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社會認同、交往及心態若干重要問題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28821
- 條形碼:9787520328821 ; 978-7-5203-2882-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社會認同、交往及心態若干重要問題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在社會認同理論與社會心態理論背景下研究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及民族交往心態的學術專著。本書全面深入系統地研究了西北少數民族從民族認同到國家認同、宗教認同等社會認同過程中的重要問題,包括西北少數民族日常交往的心態構成,西北民族地區社會偏差行為與社會心態建設、西北民族地區民族關系與民族團結、民族團結教育中的社會心態的調節和生成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各民族跨文化交往,全書由十一個富有創新精神、獨到見解、經過反復推敲的核心觀點構成,有的觀點是學術界首次提出,這些觀點是作者積數十年研究成果提煉而成,政府工作部門對其中的成果已經采納并且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收到較好效果。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與西北地區族際交往交流交融國家文化基礎構建研究”(15XMZ075)成果。
社會認同、交往及心態若干重要問題研究 目錄
社會認同、交往及心態若干重要問題研究 節選
**節認同理論的緣起與發展 認同是心理學、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共有的概念,*早產生于拉丁文,16世紀開始在英語中出現。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認同被引入我國學界,現已成為國內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概念。認同指人的歸屬和身份認定,表現為自我在認識、情感、信念和行為規范等方面與他人、集體和社會連接為一體的心理歸屬和身份認定過程。本節主要闡述認同理論的形成和發展,說明認同作為一種心理歸屬和身份認定的社會形式。 一認同的含義 認同(identity)一詞*早來自于拉丁文,其意是“相同”或“同一”,16世紀認同出現在英文中,起初表示鑒定、辨認、驗明、證實和認可、贊同、一致、同一等意思。從洛克時代開始,認同與哲學的認識主體相關聯,以此,英文的認同具有多種含義,除了認出、確認、認明、認為同一或使一致等意思之外,也包括人們彼此之間在心理感應上的一致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個人與社會的一致關系。漢語的認同譯自英語指一種歸屬感,表現為自我在認識、情感、信念和行為規范等方面與他人、集體和社會連接為一體的心理歸屬和身份認定的過程。 不同研究領域對認同的界定和研究具有不同的側重點。在心理學理論中,認同關注個人認同,特別是關注某一個體對于另一個體的內心接納,認同在心理學里被理解為個人的心理歸屬。哲學、社會學、政治學則多從群體層面的社會性入手研究認同,著重強調個人對群體、小群體對大群體的歸屬。在政治學領域,認同不僅用來解釋政治行為的非工具性,而且強調身份認同和集體認同對個人政治行為合法性的深刻影響。社會學和政治學注重把認同當作“原因”或“動力”,用來解釋群體特性、群體感情和群體行為等社會政治現象。 對于生活世界而言,現存的個體是以多樣性、差異性的特點作為其存在的必要條件,以共在作為其存在的存在論條件。個體的各種存在的相互配合、和諧共處使每個個體存在達到*優狀態。因此,認同作為人的一種心理歸屬和身份的確認,根源于人自我存在的需要,也根源于與人融合的需要,生成于個體社會化過程。作為社會性的個人不僅需要在與他人的社會交往中建立起自己的身份,明確“我是誰”,還需要在有“他群”(the other groups)存在的情況下,建立起歸屬于社會群體的社會認同,明確“我們是誰”。 二認同的根源 認同根源于個體存在的需要、個體融合的需要和個體社會化的需要。 (一) 個體存在的需要 個體具有獨特的個性和互相區別的差異性,能夠以此證明自己的存在。人就是在個體的個性和個體的差異性中尋求“類”的共同點。這個共同點構成了個體存在的需要。因此,真正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個人,就不只是一個單純的“人自身”,而是由多種多樣需要構成的人的社會存在的畫卷。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舊唯物主義關于個體認識的錯誤,深刻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7頁。