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新傳媒:2018.1:2018.1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382207
- 條形碼:9787504382207 ; 978-7-5043-8220-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傳媒:2018.1:2018.1 本書特色
《新傳媒》系列圖書關注傳媒現實,研究傳媒理論,既重視對新媒體發展的研究,也重視在傳統媒體研究中引入新思維。 書稿分為特稿、焦點話題:互聯網 、新媒體前沿、廣播電視前沿、新聞與傳播研究、視覺傳播與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媒體 創意與策劃、讀書樂園以及封面人物介紹。 《新傳媒》系列圖書每年兩本,集合了年度新聞傳播學術前沿*的焦點話題和業界發展,給年青的學生提供了一個思想交流的平臺,其中不乏優秀作品,立意具有問題意思,選題角度新穎,具有相當 的閱讀性。
新傳媒:2018.1:2018.1 內容簡介
《新傳媒》系列圖書關注傳媒現實,研究傳媒理論,既重視對新媒體發展的研究,也重視在傳統媒體研究中引入新思維。 書稿分為特稿、焦點話題:互聯網+、新媒體前沿、廣播電視前沿、新聞與傳播研究、視覺傳播與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媒體 創意與策劃、讀書樂園以及封面人物介紹。《新傳媒》系列圖書每年兩本,集合了年度新聞傳播學術前沿新的焦點話題和業界發展,給年青的學生提供了一個思想交流的平臺,其中不乏優秀作品,立意具有問題意思,選題角度新穎,具有相當 的閱讀性。
新傳媒:2018.1:2018.1 目錄
媒介間性的學術向度概觀
試論博物館作為媒介的間性特征及其間性傳播
媒介間性視角下視覺政治傳播研究
——以電視新聞評論節目《中國輿論場》為例
媒介間性視域下影視IP全產業鏈的運營及啟示
主體間性視域下游戲改編電影研究
淺析媒介間性在媒介融合中的作用
新媒體前沿
新聞小程序:社交媒體時代移動新聞傳播的新入口
淺析虛擬社群溝通策略
開放社會與網絡發展
——WEB 30云架構網絡及該環境下的開放式媒體研究
新媒體時代舞臺演出行業的危機公關及媒體應對
淺析媒體智能化與傳媒經濟發展
智媒時代機器人新聞的發展現狀與前景分析
新媒體產品傳播中的受眾心理分析
——以“優酷平臺下的世界杯直播賽”為例
5G技術對于新媒體技術的影響
政務新媒體:新聞類專業人才就業新出路
淺析虛擬現實技術在電視節目中的應用
視聽傳播前沿
“可視化、個性化與平民化”:淺談融媒體環境中時政
微視頻對政治傳播的優化與升級
多彩的“他者”:新疆形象的視覺建構
——以“絲路”系刮紀錄片為例
主旋律微視頻如何接地氣
——以《奮斗者的答卷》為例
淺談舞臺視頻背景創作的問題與對策
從視覺認知角度談數據可視化對受眾選擇性注意的引導
淺析電影《色·戒》中的存在主義觀點及其表現
新聞與傳播研究
從新聞敘事學視角分析《遠生遺著》的文本意義
新時期黨報發展路徑研究
——從當下黨報傳播環境的三點新表征講起
淺談網絡輿論監督的必要性
——以“高鐵霸座事件”為例
新聞類自媒體傳媒倫理失范問題探析
引爆點理論視域下的《朗讀者》流行現象解讀
女性主持人在談話節目中發揮優勢的策略淺析
淺析媒介融合視域下新聞播音員的角色轉變
文化傳播視域下的六七十年代中朝電影交流
從新聞傷害看媒體媒介素養的缺失及應對
淺談冀中抗日根據地紅色文化傳播策略
移動互聯時代用戶信息接收“碎片化”現象分析
新媒體語境下南疆漢語方言特征探析
——以喀什地區為例
透過“電影皇帝”金焰看中國與朝鮮半島的電影交流
文化創意產業研究
網絡視頻內容品牌的構建研究
——以VICE中國為例
省級衛視節目的整合營銷策略
——以河北衛視《小強來了》為例
傳播儀式觀視角下的“趁早”品牌社群建構
青藏高原跨文化旅游的問題與對策
傳媒教育研究
淺析溫濟澤新聞教育活動及其思想
黃天鵬的新聞教育活動探析
“以賽帶練”:提高學生新聞評論寫作能力的途徑探析
封面人物介紹
青年口語傳播學者李亞銘
新傳媒:2018.1:2018.1 節選
《新傳媒(2018.2)》: (二)博物館的間性傳播策略 1.布展陳列:間性物理空間的營造 博物館呈現的主要方式分別是展廳和展覽。博物館展廳的分布與展品的陳列一般來講是固定的,所以為了達到*大的傳播效果,從一開始的展廳規劃就要營造一個間性的物理空間。位于中國傳媒大學內的中國傳媒博物館是“四館七廳一條傳媒科技走廊”的展覽格局,從序廳沿走廊可以分別到達廣播館、電視館、電影館和傳輸館。不同館的展品以該館的特征來陳列,比如由于中國電影與世界電影起步時間基本同步,于是就按照時間軸的形式,抓取電影史上中外有交集的重要的歷史節點,營造出過去與今天,中國與外國的對比,不同于任何電影陳列館精細的、一絲不漏的陳列,不夠詳盡的蒙太奇式的陳列則給受眾留出聯想和思考的空間。四個展廳在空間上的位置又以一條傳媒科技走廊為軸,既一以貫之又互相對比,給受眾一種時空感。 運用媒體新技術也讓受眾身臨其境,產生直接的強烈互動,營造了間性物理空間。