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張仲景診斷學(第3版)/張仲景醫學全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405866
- 條形碼:9787521405866 ; 978-7-5214-0586-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張仲景診斷學(第3版)/張仲景醫學全集 本書特色
經久不衰、一版再版的當代中醫經典著作,國醫大師王琦推薦閱讀。 《張仲景醫學全集》集仲景學研究之大成,從源流、疾病、藥物、方劑、實驗及養生諸方面進行系列研究,不僅構架新穎,內容翔實,而且反映當代研究進展,使經典穿越時空,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是一部耐讀耐用的細流綿長的書。-------國醫大師王琦 實乃叔和之后,于仲景學說之光大,又一時代功臣也。業醫愛醫者如能手置一部是書,逐類考究,于中醫前途,必得光明昌大之一助矣。-------施今墨再傳弟子薛鉅夫
張仲景診斷學(第3版)/張仲景醫學全集 內容簡介
從四診及辨證出發,對張仲景穴傷寒雜病論》中有關診斷學的內容予以系統整理。既對原文進行闡釋,又就后世的補遺進行整理匯編。本書自成體系,不同于一般的《中醫診斷學》教材,突出反映了張仲景診斷學學術想,具有極高的文獻參考價值,能夠有效指導臨床。
張仲景診斷學(第3版)/張仲景醫學全集 目錄
**章 望診 / 1
**節 舌診 / 1
第二節 色診 / 10
第三節 體態 / 19
附一 望診的現代研究 / 21
附二 舌診的現代研究 / 27
第二章 切診 / 47
**節 脈診 / 47
附 寸口脈幾種特殊脈象 / 81
第二節 腹診 / 93
第三節 肢體切診 / 99
附一 脈診的現代研究 / 108
附二 腹診的現代研究 / 117
第三章 問診和聞診 / 120
**節 問診 / 120
第二節 聞診 / 126
附 聞診的現代研究 / 132
第四章 試探診法 / 135
**節 藥物試探 / 135
第二節 飲食試探 / 136
第三節 嗜欲試探 / 144
第四節 聞聲音試探 / 144
第五章 陰性癥狀的診斷學意義 / 148
**節 不嘔 / 148
第二節 不渴 / 150
第三節 小便利 / 152
第四節 無熱證 / 156
第五節 無里證 / 157
第六章 六經辨證 / 158
**節 六經病證臨床特征 / 159
第二節 六經病發病類型 / 175
第三節 六經病傳變 / 175
第七章 臟腑辨證 / 177
**節 肺與大腸病辨證 / 177
第二節 肝膽病辨證 / 180
第三節 脾胃病辨證 / 183
第四節 心與小腸病辨證 / 186
第五節 腎與膀胱病辨證 / 188
第六節 臟腑兼證 / 189
附一 中醫肺臟本質的研究進展 / 193
附二 中醫肝臟證候的研究進展 / 204
附三 中醫脾臟本質的研究進展 / 224
附四 中醫心臟本質的研究進展 / 247
附五 中醫腎臟本質的研究進展 / 261
第八章 八綱與病因辨證 / 276
**節 八綱辨證 / 276
第二節 病因辨證 / 290
附 寒熱證的研究進展 / 297
第九章 經絡辨證 / 308
第—節 手太陰肺經病證 / 308
第二節 手陽明大腸經病證 / 309
第三節 足陽明胃經病證 / 309
第四節 足太陰脾經病證 / 310
第五節 手少陰心經病證 / 311
第六節 手太陽小腸經病證 / 312
第七節 足太陽膀胱經病證 / 312
第八節 足少陰腎經病證 / 313
第九節 手厥陰心包經病證 / 314
第十節 手少陽三焦經病證 / 315
第十一節 足少陽膽經病證 / 315
第十二節 足厥陰肝經病證 / 316
第十章 三焦辨證 / 317
**節 上焦病證 / 317
第二節 中焦病證 / 319
第三節 下焦病證 / 320
第十一章 氣血辨證 / 322
**節 《傷寒雜病論》血證 / 322
第二節 《傷寒雜病論》血瘀證辨病與辨證 / 325
附一 氣虛證診斷標準與客觀化指標的研究進展 / 333
附二 中醫血瘀證的研究 / 340
張仲景診斷學(第3版)/張仲景醫學全集 節選
