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瑜伽文庫(薄伽梵歌)的教導/瑜伽文庫(9)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0110306
- 條形碼:9787220110306 ; 978-7-220-11030-6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瑜伽文庫(薄伽梵歌)的教導/瑜伽文庫(9)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瑜伽文化愛好者 幾個世紀以來,《薄伽梵歌》一直是塑造印度人思想和生活的*有影響力的哲學經典,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文版連年重印,收到了較好的市場反映。該書對《薄伽梵歌》的主要思想進行了通俗的解讀,幫助人們更深入地理解《薄伽梵歌》,對每個現代人思考人生提供指導,以獲得生命的圓滿。
瑜伽文庫(薄伽梵歌)的教導/瑜伽文庫(9) 內容簡介
幾個世紀以來,《薄伽梵歌》一直是塑造印度人思想和生活的很有影響力的哲學經典,它借鑒了所有《奧義書》的精髓,詮釋了《薄伽梵歌》的重要教導,即阿特曼(自我)是無限的、堅不可摧的、未出生的。該知識(又譯梵知)使個人擺脫一切局限感。這就是《薄伽梵歌》的主要教導。本書逐章展示了《薄伽梵歌》的視野和所有重要主題,簡潔完整,使人能夠深入領悟該教導,并為更詳細的學習奠定基礎。 2007年開始出版王志成教授主編的“瑜伽文庫”,匯集了中外瑜伽文化的很好圖書,先后出版了瑜伽經典翻譯圖書《帕坦伽利<瑜珈經>及其很好不錯闡釋》《哈達瑜伽之光》《薄伽梵歌》和原創瑜伽圖書《瑜伽的力量》《瑜伽喜樂之光》《瑜伽是一場冒險》等書,市場反映良好。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新出版的《吠陀智慧》《阿育吠陀瑜伽》等同樣收獲了良好的市場反映。因此“瑜伽文庫”稱得上是一個獨特的長銷品牌。
瑜伽文庫(薄伽梵歌)的教導/瑜伽文庫(9) 目錄
前 言 001
**章 人類的問題 001
基本問題 001
渴望不同 003
兩種追求 004
生活的目的 006
《薄伽梵歌》的解決方案 007
第二章 阿周那的悲傷 009
《薄伽梵歌》的背景 009
開場白 012
阿周那的內心沖突 015
第三章 尋求解決方案 019
主克里希那的建議 019
阿周那發現的問題 022
第四章 三個局限 031
悲傷沒有緣由 031
人類的局限 032
不合理的問題 034
不合理的尋找 035
相對的我 036
我的本質 040
第五章 我是誰? 041
為什么你對自己無知? 042
你是身體嗎? 042
你是感覺器官嗎? 043
你是心嗎? 044
你是智力嗎? 045
你是意識 046
意識是無限的 048
第六章 你即快樂 051
局限不是真的 051
意識的本質 052
消除局限的概念 054
一個新問題 055
人的狀態 055
快樂是一個物體嗎? 055
快樂在我之內嗎? 056
你即快樂 056
睡眠,一種快樂狀態 057
快樂就是無欲 058
第七章 行動瑜伽 062
阿周那的困惑 062
好惡問題 065
好惡:知識的障礙 067
放棄行動是不可能的 070
行動瑜伽:對行動的態度 071
恩賜智性(Prasāda Buddhi):優雅地接受 074
虔信智性(īsvarārpa?a Buddhi):將行動
奉獻給主 076
行動瑜伽的效果 078
第八章 知識及不行動 080
知識是一個奇跡 080
第十個失蹤者的故事 082
需要一位老師 084
誰是**個古魯? 084
贊美自我知識 086
行動及不行動 087
你是不行動的意識 089
不行動的例子 091
第九章 棄 絕 093
責任、棄絕和完全棄絕 095
贊揚知識,及阿周那的疑問 097
棄絕及行動:它們的作用 098
棄絕(Nyāsa)和完全棄絕(Sannyāsa) 100
第十章 冥 想 105
體驗并非知識 106
什么是知識? 108
自我譴責是問題 110
習慣的問題 111
冥想的需要 112
第十一章 神是誰? 116
局限的形式 116
誰創造這個世界? 118
客觀造物的根源 118
信仰或知識? 119
