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原中国图书网):网上书店,尾货特色书店,30万种特价书低至2折!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維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論

包郵 維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論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時間:2019-01-01
開本: 16開 頁數: 480
本類榜單:經濟銷量榜
中 圖 價:¥69.6(7.1折) 定價  ¥98.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維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64801
  • 條形碼:9787100164801 ; 978-7-100-16480-1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維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論 本書特色

怎樣看待新中國60年的經濟史?怎樣評價前30年的探索?中國經濟未來出路在哪?本書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維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論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研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的三部曲系列著作(包括《維新中國》、《計劃中國》、《復興中國》)的**部,其宗旨是從宏觀的經濟制度變遷史的視角,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近七十年的經濟發展和制度探索進行理論上的系統梳理。本書以系列專題的形式,對新中國的經濟過渡和社會主義改造、合作化與人民公社化運動、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的探索與演變、新中國工業化的路徑選擇與結構演進等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理論解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模式的內涵與爭議進行了全方位的深入探討,從“制度-目標-路徑-文化”四維視角全面剖析了新中國制度變遷的內在邏輯。

維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論 目錄

目錄 上篇經濟過渡和計劃經濟的探索 **章經濟過渡與中國式發展道路的奠基:以社會主義改造為核心..............3 一、引言:中國道路的邏輯起點:目標函數和約束條件.........................3 1. 中國道路選擇的目標函數和約束條件......................................4 2. 中國為什么要選擇工業化目標和趕超戰略?................................6 二、經濟恢復與過渡時期的初步探索與漸進式過渡戰略的開創...................10 1. 采取穩健農業政策,加強鄉村政權建設,減輕農民負擔......................11 2. 穩健均衡的物價和財金政策,強調貨幣紀律和財政紀律, 為經濟恢復和過渡提供穩定宏觀經濟環境....................................12 3. 維護財經統一,努力克服舊體制下的無政府狀態...........................13 4. 強調漸進式策略,有秩序、有步驟地向社會主義經濟 體制過渡................................................................14 三、經濟趕超、動態平衡與漸進贖買式的資本工商業社會主義 改造....................................................................15 1. 強調私營工業國有化改造的長期性和漸進性...............................15 2. 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下重輕工業和國防工業的均衡發展 思想....................................................................16 3. 采取對資本家的穩健漸進改造政策,強調學習過程, 防止激進主義............................................................18 4. 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執行漸進贖買政策,將對資本家的 政治教育與經濟贖買相結合................................................23 5. 制定經濟趕超戰略,打破對歐美和蘇聯的迷信......................... ...24 四、中國的過渡經濟學:社會主義改造與漸進式社會革命......................25 1. 強調過渡經濟的長期性和漸進性,對舊有的非社會主義經濟 成分采取包容態度和漸進改造政策......................................... 25 2. 動態地看待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采取國家資本主義的 公私兼顧策略,緩和與資本家的矛盾對抗,降低制度 過渡成本................................................................27 3. 強調靈活性和原則性的統一,摒棄所有制的單一化和理想化, 以和平漸進方式進行社會革命..............................................29 五、結論........................................................... ....30 第二章制度、技術與文化變遷的路徑選擇:土地改革與合作化的 激進主義與漸進主義......................................................33 一、民國以來關于農村土地和農村發展思想的爭議............................33 1. 自孫中山以來民國思想界關于土地改革的爭議.............................33 2. 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前后對農村情況的總體判斷...........................36 二、新中國成立初期關于農村社會革命的四次爭論及其評價............. ......40 1. 劉少奇與東北局之爭...................................................40 2. 華北局與山西省委之爭.................................................41 3. 毛澤東與鄧子恢之爭:“小腳女人”與“好行小惠”.......................44 4. 毛澤東與梁漱溟之爭:大仁政與小仁政...................................48 5. 