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中國國家形象傳播報告:2017-2018:2017-2018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780862
- 條形碼:9787509780862 ; 978-7-5097-8086-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國家形象傳播報告:2017-2018:2017-2018 內容簡介
《國家形象藍皮書:中國國家形象傳播報告(2017-2018)》是國內系統研究中國國家形象傳播發展狀況的專業性年度報告,由華中科技大學國家傳播戰略研究院組織,并匯聚諸多從事國家傳播戰略相關領域的學界、業界和政府相關研究和管理人員通力合作而成,2017年3月出版“國家形象藍皮書”第1本《中國國家形象傳播報告(2016)》。 《國家形象藍皮書:中國國家形象傳播報告(2017-2018)》自主題報告而下,分別圍繞“熱點”、“國別與地區”、“專題”、“案例”和“附錄”五個焦點話題,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從熱點分析、國際視野、專題考察、案例研究和調研附錄的層面,就中國國家形象建構和傳播的各種話題,進行比較全面而系統的呈現、論述和闡釋,分析了中國國家形象傳播的全景式、立體化圖景,力圖為中國國家形象的建設與提升給予智力層面的啟發或支持。 《國家形象藍皮書:中國國家形象傳播報告(2017-2018)》采用“2+5”的內容結構形式。其中,“2”為“主題報告”和“年度形勢分析(2017)”,主題報告從文明發展的角度,對新時代、新環境下的新傳播與國家形象建設進行思考。該報告指出,傳播既是人類生存的手段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機制,也是決定國家行為的空間邊界,還是顯示國家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該報告還論述了全球環境的變遷與中國國家形象建設面臨的調整,并從內外貫通、媒體融合、官民并舉、軍民協同、多元表達的層面,提出了加強中國國家形象傳播的相應對策。年度形勢分析(2017)包括4篇子報告,從中國國家形象傳播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國民四個領域展現了當前中國國家形象建設的基本現狀。 《國家形象藍皮書:中國國家形象傳播報告(2017-2018)》的主體是圍繞前述中國國家形象傳播的五個焦點話題構建的板塊。具體而言,“熱點篇”包括3篇子報告,就2017年的一些熱點議題展開分析,從中透視了中國國家形象傳播的圖景。“國別與地區篇”包括3篇子報告,主要從全球傳播的角度,考察了中國國家形象傳播的相關話題。“專題篇”包括3篇子報告,分別從紀錄片傳播、影視傳播、海外民意調查的角度,就中國國家形象傳播的相關專題展開分析。“案例篇”包括3篇子報告,分別以體育事件、中華飲食和微視頻國際傳播的相關案例,就國家形象傳播的議題展開分析。“附錄篇”包括3篇子報告,主要借助于華中科技大學國家傳播戰略研究院2016年度的全國性調查數據,分析了中國人心目中世界各主要國家的形象。 《國家形象藍皮書:中國國家形象傳播報告(2017-2018)》對中國國家形象傳播的現實狀況與發展趨勢進行了集中的考察,具有強烈的現實觀照意義,涉及宏觀與微觀、實證與理論、現實與歷史、本土與海外等多重視角,論述豐富而多元。
中國國家形象傳播報告:2017-2018:2017-2018 目錄
1 新時代、新傳播、新戰略
——兼論新時代下中國國家形象傳播的挑戰與對策【張 昆】/001
Ⅱ 年度形勢分析(2017)
2 2017年中國政治形象研究報告【尚月豐 張明新】/009
3 2017年中國文化形象研究報告【常 江 楊奇光】/030
4 2017年中國經濟形象研究報告【陳歐陽 楊茜茜】/045
5 2017年中國國民形象研究報告【游 雯 張明新】/065
Ⅲ 熱點篇
6 領導人紀錄片與國家形象的傳播
——以《習近平治國方略:中國這五年》為例【陳 薇 常夢軒】/090
7 “**夫人”傳播符號與形象建構
——以彭麗媛2017年出席中國重大國際會議為樣本【李華君 朱佩玲 黃尤嘉】/105
8 “世界性公民”:東盟主流英文媒體涉“一帶一路”報道之輿情分析與中國國家身份建構
【陳雅莉 張 昆】/124
Ⅳ 國別與地區篇
9 美國公眾眼中的中國形象【江子君 張明新】/146
10 中國形象在英國:媒體報道和精英認知【張 莉 白 玉】/164
11 沙特主流媒體對北京城市形象的認知與思考
——以《利雅得報》為例【劉 辰 劉欣路】/188
Ⅴ 專題篇
12 紀錄片中的“老齡化中國”:媒介能見度與老人形象的影像建構【郭小平】/206
13 《戰狼2》的影像奇觀與中國國家形象建構【姜小凌 張 昆】/220
14 中國國家形象的海外民意透視
——基于2017年國內外機構涉華民意調查數據的分析【翟慧霞】/232
Ⅵ 案例篇
15 “中國體育形象”的媒介呈現
——基于國外主流媒體里約奧運會涉華報道文本分析【萬曉紅 周 榕 周曉宇】/243
16 跨文化傳播的創新實踐與經驗分析
——以“歡樂春節?行走的年夜飯”走進Facebook總部活動為例【方 飛 王 薇】/268
17 微視頻的親近性與國家形象建構
——以Facebook上“G20”系列微視頻為例【王國華 沈 霄 李慧芳】/283
Ⅶ 附錄篇
18 中國人眼中的美國形象【張明新】/301
19 中國人眼中的歐洲主要國家形象【王中字 陳 薇】/321
20 中國人眼中的鄰國形象【崔汝源】/336
Abstract/354
Contents/356
中國國家形象傳播報告:2017-2018:2017-2018 節選