**章 | 張仲景醫學的淵源 **章 望 診 望診是醫生用視覺觀察病人全身神色形態和局部表現的一種診病方法,是中醫望、聞、問、切四診之一,古人云:“望而知之謂之神”,顯示了古人對望診的重視和其在診斷上的重要地位。中醫學認為,人的面色、膚色、舌苔、舌質、體態等與人體內在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相應,觀察上述部位的變化可以推斷內在臟腑的功能狀態和異常變化,所以望診在張仲景診斷疾病的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節 舌 診 《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關于舌診的記載,共有三十條,除重復外,實有二十四條。其中以《傷寒論》的“太陽病”篇、“陽明病”篇的內容較多。仲景舌診可以歸納為舌質、舌苔兩類,與《內經》是一致的。但從病理舌象而言,無論質與量都較《內經》有顯著提高,而且“舌苔”一詞,也為仲景所首創。張石頑在《傷寒緒論》中云:“舌苔之名,始于長沙,以其邪氣傳里,如有所懷,故謂之胎。”后人把舌胎(今寫成舌苔)二字,發展為舌上苔垢的統稱,遂成為一個專門名詞。 一、舌質 1. 舌青 指舌體色青。指瘀血的舌象,瘀血內阻,新血不能外榮,故見舌青。見于《金匱要略》:“病人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金匱·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第十六》) 2. 舌本燥 指舌根部干燥,舌本即舌根。肝脈循喉嚨之后,絡于舌本,肝寒火弱,不能蒸血生津上潤于舌本,故舌本干燥。“肝中寒者,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金匱·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金匱要略心典》:“肝脈循喉嚨之后,中寒者逼熱于上,故舌本燥。” 二、舌苔 1. 舌上苔 指舌面上出現苔垢,一般認為指薄白微黃苔。誤下胃中空虛,邪熱內郁,客氣動膈,伴見心中懊等。治宜清宣郁熱,用梔子豉湯。(《傷寒》第221條) 成無己:“傷寒舌上苔,何以明之?舌者心之官,法應南方火,本紅而澤。傷寒三四日以后,舌上有膜白滑如苔,甚者或燥,或澀,或黃,或黑,是數者,熱氣淺深之謂也。邪氣在表者,舌上即無苔,及邪氣傳里,津液相博,則舌上生苔也。寒邪初傳,未全成熱或在半表,或在半里,或邪客于中者,皆舌上苔白而滑也。經曰: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邪初傳入里者也。陽明病,邪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是邪氣在半表半里者也。陽明病,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胸中懊惱,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是邪客于胸中者也。臟結宜若可下,舌上苔滑者,則云不可攻也,是邪未全成熱,猶帶表寒故也。及其邪傳為熱,則舌之苔不滑而澀也。經曰:傷寒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是熱耗津液,而滑者已干也。若熱聚于胃,則舌為之黃,是熱已深也。《金匱要略》曰: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若舌上色黑,又為熱之極也。《黃帝內經》曰:熱病口干舌黑著,死。以心為君之官,開竅于舌,黑為腎色,見于心部。心者,火;腎者,水。邪熱以極,鬼賊相刑,故知必死。觀察口舌,亦可見其逆順也。”(《傷寒明理論》卷二) 錢潢:“但言舌上苔而不言色與狀者,以意揆之,當是邪初入里,胃邪未實,其色猶未至于黃黑焦紫,必是白中微黃耳。”(《傷寒溯源集》卷六) 2. 舌上白苔 指舌上有白苔。邪郁少陽,胃氣不和,故舌上白苔,見于陽明病,伴見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治宜和解少陽,可用小柴胡湯,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傷寒》第230條) 柯琴:“舌上白苔者,痰飲溢于上焦也,與小柴胡湯,則痰飲化為津液而燥土和,上焦仍得汗出而充身澤毛矣。”