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地域文化與明代散曲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9106740
- 條形碼:9787209106740 ; 978-7-209-10674-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地域文化與明代散曲 內容簡介
本書以地域文化與明代散曲為研究中心,以對明代散曲家及其散曲文本文獻的整理為基礎,采取宏觀描述與重點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運用歷史學、社會學等相關文化知識,借鑒文學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等相關理論,著力對明代散曲家地理分布特點、散曲家的遷移活動與散曲創作、南京都市文化與散曲創作、江山之助與王磐散曲曲風、明代山左散曲的歷時考察、地域文化與薛論道豪放曲風的形成等問題展開深入地探討,以期為明代散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地域文化與明代散曲 目錄
一、地域文化與文學創作關系概說
二、明代散曲家的地域分布特點
第二章 明代散曲家的遷移活動與散曲創作
一、移居南京與金鑾的散曲創作
二、馮惟敏的游宦經歷與其散曲創作
三、長期謫居云南與楊慎的散曲創作
四、漫游活動與布衣曲家王寅、茅溱的散曲創作
第三章 成化、弘治年間北方散曲沉寂的表現與原因
一、沉寂中的色彩——成、弘年間北方散曲的基本表現
二、成、弘年間北方散曲文學冷落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 南京都市文化與散曲創作
一、南京都市文化與陳鐸散曲
二、隆、萬年間南京散曲家的生活情趣與散曲創作
第五章 “江山之助”與王盤散曲的“清麗”之風
一、“工雅出奇”“蕭疏放逸”的清麗曲風
二、“江山之助”與“清麗”曲風的形成
第六章 地域文化與薛論道豪放曲風的形成
一、人與自然的“對話”——薛論道豪放曲風生成的“原動力”
二、燕趙文化與薛論道憤慨豪放的曲風
三、軍旅生涯與薛論道的雄健豪放之風
四、儒家思想與薛論道莊重質實的豪放曲風
五、有意為之的結果——薛論道南曲中的北曲“豪風”
第七章 清音雅調與悲苦心曲——嘉靖年間新都“楊門”散曲
一、典型的家庭式曲家群——“楊門”曲家的構成特點
二、不同境遇下的悲苦心態——“楊門”三家散曲解讀
三、“雅”風中的異調——“楊門”三家曲風的同與異
四、情感寄寓的地域物象——“楊門”散曲對地域文化的記述
五、有限的輻射與獨有的地位——“楊門”曲家的影響與地位
第八章 明代山左散曲的歷時性考察
一、北方曲壇的主力軍——嘉靖年間的山左散曲
二、繼承中的新變——隆、萬年間的山左散曲
三、明末世風與地域文化影響下的山左散曲
第九章 明代松江府曲家及其散曲創作述略
一、明代松江府散曲家及其創作情況概觀
二、明代松江府散曲家之間的交游活動
三、明代松江府曲家散曲創作述略
附錄 明代散曲家考補及曲作輯佚
主要參考文獻
地域文化與明代散曲 節選
《地域文化與明代散曲》: 南京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厚的文化底蘊、繁榮的商業活動、特殊的政治地位成為明代東南一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堪稱明代南方的大都市。南京擁有的特殊位置、優越條件,使它成了許多明代士人的追尚之地,他們在此或為官,或應舉,或游玩,或宴集,或寓居等,因此也促進了當地文學創作的發展。其間,當地(籍地為南京或寓居南京)文人為明代南京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在他們的文學創作中,我們發現南京都市文化與他們的文學創作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這里,我們以明代散曲為例,選取了時稱“樂王”——陳鐸的散曲創作以及隆、萬年間南京散曲家的散曲創作為考察對象,分別探討個體創作和群體創作與南京都市文化發生的關系,以期有所創獲。 一、南京都市文化與陳鐸散曲 “有意味的形式”本是英國藝術評論家克萊夫·貝爾論及藝術的基本性質時提出的一個概念。“所謂形式,是指藝術品內的各個部分和質素構成的一種純粹的關系,這種純粹的關系僅向有審美力的人展示,普通人看不到它。所謂意味,則是指一種極為特殊的,不可名狀的審美感情。這種感情只有在有審美力的人審視上述純粹形式時,才能出現。”①不過,貝爾在論述他的觀點時,曾犯有“惡性循環論”的錯誤,“(主要)是貝爾脫離開人類具體社會歷史實踐,脫離開入類本身的文化心理結構,抽象地談論‘形式’和審美感情”①。這些我們暫且不論,就散曲文學文本而言,從表面看它是一種按照一定創作范式排列組合的文字“游戲”,在這一種帶有符號性特點的“純粹關系”背后必定蘊含著一定的內容,從中也可以睹見一定的社會文化信息。成化、弘治年間南京曲家陳鐸的散曲作品是與當時的社會文化、地域文化聯系較為緊密的一家,而且基于散曲的游戲性特點,“作散曲這一‘形式’就是陳大聲散曲真正的‘內容’所在”②。 “都市文化”是現代工業文明發展后的一個產物。查閱相關資料,我們沒發現對它有一個明確的界定。綜各家之說,作為現代觀念下的“都市”應具有一定的封閉空間,有大量的人口,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相對發達的經濟實力和經濟發展水平等條件。所謂“都市文化”,是指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有別于鄉村的特殊的文化形態,或者說,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場域。如果拿這些條件來觀照明代中期的南京城,似乎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現代觀念下的“都市”條件。如《明史》所記:“皇城之外日京城,周九十六里……其外郭,洪武二十三年四月建,周一百八十里。”人口“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一十六萬三千九百一十五,口一百十九萬三千六百二十。弘治四年,戶一十四萬四千三百六十八,口七十一萬一千三”③。事實上,在明初五十三年內,南京是當之無愧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即便后來遷都北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它的政治地位,但其作為南方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的地位還是不可撼動的。當然,與今天的大都市比,其在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層面仍有較大的差距。如果就當時的南京而言,說它是明代的大都市,應該沒有什么錯誤。基于此,我們權且借用當下時髦的詞語,把當時南京城的文化稱為“都市文化”,以此作為觀照陳鐸散曲的一個視角。 ……
地域文化與明代散曲 作者簡介
劉英波(1974.11—),男,山東鄄城人,文學博士。現任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元明清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已出版《明代吳中關中散曲史論》等學術著作3部,在《文獻》《古籍整理研究學刊》《中國韻文學刊》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5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 1項、山東省社科規劃辦項目1項,主持完成山東省教育廳、文化廳等廳校級社科項目4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獲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很好成果三等獎1項,山東省高等教育教學很好成果二等獎1項,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很好成果一、二等獎各1項,市、校級社科很好成果獎8項,博士論文被評為2014年度山東省很好博士學位論文等。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自卑與超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