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綠色建筑分析與評價實訓指導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513179
- 條形碼:9787302513179 ; 978-7-302-5131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綠色建筑分析與評價實訓指導 本書特色
為方便學生進行相應的實訓鍛煉和教師的教學活動,針對本課程的實踐性、系統性以及該課程在專業中的重要性,以及綠色建筑工程師崗位所提出的工作要求,特編寫了這本《綠色建筑分析與評價實訓指導》。本書在編寫上力求做到符合高職高專建筑設計專業的教學特點以及課程教學改革的要求,根據現行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4編制實訓任務,并明確各任務的教學目標,著重培養學生的實操技能和職業能力,全面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綜合素質,本書從實踐性教學環節著手,構建了20個工作任務驅動的4個模塊式課程結構,其中,模塊一“節地與室外環境”(含7個實訓任務)、模塊二“節能與能源利用”(含3個實訓任務)、模塊三“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含4個實訓任務)及模塊四“室內環境質量”(含6個實訓任務)。
綠色建筑分析與評價實訓指導 內容簡介
本書為高職高專院校建筑設計專業的實踐教學用書,所涉及的內容主要為綠色建筑分析與評價工作過程中所需的計算分析報告實訓,共設4個模塊:模塊1為節地與室外環境、模塊2為節能與能源利用、模塊3為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模塊4為室內環境質量。 本書主要對象是建筑類高職院校建筑設計專業師生,對其他建筑類相關專業的師生、建筑設計技術人員、綠色建筑設計及咨詢從業人員以及建設規劃、環保部門也具有參考價值。
綠色建筑分析與評價實訓指導 目錄
實訓任務1.1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評價
實訓任務1.2公共綠地指標評價
實訓任務1.3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評價
實訓任務1.4環境噪聲模擬分析
實訓任務1.5室外風環境模擬分析
實訓任務1.6熱島強度評價
實訓任務1.7綠色雨水設施評價
模塊2節能與能源利用
實訓任務2.1圍護結構節能計算
實訓任務2.2外窗、玻璃幕墻的可開啟面積比例計算
實訓任務2.3節能比例計算書
模塊3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
實訓任務3.1純裝飾性構件造價比例計算
實訓任務3.2可重復使用隔斷(墻)的設計使用比例
實訓任務3.3可再利用和可再循環材料使用比例計算
實訓任務3.4高強度鋼使用比例計算
模塊4室內環境質量
實訓任務4.1建筑隔聲及室內噪聲級計算
實訓任務4.2二維結露計算
實訓任務4.3隔熱計算
實訓任務4.4室內自然采光模擬分析
實訓任務4.5窗地比計算
實訓任務4.6建筑通風模擬及換氣次數計算
參考文獻
綠色建筑分析與評價實訓指導 節選
模塊1節地與室外環境 實訓任務1.1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評價 實訓目的: 通過本實訓任務的訓練,能夠計算出人均居住用地指標,掌握綠色建筑土地利用的分析與評價方法。 實訓要求: 根據提供的任務信息,完成實訓任務中“人均居住用地指標計算書(一)”和“人均居住用地指標計算書(二)”。 學時安排: 2學時。 輔助工具: 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CAD)、辦公軟件(Word、Excel)、計算機等。 1.1.1實訓指導 1. 評價標準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4)評分項第4.2.1條規定: 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評價總分值為19分。對居住建筑,根據其人均居住用地指標按表11所示的規則評分; 對公共建筑,根據其容積率按表12所示的規則評分。 表11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標評分規則 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標A/m2 3層及以下4~6層7~12層13~18層19層及以上得分 35<A≤4123<A≤2622<A≤2420<A≤2211<A≤1315 A≤35A≤23A≤22A≤20A≤1119 表12公共建筑容積率評分規則 容積率R得分 0.5≤R<0.85 0.8≤R<1.510 1.5≤R<3.515 R≥3.519 2. 