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四千年農夫 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永續農業
-
>
(精)中華古樹名木(全2冊)
-
>
線辣椒優質高產栽培
-
>
生命的藝術:動物解剖學的神秘歷史之旅
-
>
正確使用農藥知識問答
-
>
龍眼譜:外二種
-
>
迷你花園:打造你的玻璃生態瓶
苜蓿考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592279
- 條形碼:9787030592279 ; 978-7-03-059227-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苜蓿考 內容簡介
本書為作者撰寫的叢書《苜蓿科學研究文叢》的分冊之一, 本書內容主要側重在“考”字上, 通過三篇十余部分內容論述, 全面研考苜蓿的歷史學、生物學內涵。**篇探討苜蓿起源和生物學考, 內容包括苜蓿起源與傳播考、引入時間考、原產地考、苜蓿物種考、古代苜蓿植物學、近代苜蓿生物學考 ; 第二篇以時間軸為支點, 研考苜蓿從古至今的栽培利用技術, 分析這些技術的利弊, 以為今用。
苜蓿考 目錄
目錄
前言
**篇 苜蓿起源
一、苜蓿的起源與傳播 2
1 苜蓿的來源和起源中心 2
2 有關苜蓿的*早記載 3
3 苜蓿的傳播 4
4 美國*早苜蓿引種與格林苜蓿 8
參考文獻 10
二、《史記》《漢書》中的苜蓿 13
1 《史記》《漢書》有關苜蓿的原文考錄 13
2 《史記》《漢書》中苜蓿記述比較分析 14
3 《史記》《漢書》記載苜蓿的意義 17
參考文獻 18
三、漢代苜蓿引入者 20
1 文獻源 20
2 文獻考錄 20
3 苜蓿引入者考辨 25
參考文獻 30
四、張騫與漢代苜蓿引入的關系 34
1 張騫通西域 34
2 張騫引入苜蓿形象 35
3 張騫與苜蓿的關系 37
參考文獻 44
五、漢代苜蓿傳入我國的時間 48
1 張騫出使西域的時間與使者往來 48
2 漢代苜蓿傳入我國的時間考析 50
參考文獻 56
六、漢代苜蓿原產地 59
1 文獻源 59
2 文獻考錄 61
3 漢代苜蓿原產地辨析 63
參考文獻 70
第二篇 古代與近代苜蓿植物生態學研究考
七、苜蓿名稱小考 78
1 “苜蓿”的詞源 78
2 苜蓿名稱的演變 79
3 苜蓿的異音異字別名 80
參考文獻 81
八、古代苜蓿物種 83
1 文獻源 83
2 考錄 83
3 苜蓿花色辨析 88
參考文獻 97
九、古代苜蓿植物生態學研究 100
1 文獻源 100
2 苜蓿植物學考釋 101
3 苜蓿種考證 107
參考文獻 110
十、近代苜蓿植物生態學研究 112
1 近代苜蓿植物學相關研究論著 112
2 近代苜蓿植物生態學研究考析 114
參考文獻 118
第三篇 古代與近代苜蓿栽培利用考
十一、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苜蓿種植 122
1 文獻源 122
2 苜蓿的初名及其名實 123
3 苜蓿的引種及其分布 124
4 苜蓿栽培與利用 126
5 漢代引種栽培苜蓿的意義 130
參考文獻 131
十二、隋唐五代時期苜蓿栽培利用 134
1 文獻源 134
2 苜蓿種植分布狀況 135
3 苜蓿種植管理與利用 141
參考文獻 144
十三、宋元時期苜蓿栽培利用 147
1 文獻源 147
2 苜蓿種植概況及其相關事宜 147
3 苜蓿植物學特征特性 149
4 苜蓿藥用性 150
5 苜蓿栽培管理 150
參考文獻 151
十四、明代苜蓿栽培利用 153
1 文獻源 153
2 苜蓿種植分布及其管理狀況 155
3 苜蓿生態生物學特性研究 157
4 苜蓿栽培與利用 158
參考文獻 161
十五、清代苜蓿栽培利用 163
1 文獻源 163
2 苜蓿種植與分布 165
3 苜蓿植物生態學特性 169
4 苜蓿栽培與利用 174
參考文獻 182
十六、近代苜蓿栽培利用技術研究 186
1 苜蓿品種特性與引種試驗 186
2 苜蓿栽培利用與儲藏研究 189
3 苜蓿調查與研究建議 191
4 苜蓿科技知識的傳播 193
參考文獻 195
十七、東北近代苜蓿栽培利用 197
1 苜蓿引種與種植 197
2 苜蓿發展之策略 199
3 苜蓿試驗研究 200
參考文獻 202
十八、華北及毗鄰地區近代苜蓿栽培利用 204
1 華北苜蓿方言及其名釋 204
2 苜蓿種植分布及其狀況 205
3 苜蓿發展條例 206
4 苜蓿利用 207
5 苜蓿播種與收獲 208
參考文獻 210
十九、民國時期西北地區苜蓿栽培利用 212
1 苜蓿種植分布及其狀況 212
2 政策與建議 214
3 苜蓿利用 216
參考文獻 218
