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聽孩子的話
-
>
兒童教育心理學
-
>
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學習沒有那么難(全3冊)
-
>
(文學)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
-
>
紀實文學:那些家長
-
>
特別狠心特別愛.猶太媽媽德財商教育
21招,讓孩子獨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679426
- 條形碼:9787553679426 ; 978-7-5536-7942-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1招,讓孩子獨立 本書特色
●身處當下,家長們總是擔心自己家孩子被“別人家孩子”遠遠落下,早教班、英語課、學區房……恨不得把決勝未來的全部資本都給孩子積累到位,卻獨獨忘記,學會獨立,是一切的前提。
●這本書解決的不是孩子幾個月該吃什么的生理發展問題,而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不得不面對,卻很少能做對的心理養育問題。這個問題恰恰決定了孩子在未來,是否能成為一個充滿自信、具有社交能力又獨立自主的個體。
●百萬家長信賴的育兒心理專家葉壯,從立穩2大教養根基入手,圍繞3個人生維度,教你21個日常生活妙招,給孩子受用一生的獨立資本,千萬別錯過你家孩子的獨立性養成關鍵期。
●特別附贈丁香媽媽定制書簽,掃碼獲取《21招,讓孩子獨立》專屬課程優惠券一張。
●眾多心理專家、育兒專家一致認可: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丁香園副總裁初洋、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趙昱鯤、浙江大學應用心理學博士陳海賢(動機在杭州)、“有養”創始人周洲、瀚思心理董事長方敏、氫原子CEO唐文 盛贊推薦。
●湛廬文化出品。
21招,讓孩子獨立 內容簡介
本書分兩部分, 立穩兩大教養根基, 是孩子獨立成人的關鍵和日常生活21招, 給孩子受用一生的獨立資本。內容包括: 學會獨立, 是教養的正確打開方式 ; 做好這兩點, 事半功倍養成孩子獨立性 ; 家庭: 獨立資本的儲備起點等。
21招,讓孩子獨立 目錄
前 言 教養,是為了讓孩子擁有獨立的資本
PART 1 立穩兩大教養根基,是孩子獨立成人的關鍵
01章 學會獨立,是教養的正確打開方式
02章 做好這兩點,事半功倍養成孩子獨立性
建立規則意識,為高校親子互動打下基礎
提升自我效能,讓孩子積極配合不是難事
PART 2 日常生活21招,給孩子受用一生的獨立資本
03章 家庭:獨立資本的儲備起點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從好好吃飯開始
叛逆期,學會有技巧地跟孩子說“不”
物權意識+ 財商意識,止住孩子的無盡欲望
培養高質量親子關系,開啟一生幸福之源
建立安全型依戀,黏人行為要警惕
懲罰不是傷害,非正面管教同樣有效
堅定不強硬,讓暴脾氣小孩偃旗息鼓
04章 自我:積累獨立資本的核心基地
抓住*近發展區,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培養安全意識,講故事有奇效
鍛造閱讀的先發優勢,用好右腦開發黃金期
磨煉專注力,找好內在動機是關鍵
訓練孩子不拖延,大人首先不怠惰
建立自我認同,讓孩子遠離自卑
保護好奇心,控制攻擊性,搗蛋孩子不難搞
05章 社交:獨立資本的叢林探險
孩子撒謊別揭穿,巧妙暗示杜絕下一次
告別“愛哭鬼”, 打開親子交流的良性循環
講禮儀,懂禮貌,做好孩子與外界溝通的橋梁
找到適合孩子的社交模式,內向外向并不重要
讓主動分享行為自動發生,家長要帶頭做起來
傳授正義與反抗精神,讓校園霸凌不再來
孩子暴力不要慌,培養同理心是關鍵
后記 教育是技術和藝術的完美融合
21招,讓孩子獨立 節選
堅定不強硬,讓暴脾氣小孩偃旗息鼓
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甚至有時我們自己就身處這樣的場景之中:一家人帶著孩子去商場,孩子看到喜歡的玩具,非吵著要。大人不答應,孩子馬上就趴到地上連滾帶爬地哭,好說歹說都不行。如果旁邊有老人,那就更完蛋了,爺爺奶奶經常看不下去,挺身而出:“我出錢,給孩子買!”