對四次爭議的小結.....................................................49 三、農村制度變革的路徑選擇:毛澤東的農村社會革命思想....................51 1.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關于土地制度改革的思想...........................51 2. 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關于農村合作化的思想.............................53 四、農村技術變革的績效與文化變革的影響..................................57 1. 毛澤東關于農業技術變革的主要思想.....................................57 2. 農業技術變革的績效...................................................59 3. 農村集體主義文化的影響:從傳統鄉村治理到集體主義鄉村 治理....................................................................71 五、結論................................................................74 第三章從“非自覺”到“自覺”:中國農民合作百年歷程反思.................76 一、引言: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民合作........................................76 二、始于“非自覺”:新中國成立以前的農民合作............................77 1.20 世紀早期的農民合作:外部嵌入與民間社團的推動.......................78 2. 南京國民政府官方推動下的農民合作.....................................79 3. 農民合作的“非自覺性”與被動推進.....................................82 三、國家行為與工業化: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民合作..........................86 1. 農民合作與國家工業化.................................................86 2. 人民公社時期的農民合作及其外部效應...................................91 四、從“非自覺”到“自覺”:改革開放以來的農民合作......................92 1. 農民合作參與主體與外部環境的轉變.....................................92 2. 從“非自覺”到“自覺”的農民合作.....................................94 五、結論:農民自覺與內生合作............................................96 1.“農民合作”的非經濟使命..............................................97 2. 農民自覺與內生合作...................................................97 第四章從合作化運動到新型農民合作:契約—產權視角的分析.................99 一、問題的提出:新中國農民合作組織的長期演進及其解釋....................99 二、“契約—產權假說”與農業合作化績效:爭議和經驗 (1949—1978)..........................................................102 三、從契約—產權視角看新型農民合作社的興起及制度特征 (1979—2009)..........................................................107 四、結論:農民合作社歷史演進的經驗教訓:契約—產權關系 與政府扶持..............................................................112 第五章當代中國的“理想國”試驗: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及其 歷史遺產................................................................114 一、從高級社到人民公社:“大躍進”與迅猛的人民公社化....................115 1.“大躍進”中的合作社發展..............................................116 2. 迅速完成的人民公社化.................................................118 二、以土地集中為標志的農民合作:人民公社的制度安排......................120 1. 人民公社與高級社之比較:規模、退出權和產權...........................121 2. 土地集中下的農業經營:土地規模經營與自留地...........................122 3. 人民公社體制下剩余、收益的分配機制...................................124 三、人民公社時期的制度調整............................................132 1. 集體經濟規模的變動和基本核算單位的調整.............................133 2. 土地集體所有條件下農業生產責任制的探索.............................136 四、人民公社的制度績效................................................139 1. 人民公社時期的農業集體經營與農業現代化.............................140 2. 人民公社時期的集體公共積累與公共品供給.............................147 3. 二元體制下的農業和農村發展.........................................150 五、結論:人民公社的歷史遺產..........................................153 1. 人民公社的歷史教訓.................................................153 2. 人民公社的歷史遺產.................................................155 第六章“彈性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歷史探索、運作特征 與未來展望............................................................158 一、引言:過渡經濟學中的計劃與市場....................................158 二、毛澤東在社會主義過渡時期對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關系的 理解..................................................................159 1. 實行輕重平衡、工農平衡、國防工業與非國防工業平衡、 沿海與內地平衡的國民經濟平衡發展戰略..................................159 2. 科學謹慎編制經濟發展計劃,做到經濟計劃與自由主義的 統一..................................................................161 3. 