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富春源:資本江湖的風騷年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422712
- 條形碼:9787559422712 ; 978-7-5594-2271-2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富春源:資本江湖的風騷年代 本書特色
·一部書寫家族四代創業甘苦的志書 ·一部反映中國百年證券風云的奇書 ·一部描繪變革時代愛恨交織的情書
富春源:資本江湖的風騷年代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富春江畔民族資本近百年的變革與滄桑。故事圍繞杭州石氏家族幾代人的命運沉浮,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改革開放和21世紀等重要歷史階段發生的驚心動魄的創業故事、發展奇跡為線索,呈現出民族資本在諸多不利條件下的堅韌與自強。小說有機結合了中國證券市場誕生以來的風云變化,以虛實相間的方式,展現了當代實業家與資本、社會、家族之間的血雨腥風和愛恨情仇,為讀者呈現了一幅資本與創業的大時代畫卷。
富春源:資本江湖的風騷年代 目錄
第二章 民國春秋
第三章 公私合營
第四章 重出江湖
第五章 押注廣告
第六章 花城小姐
第七章 銀行貸款
第八章 價格闖關
第九章 革命初心
第十章 洪荒之力
第十一章 闖蕩深圳
第十二章 初涉股市
第十三章 原始股票
第十四章 南巡講話
第十五章 轉戰上海
第十六章 內幕消息
第十七章 三十六計
第十八章 你接班吧
第十九章 救命稻草
第二十章 超越瓊瑤
第二十一章 晉軍少將
第二十二章 淝水之戰
第二十三章 蜘螞開門
第二十四章 上市指標
第二十五章 不開發票
第二十六章 王的女人
第二十七章 英雄時代
第二十八章 行情火爆
第二十九章 造富神話
第三十章 打回原形
第三十一章 尋源之旅
第三十二章 呦呦鹿鳴
第三十三章 太像梅亭
第三十四章 家有家法
第三十五章 仇人入主
第三十六章 上海接頭
第三十七章 涉足房產
第三十八章 定向增發
第三十九章 五點神仙
第四十章 七字玄機
第四十一章 背負原罪
第四十二章 富春源記
富春源:資本江湖的風騷年代 節選
第四章 重出江湖 丙寅年的臘月是如此漫長,石伯翰度日如年。“文革”結束了,大家平反了,鄧公送股票了,甚至青年學生又開始游行高喊自由民主了。這不是人生的重大機遇嗎?他難道不想與青年學子一起“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嗎?倘若今天再不重新起航,歲月還能給自己另外一個出征碼頭嗎?然而,古往今來有五十大半重出江湖開創事業的先賢嗎? 自從進入知命之年,他已經開始為退休生活規劃。他花更多的時間閱讀,電廠是國家大型企業,有個圖書館,他成了那里的常客。他翻開了年輕時候想讀卻沒有機會拜讀的《資治通鑒》、《紅樓夢》、《共產黨宣言》等鴻篇巨制,悉心做了筆記,寫了心得感想。*令他愛不釋手的還是當代長篇文學,這些*能反映時代的心聲。當時的文學作品很難用今天的“市場”這個概念來估量價值,獲獎可以代表作品的地位。他借閱了兩屆茅盾文學獎的全部作品,他深感時代在召喚,思想在解放,文學在飛躍。他開始練習書法。雖然他的硬筆書法在華東電力系統頗有名氣,人稱“翰林”水準,但毛筆早已生疏,基本停留在解放前。除了讀書練字,他還經常垂釣,這是*符合退休生活的戶外運動,富春江恰好提供了天然漁場。他想象著自己有幸釣起一條鰣魚,在親朋好友面前炫耀一番,親自下廚,共享美味。他還有一個夢想,就是退休后與愛人和孩子,與雪林、鐘誠那些革命戰友一道,從錢塘江的入海口乘船上行,穿越橫跨半個多世紀的錢塘江大橋,目睹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現實畫卷;跨越富春江大壩,感受“七里揚帆”,與嚴子陵共垂釣;再翻越新安江水壩,游覽千島之湖,品味湖之鮮魚;*后改乘烏篷小舟,進入古徽州境內,尋找富春江源。 