如果把人理解為客體和直觀的形式,就看不到人作為個體存在的需要,看不到人通過實踐構建的各種社會關系,個體存在的需要是個體現實性和實踐性的表現。 人的存在需要不僅體現在物質的滿足、基本生活條件的滿足,而且體現在擁有自我意識的精神滿足。所謂自我意識的精神滿足就是對自我的認識滿足,包括對其生理狀況、心理特征、社會地位、與他人關系意識的滿足。自我意識的精神滿足是一個人成熟的、獨特的、個性的個體的誕生,這是自我認同產生的前提和基礎。具有自我意識的精神滿足的個體擁有明確的理智感和現實感,能夠操縱和控制個性的表現,使其更符合人類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的要求,能夠意識并體驗自身的存在價值和自我利益的需求,以及非我的存在與非我利益的需求。能夠從個體與社會關系的角度生成個性,并且控制和引導個性的發展和進步,以增加個體的社會適應能力,保證個性的同一性和連續性,進而構建一個成熟的具有獨特個性的自我。1890年,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William James)在《心理學原理》一書中把自我區分為物質自我、社會自我、精神自我三個部分。在他的理論中,“物質自我”包括身體、衣著、家庭等方面。“社會自我”指個人從周圍環境中所獲得的角色與身份等。“精神自我”則是個人的心理能力和愛好的總和。1909年美國社會學家庫利在《社會組織》一書中把人對自我的意識叫作“鏡中之我”,意思是個人是通過他人這面鏡子認識自己。庫利的“鏡中之我”表明由于他人的存在,個人才能意識到自己是有別于他人的存在。個人從他人對自己言行的反應中了解自己言行的特點和性質,認識自己作為行為主體的作用。個人從他人的思想和言行的作用中認識自己是一個行為的客體,并從他人的思想和言行中吸取養料,使之轉變為自我成長的能力。個人從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中解了自己,確證自己的歸屬。由此可見,自我認同就是自我意識精神滿足需要的實現,認同就是以此為基礎形成和建構。 (二) 個體融合的需要 個體融合的需要指人對社會的依賴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形成。按照馬克思的人的發展階段理論,原始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個人不得不過著原始共產主義集體生活,依靠血緣共同體的力量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生活。奴隸社會,個人的勞動能夠生產剩余產品,但奴隸及其勞動直接歸屬于奴隸主,人們普遍處于一種人身依附關系之中。在封建社會中,社會成員直接或間接地依附于土地,有的因擁有土地而成為統治者,有的因必須依附于土地而成為勞動者和被統治者。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是人的發展的**個階段,即人的依賴關系階段,個人絕對從屬于群體,個人的主體地位沒有確立,不存在嚴格意義個體存在。人的歷史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資本主義社會。這時的人普遍解除了人身依附關系,個體有了人身的獨立性,即以物的依賴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但由于勞動分工和商品交換關系的普遍化,勞動處于異化狀態,人對人的剝削和壓迫是以人對物的依賴關系、以物對人的支配形式表現出來,無人不受商品、貨幣和資本的控制,社會關系仍然作為異己的力量支配著人的一切活動。在這個階段中,人的個性解放與伸張,必然反抗社會關系對個性的壓抑。個體在伸張個性時也必須依存于一定的社會關系,因而此時的個人并不是完整、自主、自由的個人。只有到了人的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共產主義社會,人的個性才能得到真正自由發展,達到自由個性的境界,人才真正成為自主的主體,那時,社會關系將被置于人的自覺控制之下,不再作為異己之物與個人相對立。在這個階段,人的個性和才能的發展將不會受到阻礙,每個人的發展將成為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對個體融合的需要還可以從人的發展和完善方面進一步認識和理解。每一個實存的個體都是一個非完滿存在。這種非自足性、有限性和不完整性決定了個人的存在與發展對社會、對他人的依賴性不可避免。 個體融合的**原因是個人始終面臨著來自自然的威脅,而消除自然的威脅需要人類攜手共濟。正如盧梭所說:“在由自然狀態轉入公民國家的過程中,人類的生存狀態發生了醒目的變化——正義代替了本能,他們的行動也就具有了從未有過的一種道德性。……雖然,在這種狀態中,他被剝奪了他從自然那里獲得的一些好處,然而他卻從這里面重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回報:他的能力獲得了激勵和發展,他的視野變得非常開闊,他的情感也高尚起來了,而且他整個人的靈魂被提升到空前的程度。……他便從此永遠地脫離了自然狀態,使他從一種愚昧的沒有想象力的動物變成了一種有智慧的生物——人。”