強調經濟計劃的漸進性、試驗性和試錯性,進行經濟計劃的 動態調整..............................................................162 4. 探索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之間的辯證關系,調動地方 積極性................................................................163 三、劉少奇在新中國建立前后對計劃和市場關系方面的觀點..................165 1. 消除舊中國無組織、無紀律、無政府狀況,構建有組織、 有計劃的國民經濟......................................................165 2. 做好集中統一與因地制宜和適度分散之間的權衡.........................166 3. 認識到自由市場有利有弊,對其要實行差別化的政策,但是 慎用行政手段和強制性的手段,同時要把計劃性和多樣性、 靈活性結合起來,適當增加地方、企業和個人的自由度.......................166 4. 強調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既反對分散主義,又要 照顧地方利益和訴求.....................................................168 5. 在制定社會主義計劃中強調充分協商、民主集中制、尊重 等價交換原則...........................................................171 四、陳云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確立初期的“計劃—市場”觀...................172 1. 注意國家與農民之間的關系,在統購統銷制度中適度地賦予 農民更多的自主經營權...................................................173 2. 國家市場和自由市場相結合,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不能忽視 市場調節機制的作用.....................................................174 3. 對計劃經濟體制下微觀經濟主體組織形式進行初步反思, 主張不要一味追求“大”與“統”,而要容許在部分 領域的“小”和“散”..................................................175 4. 克服以往過于集中的弊端,注重調動地方的積極性,開始對 高度集權的計劃管理方式進行改革的嘗試...................................177 五、李富春對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和市場關系的觀點...........................179 1. 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初期國民經濟的困難和統計工作的薄弱, 決定了社會主義經濟計劃的漸進性和多樣性.................................179 2. 社會主義經濟計劃的前提和基礎是認識客觀規律、深入進行 調查研究、做好綜合平衡.................................................180 3. 社會主義計劃的制定必須重點和全面相結合、體現社會主義 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的規律、采取統一領導分工協作方法, 實現動態的平衡..........................................................181 4. 在社會主義經濟計劃中要把計劃的統一性與因地制宜的 靈活性結合起來,實行分級管理,調動地方的積極性和 創造性.................................................................182 5. 計劃要分輕重緩急,把高速度與按比例結合起來,要留有余 地,要考慮經濟可行性,計劃編制要采取從上而下和從下而 上相結合的方法..........................................................183 六、“彈性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偉大試驗:前提要素、運行特征 與“試錯—自我調節”機制................................................185 1. 社會主義經濟計劃需具備的理想前提條件.................................185 2.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運行特征:彈性的社會主義計劃 經濟....................................................................186 3.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運行過程中的“試錯—自我調節” 機制....................................................................188 4. 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未來...............................................189 中篇工業化與制度創新 第七章集權與分權:工業化初期的中央與地方關系...........................193 一、引言................................................................193 二、統一財經:財政集權的起點............................................193 三、集權下的分權:在頻繁博弈中實現動態平衡..............................195 1.“企業收入”的歸屬與分配..............................................197 2.“各項稅收”及其管理權限在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分割........................200 3. 集權與分權: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頻繁博弈.................................204 四、結束語:在集權和分權的動態調整中實現計劃經濟的 自我糾錯................................................................207 第八章工業化視角下農村稅費制度與農民負擔的歷史解讀.....................209 一、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民稅費負擔情況的演變................................209 二、工業化啟動與農業剩余提取:集體組織下農民稅費負擔的 “隱性化”..............................................................212 1. 重工傾向的工業化戰略的啟動與農業剩余提取.............................212 2. 集體組織下農民稅費負擔的“隱性化”...................................214 三、工業化進程中的“反哺”與制度補償....................................216 1.