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盡頭是你世界荒蕪也是不畏懼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108759
- 條形碼:9787201108759 ; 978-7-201-1087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盡頭是你世界荒蕪也是不畏懼 本書特色
★自傳部分讓你更加全面地了解郁達夫的個人經歷 ★筆調清新,好似吹來一股春風,吹醒無數人沉睡的心 ★夏衍、劉海粟、郭沫若、沈從文等大家曾給予郁達夫很高的評價 ★收錄郁達夫《沉淪》《遲桂花》《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等名作
盡頭是你世界荒蕪也是不畏懼 內容簡介
《盡頭是你,世界荒蕪也不畏懼》收錄了郁達夫的經典小說、散文、雜談及自傳。郁達夫的著作,無論是對于愛情、對于國家、還是對于自我和他人的認知,字里行間,無不率真地表達著自己一生的思想藝術全貌,坦誠地展露自己全部的內心獨白。讀郁達夫的文字,就如同與一個赤城無畏而又特立獨行的文人在暢談人生,令人久久不能忘懷。
盡頭是你世界荒蕪也是不畏懼 目錄
第壹章 只緣心動說風幡
沉淪
蔦蘿行
春風沉醉的晚上
微雪的早晨
遲桂花
第貳章 一種風懷忘不得
歸航
北國的微音
零余者
故都的秋
蘇州煙雨記
第叁章 笑我浮生真若夢
悲劇的出生――自傳之一
我的夢我的青春――自傳之二
書塾與學堂――自傳之三
水樣的春愁――自傳之四
遠一程,再遠一程――自傳之五
孤獨者――自傳之六
大風圈外――自傳之七
盡頭是你世界荒蕪也是不畏懼 節選
春風沉醉的晚上 一 在滬上閑居了半年,因為失業的結果,我的寓所遷移了三處。*初我住在靜安寺路南的一間同鳥籠似的永也沒有太陽曬著的自由的監房里。這些自由的監房的住民,除了幾個同強盜、小竊一樣的兇惡裁縫之外,都是些可憐的無名文士,我當時所以送了那地方一個Yellow Grub Street①的稱號。在這Grub Street里住了一個月,房租忽漲了價,我就不得不拖了幾本破書,搬上跑馬廳附近一家相識的棧房里去。后來在這棧房里又受了種種逼迫,不得不搬了,我便在外白渡橋北岸的鄧脫路中間,日新里對面的貧民窟里,尋了一間小小的房間,遷移了過去。 鄧脫路的這幾排房子,從地上量到屋頂,只有一丈幾尺高。我住的樓上的那間房間,更是矮小得不堪。若站在樓板上伸一伸懶腰,兩只手就要把灰黑的屋頂穿通的。從前面的弄里踱進了那房子的門,便是房主的住房。在破布、洋鐵罐、玻璃瓶、舊鐵器堆滿的中間,側著身子走進兩步,就有一張中間有幾根橫檔跌落的梯子靠墻擺在那里。用了這張梯子往上面的黑黝黝的一個二尺寬的洞里一接,即能走上樓去。黑沉沉的這層樓上,本來只有貓額那樣大,房主人卻把它隔成了兩間小房,外面一間是一個N煙公司的女工住在那里。我所租的是梯子口頭的那間小房,因為外間的住者要從我的房里出入,所以我的每月的房租要比外間的便宜幾角小洋。 我的房主,是一個五十來歲的彎腰老人。他的臉上的青黃色里,映射著一層暗黑的油光。兩只眼睛是一只大一只小,顴骨很高,額上頰上的幾條皺紋里滿砌著煤灰,好像每天早晨洗也洗不掉的樣子。他每日于八九點鐘的時候起來,咳嗽一陣,便挑了一雙竹籃出去,到午后的三四點鐘總仍舊是挑了一雙空籃回來的,也有挑了滿擔回來的時候,他的竹籃里便是那些破布、破鐵器、玻璃瓶之類。像這樣的晚上,他必要去買些酒來喝喝,一個人坐在床沿上瞎罵出許多不可捉摸的話來。 我與隔壁的同寓者的**次相遇,是在搬來的那天午后。春天的急景已經快晚了的五點鐘的時候,我點了一支蠟燭,在那里安放幾本剛從棧房里搬過來的破書。先把它們疊成了兩方堆,一堆小些,一堆大些,然后把兩個二尺長的裝畫的畫架覆在大一點的那堆書上。因為我的器具都賣完了,這一堆書和畫架白天要當寫字臺,晚上可當床睡覺的。擺好了畫架的板,我就朝著這張由書疊成的桌子,坐在小一點的那堆書上吸煙,我的背自然朝著梯子的接口的。我一邊吸煙,一邊在那里呆看放在桌上的蠟燭火,忽而聽見梯子口上起了響動。回頭一看,我只見了一個自家的擴大的投射影子,此外什么也辨不出來,但我的聽覺分明告訴我說:“有人上來了。”我向暗中凝視了幾秒鐘,一個圓形灰白的面貌,半截纖細的女人的身體,方才映在我的眼簾上來。一見了她的容貌,我就知道她是我的隔壁的同居者了。因為我來找房子的時候,那房主的老人便告訴我說,這屋里除了他一個人外,樓上只住著一個女工。我一則喜歡房價的便宜,二則喜歡這屋里沒有別的女人、小孩,所以立刻就租定了的。等她走上了梯子,我才站起來對她點了點頭說: “對不起,我是今朝才搬來的,以后要請你照應。” 她聽了我這話,也并不回答,放了一雙漆黑的大眼,對我深深地看了一眼,就走上她的門口去開了鎖,進房去了。我與她不過這樣地見了一面,不曉得是什么原因,我只覺得她是一個可憐的女子。她的高高的鼻梁,灰白長圓的面貌,清瘦不高的身體,好像都是表明她是可憐的特征。但是當時正為了生活問題在那里操心的我,也無暇去憐惜這還未曾失業的工女;過了幾分鐘,我又動也不動地坐在那一小堆書上看蠟燭光了。 