孩子年齡漸長,有了執念,動不動就會鬧脾氣、哭哭鬧鬧,甚至把發脾氣當成達到目標的重要手段。而孩子發脾氣,在一些情況下甚至會成為全家人發脾氣的導火索。
面對發脾氣的孩子,難道真的只有“滿足他”這一種做法嗎?
孩子都是哭著來到人世的,他們天生就會發脾氣,因為發脾氣可以讓他們很好地實現生存下去的目的,但是隨著他們漸漸長大,發脾氣就不再那么單純了。也正是因為這種不單純,家長在應對孩子發脾氣時,一定要把持的原則之一就是:先搞清楚孩子到底為什么發脾氣。
【兒童心理小課堂】
紐約著名的兒童心理治療師斯坦利·圖里奇(Stanley Turecki)把孩子的發脾氣行為區分為兩類:操作型發脾氣(manipulative tantrum)和氣質型發脾氣(temperamental tantrum)。操作型
發脾氣就是我們常見的那種“不買玩具我就在公共場所滿地打滾、又哭又鬧”的行為;氣質型發脾氣指的則是孩子正常的負面情緒表達,比如穿了一件扎人的毛衣,讓他感覺不舒服而發脾氣。
面對氣質型發脾氣,家長需要先做到充分的共情,表達自己對孩子這種難受的感覺可以理解,然后盡可能地想辦法幫他解決這個問題。在這時,千萬別跟孩子講道理:“誰穿毛衣都是這個樣子,你看那個小哥哥也穿毛衣,他就不鬧。”這些話沒有任何意義。在處理問題的整個過程中,家長要始終給孩子傳遞這樣的觀念與支持:“爸爸媽媽會盡全力幫你解決問題。”
而對于操作型發脾氣,處理手段就要復雜得多了,但本質上的原則還是只有一條:家長對孩子應該做到堅定而不強硬。
面對發脾氣的孩子,我們要選擇的是不去關注,而不是負面地關注。當孩子發脾氣時,很多家長會很直接地拒絕,然后自己也開始發脾氣:“你見到玩具就要買!家里那么多玩具,你還要買!以后可怎么辦!”其實,你不買就是了,大可不必非把自己放到孩子的對立面上。“不買”是你的權利,也很有可能是一種正確的養育抉擇,那就不買唄,何必要激發親子間的矛盾呢?而且這種矛盾還很有可能激起孩子的“斗志”,讓他變本加厲地發起脾氣來。
很多家長在面對發脾氣的孩子時,都選擇了強硬而不堅定,罵了兩句,拗不過,也就妥協了。其實我們更應該選擇堅定而不強硬,我不愿意給你買這個玩具,同時我也不愿意跟你發脾氣。
堅定而不強硬,做起來可遠比聽上去困難,你可能需要如下三個具體方法的加持。
首先,對孩子發脾氣要警覺,但別有過激反應。
發脾氣是孩子不開心的重要信號,我們還是應當多多觀察和體會,孩子到底是怎么了?有沒有磕到、碰到、燙到?與此同時,切莫過激反應,比如一個箭步沖上前去五官扭曲地問孩子:“寶寶你怎么了?”很多時候,在面對孩子那些沒來由的脾氣時,“撲克臉”甚至都是一種可選表情。很多老人帶孩子時,就是因為對孩子負面情緒的反應過激,給孩子的心理發展造成了負面的影響。
第二,孩子沒發脾氣的時候更要積極關注,這樣才能有效減少孩子發脾氣的行為。
美國邁阿密大學醫學院的心理學博士蒂法尼·菲爾德(Tiffany Field)觀察、統計了美國孩子和法國孩子在同一場合中發脾氣的概率,試圖探究教養文化的差異是否影響了孩子們的脾氣。她發現,法國小孩在吃西餐時比美國小孩更乖,在幼兒園里也更少打架。而兩國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的首要差異,就是對孩子“沒發脾氣”狀態的積極關注程度。法國爸媽在孩子乖乖的時候也會多加鼓勵,但美國爸媽總是認為小孩子乖是理所當然的。可如果孩子發現他好好表現是得不到父母關注的時候,自然就會更傾向于選擇不好好表現了。