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稅費負擔的變化趨勢及農村的稅費 改革....................................................................217 2. 工業化進程中的農村稅費制度演進.....................................220 四、結論..............................................................225 第九章新中國的工業化、政府投資行為與產業結構演進.....................229 一、引言..............................................................229 二、政府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231 三、直接的干預與介入: 計劃經濟時期的政府投資..........................234 1. 重工業優先的工業化路線.............................................234 2. 政府投資推動下的工業生產能力提升...................................235 3. 產業結構“突變”與增長方式的自我強化...............................240 四、從直接主導轉向間接調控的政府行為..................................242 1. 投資主體和投資方式的轉變...........................................242 2. 政府投資在三次產業間的重新布局.....................................245 3. 政府投資的轉型.....................................................251 五、轉變中的政府:產業結構演進中的政府行為............................254 第十章從社隊企業到鄉鎮企業:新中國的鄉村工業化進程...................256 一、新中國鄉村工業化的探索和毛澤東關于鄉村工業化的思想................256 二、六七十年代鄉村工業化的探索與社隊企業的蓬勃發展....................258 三、改革開放以來的鄉村工業化與鄉鎮企業的崛起..........................261 四、鄉鎮企業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263 五、中國鄉村工業化的溫州模式..........................................266 六、中國鄉村工業化的蘇南模式..........................................271 第十一章存量變革與增量創新:新中國農業信貸體制的歷史演變.............277 一、引言:農村金融改革: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七屆三中 全會..................................................................277 二、從路徑依賴到制度突破:農村合作金融體系改革........................278 三、市場準入與風險控制:農村民間金融規范發展..........................280 四、增量改革與資本整合:新型農村金融機構..............................284 五、結論:中國農村改革的傳統智慧和現代農村金融制度構建................285 第十二章從全面介入到兩權分離:國有資產管理的歷史演變與制度 創新..................................................................289 一、引言..............................................................289 二、從全面介入到兩權分離:新中國國有資產管理模式的演變................290 1. 國有經濟體系的快速構建與計劃管理的起步.............................290 2. 工業化目標下全面介入的“所有者”:計劃經濟時期的 國有資產管理..........................................................291 3. 兩權分離下的出資人與經營者:現代企業制度構建過程中的 國有資產管理..........................................................294 三、四重轉變:新中國國有資產管理的演進特征............................300 四、結論..............................................................304 第十三章地方政府行為與民間金融演進:以溫州為核心的微觀史學 考察..................................................................306 一、制度變遷中地方政府的角色..........................................306 1. 經濟體制變遷中的地方政府創新.......................................306 2. 漸進式變遷中的地方分權、財政聯邦制與地方政府行為...................308 二、地方政府行為的約束條件和目標函數...................................315 1. 地方政府行為的約束條件..............................................315 2. 地方政府行為的目標函數..............................................318 三、地方政府行為與民間金融發展(一):溫州錢莊.........................320 1. 溫州錢莊的發展史:從清代到20 世紀80 年代............................320 2. 方興錢莊的興衰史及其啟示............................................325 3. 民間金融部門、地方政府與中央監管部門之間的博弈 框架...................................................................334 四、地方政府行為與民間金融發展(二):溫州典當業.......................336 1. 溫州典當業的早期歷史................................................336 2. 溫州典當業的重新復蘇及其經營特征....................................339 3. 溫州典當業引起的爭議和溫州地方政府的政策框架........................342 五、地方政府行為與民間金融發展(三):溫州錢會和非金融機構 借貸...................................................................345 1. 治理與疏導:從樂清“抬會”事件和蒼南、平陽“排會” 事件看溫州地方政府行為.................................................345 2. 