《國家形象藍皮書:中國國家形象傳播報告(2017-2018)》: 綜合中國和其他21國受訪民眾對中國政府形象四方面的評價,可以看出中國政府的形象主要表現為:治理能力高效、法治程度高但同時也存在貪腐官僚現象,是個傳統保守的國家。同時要注意,受訪民眾眼中的中國政府形象是多元的,并未在全球形成高度一致的整體形象。政府形象的構成既包含客觀上政府執政理念和治國方針,同時也會受到傳播媒介和民眾個體解讀等因素的影響,下面將圍繞中國政府具體形象和其多元現狀從政府政策、傳播媒介和公眾解讀三方面展開進一步分析。 首先,在政府政策和施政方針方面,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進行闡述,其中提到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特別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建設美麗中國。 黨的十九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被多次強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要推進綠色發展,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二是著力解決環境問題,在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問題上要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三是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四是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2017年新一輪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上,中國設定目標:爭取到2030年,1/5的能源將來自清潔能源,并積極籌備碳排放交易機制。中國政府的氣候治理模式廣受外媒關注,中國的治理模式獲得了世界的認可,“中國模式”也為世界治理提供鏡鑒。中國這一氣候保護領航者的姿態也有利于在全球塑造中國政府治理能力高效、負責友好的形象。 其次,在傳播媒介方面,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傳播媒介會對中國政府的報道方向和報道立場有所差異。如果傳播媒介對中國政府活動存在預設立場,在進行相關報道時會產生偏頗,譬如對政府政策行為進行過分負面渲染或夸張時,便會誤導公眾,使政府形象消極化。 雷曉艷選取1979-2013年《華爾街日報》中的涉華報道進行分析,通過研究發現《華爾街日報》的涉華報道有其固定的報道框架,對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問題的認識有其固定的立場,對華態度是以負面為主的,中國形象往往與專制、威脅、武斷、霸權等聯系在一起。《華爾街日報》的涉華報道往往伴有一些負面的概念,例如,用合作框架表達重視中美關系的立場,用道德框架表明對中國人權問題的立場,用威脅框架表達對中國軍事安全的擔憂,用經濟后果框架來預測中美經貿摩擦的影響。① 王國紅選取2013-2016年俄羅斯新聞周刊《論據與事實》涉華政治類報道220篇,分析發現俄羅斯對涉華政治類的報道逐年增加,報道主要涉及睦鄰友好、中國反腐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國際地位等方面,報道的筆調整體是客觀、公正的,向俄羅斯乃至世界展示了中俄兩國關系的健康穩步發展,并不存在利害沖突。② 對比之下可以明顯看出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媒體對于中國的新聞報道存在預設立場,根據調查(如圖8所示),外國民眾對于中國的了解主要來自本國的傳統媒體(61.3%)和新媒體(43.2%),民眾在媒體的“涵化”影響下對于中國政府形象自然形成不同的見地。 *后,在公眾解讀方面,當公眾根據自己不同的思想、意志、愛好和企望去解讀政府行政行為,特別是當政府的政策和施政行為符合一些公眾意愿而與另一些公眾的利益訴求不相一致時,難免會出現公眾在表達意愿和激情時摻雜某些成見,使政府的形象具有很大的相對性,或者說公眾對政府行為產生誤解時,也使政府形象失真。③貪污腐敗現象、部分體制機制不健全、部分制度不合理這些仍待解決的問題,也會使部分民眾產生不滿情緒,民眾對中國政府形象的認知在一些方面呈現兩極分化現象也就不難解釋。 ……
中國國家形象傳播報告:2017-2018:2017-2018 作者簡介
張昆(主編):湖北云夢人,法學博士,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學科評議組新聞傳播學組成員、教育部新聞傳播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新聞史學會副會長、中國新聞史學會外國新聞傳播史研究委員會副會長、中國傳播學會副會長、中國新聞傳播教育學會副會長和常務理事。曾任武漢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武漢大學傳播與知識信息管理學院副院長。入選第二批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1999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研究新聞傳播史、政治傳播學。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等項目十多項。代表性著作有:《簡明世界新聞通史》《傳播觀念的歷史考察》《大眾媒介的政治社會化功能》、《國家形象傳播》《中外新聞傳播思想史導論》《中外新聞傳播史》。發表研究論文、報告100余篇。曾獲多項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 張明新:新聞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華中科技大學政治傳播學術前沿創新團隊負責人。中國新聞史學會公共關系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入選2014年度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國家社科基金通訊評審專家,教育部博士學位論文通訊評議專家,海內外多家學術期刊通訊評審人。主要研究興趣為政治傳播與國家傳播戰略、新媒體的采用與效果、傳播社會學。近年來,發表研究論文百余篇,出版著作5部。成果多次獲得湖北省社會科學成果獎、中國新聞史學會新聞傳播學學會獎等官方和民間學術獎勵。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