另外還要牢記:人多添亂。我們要盡量減小孩子發脾氣所帶來的社交輻射,如果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老人看到了,朋友看到了,其他孩子的家長看到了,那才更有可能出亂子。
第三,別因為孩子發脾氣而羞辱他。
孩子想買玩具,跟我們愿不愿意給他買玩具并無關系;孩子覺得自己被“欺負”了,和我們是不是真的要給他出頭,也沒有關系。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這是我自己的事”,那恐怕他要沖我們發一輩子脾氣,而我們也難逃“工具”的標簽了。可有的家長會站到孩子的對立面上,甚至試圖增加孩子的羞恥感:“你看你看,這兒有個小孩兒又哭著要買玩具了,真不知羞!”說實話,這種唯恐天下不亂的解決方式,我從沒見過這樣做能起到什么積極的作用的。
我兒子沉迷于一切和火車有關的事物,拼接軌道當然也不例外。他在兩歲多的時候,尤其愛玩這些可以一節一節拼成線路的軌道,但總是因為自己還不具備拼好它們的能力而大哭大叫。很明顯,挫敗感成為他發脾氣的主要原因。如果我們不管他,他會一直號哭;如果我們想上手幫幫忙,他又會因為我們不明白他擺設軌道的心意而更加生氣。
對于發脾氣的他,“過問與幫助”是我的義務,我不會說什么“玩不了就不要玩了!”這樣的話,也不會不經允許就硬生生幫他把軌道拼好。我做了兩件事:一件事是讓他媽媽給他買了一套大一號的火車軌道,以匹配他在這個年齡段能夠搞定的水平,同時把那套總惹他生氣的復雜軌道收了起來,準備過段時間再拿出來;另一件事是跟他媽媽一起拿出大量時間來陪他玩拼接軌道,讓他從我們的行為中學習如何拼接、如何組裝,同時也會在他拼得對、做得好時,給他鼓勵。我們知道孩子喜歡火車,就算去奶奶家也讓他帶上火車和軌道,換著地方、換著花樣地陪他一起玩。
要想讓孩子不因為挫敗感而發脾氣,就要提高他的能力與玩具難度之間的匹配程度,由此我們就獲得了解決方案:降低玩具難度,幫助孩子提升相應的能力。我其實并沒處理孩子“發脾氣”的行為,我只是處理了他“發脾氣”的原因。
很多孩子都有起床氣,早上醒來心情不好。其實別說孩子了,大人也有起床氣,這畢竟是一個帶有生理原因的問題。但如果孩子的起床氣并不單純,而是伴隨著不肯穿衣服、坐在床上哭、死活不下床去上學……那就需要家長來處理了。
雖然我兒子并沒有給我帶來類似的困擾,但我的朋友中有不少人都面臨著每天早上的這場“戰爭”,他們中有不少人的解決方式都是生拉硬拽地把孩子拖出家門。
告訴你一個小竅門。糖分能在生理水平上快速改善人的心情。我妻子一跟我生氣,我就會先讓她吃塊巧克力,一方面可以讓她冷靜冷靜,另一方面,巧克力里面的糖分也能快速改善她的心情。我家平時對孩子的零食也是嚴格管控的,但孩子若是早上不開心,我就會主動提出:“嘿,你想來一顆糖嗎?”然后我會把糖罐遞給孩子,讓他自己選擇喜歡的顏色和口味。
有糖含在嘴里的時候,就是趕快給孩子穿衣服的好時機,等衣服穿得差不多、糖也吃得差不多的時候,正好可以去刷牙。不管有意無意,孩子的起床氣在我家一般都起不到影響我們行程安排的作用。生氣不是不去幼兒園的理由,也不是不起床的理由,可與此同時,爸爸媽媽也不應該站在孩子的對立面上,“逼著他去幼兒園”。我們應該始終致力于向孩子傳達這種態度:“爸爸媽媽能理解你可能不太愿意去上學,爸爸媽媽也不會站在你的對立面上與你正面沖突,但上學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如果有什么能幫得上的忙,讓你心情好一點,比如吃一顆糖,我們都非常樂意提供這樣的幫助。”不僅僅是上學,去輔導班、回老人家、出門赴宴之前,孩子的脾氣都可以用類似的態度和方法加以干預。