合法化和規范化:溫州的非金融機構借貸................................354 六、結論...............................................................359 下篇“中國模式”的歷史反思 第十四章反思“中國模式”:內涵、爭議與演進............................363 一、引言:“中國模式”與“中國模式”研究的“轉型”.....................363 二、“中國模式”研究中的新動向.........................................365 1.“中國模式”時間范圍的再界定:長時段視角下的“中國 模式”.................................................................365 2.“中國模式”的普適性與獨特意義.......................................368 3. 對“中國模式”及“中國模式”研究的反思..............................370 4. 解釋框架和話語體系的重新構建:“中國模式”研究中新的 理論訴求...............................................................375 5.“中國模式”未來的發展方向...........................................379 三、現代化路徑的多元性—“中國模式”的歷史價值.........................383 四、結束語:“中國模式”研究之再.......................................384 第十五章獨立自主與批判吸收—探索中國道路與反思蘇聯模式................385 一、獨立自主與批判吸收—毛澤東對中國道路的探索和對蘇聯 模式的系統反思.........................................................386 1. 強調獨立自主地探索中國道路,不迷信蘇聯模式,批評賈桂 主義的奴性,鼓舞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386 2. 強調在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制度創新和制度自信,超越經典 作家的思想,批判教條式地盲目學習蘇聯模式...............................388 3. 強調社會主義實現模式的多元化路徑,強調中國特色,為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奠定理論和實踐基礎.........................................389 4. 全面反思蘇聯模式的弊端,在經濟過渡與經濟發展中采取漸 進與均衡策略,警惕重蹈蘇聯的覆轍.......................................390 5. 以蘇聯為鏡鑒,突出群眾路線,謹慎對待階級斗爭,降低 過渡時期的社會轉型恐慌.................................................393 二、中國道路的起點:過渡時期的體制特征、哲學淵源及其經濟 遺產..................................................................395 1. 中國道路的形成:動態調整的漸進式過渡的體制特征.....................395 2. 毛澤東的經濟遺產和漸進式過渡的哲學淵源.............................399 三、不能割裂兩個時代:鄧小平漸進式改革與毛澤東漸進式過渡的 內在聯系..............................................................401 第十六章中國經濟體制變遷的歷史脈絡與內在邏輯.........................404 一、引言:對經濟體制變遷的不同模式的反省..............................404 二、中國經濟體制變遷的歷史起點與基本條件..............................407 三、中國經濟體制變遷的內在邏輯和傳統智慧..............................417 四、中國經濟體制變遷的若干檢討和未來方向探討..........................422 后記.................................................................426
展開全部

維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論 節選

  20世紀70年代末期在中國掀起的意義深遠的巨大的改革洪流,奠定了中國在此后40年間改革與發展的基調,它對于中國人民思想觀念上的強烈沖擊和對于中國經濟體制的深刻影響,已經并將繼續隨著歷史的演進逐漸清晰地顯現出來。廣泛而深刻的體制變遷使中國獲得了嶄新的經濟形態,40年間高速度的經濟增長、廣大民眾生存與福利狀況的巨大改善、國家綜合實力的迅猛提升,這些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成為近代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罕見的經濟趕超奇跡,中國被公認為經濟發展與體制變遷的成功范例! ∵@場改革帶給中國人觀念上的震撼是無可比擬的,中國人通過這場波瀾壯闊的變革獲得了對于傳統體制的寶貴的反思力量,我們難以想象,如果沒有這種反思的勇氣,中國如何能夠支撐如此艱巨而漫長的改革進程。正如前述,早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初期,毛澤東就力圖突破傳統的封閉的蘇聯模式而在發展戰略構想中獨創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這些思想和實踐為中國70年代末期的經濟改革創造了某種富有彈性的制度空間。鄧小平繼承并發揚了這種實事求是的反思精神,開啟了一個中國民眾自主選擇發展模式的新時代。通過比較這兩個時代背后的精神實質,我們發現,這種反思和叛逆的勇氣是一脈相承的! ∴囆∑酵1992年春天的南方講話是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他對中國傳統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沖擊改變了許多根深蒂固的觀念。保守主義者心目中奉為神圣的許多信條,如所有制問題,分配制度,社會主義本質特征,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關系問題等,都有了嶄新的迥然不同的表述。社會主義成為一種 “彈性的解釋體系”,它再也不與單一的所有制、平均主義的分配制度、大一統的高度計劃經濟體制等意識相聯系,而是與多元化的所有制結構、承認收入差異性以及更重視價格配置資源作用的市場經濟體制相聯系。這些觀念,對于中共確立市場經濟的體制改革目標、對于1999年憲法的修改都具有先導意義。  如果我們回顧這20年的改革進程,我們就會發現,凡是我們遵循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尊重微觀經濟行為主體的選擇權利、堅持改革的市場經濟取向的時期,我們的改革事業就會順利地進行,反之就會出現改革徘徊不前以至倒退的局面;我們還會發現,凡是在那些尊重微觀主體的自主選擇權利、鼓勵和保護微觀主體制度創新的熱情、始終堅持市場經濟的基本取向的經濟領域,我們的改革就會取得巨大的成效。改革開放初期農村生產經營體制的成功改革和鄉鎮企業的迅猛崛起,都是這個結論的*為有力的佐證。中國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改革的基本目標模式,是經過40年改革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之后得出的正確選擇,我們終于認識到,只有將市場調節作為資源配置的基本手段,才能*大限度地激發微觀主體的創新熱情,才能實現物質和人力資源的*優配置,才能促進生產力的持續穩定的發展。可以說,始終不渝地堅持改革的市場經濟取向,是中國20年改革*為寶貴的經驗!  

