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研究院研究文庫休閑民俗與文化傳承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24717
- 條形碼:9787520324717 ; 978-7-5203-247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研究院研究文庫休閑民俗與文化傳承 本書特色
該書以三個民族的民俗藝術為例分析了云南少數民族民俗與休閑體驗互動中發生活態傳承的當代啟示,為民族地區少數民族民俗傳承提供新的理論依據與實踐途徑。隨著社會演進速度的少見加快,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發生了巨的變化,民族傳統民俗不斷地衰落和消失,發生著變遷。事實上,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俗“傳承兩難”的狀況很好普遍。為了對其進行搶救與保存,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和工作者采取了多種保護方式,有博物館式的保護方式;有不離本土的社區、家族、師徒傳承方式;有參與教育的保護方式;有學術項目投入社區建設的保護方式;有申請非物質遺產等優惠策的保護方式等等。但是,如何真正激發民俗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提供其生長壯的民間土壤,使其融入少數民族的日生活,是當代社會科學研究者和工作者的使命。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研究院研究文庫休閑民俗與文化傳承 內容簡介
該書以三個民族的民俗藝術為例分析了云南少數民族民俗文化與休閑體驗互動中發生活態傳承的當代啟示,為民族地區少數民族民俗文化傳承提供新的理論依據與實踐途徑。隨著社會演進速度的少見加快,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民族傳統民俗文化不斷地衰落和消失,發生著變遷。事實上,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俗文化“傳承兩難”的狀況很好普遍。為了對其進行搶救與保存,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和文化工作者采取了多種保護方式,有博物館式的保護方式;有不離本土的社區、家族、師徒傳承方式;有參與教育的保護方式;有學術項目投入社區文化建設的保護方式;有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優惠政策的保護方式等等。但是,如何真正激發民俗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提供其生長壯大的民間土壤,使其融入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是當代社會科學研究者和文化工作者的使命。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研究院研究文庫休閑民俗與文化傳承 目錄
● 一 選題的緣起和意義
● 二 文獻綜述
● (一)遺產保護研究綜述
● (二)休閑研究綜述
● (三)傳承研究綜述
● 三 休閑民俗與傳承研究的理論與方法
● (一)休閑民俗與傳承的關系
● (二)休閑民俗與傳承研究的理論
● (三)休閑民俗與傳承研究的方法
● 四 田野點簡介
● (一)選點依據
● (二)進入田野
● (三)研究對象
●章 休閑民俗與傳承的概念界定與理論分析
● 一 休閑概念的梳理
● (一)出于生命本能的覓食與休憩
● (二)作為勞動力再產生環節的休息
● (三)休閑消費成為社會生產的動力
● (四)以休閑為目的的生活方式
●部分目錄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中國昆明南亞東南亞研究院研究文庫休閑民俗與文化傳承 作者簡介
劉婷,人類學博士、云南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美國威斯康星學訪問學者、云南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后備人才。長期致力于人類學相關研究,獨立承擔兩項社科基金項目,主要著述有專著《云南休閑論》等以及《從城市傳奇看都市民間文學的休閑功能》、《論云南少數民族物質生產民俗的休閑價值》、《傣族工藝品的休閑價值及其人類學意義》、《山地社會的休閑活動與傳承》、《休閑與和諧建設》等中英文論文數十篇。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推拿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