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去鄉下蓋間房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27643
- 條形碼:9787559627643 ; 978-7-5596-2764-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去鄉下蓋間房子 本書特色
★逃離繁雜現實,回歸恬靜生活的夢想。 清風拂過,薄霧微光,滿心歡喜。
★超俗的眼光,閑散的人生情懷。讓讀者不必親自去蓋一個房子,也能體會到明月清風。
★濃濃的親情,鄉情。
★文字好,一字一句,一句一段,都有很好的呼吸節奏,帶你去體會南方。
去鄉下蓋間房子 內容簡介
本書是講述為何以及如何在鄉下蓋間房子并樂享生活其中的隨筆集。作者是一個媒體人, 帶著孩子, 回歸山野, 在鄉下蓋了間房子, 建了一個有花有果的小院。全書分為四部分, 共計六十余篇隨筆, 前兩部分重在講述為何要在鄉間蓋間房子、選址、建造、裝修等小事, 后兩部分重在講述在鄉間房子中的生活, 一派田園氣象。
去鄉下蓋間房子 目錄
PART 1 不如歸去
005 另一種歸鄉
010 一座有花有果的小院
014 詠而歸
018 心中有個“鄉建”夢
023 臺灣民宿考
027 感謝拒絕你的那個人
035 心里想想,就已醉了
039 上竹山一百五十年
045 我真的要回鄉下嗎
052 地圖上抹掉的和重生的
059 分享我們的故事
PART 2 營造法式
068 可以曬屁股的房子
072 只有一張大長桌
075 它叫“止溪”
080 陽光照在15度上
085 對自然的承諾
090 溪中池
094 止溪**夜
100 紫赯色的男人
103 搶樹記
106 尋閘記
109 保衛桑茶
115 溪從庫里來
120 方臘與同安頂
124 改造萬竹園
128 我要做包工頭
130 窗前蝴蝶飛
134 叢中騰起一雉雞
140 沒有一個時辰是虛度的
PART 3 南北四季
148 七月十二,辣椒茄兒
151 瓠子“一窩豬”
155 椿香南下
159 五撮兒
163 苦苣
164 苜蓿菜
166 沙棘
170 牡丹
174 洋槐
176 刺玫
177 子西樹
179 映山紅
180 南北二杏
184 馬蘭頭·馬蘭花
186 野蔥
189 銀絲柳
191 格桑花
194 何不食灰菜
197 蔓莓子
199 麻椒不夠麻
202 狗尾巴草
PART 4 溪有書山
210 情懷在逃跑
213 樂大姐
217 我有一碗酒, 換你一本書
220 書后的主人
226 師妹來訪
231 止溪是吹牛的重災區嗎
235 小院也曾花團錦簇
241 還是年輕啊, 控制不了自己的驚喜
244 我知道這是很對的
248 茶園邊的生日會
250 小樓今晨又取名
255 復照青苔上
261 一間古厝,兩岸花開
270 心憂鳥食怨大雪
273 水下有石,再下有宮
279 后記:同一塊西瓜皮
282 附錄:朱子一開店記
去鄉下蓋間房子 節選
另一種歸鄉
2015年春節,我帶著兒子去弟弟家過年。父母在城里幫弟弟帶兒子,跟所有進城的老人一樣,帶大了兒女輩,又要幫著帶大孫子輩。
父親是個北方老頭兒,生活自理尚且無暇,更何況帶孩子。無非,他是與在異鄉的母親做伴,好讓她不至過于無聊。
老太太帶孩子,只要一下樓,自然就有許多老太太上來搭話。有些關系好的,據說都要將母親送至樓門口才分手告別。想來,大家的處境都一樣,有個人說話,總算不至于變成啞巴。
這可苦了父親。他每日幾上幾下樓,卻無人搭話,只要久不開口,“嘴里就發臭了”。后來,他終于發現門口的保安其實是個閑人,于是有事沒事就去搭訕,終于“嘴沒那么臭了”。
有一次,父親下樓,半路折返。母親驚問其故,父親不答,只顧抱頭發悶。再問,卻道不知將如何。看父親如此寂寞、苦悶,母親一陣凄惶,向壁垂淚。想父親在老家吃東家喝西家,腳不沾自家門,好不快活;進得城來,不懂普通話,不懂城里風俗,到處搭話而不可得,堪若進了監獄。