(《傷寒論注》卷三) 程應旄:“白苔雖不遠于寒,然津結終不似寒結之大滑,推其源只因上焦不通,夫不通屬下焦者從導,不通屬上焦者從升。小柴胡湯主之,達中土之木而順其性,使上焦得通,則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諸證皆愈也。”(《傷寒論后條辨》卷七) 錢潢:“若熱邪實于胃,則舌苔非黃即黑,或干硬,或芒刺矣。舌上白苔為舌苔之初現,若夫邪初在表,舌上無苔,即有白苔,邪雖未必全在于表,然猶未盡入于里,故必為半表半里之征。”(《傷寒溯源集》卷六) 張錫駒:“舌上白苔者,上焦不通,火郁于上也。可與小柴胡湯,調和三焦之氣。上焦得通,而白苔去。”(《傷寒論直解》卷四) 3. 舌上苔滑與舌上白滑苔 (1)舌上苔滑 指舌面水滑泛津。陽氣虛衰,寒濕凝聚,故舌上苔滑。“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一者,不可攻也。”(《傷寒》第130條) 方有執:“舌,心之苗也,苔滑,生長滑膩如苔膜也。苔滑本由丹田有熱,胸中有寒而成。然丹田,陰也。熱反在陰而寒反在陽。所以為不可攻也。”(《傷寒論條辨》卷五) 程應旄:“其舌上苔滑者,則寸脈所見之浮陽,為陰邪客于上部結滯而成,胸中有寒誠然矣,丹田有熱未必也。故縱有可攻之證,總屬寒結,不可攻也。”(《傷寒論后條辨》卷五) 沈明宗:“陰氣上溢,則舌上苔滑,然陰邪必當溫散,不似陽邪結胸而以陷胸峻攻,故不可攻也。”(《傷寒六經辨證治法》卷二) 吳儀洛:“觀其舌上苔卻有滑膩之象者,此外感寒邪,結于下焦陰分,作熱于丹田,而其標在舌也。”(《傷寒分經》卷一) (2)舌上白滑苔 指苔面白滑溢津。中陽衰敗,陰濁凝聚,故舌上苔滑。“何謂臟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臟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傷寒》第129條) 張璐:“臟結苔白滑,滑者純陰之極,不可攻也。蓋舌乃心之苗,紅赤是正色,苔白而滑,如物入水中,色剝而白也。”(《傷寒緒論》卷下) 柯琴:“五臟以心為主,而舌為心之外候,舌苔白而滑,是水來克火,心火幾于熄矣,故難治。”(《傷寒論注》卷二) 程應旄:“舌上白滑苔者,寒水之氣,浸浸乎透入心陽矣。故為難治。”(《傷寒論后條辨》卷五) 沈明宗:“寒邪深重,搏結于陰,陰邪上溢于舌,則生白滑苔而不燥。”(《傷寒六經辨證治法》卷二) 汪琥:“舌上白苔滑者。經云:丹田有熱,胸中有寒,今者苔滑,則是舌濕潤而冷也。”(《傷寒論辨證廣注》卷五) 錢潢:“舌上白苔滑者,胃中寒也,凡胃中有熱實,則舌苔黃黑枯燥,此乃脾臟已為陰邪所結,比更見陽證,乃為易治,……今言舌苔白滑,則胃腑無陽,故曰難治。”(《傷寒溯源集》卷三) 張錫駒:“舌為心之外候。白滑苔者,陰寒甚于下,而君火衰于上也。”(《傷寒論直解》卷三) 吳謙:“此條‘舌上白苔滑者,難治’句,前人舊注皆單指臟結而言,未見明晰,誤人不少。蓋舌苔白滑,即結胸證具,亦是假實;舌苔干黃,雖臟結證具,每伏真熱。臟結陰邪,見此為逆,不堪攻下,故為難治。”(《訂正傷寒論注》卷一) 黃元御:“舌上白苔滑者,其病難治。蓋舌乃心竅,白為肺色,心火既衰。肺津瘀濁,膠塞心宮,故舌起白苔。胃土燥熱,則胎黃澀,肺金濕寒,則苔白滑也。”(《傷寒說意》卷三)
張仲景診斷學(第3版)/張仲景醫學全集 作者簡介
陳家旭,男,醫學博士,數授,主任醫師,博土生導師。國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獲得者。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家重點學科中醫診斷學科帶頭人。發表學市論文三百余篇,獲高等學校科學技市獎自然科學二等獎兩頂,中華中醫藥學公科學技市獎二等獎兩頂。主講的《中醫診斷學》課程被評為2003年度首批國家級精品課程,主編”十二五”“十三五”行業規劃教材《中醫診斷學》,主編英文版教材《中醫診斷學》,主編譯中醫四大經典英文版教材。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