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河南歷史考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1100049
- 條形碼:9787571100049 ; 978-7-5711-0004-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河南歷史考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本書特色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已經走過了60年的歷程,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大家提供有關河南歷史與考古研究的*新研究動態與資訊。
河南歷史考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內容簡介
本書分別概述了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的創立與發展歷程、人事紀實及主要學術成果與學術活動, 并就有關河南歷史與考古研究中的學術熱點進行了綜述與評價, 對研究有關河南歷史與考古方面的學術成果、梳理河南歷史與考古研究史有很好的參考價值。
河南歷史考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目錄
**章 發展歷程紀略
**節 大師云集的初創階段
第二節 全面鋪開的奠基階段(上)
第三節 全面鋪開的奠基階段(下)
第四節 并駕齊驅的發展階段
第五節 形成合力的新生階段
第二章 人事憶往紀實
**節 現職人員
第二節 離退休人員
第三節 離所人員
第四節 舊事記往
第三章 學術成果與學術活動
**節 重要學術成果
第二節 主要學術活動
下編 熱點綜論
**章 先秦歷史考古研究
**節 河南新石器考古的回顧與展望
第二節 中原文明起源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第三節 “禹都陽城”的發現與研究
第四節 新世紀大禹文化研究述評
第五節 花東甲骨研究的回顧與綜述
第二章 中古學術前沿研究
**節 隋唐大運河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第二節 宋代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第三章 環境生態變遷研究
**節 淮河文化與黃淮關系問題研究述論
第二節 20世紀90年代以來黃河中下游地區生態環境變遷與城鎮興衰研究綜述
第四章 地方歷史熱點研究
**節 明清時期河南城鎮研究綜述
第二節 孫奇逢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第三節 改革開放以來康百萬莊園(家族)開發利用、社會傳播與學術研究述評
第四節 河南農業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第五節 袁世凱重新評價問題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第五章 地方特色文化研究
**節 河南地方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第二節 近30年來河洛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第三節 改革開放四十年河南姓氏文化研究與尋根發展歷程
后記
河南歷史考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節選
《河南歷史考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河南歷史與考古研究”叢書》: (一)史前原始社會史 對原始社會的探索,主要通過對神話傳說的研究和考古來進行,因此,古代神話也是一門重要學科。朱芳圃的遺著《中國古代神話與史實》(王珍整理,中州書畫社,1982年),主要研究了古代神話與史實的關系。作者以古文獻中關于神話傳說的史料為依據,運用古文字學、古音韻學、訓詁學、考古學、民俗學等學科知識對夏禹之前的神話傳說的產生、發展作了較詳細的考證,對研究古代神話傳說和遠古社會有較大參考價值。王珍的《(山海經)一書中有關母系氏族社會的神話試析》(《中州學刊》1982年第2期)一文,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女媧、西王母、羲和、常羲等進行了分析,認為《山海經》中女神的形象和地位對研究原始社會母權時代的歷史很有幫助。他的《(山海經)與原始社會史研究》(《中原文物》1983年特刊)論述了《山海經》在原始社會史研究方面的史料價值。 在考古研究方面,王珍的《略論仰韶文化的群婚和對偶婚》(《考古》1962年第7期)一文,論述了母系氏族繁榮期的婚姻形式及其變化。《關于馬家窯時期原始舞蹈的幾個問題》(《史學月刊》1983年第6期)一文則認為舞蹈圖案所反映的主題不是男子狩獵,而是婦女慶祝農業豐收,舞蹈者穿的衣服及其下腹部的尾飾是圖騰崇拜的象征。王珍在這一領域中的論文還有《半坡的氏族組織》《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父系氏族社會》《我國境內的原始人類》(分見《史學月刊》1981年第3、4、5期)等。這些論文都從不同側面對原始社會進行了探討,并有獨到的見解,受到史學界的重視與好評。李紹連的《“仰韶”社會進化論》(《史學月刊》1986年第3期)和《仰韶文化社會形態初探》(《中原文物》1986年特刊),對距今6000年的中原原始社會的狀況進行了研究與探討。他主編的《中華人文初祖》論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對黃帝及其社會歷史狀況進行了研究。他的《從反山墓地和瑤山祭壇論良渚文化的社會性質》(《中原文物》1992年第3期)一文,主要研究良渚文化時期部落酋長與軍事首長的特權和社會階級分化狀況,指出當時的社會處于進入文明前的激烈變革階段。這些論著在中國史前史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學術地位。 針對“利用文獻與考古資料研究中國文明起源”這一重大學術課題,李紹連發表了一系列論文,并有諸多理論建樹。《何謂文明要素》(《河南社科通訊》1992年第8期)一文,研究了文明內涵的特征,認為只有將父系個體家庭、私有制、階級的產生作為文明要素,才能判定文明是否產生和存在。《試從淅川下王崗文化遺存考察文明起源的歷史過程》(《中原文物》1995年第2期)一文即根據這一觀點進行了分析,進一步揭示了文明形成的歷史過程。《伊洛系文化是中國早期文明的主源》(《洛陽考古四十年-1992年洛陽考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1996年)一文,論證了伊河和洛河流域的原始文化系統,即裴李崗文化一仰韶文化一河南龍山文化一二里頭文化發展系統,直接促成我國**個統一的奴隸制大國——夏王國在洛河河畔建立。因此,伊洛系文化比起其他地區的原始文化系統,同中國早期文明有更加密切的關系。他在這方面的論文還有《中國文明起源的考古線索及其啟示》(《中州學刊》1987年第1期,《新華文摘》1987年第4期全文轉載)、《伊洛系文化與中國早期文明》(《洛油與河圖洛書》,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等。其中,《中國文明起源的考古線索及其啟示》一文,提出了中國文明起源多元論,為全國各主要報刊所報道,影響較大。 ……
河南歷史考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作者簡介
張新斌,男,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兼任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水利部中華水文化專家委員會委員、河南省臺灣研究會會長、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河南省歷史學會副會長、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河南省科技史學會副理事長等。 研究領域為先秦歷史與考古、黃河變遷與黃河文化、姓氏文化與河洛文化、中原文化與文化資源開發研究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省社科規劃基金項目4項。出版專著文集20部,發表論文150余篇,獲省社科優秀成果獎4項。
- >
山海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