物質根源 121
什么是主的形式? 125
波浪及海洋 126
第十二章 自我即梵 127
神我無異 127
誰是奉獻者? 129
三類奉獻者 130
第四類奉獻者 132
梵是什么? 133
差異只是表面的 135
生死輪回(Sa?sāra Cakra) 136
通過知識終結輪回 137
第十三章 秘密之王 140
知識領域之王者 141
認知主 142
認知自我 143
真實的和表面的:*大的秘密 144
你是圓滿俱足 147
人類的關心 149
第十四章 主之榮耀 152
一個和平的心智 152
敏感的心智 153
如何改變個人的態度? 154
在生命中你擁有什么? 155
造物主的榮耀 157
誰擁有你的身體? 157
宇宙人 159
第十五章 虔 信 161
個體和整體 161
什么是虔信? 164
相對的和根本的 167
祈禱和崇拜 169
奉獻是一種態度 170
瑜伽是知識的手段 172
第十六章 領域和領域知者 174
領 域(k?etra) 175
領域知者(k?etrj?a) 176
領域知者是自我(j?eya?)和原人(puru?a) 177
知識:生活的價值觀 181
第十七章 三性質 189
第十八章 輪回樹(Sa?sāra) 194
砍 樹 197
永無止境的終點 199
無限不被限制 202
第十九章 神圣與惡魔的本性 208
編程、價值、美德 208
吸取價值觀 211
解脫的價值觀 214
第二十章 三重信仰(?raddhā) 216
第二十一章 教導的結果 220
Tyāga:行動結果的棄絕 220
Sannyāsa:行動的棄絕 221
余味猶存 222
世界并非陷阱 223
悲傷在加劇 224
主的恩賜 226
總結教導 226
阿周那的回應 231
結 束 232
后 記 234
瑜伽文庫(薄伽梵歌)的教導/瑜伽文庫(9) 節選
**章 人類的問題 人類心智是一個戰場,一個不斷沖突的戰場,沖突的出現歸咎于選擇的可能。動物沒有沖突,一只牛不會困惑:“我應該是素食者還是非素食者?”它的生命是由本能控制的,它別無選擇。選擇是人類的特權。 當有選擇時就會產生沖突:做什么?避免什么?生存還是死亡?個人必須一次又一次地停下來思考,因為他每時每刻都處在十字路口,他不能同時踏入兩條殊途。我是否應該這樣做?我應該行動或棄絕?我是否應該結婚?一個工廠主會思考:“我應該建造這個工廠嗎?”一位家庭主婦問:“我應該烹飪土豆還是茄子?”每個人都會面對沖突,每個心智都是一個俱盧之野(Kuruk?etra),一個戰場。 基本問題 生為人類,被賦予獨特的辨識力和選擇力是一個極大的恩賜,然而這個恩賜也是一種詛咒,因為選擇造成沖突。人們經常向神靈尋求幫助,以解決這些沖突。水牛不會去寺廟祈禱,或去教堂做彌撒,它既不尋求幫助,也不感謝神靈的恩賜。另一方面,人們做一切事情,以期獲得內在的力量。充滿著亟待決定問題的生命似乎不再沉著,你只是問候某人“你好嗎?”他會向你絮叨其整個人生故事,這并不意味著只有他才有問題,其他人知道這個問題純屬客套,不一定會訴說其故事。每個人都有許多難處,因為每個心智都是一個戰場。 動物只對食物和繁殖感興趣,它可以本能地照顧這些需求。人類也有同樣的需求,但他另有一個特點,他為自己和他人創造了一個難以想象的心智問題,早上他可能感覺良好,但到晚上他可能感覺相反;頭天他可能非常友善,但到第二天他可能脾氣不好,不能接受小批評,把批評當成侮辱。他不能一貫如一地與別人交往,因為他常常善變,通常他甚至不能恰當地自我獨處。這是一個善變的心智,心智處于持續沖突的問題,并非僅屬于現代人的問題,它是一個古老的問題,是人類的根本問題。 心智的問題不能借由滿足一切需求來解決,即使一切需求皆能實現,人們仍然會有沖突,總是困惑下一步該怎么辦。每天在深眠狀態中,人們呼喚停止這場內戰,但一旦心智醒過來,沖突就再次開始。只要心智依然存在,無論是做夢還是醒來,沖突依然存在。 人類不能生活在沖突中,也不能用藥物或其他方式暫時擺脫心智的影響來解決沖突,一旦開始思想,沖突再次變大。我們對沖突的反應,是不對沖突加以控制,從而消除心智的力量呢,還是讓心智陶醉于某些脫離現實生活的想象狀態,亦或試圖找到解決這個沖突的辦法?在這個問題上,如果一個人想保留自己的心智控制權,那么他是沒有選擇的。沖突的問題必須解決好。 渴望不同 心智具有非凡的力量,其痛苦也是非凡的。受到內心沖突的困擾,當一個人在街上看到水牛不理睬他按喇叭,于是他想“也許這頭水牛比我更有福氣!”