\[法\]盧梭:《社會契約論》,施新州譯,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23—24頁。 個體融合的第二個原因是人需要形成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指出的“集體良知”,即通過個人團結起來的內在凝聚力解決人們面對的社會問題。當每個人的“集體良知”形成之時便是這個人的社會認同形成之時。“集體良知”使人們在與群體共生的同時,必然要形成一套群體共享的價值觀念或知識體系,包括廣泛持有的信念、文化價值觀和共同的行動圖式,并以此作為群體中的個人思考自我和世界的共生方式,以及理解社會實在的共有的參考框架。 個體融合的第三個原因與消除每個人面臨的孤獨威脅相關聯,唯有人們相互間的認同、理解與接納,才能消除人的孤獨之感。認同就是消除孤獨威脅的*重要的方式。首先,人是社會性動物,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必須進行社會交往,參與社會群體活動,并在群體共生中實現其生存的意義和價值,群體活動是個人生命中*重要的活動。然而,對于個體而言,如何被其他個體或群體接納,尋求屬于自己發展的空間和實現群體認同就成為消除孤獨威脅的關鍵一步。此外,人是靈與肉、精神與生命的有機結合體,在人們的生活實踐中,隨著社會交往的不斷擴大與深入,孤獨的威脅并未消除,反而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個體的生活與成長,只是不同的人處于不同情形下,孤獨的表現形式與程度不同而已。對此,心理學、社會學、哲學都認為孤獨的產生是由人類精神本能和生命本能之間的矛盾運動引起的。生命為了自身的增值和延續,必須不斷地同周圍環境以及與別的生命進行交往,產生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個體與他人和社會結成同盟或聯系就成為必需。個體的理想、志氣與抱負,以及對自由的追求,使其與外在壓力與束縛形成難以避免的矛盾與沖突,精神本能的反抗必然導致孤獨感的萌芽。不僅如此,人的精神追求越高,這種反抗越強烈,孤獨感也就越強烈。顯然,擴大和深化社會交往,發展友誼、結識知己、交流思想、獲得朋友的理解、支持、認同、接納就成為*佳的選擇。由此看來,以認同方式存在的個人才能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處理好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實現對孤獨威脅的消除。 ……
社會認同、交往及心態若干重要問題研究 作者簡介
馬進,男,哲學博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終身享受者,甘肅省人民政府參事。現任甘肅政法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宣部、教育部全國百名“兩課優秀教師”,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影響力人物,中國統一戰線民族宗教理論甘肅研究基地研究員,甘肅省園丁獎獲得者,甘肅省教學名師,甘肅省師德標兵,甘肅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理論人才。主持完成十余項國家、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1項,甘肅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甘肅省高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項、甘肅省高校教學優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 喬娟,女,甘肅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持完成省級、校級教學和科研項目11項,先后獲得省級、廳級、校級教學和科研成果獎10項。獲得學校“三育人”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優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能手”、優秀中青年教師等榮譽稱號。 王瑞萍,女,甘肅政法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博士,甘肅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能手,甘肅省青年教師成才獎獲得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校級課題15項,獲得省部級、廳級、校級教學、科研成果獎13項,甘肅省思政研究成果一等獎1項。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史學評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