條文說明 人均居住用地指標是指平均每人占有居住用地的面積,是控制居住建筑節地的關鍵性指標。根據現行國家標準《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 50180—1993)(2016年版)第3.0.3條,決定人均居住用地指標的主要因素有三點: 一是建筑氣候分區,居住區所處建筑氣候分區及地理緯度所決定的日照間距要求的大小不同,對居住密度和相應的人均占地面積也有明顯影響; 二是居住區居住人口規模,因設計公共服務設施、道路和公共綠地的配套設置等級不同,一般人均居住用地面積居住區高于小區、小區高于組團; 三是住宅層數,通常住宅層數較高,所能達到的居住密度相應較高,人均所需居住區用地相應就低一些。 對于本條公共建筑的評價要求,雖然建設方、設計方均無權自行提高容積率,但容積率仍然是獲得共識的建筑節地衡量指標,容積率高確實要節地。另外,本條的容積率指標值也考慮了宜居環境的要求,并未確定很高的容積率,鼓勵適當幅度的提高。 3. 評價方式 1) 居住建筑 查閱住區總用地面積、總戶數、總人口(可按3.2人/戶換算人口數)等,核算申報項目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標計算書。不同規模居住用地面積應按下列方法進行計算。 (1) 小型項目(達不到組團規模的): 按照所在地城鄉規劃管理部門核發的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批準的用地面積進行計算。 (2) 居住組團: 按照包含本次申報所有居住建筑且由住區道路完整圍合區域的用地面積進行計算。 (3) 居住小區: 部分居住建筑或某棟居住建筑申報,按照城鄉規劃管理部門批準的完整的居住建設項目的用地面積進行計算。 人均居住用地指標計算和評分方式如下。 (1) 當住區內所有住宅建筑層數相同時,計算人均居住用地指標,將其與標準中相應層數建筑的限值進行比較,得到具體評價分值(表11)。人均居住用地指標計算如下: A=R÷(H×3.2) 式中: R——參評范圍的居住用地面積; A——人均居住用地面積; H——住宅戶數; 3.2——每戶 3.2 人,若當地有具體規定,可按照當地規定取值。 (2) 當住區內不同層數的住宅建筑混合建設時,計算現有居住戶數可能占用的*大居住用地面積,將其與實際參評居住用地面積進行比較,得到具體評價分值。 當R≥(H1×41+H2×26+H3×24+H4×22+H5×13)×3.2時,得0分。 當R≤(H1×41+H2×26+H3×24+H4×22+H5×13)×3.2時,得15分。 當R≤(H1×35+H2×23+H3×22+H4×20+H5×11)×3.2時,得19分。 式中: H1——3 層及以下住宅戶數; H2——4~6 層住宅戶數; H3——7~12 層住宅戶數; H4——13~18 層住宅戶數; H5——19 層及以上住宅戶數; R——參評范圍的居住用地面積。 2) 公共建筑 查閱總用地面積、地上總建筑面積、容積率等,校核項目的容積率指標計算書。 1.1.2實訓任務一 根據圖11所示某A小區總平面圖,該項目規劃總用地面積30992m2(約46.49畝1畝=666.7m2,全書同。),總建筑面積138853m2,包括9棟18層住宅,可安置戶數720戶,對該項目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標進行評價,并完成以下計算書中內容。 人均居住用地指標計算書(一) 1. 項目概述 項目名稱: 評價依據: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4)評分項第4.2.1條“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要求”。 評分細則: 當住區內所有住宅建筑層數相同時,參照表13進行評價。 2. 計算過程 當住區內所有住宅建筑層數相同時,計算人均居住用地指標,將其與標準中相應層數建筑的限值進行比較,得到具體評價分值。人均居住用地指標計算如下: A=R÷(H×3.2) 式中: R——參評范圍的居住用地面積,本項目為m2; A——人均居住用地面積; H——住宅戶數,本項目為戶; 3.2——每戶 3.2 人,若當地有具體規定,可按照當地規定取值。 經計算,本項目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標為m2/人,計算過程如下: 3. 分析結論 綜上所述,本項目人均居住用地指標為m2,滿足《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4)評分項第4.2.1條“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要求”。得分。 表13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標評分規則 居住建筑人均居住用地指標A/m2 3層及以下4~6層7~12層13~18層19層及以上得分 35<A≤4123<A≤2622<A≤2420<A≤2211<A≤1315 A≤35A≤23A≤22A≤20A≤1119 1.1.3實訓任務二 根據圖12所示某B小區總平面圖,該項目規劃總用地面積94455.77m2(約141.68畝),共可安置1253戶,其中,3層住宅設57戶,12層住宅設112戶,12層住宅設336戶,17層住宅設748戶,對該項目的人均居住用地指標進行評價,并完成以下計算書中內容。 