然而,那個臘月石伯翰完全是在矛盾中度過。他沒有去過圖書館,沒有釣魚和夜捕,也沒有提起過毛筆。他經常在江邊發愣,或在家中徘徊。一天,他隨手拿起家中的曹墨——那是他華東電力系統硬筆書法一等獎的獎品。他看見硯墨上刻著曹素功的名字。曹素功就是富春江源頭的徽州歙縣人,生于明萬歷年間,卒于清康熙二十八年,經歷明清兩代。曹素功四十五歲成為貢生,身居官場。但清康熙六年,曹素功辭官,開始做制墨之營生。接手了吳叔大的“玄粟齋”并改名“藝素齋”,為了避康熙皇帝的名諱。“藝素齋”除生產貢墨之外,同時生產實用性強的應市之墨,品種之多,造型亦繁雜,工藝精益求精。后得到了清康熙皇帝的贊賞,賜曹家之墨“紫玉光”三字,使得曹墨名聲大噪。曹素功不正是五十多歲辭官,并創立了流傳三百多年的名墨嗎?古人尚能如此,今人為什么不能步其后塵甚至超越前輩呢?他眼前一亮,猶如一道金光閃過,思緒豁然開朗,信念從此堅定。 困擾了一個臘月的心結終于解開,即便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他也要向愛人坦白,一鼓作氣,今年的事今年辦。他說打算過年后就提前退休,讓小鐵頂職。愛人正好也有此意,何況她離退休也就剩一年多。當然她的想法還有些不一樣,她想回到杭州,如果醫院同意,把母親接回家里照顧,現在一年要跑杭州好幾趟。但當她聽說他想退休后計劃開辦企業,不免有些詫異。 “都快六十的人了,還想著賺大錢?”她不解地問。 “不,我只是想把失去的人生補上。”他感慨萬千。 “你想做什么呢?” “做內衣,打出自己的品牌。” “你了解女人嗎?你看見過多少女人的乳房?這行業你熟悉嗎,做過嗎?”雖然她清楚石家曾經是制衣之家,但對他做內衣卻疑慮重重。 “女人愛美,這就是無限的市場。中國現在除了一些國營企業做內衣,還沒有專做內衣的私營企業,我們正好可以填補這個空白。這些東西將來完全可以是私人定制,國營企業限制太多,做不了。”他已經做過一番調研。 “辦廠的本錢呢?要買機器,要雇人,要租場地,咱不當掌柜三十年了,能行嗎?” “親愛的,你看見桌上的墨了嗎?三百多年前曹素功也是五十多歲辭官,創辦字號,獲得了康熙皇帝的賜名。我也受過高等教育,為什么不能試一試?內衣面料*少,設計簡單,利潤較高,對于我這樣新加入的*有利。紡織服裝是中國的優勢,我也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創造中國人自己的名牌,把中國人自己的服飾文化帶給世界。”他似乎已有宏偉藍圖。 “如果失敗了怎么辦?欠下一屁股債,難道你想讓小鐵父債子還嗎?”她們張家也曾是生意人家,不免有這樣那樣的擔憂。 “有志者事竟成。如果失敗,我絕不會拖累孩子。”他態度堅決。 知夫者莫過于妻。石張兩家原先都是從事紡織服裝生意,要不是一系列的“運動”,現在或許已經是知名商號了。她想起了“文革”初死去的哥哥,一位留歐的有志青年,也曾經在家人面前發誓要做中國人自己的品牌。她相信丈夫絕非一時頭腦發熱。她是多么地愛他,拒絕了所有的說媒,甚至愿意做她的妾,她有什么理由不支持自己的丈夫呢? 過年以后,石伯翰與愛人**時間上報了提前退休的申請,理由是照顧年屆八旬的母親,因為老人還住在精神病院。他們也同時提出由兒子石悲鐵頂職。小鐵作為電廠臨時工已經在水工班干活,主要工作就是潛水,對大壩水下情況進行維護。*大的本錢是身體好,人也活潑開朗,與同事們相處融洽。鑒于他們家庭的歷史情況,如今都得到了平反,廠里比較關照,很快同意提前退休,并讓小鐵頂父之職,成為電廠水工班正式職工。另外一個名額恰好照顧一位領導的子女,同時頂職。僅僅一個月,他們成為退休人員,回杭州家里,開始新的事業和生活。 他們收拾了延安路上石伯翰家的房子。一樓早已改做國營景德鎮瓷器店,前面商店,中間廚房,后面倉庫。二三樓是石家,做飯一樓公用。他們一同去鼓蕩的精神專科醫院打算把母親接回家,淑儀專職照顧。但醫院說老人病情相當不穩,經常無緣無故拿東西傷人,按照規定是不能出院的。