例如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的球幕影院,18米直徑,500平方米超大球形影幕、全方位立體聲,播放魚眼鏡頭拍攝的180度超視角的《夢幻佛宮》,讓觀眾宛若置身其中,取得終生難忘的傳播效果。博物館可以借鑒這種形式,采用球幕影像、全息投影、虛擬現實等技術,目的是達到場景的逼真模擬,因為沒有什么比身臨其境的互動來得更直接。再比如2017年北大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2017年的山西壁畫展,大量運用文字、圖片、聲音、VR等多種媒介來解析壁畫,充分運用新舊媒介特長,把原本較為枯燥的佛教故事演繹得精彩紛呈。 在展覽中可以運用類蒙太奇的拼接藝術方式,如2017年故宮武英殿展出的趙孟書畫特展,展覽尾聲的墻面上并列貼著寫有“歐”“顏”“柳”“趙”的紙板,四字分別取自歐陽修、顏真卿、柳公權、趙孟真跡里的字,形成了一種空間的對照,留給觀眾對比聯想的空間。同樣在展覽中也可以達到場景模擬逼真的效果,例如在2018年北京中華世紀壇的《歲月夏宮——俄羅斯彼得霍夫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特展》的現場展出了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寶座,寶座底部是紅色的地毯,背后是掛著俄羅斯油畫、油畫兩側有兩座華麗的壁燈的墻面,再加上中間一束光打在寶座上,與陰暗的周圍形成對比,觀眾很容易忽略周邊的環境,陷入對女王、寶座、皇宮的聯想中了。每一次對作品的詮釋都是對藏品的理解和吸收,為后來者提供模板,對藏品故事和知識內容進行刪減、展現和改造都是傳播間性的體現。 2.解說和互動:精神空間的間性交流 博物館觀展精神空間的營造除了觀展人自己的理解也依靠解說員與受眾間的解說互動,以此來構建受眾與歷史文物之間的精神聯系。一個展覽要求解說員要以受眾視角為核心,受眾視角與主人公視角相結合,融合多種敘述方式進行講解,因此對解說員的專業素養、知識積累、社會經驗有非常高的要求。只有講解員在講解知識的同時講述自身的理解與個人經驗,提供知識與實踐兩個層面的信息,才能使受眾真正走進去,通過聆聽講解與本身的知識體系、生活經驗發生碰撞,形成對于特定時期的歷史更全知的視角。 講解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傳播的過程,借用大眾傳播理論中意見領袖概念,解說員應該通過講解培養出能快速接觸博物館*新信息的意見領袖,意見領袖再傳播給其他社會成員,影響甚至改變他們的態度。意見領袖可以是講解員的忠實追隨者,雙方可以展開深層的交流互動,并帶動其他的聽眾。可以發現,講解員本身就可以通過個人魅力、知識底蘊、講解水平等成為意見領袖本身,有效吸引聚合并發展出熱愛博物館的受眾,不斷擴大博物館的影響力。 ……
新傳媒:2018.1:2018.1 作者簡介
宮承波,文學(文藝學)博士,法學(民族學)博士后,山東濟南(章丘)人。長期致力于傳媒理論、媒體創意及文化創意產業方面的教學與研究。現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任網絡與新媒體(媒體創意)專業主任、媒體創意研究中心主任;被推舉為全球修辭學會一視聽傳播學會會長、全國傳播學暨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本科教育聯席會議秘書長等,并被遴選為國家社科基金通訊評議專家、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評估評議專家、中央電視臺欄目評議專家、北京市影視審查中心內容審查專家等。 徐曉寧,高級編輯,河北傳媒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現任中國廣播電影電視聯合會軍事節目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研發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央電視臺軍事節目中心(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原高級編輯,大校軍銜,專業技術四級。曾擔任中宣部第五、六、七屆“五個一工程”評委,兩屆全軍新聞系列高級評審委員會評委。中國傳媒大學、內蒙古大學客座教授,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曾參加1997年香港回歸;1998年“抗洪”;2003年抗擊非典;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11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護航等重大宣傳報道活動,榮立三等功兩次。參與多部重大題材紀錄片創作,擔任總撰稿,多次獲得國家重大獎項。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與地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