克襄精選集:溪澗的旅次 目錄
**輯 旅次札記
旅次札記
從海峽出發
荖濃溪畔的六龜
松蘿湖之旅
路過植物園
劉公島記游
北壽山與南壽山
第二輯 動物觀察
溪澗的旅次
沙 岸
大甲溪下游
黑鯨之死
海東青
*后的黑面舞者
仁愛路上的鳥群
大安森林公園的鳥類
野狗絮語
第三輯 人文地理
天下**驛
八通關古道
金山小鎮
關渡原鄉
小綠山之歌
萬芳社區的故事——抱仔腳坑自然志
古橋之戀
第四輯 自然教育
山黃麻家書
稻浪之歌
菅芒行
綠色童年
金面山來去—— 一個自然教育工作者的省思
第五輯 人物肖像
外木山傳奇——描寫沈振中
高海拔人——初記楊南郡
飛回玉山——追記兩位年輕的自然觀察者
自然老師——描寫有木時代的凌拂
探險臺灣之后——鳥居龍藏和鹿野忠雄的旅行
黑鳶大夢——二記沈振中
臺灣特有種—— 一個自然寫作的新方向
劉克襄精選集:溪澗的旅次 節選
溪澗的旅次 邇來入山賞鳥時,逐漸地脫離森林的核心地帶,轉而喜愛沿溪跋涉了。 可能是年近三十了吧!我想自己已變得容易感受孤獨。而溪澗似乎存藏著一股山中*旺盛的生命力,能夠賦予我強烈的安全感。連帶的因為溪澗向下流出,*后勢必匯入平野的河川,便莫名地依賴這種源起的親密關系,進而支持自己到山里繼續活動的欲望。幾經思慮,為求觀察的方便,調適這種情緒,*后,我抵臨的所在直指山谷,位于八百米上下的溪澗。那里是溪鳥永遠的家鄉。 我所逗留的溪澗世界,不是坐落于濃蔭密林里的瀑布地帶,也非切穿兩座高聳山峽下的急流。而是橫陳兩岸的較平坦、開闊的森林,同時短距離即微有起伏的溪道。 這種溪道長則一兩千米,短則一兩百米時便形成一個獨立的小天地,每一個山回溪轉以后,就出現另一個類似的溪澗王國。一個王國銜接著另一個,沿著溪道的上逆下溯,在平地與高山之間,從海拔三四百米起到一兩千米內,一條溪的上游就是無數個溪澗王國的大串連。 在溪澗里,我所關注的溪鳥們是*高統治者。它們是寡頭的君父,控制著一個小而近乎封閉的獨立世界。大如魚蝦、青蛙,小至蚊蚋、蜉蝣等昆蟲都是覓食的對象。在自然環境競爭激烈的生活下,一如其他地區的動物,它們也時有爭執,時有互助的情形出現。相較于其他地區如沼澤、森林,溪鳥們顯然生活于一個簡單的食物網里,也如同長期定居于小型小區的公民,位于食物鏈*高點的樞紐上。它們必須相互依賴,借以獲得下層食物的平穩與充裕。 跟水鳥的習性相比,溪鳥的活動趨于靜態,只覓食在固定的領域里。水鳥的棲息比較不安定,春秋兩季的南北奔波幾乎橫跨南北半球。調查水鳥時,光只一個過境的驛站,我就必須尾隨,四處旅行。而觀察溪鳥時,只要找到適當的地形坐下來枯坐就成了。 依著它們的習性,我總是選擇較復雜的溪道,躲入視線良好又可以隱蔽自己的巨巖后。我認為復雜的溪道,主要包括了急湍、回流、飛瀑、水潭與巖石累累錯綜交疊的水域。擁有如此特色的溪道卻不容易尋找。有些溪澗受了地形與地質的局限,經常只剩急湍、回流。不然等構成復雜的條件時,已經流入平野城郊,只有兩三種溪鳥會幸臨,或者讓水鳥沿溪上溯所占據。 偶爾隨朋友去露營的南勢溪卻不乏這種復雜性,遂變成我的定點旅行區。每回坐在岸邊守候,待上個兩天一宿的旅次,或者僅止于一個下午的瞭望。徘徊于這類溪道時,總能夠在急湍聽見紫嘯鶇尖嘯,在飛瀑找到小剪尾跳躍,在回流看見河烏潛伏,在水潭發現魚狗飛掠,在巖石灘邂逅孤獨佇立的小白鷺與鉛色水鶇。這六種溪鳥加上秋末冬初滯留的灰、白鹡鸰,組成了溪澗王國*上層的主宰。 為了觀察溪鳥,連續兩三個鐘頭枯坐在巖石后,我已習以為常,溪鳥們多半沒有這種鎮靜功夫。在這個王國里,枯坐等于毀滅。食物不會自己送上門來的。每隔一段時間,溪鳥們都靠著不停地移動位置,巡行于自己認定的領地里尋找食物。 小白鷺也許是較特殊的例子。當它靜寂佇立時,憑借著碩大的軀體幾乎可以睥睨周遭的一切,也沒有多少動物敢于上前侵擾。 鉛色水鶇的行為*具代表性。它常守候在溪面浮凸不動的巖石上,然后沿著巖石群逐一跳躍,捉捕溪岸附近肉眼難見的蜉蝣與蚊蚋科小蟲。溪澗的天地小,溪鳥的領地感自然十分強烈,鉛色水鶇更是如此。它的體形約莫麻雀大,攻擊性卻勇猛兇悍。它們不僅追趕同類,大它半倍的白鹡鸰也遭到驅逐,落荒而飛。在溪澗王國里,這種場面算是*激烈的爭斗。日后,我也發現,在溪鳥里,只有白鹡鸰獨獨會遭受鉛色水鶇的排斥。究其原因,原來它的習性類似于鉛色水鶇。不但覓尋的主食來源一樣,體積也相似,而且活動的地區都是巖石灘。一山不容二鳥,兩者之間勢必起沖突。我卻未看見白鹡鸰驅趕打贏過鉛色水鶇。
劉克襄精選集:溪澗的旅次 作者簡介
劉克襄 ,出生于1957年1月8日,臺灣臺中縣人,本名劉自愧,臺灣作家、自然觀察解說員。早年以鳥類生態為散文題材,開啟臺灣自然寫作風氣。在多年的散文創作過程里,不斷嘗試各種自然寫作文體和題材的試驗,大至地理文史的論述,小及昆蟲花草的研究,都曾潛心著墨。近年來創作主題則以生態旅游,古道探查,以及社區營造為主。 劉克襄從事自然觀察、歷史旅行與舊路探勘十余年。至今出版詩、散文、長篇小說、繪本和攝影作品二十余部。其作品包括《野狗之丘》《風鳥皮諾查》《臺灣鳥類研究開拓史》《永遠的信天翁》《11元的鐵道旅行》等。 劉克襄從事自然觀察、歷史旅行與舊路探勘十余年。至今出版詩、散文、長篇小說、繪本和攝影作品二十余部。曾獲臺灣“金鼎獎”文學獎、開卷十大好書、、臺灣詩獎、吳三連獎、臺灣自然保育獎、臺北國際書展大獎等。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與地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