無奈,他們只能放棄,說好每周來探望兩次。淑儀不想退休后僅僅每日做飯洗衣,怎么說也是掌柜家的女兒,要幫他東山再起。萬事開頭難,能有妻子幫襯是*好不過。 離開杭州城二十余年,很多情況都已變樣,開廠千頭萬緒,得找個人來問問。石伯翰首先想到了他們家的老伙計阿德。阿德比他略小,孤兒,1945年冬天,穿著破破爛爛在他們家門口要飯,骨瘦如柴。石墨軒夫婦看他可憐,收留他做伙計。用今天的法律來解釋,阿德是徹頭徹尾的童工,甚至不夠十四周歲入團的年齡。但在戰火四起的年代,能跑跑腿,給一口飯吃和一個遮風擋雨的住處,就是*大的仁德。阿德念著石家的好,一直跟著石家。石墨軒打算教他裁縫,可能因為沒念過書,底子薄,幾次下來毫無長進,也只能放棄。但“文革”時紅衛兵逼他交代石墨軒的“罪行”,他始終一句話:“石老板是好人!”“文革”后成立國營大型紡織廠,他是倉庫保管員,實際也是一名裝卸工,五十好幾的人了,還同年輕人一樣比體力扛大包。 “少掌柜。”阿德稱呼石伯翰一直沒有改變。 “都什么年代了,早就不是少掌柜嘍,就叫我名字吧。”他請阿德坐下,說出了他的想法。 “原來你退休了還要重新辦廠當大掌柜啊?”阿德有些驚訝,問道,“辦廠要本金,還要廠房,還得招工,這些都準備了嗎?” “錢我想辦法解決。廠房你幫我看看哪有空的地方,比如不用的倉庫什么的先借一借。招工你找找有沒有合適的人先介紹過來試試。”石伯翰直言不諱。 石家的事就是自家的事,他一直這么看,也這么做。介紹人手他沒把握,但找找倉庫他還是能幫得上忙。 “廠房和招工的事不用太著急,我們先把營業執照拿來,淑儀會去跑那些部門。我先做設計,家里有一臺縫紉機,淑儀家也有一臺,臨時先湊合著用。”石伯翰補充道,“你繼續上班,順便打聽打聽,不用急,三個月內給我消息就可以了。我籌備資金也得要一些時間。” 阿德點點頭。 他們又聊了聊近況,聊了一些認識的人。阿德說大裁縫周師傅去世前很后悔,紅衛兵把他逼得沒辦法,他也有你們家的股份,雖然只有兩成,但可以扣上資本家的帽子。 ……說著說著,阿德開始傷感。他從口袋里拿出一塊手帕,里面居然包著一根金條。這是大裁縫師傅臨終前支開家人,委托阿德把那幾年的分紅偷換成金條還給石家,并向他們真心實意地道歉。石伯翰沉默良久,問了一句他家人現在怎么樣了。阿德說他死后,全家都回了農村老家,一直憑裁縫手藝吃飯,如今他兒子在家做裁縫,孫子也有了,日子過得去。 歷史沉重的一頁已經翻過,但新的一頁也沒那么輕松。辦廠首先要解決資金問題,攔在眼前的就是生產經營型企業的注冊資本——50萬!在當時是怎樣一個概念呢?石伯翰去年全年的收入總和大約1000元,這是按他三十多年工齡和工程師職稱的標準,在廠里同事中已經不算低。相對于全國各行業,電力系統的收入又是走在前列。當時“萬元戶”還是個時髦的稱呼,普通老百姓幾乎不敢想。顯然,50萬等于一個電力工程師石伯翰干500年的收入,不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嗎?石伯翰與張淑儀多少還有些家產,值錢的當屬房子,他們商量著張家的房子賣了做本錢。張家與石家情況差不多,一樓的房子也被當作資產核算到了公私合營的企業中,現在已與張家無關。二三樓總共五個房間,一個大廳,再加一個大露臺。但當時賣房子哪像現在那么容易,既沒有完善的中介市場,也缺乏自由的市場需求。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即土地產權,改革開放不久的土地市場仍是缺乏標準的沼澤地帶,一不小心就會陷入泥潭。 他們到處打聽怎么賣房。鄰居小王倒有個主意,找親朋好友請他們介紹買家,賣成了送兩條煙再請吃個飯。他的北京堂哥就是這樣。美國留學讀完本科與碩士,畢業后當地就業,不久結婚生子,正式落戶美國。他勸說父母退休后也去美國養老,順便幫他帶孫子。此時的出國潮正席卷華夏大地,老人聽從了他的安排,決意赴美安度晚年。他們是老北京,底子比較厚實,“文革”也沒受到大的沖擊,一套城區的小四合院是家里的重要財產,一半出租,另一半自住。朋友介紹了一位親戚花了30萬買下了他家的四合院。