身為父親,我深知孩子在自己面前無理取鬧地發脾氣是一件多么容易讓人感覺糟糕的事情。恰恰是這些負面的感受,容易讓我們失去“理智思考”“認真謹慎”這些成人的優勢,甚至變成第二個開始發脾氣的人。所以我們應該多多提醒自己,當面對著一個發脾氣的孩子時,我們不應站在他的對立面上,而應當成為他的同行者。
很多家長會毫不猶豫地說:“我們對子女的愛是毫無附加條件的。”這句話可能是發自肺腑的真心話,但從我們愛的對象——孩子那里看來,這些話成立嗎?對這種無條件愛的評判,有權利表態的應該是我們的孩子。那從孩子的視角來看,當他們做得不夠好甚至搞得一團糟時,他們還能否感受到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呢?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Carl Rogers)是我非常敬仰的心理學大師。他認為,父母僅僅愛孩子是不夠的,還要真正做到無條件地愛他們:“愛孩子,而不是愛他所做的事。相信沒有父母會認為,當孩子聽話時我們就愛他們,反之則不愛。”
所以,我們探討的對孩子的管教甚至懲罰方式,其實也都是來自父母的特殊支持:向孩子解釋提要求的理由,給孩子參與決策的機會,鼓勵但不操縱,不放縱他們的錯誤行為,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有權利把自己的生活意愿從父母對他們的期待中剝離出來。而這,其實是家庭作為孩子獨立資本儲備的重要起點時,重要的底線觀念。
【獨立資本加油站】
面對發脾氣的孩子,我們要選擇的是不去關注,而不是負面地關注,要做到堅定而不強硬,你可能需要如下三個具體方法的加持:
首先,對孩子發脾氣要警覺,但別有過激反應;
第二,孩子沒發脾氣的時候更要積極關注,這樣才能有效減少孩子發脾氣的行為;
第三,別因為孩子發脾氣而羞辱他。
21招,讓孩子獨立 作者簡介
葉壯
百萬家長信賴的育兒心理專家
●橫跨心理學和育兒兩個領域的實力派講師,開設高質量課程上百場,專解養育孩子過程中的疑難雜癥,擅長用簡單方法化解復雜教養難題,一擊即中要害。
●知乎大V,心理學、育兒領域優質問題回答者。
●丁香媽媽點擊量排名前三的金牌講師,開設課程累計收聽人數過萬。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中國心理學會及美國心理科學協會成員。
●受眾多企業、學校、欄目邀請擔任心理學專家顧問,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你才有病呢》欄目、新東方“前途出國”等。
●曾受邀擔任《吐槽大會》與丁香醫生傾力打造的《喜劇養生夜》等脫口秀節目嘉賓。
●二孩爸爸,享受育兒過程,更樂于傳授du家育兒秘方。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巴金-再思錄
- >
唐代進士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