維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論 作者簡介

王曙光,山東萊州人,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產業與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先后獲北京大學經濟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1998年留校任教至今。已出版著作《中國農村》、《天下農本》、《問道鄉野》、《普惠金融》、《農行之道》、《告別貧困》、《金融減貧》、《金融倫理學》、《金融發展理論》、《鄉土重建》、《草根金融》、《農村合作醫療與反貧困》、《經濟轉型中的金融制度演進》、《農村金融學》、《金融自由化與經濟發展》、《經濟學反思札記》等二十余部,發表經濟學論文百余篇。 王丹莉,內蒙古赤峰市人,先后獲北京大學經濟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2006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經濟史研究室,從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研究,現任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史、農村經濟史。曾在《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并出版專著《銀行現代化的先聲——中國近代私營銀行制度研究(1897-1936)》等數部,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的研究,并參與編纂《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年》。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編輯推薦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博医疗集团上海阿特蒙医院 | 轻型地埋电缆故障测试仪,频响法绕组变形测试仪,静荷式卧式拉力试验机-扬州苏电 | 定量包装秤,吨袋包装称,伸缩溜管,全自动包装秤,码垛机器人,无锡市邦尧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 中矗模型-深圳中矗模型设计有限公司 | 臭氧老化试验箱,高低温试验箱,恒温恒湿试验箱,防水试验设备-苏州亚诺天下仪器有限公司 | 不锈钢发酵罐_水果酒发酵罐_谷物发酵罐_山东誉诚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 | 志高装潢官网-苏州老房旧房装修改造-二手房装修翻新 | 上海公众号开发-公众号代运营公司-做公众号的公司企业服务商-咏熠软件 | 半自动预灌装机,卡式瓶灌装机,注射器灌装机,给药器灌装机,大输液灌装机,西林瓶灌装机-长沙一星制药机械有限公司 | 置顶式搅拌器-优莱博化学防爆冰箱-磁驱搅拌器-天津市布鲁克科技有限公司 | 杜甫仪器官网|实验室平行反应器|升降水浴锅|台式低温循环泵 | 美侍宠物-专注宠物狗及宠物猫训练|喂养|医疗|繁育|品种|价格 | 自动钻孔机-全自动数控钻孔机生产厂家-多米(广东)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齿辊分级破碎机,高低压压球机,立式双动力磨粉机-郑州长城冶金设备有限公司 | 成都珞石机械 - 模温机、油温机、油加热器生产厂家 | 根系分析仪,大米外观品质检测仪,考种仪,藻类鉴定计数仪,叶面积仪,菌落计数仪,抑菌圈测量仪,抗生素效价测定仪,植物表型仪,冠层分析仪-杭州万深检测仪器网 | 污水处理设备维修_污水处理工程改造_机械格栅_过滤设备_气浮设备_刮吸泥机_污泥浓缩罐_污水处理设备_污水处理工程-北京龙泉新禹科技有限公司 | 体检车_移动CT车_CT检查车_CT车_深圳市艾克瑞电气有限公司移动CT体检车厂家-深圳市艾克瑞电气有限公司 | 伊卡洛斯软装首页-电动窗帘,别墅窗帘,定制窗帘,江浙沪1000+别墅窗帘案例 | 防水套管厂家_刚性防水套管_柔性防水套管_不锈钢防水套管-郑州中泰管道 | 机床主轴维修|刀塔维修|C轴维修-常州翔高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游泳池设备安装工程_恒温泳池设备_儿童游泳池设备厂家_游泳池水处理设备-东莞市君达泳池设备有限公司 | 国际船舶网 - 船厂、船舶、造船、船舶设备、航运及海洋工程等相关行业综合信息平台 | 反渗透阻垢剂-缓蚀阻垢剂厂家-循环水处理药剂-山东鲁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办公室家具_板式办公家具定制厂家-FMARTS福玛仕办公家具 | 新能源汽车电机定转子合装机 - 电机维修设备 - 睿望达 | 动物解剖台-成蚊接触筒-标本工具箱-负压实验台-北京哲成科技有限公司 | 合肥办公室装修 - 合肥工装公司 - 天思装饰| HEYL硬度计量泵-荧光法在线溶解氧仪-净时测控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罗茨真空机组,立式无油往复真空泵,2BV水环真空泵-力侨真空科技 | 管形母线,全绝缘铜管母线厂家-山东佰特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东风体检车厂家_公共卫生体检车_医院体检车_移动体检车-锦沅科贸 | 行星齿轮减速机,减速机厂家,山东减速机-淄博兴江机械制造 | 彭世修脚_修脚加盟_彭世修脚加盟_彭世足疗加盟_足疗加盟连锁_彭世修脚技术培训_彭世足疗 | 北京印刷厂_北京印刷_北京印刷公司_北京印刷厂家_北京东爵盛世印刷有限公司 | 澳门精准正版免费大全,2025新澳门全年免费,新澳天天开奖免费资料大全最新,新澳2025今晚开奖资料,新澳马今天最快最新图库 | 挤出熔体泵_高温熔体泵_熔体出料泵_郑州海科熔体泵有限公司 | 今日娱乐圈——影视剧集_八卦娱乐_明星八卦_最新娱乐八卦新闻 | 天津热油泵_管道泵_天津高温热油泵-天津市金丰泰机械泵业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 浙江建筑资质代办_二级房建_市政_电力_安许_劳务资质办理公司 | 欧景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无锡欧景装饰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