他估計石伯翰愛人家的二三樓*多也就十來萬,若是有一樓門面,那就能有20萬。但能出得起這么一筆錢的當時可并不好找。*后還是小王能干,幫忙找到了買家,在義烏做小商品的生意人,正好需要這樣的房子。房子加上周師傅還給的金條和一些積蓄,也就大致20萬,離50萬要求還差一大半。他聽說有的企業可以借“過橋”資金給開辦人,但月息至少3分,驗資后立即抽回。他算了算借30萬即使只在賬上待一個禮拜,少說也得兩三千塊,幾乎是他兩年多的收入,更何況驗資有時還沒那么順利。他總是希望自己賬上的資金越多越實越好,虛借了一筆,既費利息,要用時還得再借,沒太大意義。他打算先自己盡力籌措。 石伯翰想到兩個人。首先是自己的弟弟戴仲林。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布了《告臺灣同胞書》,兩岸關系緩和。臺灣的父親通過多方聯系找到了他。雖然母親下落不明,臺灣那個女人并非親娘,但父親誠心讓他過去,因為當時亞洲“四小龍”的臺灣,生活水平遠高于大陸。然而到了臺灣第二年,父親突然過世,后娘和她的子女爭到了絕大部分財產,他僅分得自己居住的公寓,但已能生存立足。幸而臺灣經濟強勢增長,只要肯干,總能找到一口飯吃。他每年都會寫信或寄上一張日月潭的明信片,總是說“一切安好,勿念”。石伯翰深知弟弟不易,四十多歲還要重新在資本主義社會打拼,所以每年都給他郵寄一些龍井的茶葉、西湖的藕粉、采芝齋的點心、富春江的魚干等特產,讓他感受家鄉的味道。七八年過去,他明顯感覺弟弟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近兩年,經常寄東西過來,甚至還給小鐵寄來一套名牌西裝。雖然收下了,但寫信告訴他千萬不要再寄這些貴重的東西。因為這些資產階級的高檔西服,鄉鎮里還真鮮有穿著的機會。不過,現在是請弟弟幫他的時候了。他寫信把辦內衣企業的想法告訴弟弟,希望借些錢充當注冊資金。 另一個或許能夠幫他的就是代雪林。她已經赴江東省任職紡織局長,也已同女兒的學校聯系好,請他們把左林畢業分配到江東省的某家紡織骨干企業。雖然“文革”中雪林父親上交了金條和兩層的房子,石伯翰總認為他父親沒那么簡單。他給江東省紡織局去了電話,很快聯系到了他們的局長。代雪林聽說他提前退休回杭,并已經著手開辦內衣企業,自然無限感慨。她深信當年沒有看錯翰林,毫不猶豫地表示給予他資助。她又哪來這么多存款呢?這又是一個“文革”片段。 她父親當年被挖地三尺奪走金條,又迫不得已上交房產和其他私藏,那剩下的私貨還能藏到哪呢?沒有余錢以后的生活怎么為繼?總不能與紅衛兵一樣去搶吧?萬一再來個三年自然災害怎么辦?他們全家三代都擠到三樓,為了生活方便必須得把茅廁隔開。他特地去定做了兩個大笨馬桶,機關就在馬桶底下。它有一個夾層,用工具可以打開和修復。每個下面都藏了好幾根金條,維持了他們七八年較舒適的生活。雖然對外很低調,倒馬桶,掃院子,晾曬衣物,買菜做飯,完全是普通市民的樣子,但實際生活水準絕對小資。父親臨終前告訴女兒這個秘密,希望她用好這筆錢。代雪林幾乎把絕大部分花銷都放在了兩個母親身上,直到她們八十年代初相繼去世。現在還剩三根金條,她都拿出來給翰林做本金。石伯翰只說是借,驗資完畢立即還她,他怎么能平白無故地用她的錢呢?代雪林確實好心,她說自己已經是正廳級國家干部,收入穩定,還有住房分配,退休后也不用擔心,這些金條放著也是放著,對她沒什么大用。她衷心希望他能闖出一條新路,創造中國的紡織名牌。 很快,戴仲林回信,同時電附了一張憑條。他匯過來3萬美元,折合人民幣11萬多。他說兄弟之間不言借,算是對父親的孝心,不夠他再另匯。石伯翰回信,表示只是暫借,親兄弟明算賬,企業做起來了立即歸還。 賣房、借錢差不多花了兩個多月,淑儀在幾個部門也跑了幾十趟,幾乎每天都要登門拜訪。不是今天這個科長出差,就是明天那個辦事員請假,要不就是材料不全,補交材料也一樣重復上述遭遇。效率高點的先給你看看,然后放下讓你等消息。不可能你來了就給你辦好,除非你有特殊關系,別人也在排隊,沒理由馬上輪到你。城市總是這么小,總能找到熟人。