人均居住用地指標計算書(二) 1. 項目概述 項目名稱: 評價依據: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4)評分項第4.2.1條“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要求”。 評分細則: 當住區內不同層數的住宅建筑混合建設時,計算現有居住戶數可能占用的*大居住用地面積,將其與實際參評居住用地面積進行比較,得到具體評價分值: 當R≥(H1×41+H2×26+H3×24+H4×22+H5×13)×3.2 時,得0分。 當R≤(H1×41+H2×26+H3×24+H4×22+H5×13)×3.2 時,得15分。 當R≤(H1×35+H2×23+H3×22+H4×20+H5×11)×3.2 時,得19分。 式中: H1——3 層及以下住宅戶數; H2——4~6 層住宅戶數; H3——7~12 層住宅戶數; H4——13~18 層住宅戶數; H5——19 層及以上住宅戶數; R——參評范圍的居住用地面積。 2. 計算過程 當住區內不同層數的住宅建筑混合建設時,計算現有居住戶數可能占用的*大居住用地面積,將其與實際參評居住用地面積進行比較。計算過程如下: 項目現有居住戶數可能占用的*大居住用地面積1 =(H1×41+H2×26+H3×24+H4×22+H5×13)×3.2 = 項目現有居住戶數可能占用的*大居住用地面積2 =(H1×35+H2×23+H3×22+H4×20+H5×11)×3.2 = 式中: H——住宅戶數,本項目3層及以下住宅戶數為戶,4~6層住宅戶數為戶,7~12層住宅戶數為戶,13~18層住宅戶數為戶,19層及以上住宅戶數為戶; 3.2 指每戶 3.2 人,若當地有具體規定,可按照當地規定取值。 本項目參評范圍的居住用地面積R為m2,與現有居住戶數可能占用的*大居住用地面積進行對比,結果如下: R≤ 3. 分析結論 綜上所述,本項目R≤,根據《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4)評分項第4.2.1條“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要求”,得分。 實訓任務1.2公共綠地指標評價 實訓目的: 通過本實訓任務的訓練,理解住區公共綠地的基本概念,能夠計算出住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指標,掌握綠色建筑公共綠地指標的分析與評價方法。 實訓要求: 根據提供的任務信息,完成實訓任務中“住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指標計算書”。 學時安排: 2學時。 輔助工具: 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CAD)、斯維爾綠色建筑系列分析軟件(日照分析軟件)、辦公軟件(Word、Excel)、計算機等。 1.2.1實訓指導 1. 評價標準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4)評分項第4.2.2條規定: 場地內合理設置綠化用地,評價總分值為9分,并按下列規則評分。 1) 居住建筑按下列規則分別評分并累計 (1) 住區綠地率: 新區建設達到30%,舊區改建達到25%,得2分。 (2) 住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 按表14所示的規則評分,*高得7分。 表14住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評分規則 住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Ag/m2 新 區 建 設舊 區 建 設得分 1.0≤Ag<1.30.7≤Ag<0.93 1.3≤Ag<1.50.9≤Ag<1.05 Ag≥1.5Ag≥1.07 2) 公共建筑按下列規則分別評分并累計 (1) 綠地率: 按表15所示的規則評分,*高得7分。 表15公共建筑綠地率評分規則 綠地率Rg得分 30%≤Rg<35%2 35%≤Rg<40%5 Rg≥40%7 (2) 綠地向社會公眾開放,得2分。 2. 條文說明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 50180—1993)(2016年版)第2.0.32條將綠地率定義為“居住用地范圍內各類綠地面積的總和占居住區用地面積的比率(%)。”綠地應包括: 公共綠地、宅旁綠地、公共服務設施所屬綠地和道路綠地(即道路紅線內的綠地),不應包括屋頂、曬臺的人工綠地。