第四篇 方志中的苜蓿考
二十、明清時期方志中的苜蓿 222
1 方志源 222
2 苜蓿分布與種植狀況 222
3 苜蓿生態生物學特性 227
參考文獻 229
二十一、民國時期方志中的苜蓿 233
1 方志源 233
2 苜蓿種植分布及其狀況 235
3 苜蓿植物生態學特性 236
4 苜蓿飼蔬兩用性 237
參考文獻 239
人名索引 242
地名索引 245
非人名和地名的詞匯、短語索引 249
前言
**篇 苜蓿起源
一、苜蓿的起源與傳播 2
1 苜蓿的來源和起源中心 2
2 有關苜蓿的*早記載 3
3 苜蓿的傳播 4
4 美國*早苜蓿引種與格林苜蓿 8
參考文獻 10
二、《史記》《漢書》中的苜蓿 13
1 《史記》《漢書》有關苜蓿的原文考錄 13
2 《史記》《漢書》中苜蓿記述比較分析 14
3 《史記》《漢書》記載苜蓿的意義 17
參考文獻 18
三、漢代苜蓿引入者 20
1 文獻源 20
2 文獻考錄 20
3 苜蓿引入者考辨 25
參考文獻 30
四、張騫與漢代苜蓿引入的關系 34
1 張騫通西域 34
2 張騫引入苜蓿形象 35
3 張騫與苜蓿的關系 37
參考文獻 44
五、漢代苜蓿傳入我國的時間 48
1 張騫出使西域的時間與使者往來 48
2 漢代苜蓿傳入我國的時間考析 50
參考文獻 56
六、漢代苜蓿原產地 59
1 文獻源 59
2 文獻考錄 61
3 漢代苜蓿原產地辨析 63
參考文獻 70
第二篇 古代與近代苜蓿植物生態學研究考
七、苜蓿名稱小考 78
1 “苜蓿”的詞源 78
2 苜蓿名稱的演變 79
3 苜蓿的異音異字別名 80
參考文獻 81
八、古代苜蓿物種 83
1 文獻源 83
2 考錄 83
3 苜蓿花色辨析 88
參考文獻 97
九、古代苜蓿植物生態學研究 100
1 文獻源 100
2 苜蓿植物學考釋 101
3 苜蓿種考證 107
參考文獻 110
十、近代苜蓿植物生態學研究 112
1 近代苜蓿植物學相關研究論著 112
2 近代苜蓿植物生態學研究考析 114
參考文獻 118
第三篇 古代與近代苜蓿栽培利用考
十一、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苜蓿種植 122
1 文獻源 122
2 苜蓿的初名及其名實 123
3 苜蓿的引種及其分布 124
4 苜蓿栽培與利用 126
5 漢代引種栽培苜蓿的意義 130
參考文獻 131
十二、隋唐五代時期苜蓿栽培利用 134
1 文獻源 134
2 苜蓿種植分布狀況 135
3 苜蓿種植管理與利用 141
參考文獻 144
十三、宋元時期苜蓿栽培利用 147
1 文獻源 147
2 苜蓿種植概況及其相關事宜 147
3 苜蓿植物學特征特性 149
4 苜蓿藥用性 150
5 苜蓿栽培管理 150
參考文獻 151
十四、明代苜蓿栽培利用 153
1 文獻源 153
2 苜蓿種植分布及其管理狀況 155
3 苜蓿生態生物學特性研究 157
4 苜蓿栽培與利用 158
參考文獻 161
十五、清代苜蓿栽培利用 163
1 文獻源 163
2 苜蓿種植與分布 165
3 苜蓿植物生態學特性 169
4 苜蓿栽培與利用 174
參考文獻 182
十六、近代苜蓿栽培利用技術研究 186
1 苜蓿品種特性與引種試驗 186
2 苜蓿栽培利用與儲藏研究 189
3 苜蓿調查與研究建議 191
4 苜蓿科技知識的傳播 193
參考文獻 195
十七、東北近代苜蓿栽培利用 197
1 苜蓿引種與種植 197
2 苜蓿發展之策略 199
3 苜蓿試驗研究 200
參考文獻 202
十八、華北及毗鄰地區近代苜蓿栽培利用 204
1 華北苜蓿方言及其名釋 204
2 苜蓿種植分布及其狀況 205
3 苜蓿發展條例 206
4 苜蓿利用 207
5 苜蓿播種與收獲 208
參考文獻 210
十九、民國時期西北地區苜蓿栽培利用 212
1 苜蓿種植分布及其狀況 212
2 政策與建議 214
3 苜蓿利用 216
參考文獻 218
第四篇 方志中的苜蓿考
二十、明清時期方志中的苜蓿 222
1 方志源 222
2 苜蓿分布與種植狀況 222
3 苜蓿生態生物學特性 227
參考文獻 229
二十一、民國時期方志中的苜蓿 233
1 方志源 233
2 苜蓿種植分布及其狀況 235
3 苜蓿植物生態學特性 236
4 苜蓿飼蔬兩用性 237
參考文獻 239
人名索引 242
地名索引 245
非人名和地名的詞匯、短語索引 249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朝聞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史學評論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