熟人打了招呼就好辦些,可以托人送禮了,禮一送到,第二天立即上門。其實他早已看過,又讓她補這補那。等她把一套周全了,跟他也成了熟人。 50萬注冊資本好不容易湊齊,但要獲得合法執照,比籌錢要難得多。幾個部門輪番跑,工商、稅務、銀行、公安、土地、房管、安監,這些是統管,辦制衣廠要紡織部門批準,買機器得機械部門認可,還有一些不知怎么地也會竄出來指導你一下,真是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不辦企業不曉得婆婆多。張淑儀這些天胃病又犯了,經常胃痛,但還是忍住,以為就是老毛病,吃些胃藥就過去了。妻子跑關系,丈夫做設計,變成“女主外男主內”。也有相互配合,妻子買菜,丈夫做飯,但她經常中午無法趕回,只能給她留著。不過石伯翰還是有個硬關系,紡織部門的事當然要找代雪林。代雪林一口答應,兩省總有業務交流,更何況她是江東省的一局之長。她說紡織機械要找機械部門,她也可以幫忙,兩部門平時聯絡也多。*令石伯翰感動的是,她主動提出東西做出來,她會幫忙介紹上海幾個國營紡織品商店試銷。 依舊是曾經的雪林,命運似乎把解放前和改革開放后的兩人再度拴在了一起。感謝之余,他忍不住抱怨為什么辦企業這么難,要蓋這么多章!代雪林也嘆了口氣,說鐘誠省長去年主政江東,上任“三把火”之一就是要解決“一個圖章”問題。一個外資項目的審批往往要蓋42個圖章,特殊情況*多的蓋了126個,外商苦不堪言。老鐘拿外資委“開刀”,要求建立一個“一站式”服務的外國投資工作機構。但*終試行下來那42個圖章還得蓋,成了42+1。 “改革沒想象的這么容易,老鐘也很難啊!”代雪林感慨道,“不過現在效率倒是提高了不少,42+1比42時間省了一半,外商抱怨明顯下降。”石伯翰深感老鐘的不易,又問候了幾句,說方便時會去江東看他。 籌辦工作還有一件至關重大的事情始終沒有定下來,就是企業商號和未來的牌子。要像同仁堂、全聚德那樣屹立百年,名字是萬事之源。石伯翰首先想到西湖或西子,西湖牌內衣,甚至不用做廣告,當時杭州已有好幾個叫西湖的商品。但他隱約感到使用西湖西子這樣的字號未來可能會有麻煩,或許今天賺了大便宜,明天就要栽大跟頭,考慮再三還是放棄。他又想了好幾個,始終沒有滿意的選擇。他一邊設計內衣,一邊思考牌子的事。是愛人給了他靈感。她說,內衣是為了呵護女性乳房,乳房是女性美麗的源泉,是用她里面的鮮活汁水哺育新的生命,能從這里著手想出一個合適的名字*好。他靈機一動,有了個“源”字。乳房不正是愛的源泉、美的源泉、生命的源泉嗎?“源”字如一股清泉突然打開了他的思維——富春源!就叫富春源!無限風光和永遠流淌的富春江水不正象征著企業欣欣向榮和百年流傳嗎?富、春、源三個字不正代表著女性豐饒、青春和永恒的美與亙古不變、自然流淌的愛嗎?他那可愛的孫兒不是也叫石富春嗎?他激動萬分,當即用書法寫下富春源三個大字。 設計的同時,他也在思考面料、輔料、紗線、鋼托、鉤眼、松緊帶等一系列用料和瑣碎零件。他經常去市場上詢問原料,也會去商店考察現有在售的內衣。他思索著,作為民營企業要跟大塊頭國營企業競爭,只有價廉物美,哪怕只賺一分錢的毛利,有足夠的銷量也能掙錢。他買了許多品種的原料,雜七雜八地堆在家里,連個下腳的地方都不好找。他不斷地試做,修改款式,測算成本,完全手工縫補,終于做出**批令自己比較滿意的內衣。他選了一個粉色的半罩式內衣興致勃勃地請愛人試穿。 ……
富春源:資本江湖的風騷年代 作者簡介
余 昇(筆名) 經濟學博士。浙江鄞縣人,出生于杭州市,童年生活在富春江畔的七里瀧,與“天下十九泉”和嚴子陵釣臺為鄰。曾就職于國有上市公司和美資上市公司在華企業,后長期從事證券監管,有著豐富的商業金融知識及資本市場履歷。試圖以獨特的視角展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創業歷程和中國資本市場的變革與艱辛。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煙與鏡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