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 50180—1993)(2016年版)第7.0.4條對居住區內公共綠地作了具體規定,包括中心綠地,以及老年人、兒童活動場地和其他的塊狀、帶狀公共綠地等。不僅規定了居住區公園、小游園、組團綠地等各級中心綠地的設置內容、要求和*小規模,還要求中心綠地、其他塊狀、帶狀公共綠地寬度不小于8m、面積不小于400m2、至少應有一個邊與相應級別的道路相鄰、綠化面積(含水面)不低于70%、有不少于1/3的綠地面積在標準的建筑日照陰影線范圍之外(組團綠地)等。 3. 評價方式 1) 居住建筑 查閱設計文件中的相關技術經濟指標,內容包括住區總用地面積、總戶數、總人口、綠地面積、公共綠地面積等,根據設計指標核算申報項目的綠地率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指標(與第4.2.1條的用地面積及人口數應一致)。需提供居住建筑平面日照等時線模擬圖,以便核查公共綠地的面積。 2) 公共建筑 查閱設計文件中的相關技術經濟指標,內容包括住區總用地面積、總戶數、總人口、綠地面積、綠地率; 檢查設計文件中是否體現了綠地將向社會公眾開放的設計理念及措施。幼兒園、小學、中學、醫院建筑的綠地,評價時可視為開放的綠地,直接得分。對沒有可開放綠地的其他公共建筑項目,評價標準第2條第(2)項不得分。 1.2.2實訓任務 某小區位于某經濟開發區,共設1253戶住戶,其總平面綠地率為40.03%,綠地布置圖如圖13所示,各綠地面積如表16所示。根據以上資料,完成“住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指標計算書”中的內容。 圖13綠地布置圖 表16綠地面積表 綠地編號綠地面積S/m2綠地*小寬度D/m綠地編號綠地面積S/m2綠地*小寬度D/m 11663101237511 21796101339309 317651427911 41591015210017 5223537162799 6209237172799 7201218350917 820511192829 928011202809 1037149211799 113751122574516 住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指標計算書 1. 項目概述 項目名稱: 評價依據: 《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14)評分項第4.2.2條“場地內合理設置綠化用地,評價總分值為9分”。 評分細則: 居住建筑按下列規則分別評分并累計。 (1) 住區綠地率: 新區建設達到30%,舊區改建達到25%,得2分。 (2) 住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 按表17的規則評分,*高得7分。 表17住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評分規則 住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Ag/m2 新 區 建 設舊 區 建 設得分 1.0≤Ag<1.30.7≤Ag<0.93 1.3≤Ag<1.50.9≤Ag<1.05 Ag≥1.5Ag≥1.07 2. 概念與要求 《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 50180—1993)(2016年版)第7.0.4條對居住區內公共綠地作了具體規定,包括中心綠地,以及老年人、兒童活動場地和其他的塊狀、帶狀公共綠地等,并對其設置內容、要求和*小規模作出了要求,具體如下。 (1) 公共綠地包括中心綠地,以及老年人、兒童活動場地和其他的塊狀、帶狀公共綠地等。 (2) 公共綠地寬度不小于8m、面積不小于400m2。 (3) 公共綠地至少應有一個邊與相應級別的道路相鄰。 (4) 公共綠地的綠化面積(含水面)不低于70%。 (5) 公共綠地應有不少于1/3的綠地面積在標準的建筑日照陰影線范圍之外(組團綠地)。 3. 住區綠地率評價 本項目為(□新建項目□舊區改建),綠地率為,可得分。 4. 住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計算及評價 根據項目總平面圖、綠地布置圖及其面積表可知,寬度不小于8m、面積不小于400m2的綠地編號為 利用日照分析軟件,對以上寬度不小于8m、面積不小于400m2的綠地進行日照計算,綠地面積在標準的建筑日照陰影線范圍之外的比例如圖14所示。 下面對綠地進行核算分析,以判定是否為公共綠地,具體判定過程如表18所示。 根據表18可以得出,滿足公共綠地要求的面積為編號,公共綠地總面積為m2。 結合總平面圖經濟技術指標,可知本項目共有住戶戶,共計人; 公共綠地面積為m2,經計算,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為m2。 ……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
- >
經典常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