一頭水牛“開心”,因為它似乎沒有自我意識來判斷自己是否快樂,它依照其自然本能活著而沒有沖突,它不會試圖與其本來面目不同,因為它不具有感知自己不開心的自我意識。 希望與眾不同是人類所特有的,擁有智性的賜福、智慧的能力,人類不僅能夠意識到世界,也意識到自己,這是他與動物的區別,有自我意識是他的榮耀。然而,他所知道的自我不是一個完整的、俱足的自我,而不幸是一個欠缺的、匱乏的自我。 人們意識到的唯一自我,就像印度音樂中的基調(?ruti),歌手唱出各種旋律,但音調始終保持與基調——坦布拉(tamburā低沉單調的持續背景音)一致。同樣,在所有人的追求背后,在每個人心中有個持續作響的基調“我想要……我想要……我想要……”這個“我想要”是一個根本需求,它體現在各種具體需求中,它是“個人是匱乏存在”結論的各種表達。 “我想要……”,這是一切沖突的根源,在變得完整的渴求中,心智(一切行為的基礎)成為思想沖突的戰場。總是存在沖突,需要解決方案,人類心智渴望擺脫沖突。 兩種追求 當一個人想要某個東西,而這個東西并非他真正所需,他只不過想通過獲得這個東西來變得與眾不同。我很不安,因為我對自己不滿意,由于感覺一切都不好,我必須做點事情來使情況好轉。一位婦女的鞋子里有一塊小石子,無論她如何匆忙,為了使腳舒服點,她不得不停下來抖掉石子,等等。同樣,似乎我們每個人都有揮之不去的煩惱,我們努力獲得一種輕松的感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人們所為與他人大同小異:一個人獲得某個想要的東西,為了使自己舒服;或者擺脫不想要的東西,希望沒有那個東西會更開心。 反思一生中所有追求可分為兩類:爭取某些東西,以及擺脫某些東西,在梵語中,這被稱為前進(pravp?ti)和撤退(niv?tti),在戰爭中,軍隊前進是prav?ti,成功從敵軍撤退是niv?tti。這兩種類型的追求都是為了個人舒適。 實現舒適的方法因人而異,某人可能不想要別人夢寐以求的轎車,要或不要是由個人價值觀決定的,其共同點是:每個人都想要獲得或擺脫某些東西。個人的需求不斷變化—— 一度曾想擁有的,隨后可能不再想要,但是“我想要……我想要……我想要……”的基調未曾改變。 一位智者可能只是坐在樹下,以天空為屋頂,以樹葉為天花板,他不想要或需要任何東西,且隨時準備舍棄他所擁有的一切,準備把別人施舍給他的食物拿去喂流浪狗,然而他似乎很開心。看著他,另一個人會想“如果讓我舍棄一切的話,我也會快樂”。他可能會棄世,將家庭、家園及工作保障拋諸腦后。如此棄世,他不一定會成為快樂的人;相反,他可能會成為一個凄慘的乞丐,以前他是精神上貧困,現在他變得物質上也貧困了,他的情況比以前更糟了。 另一種人認為“如果我擁有更多,我會更開心”。“更多”是一種比較,一個人擁有再多,總是還想更多。一個淪落街頭的人認為,如果他每天能吃上兩頓飯的話,他就會很開心。如果他吃上兩頓飯以后,他會說“吃飯并不是生命中的一切”。為了使自己開心,他想要獲得更多的東西——一個棚屋,然后是一套公寓,一幢有花園的房子;一輛自行車,一輛滑板車,一輛轎車,*后是一輛豪華轎車。接下來是什么?他依舊不知足,他必須收手,發現所需東西已經足夠了。他可能會去以前沒去過的地方,但這并不能使他滿足,無論他去哪里,他只會發現各地均是已見識過事物的——樹木、河流、鳥、雪、人、天空、星星。所以他會想“這些我都已經看過了,還有什么呢?”這個“想要”是無止境的,無論做什么,依然是“我想要”的老調重彈。 這是人類的根本問題。我渴望自在以及安于自我,而那安寧卻無處可尋,因為我意識到自己是匱乏的,我無法懷著匱乏而自在。由于不知道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我開始逃避它。有時,我聽音樂,以逃避悲傷;我去看電影,以暫時逃避擺脫我心中的現實,希望獲得安慰。沒有人能夠通過逃避來解決問題,“我想要”的問題,不能通過前進或撤退來解決。 ……
瑜伽文庫(薄伽梵歌)的教導/瑜伽文庫(9) 作者簡介
作者:(印)斯瓦米?戴陽南達是印度杰出的吠檀多學者和大師,受到學術界和傳統很好不錯人士的高度重視。譯者:汪永紅,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專業碩士。
- >
朝聞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