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地質災害區域氣象風險預警標準(試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544111
- 條形碼:9787562544111 ; 978-7-5625-4411-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地質災害區域氣象風險預警標準(試行) 內容簡介
《地質災害區域氣象風險預警標準(試行T\CAGHP039-2018)/團體標準》的主要任務是規范地質災害區域氣象風險預警業務的工作組織、技術方法、預警產品制作、發布和響應對策,指導有序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工作。 本標準適用于氣象因素(主要為降水)引發的地質災害區域氣象風險預警工作,預警對象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其他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預警和其他類型的地質災害預警也可參考。 本標準規定的預警業務適用于國家、省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業務工作,市、縣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業務和其他行業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業務也可參照本標準執行。 本標準未涵蓋的相關預警內容,參照國家現行有關標準規范執行。
地質災害區域氣象風險預警標準(試行) 目錄
1 范圍
2 規范性引用文件
3 術語和定義
4 預警技術方法
4.1 評價指標體系
4.2 指標因子獲取
4.3 預警模型方法
4.4 預警效果評價
5 預警平臺建設
5.1 信息平臺建設
5.2 工作平臺建設
5.3 組織平臺建設
6 預警工作流程
6.1 工作方案
6.2 趨勢預測
6.3 預警準備
6.4 數據傳輸
6.5 分析研判
6.6 會商確定
6.7 產品制作
6.8 預警發布
6.9 信息反饋
6.10 工作總結
7 預警工作制度
7.1 制度內容
7.2 值班責任
7.3 值班檔案
8 防災對策建議
附錄A(資料性附錄)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等級劃分
附錄B(資料性附錄)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效果評價模型
附錄C(規范性附錄)地質災害災情信息反饋表
附錄D(資料性附錄)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業務流程
附錄E(資料性附錄)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產品樣式
附錄F(資料性附錄)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防災對策建議
附錄G(資料性附錄)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模型
地質災害區域氣象風險預警標準(試行) 節選
《地質災害區域氣象風險預警標準(試行T\CAGHP039-2018)/團體標準》: 5.1.6數據庫可選用Access、MysoL、soLServer和Oracle等平臺,數據按年份進行保存,逐步形成動態數據庫。 5.2工作平臺建設 5.2.1工作平臺主要包括預警模型、預警系統軟件和工作平臺硬件。 5.2.2依據預警技術方法要求,在分析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條件和引發條件關系的基礎上,建立隱式統計、顯式統計或動力預警分析模型,作為預警系統建設的基礎。 5.2.3利用先進的GIS技術、計算機編程技術及網絡技術等,研制預警系統軟件,具備指標因子圖層分析、數據自動導人、存儲備份、預警產品自動生成、預警結果編輯、簽批和產品發布等功能。 5.2.4工作平臺硬件應包括計算機、服務器、交換機、投影儀、傳真機、打印機、電話、可視會商設備及地質災害現場調查設備等。 5.3組織平臺建設 5.3.1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工作,需要建立預警組織平臺系統,包括管理層、作業層和發布層。 5.3.2管理層為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組織領導預警工作、制定并頒布相關的規章制度和籌措工作經費等。 5.3.3管理層由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和氣象部門共同組成,簽署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工作協議,雙方聯合成立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協調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負責組織協調工作。 5.3.4國家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工作,由自然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組織管理;省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工作,由省級自然資源和氣象部門組織管理。 5.3.5作業層由具體開展業務工作的單位或機構組成,承擔預警的日常工作、理論方法研究、技術報告編寫、信息反饋、效果評價和改進提高等業務。 5.3.6國家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工作,由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自然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指導中心)和國家氣象中心共同承擔;省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工作,由省級地質環境監測(地質災害防治)機構和同級氣象部門業務單位共同承擔。 5.3.7發布層為發布預警產品的單位或機構,具體是各級電視臺、電臺、網站、微博、微信、短信和報紙等媒體主辦單位。 5.3.8管理層書面授權(任務書、委托書等)作業層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工作,預警產品(預警結果)經管理層審批后方可由作業層推送至發布層向公眾發布。管理層可書面授權作業層代為審批預警產品,授權發布層發布預警產品。 6預警工作流程 6.1工作方案 6.1.1指導開展年度預警工作,遵循科學性、可行性和實用性原則,每年1~2月編制年度預警工作方案,報主管部門批準后實施。 6.1.2年度預警工作方案主要部署安排年度工作任務,包括年度目標任務、技術方法、工作流程、效果評價、模型系統完善、人員安排和經費預算等方面的內容。 6.2趨勢預測 6.2.1每年2~3月,編制年度趨勢預測報告,研判全年特別是汛期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趨勢,確定重點關注或重點防治的地區。 6.2.2趨勢預測的基礎為基礎地質環境條件及以往災害發生情況,預測依據包括氣候條件、地震條件和人類工程活動等方面的預測資料。 6.2.3預測結論以文字和圖片形式表達,主要包括災害發生時段、災害類型、發生區域及重點關注內容;全國地質災害趨勢預測的發生區域細化至省、地級市單元,省級預測細化至地級市、縣單元;針對重要的工程建設、災害易發區等地區應重點關注,進行單獨預測。 6.2.4趨勢預測報告經專家會商后報主管部門審定,作為汛期預警的基礎及政府部門部署防災減災措施的參考。 6.3預警準備 6.3.1每年3~4月,開展日常預警值班前的準備工作,調試基礎信息平臺、工作平臺,確保氣象、水利部門的傳輸渠道暢通,建立日常預警流程,保障日常預警服務。國家級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業務流程見附錄D。 6.3.2建立值班表,落實每日值班人員、校核員及帶班領導,值班人員應為長期從事地質災害預警及科學研究的人員,可根據工作安排進行適當調整。 6.3.3建立值班記錄表,對每日的值班情況進行記錄,表格內容包括預警日期、預警區域、預警等級、會商情況、發布渠道和值班責任人等。 ……
- >
隨園食單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自卑與超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朝聞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