這樣的老人自然也不止父親一人。那日弟弟去買菜,看到一陜西來的老太太拿著五毛錢買菜,可在海南這里,五毛錢連一顆辣椒都買不到。老太太氣得大罵菜販子欺負外地人。弟弟好心上前提醒老太太:這里的確是這個價。
海南的蔬菜多半自大陸運來,貴得一塌糊涂。父親去買菜,只問不買,搞得那些賣菜的看到父親,只裝作沒看見。父親經常逛來逛去,只是搭不上話。連菜市場都拒絕父親。
那日他在樓下揀紙箱,發現了一只別人丟棄的漂亮的花盆,趕緊拿回家來,卻發現家里沒有花草,花盆根本派不上用場。
母親說,干脆向老家買些辣椒籽,種些在陽臺上,也好摘來吃。
這便提醒了父親。不幾日,陽臺上擺滿了揀來的各色花盆,有一只是船形的,有一只是大茶壺,有一只是塑料大洗盆,形色各異,估計集中了全國各地不同風格的花盆。
小小的陽臺上,父親每日像檢閱他的部隊一樣,精心伺弄。有只盆是專門的苗圃,等苗發出來之后,再移栽到其他盆里。有只盆里,是從老家連根帶土拿來的草莓。草莓長得盛,又分出一盆新的來,只是直到現在,只看到草莓開花,卻未見過草莓果。
種得*好的還是辣椒,以前結的果實多,吃不過來。現在這一批,估計是籽不行,只結了三枚果子,只開花不結果,剪了枝重長出來,還是如此。
去年五一節,我帶女兒去海南。小孩子在家里閑得無聊,也與爺爺奶奶生疏,玩不起來。直到有一天,女兒發現爺爺在陽臺上給辣椒澆水,趕緊沖上去幫助爺爺灑水。這下,爺孫終于找到了共同愛好。從起床開始,每隔一陣就澆一次水,我擔心大太陽底下澆太多水辣椒會死掉,父親卻毫不在意,只要孫女喜歡,他就隨時伺候。于是,爺爺在后面抬著水壺,孫女在前面負責灑到花草上,不亦樂乎。
這次去,侄子已經長大了。那天逛超市,我給他買了幾只老虎、獅子的玩偶,這下可好了,侄子每日牽著他的獅子、老虎到辣椒盆里去吃菜,先是把土刨出來,被弟弟制止;接著,干脆把苗折斷喂給老虎、獅子。
就這樣,父親辛辛苦苦養了幾個月的苗,就這樣被侄子一棵一棵地喂了老虎、獅子。我們當然提醒過他:老虎只吃肉,不吃辣椒,可他哪里能信呢。
更糟糕的是,我一歲半的兒子自從海邊玩沙回來,看見沙樣的東西就抓來玩,這些盆里的泥土,自然是遭了殃,撒得到處都是,菜根都露在外面。父親發現了,心疼得不行,把苗一棵棵扶正,土一點一點地掃回去,重新培好。我覺得,那基本上是得復種了。
饒是如此,這方小小的菜圃,父親還是伺弄得井井有條。也許,從來不在鄉下種菜的他,在城里找到了唯一可以做成的事情。它讓父親的時間有了去處,也間接地讓自己做了點貢獻,哪怕只是半年長了三只辣椒。
有時靜下來,月光下“察人可以知己”,就在想,再過二十年,我是否也會如父親這般。
這并不是沒有可能。我爺爺的親弟弟,也就是二爺爺,與湖北籍的媳婦在新疆生活了大半生,*終回到湖北,在那里終老。據說他對老家田園的向往,無時無刻不在腦際縈回,卻不得而終。
如果在江南的土地上,有一塊屬于自己的田園,種上我小時候*喜歡的瓜果和鮮花,會不會讓生活更美好?
其實,岳母大人已經根據我的口味調整了菜譜,比如他們以前從來不吃的韭菜、辣椒,現在一日不落,氣得岳父大人每頓飯都只吃一半。
那要是我老了,誰還照顧我的口味?
如果我能夠在這里復制泉下老家的菜品,是否可以不再老來思歸?畢竟,葉落歸根的實質,有時候不過是葉落歸舌。味蕾的滿足,足以抵消對西北老家的想念。
想母親一生的追求不過是擁有一個菜園,如今六十歲,竟無法實現。母親的娘家在馬家小灣,那里適宜種植,是個有山有水的地方。加之村小,每戶都有一畝菜地在門口,自是一派田園自得。而自嫁到朱家,門口即懸崖,門前屋后連樹都能干死,莊院挨家挨戶,哪有地方落腳種菜?母親念叨一生,奮斗一生,終未成就這個小小的夢想。在某種程度上,我是要圓母親一生未了的一個心愿。
那么,歸田,其實是另一種回歸故鄉、回歸童年、回歸農村的方式,只不過,這地方叫江南
去鄉下蓋間房子 作者簡介
朱子一,前南方報業、浙報集團媒體人,做過調查記者、報紙副總編輯,現為民宿主人、互聯網公司創始人。曾求學于蘭州大學、廈門大學,出版有《陽坡泉下》《江南世家》等作品。
- >
我與地壇
- >
隨園食單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