在這貧民窟里過了一個多禮拜,她每天早晨七點鐘去上工和午后六點多鐘下工回來,總只見我呆呆地對著蠟燭或油燈坐在那堆書上。大約她的好奇心被我那癡不癡、呆不呆的態度挑動了吧,有一天她下了工走上樓去的時候,我依舊和**天一樣地站起來讓她過去。她走到了我的身邊忽而停住了腳,看了我一眼,吞吞吐吐好像怕什么似的問我說: “你天天在這里看的是什么書?” (她操的是柔和的蘇州音,聽了這一種聲音以后的感覺,是怎么也寫不出來的,所以我只能把她的言語譯成普通的白話。) 我聽了她的話,反而臉上漲紅了。因為我天天呆坐在那里,面前雖則有幾本外國書攤著,其實我的腦筋昏亂得很,就是一行一句也看不進去。有時候我只用了想象在書的上一行與下一行中間的空白里,填些奇異的模型進去。有時候我只把書里邊的插畫翻開來看看,就了那些插畫演繹些不近人情的幻想出來。我那時候的身體因為失眠與營養不良的結果,實際上已經成了病的狀態了。況且又因為我的唯一的財產的一件棉袍子已經破得不堪,白天不能走出外面去散步和房里全沒有光線進來,不論白天晚上,都要點著油燈或蠟燭的緣故,非但我的全部健康不如常人,就是我的眼睛和腳力,也局部地非常萎縮了。在這樣狀態下的我,聽了她這一問,如何能夠不紅起臉來呢?所以我只是含含糊糊地回答說: “我并不在看書,不過什么也不做呆坐在這里,樣子一定不好看,所以把這幾本書攤放著的。” 她聽了這話,又深深地看了我一眼,作了一種不了解的形容,依舊走到她的房里去了。 那幾天里,若說我完全什么事情也不去找,什么事情也不曾干,卻是假的。有時候,我的腦筋稍微清新一點下來,也曾譯過幾首英法的小詩,和幾篇不滿四千字的德國的短篇小說,于晚上大家睡熟的時候,不聲不響地出去投郵,寄投給各新開的書局。因為當時我的各方面就職的希望,早已經完全斷絕了,只有這一方面,還能靠了我的枯燥的腦筋,想想法子看。萬一中了他們編輯先生的意,把我譯的東西登了出來,也不難得著幾塊錢的酬報。所以我自遷移到鄧脫路以后,當她**次同我講話的時候,這樣的譯稿已經發出了三四次了。 二 在亂昏昏的上海租界里住著,四季的變遷和日子的過去是不容易覺得的。我搬到了鄧脫路的貧民窟之后,只覺得身上穿的那件破棉袍子一天一天地重了起來,熱了起來,所以我心里想:“大約春光也已經老透了吧!” 但是囊中很羞澀的我,也不能上什么地方去旅行一次,日夜只是在那暗室的燈光下呆坐。有一天大約是午后了,我也是這樣地坐在那里,隔壁的同住者忽而手里拿了兩包用紙包好的物件走了上來,我站起來讓她走的時候,她把手里的紙包放了一包在我的書桌上說: “這一包是葡萄漿的面包,請你收藏著,明天好吃的。另外我還有一包香蕉,請你到我房里來一道吃吧。” 我替她拿住了紙包,她就開了門邀我進她的房里去。共住了這十幾天,她好像已經信用我是一個忠厚的人的樣子。我見她初見我的時候臉上流露出來的那一種疑懼的形容完全沒有了。我進了她的房里,才知道天還未暗,因為她的房里有一扇朝南的窗,太陽返射的光線從這窗里投射進來,照見了小小的一間房,由二條板鋪成的一張床,一張黑漆的半桌,一只板箱和一條圓凳。床上雖則沒有帳子,但堆著有二條潔凈的青布被褥。半桌上有一只小洋鐵箱擺在那里,大約是她的梳頭器具,洋鐵箱上已經有許多油污的點子了。她一邊把堆在圓凳上的幾件半舊的洋布棉襖、粗布褲等收在床上,一邊就讓我坐下。我看了她那殷勤待我的樣子,心里倒不好意思起來,所以就對她說: “我們本來住在一處,何必這樣客氣。” “我并不客氣,但是你每天當我回來的時候,總站起來讓路,我卻覺得對不起得很。” 這樣說著,她就把一包香蕉打開來讓我吃。她自家也拿了一只,在床上坐下,一邊吃一邊問我說:“你何以只住在家里,不出去找點事情做做?” “我原是這樣想的,但是找來找去總找不著事情。” “你有朋友嗎?” “朋友是有的,但是到了這樣的時候,他們都不和我來往了。” “你進過學堂嗎?” “我在外國的學堂里曾經念過幾年書。” “你家在什么地方?何以不回家去?”
盡頭是你世界荒蕪也是不畏懼 作者簡介
郁達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1922年3月,畢業于東京帝國大學。1923年至1926年間先后在北京大學、武昌師大、廣東大學任教。1926年后,主持創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編《創造月刊》、《洪水》半月刊,發表了《小說論》、《戲劇論》等大量文藝論著。1928年在魯迅的支持下,主編《大眾文藝》。1936年任福建省府參議。1938年,赴武漢參加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的抗日宣傳工作,并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大會上當選為常務理事。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編《星洲日報》等報刊副刊。1945年8月29日,在蘇門答臘失蹤(后來默認1945年為其卒年),終年四十九歲。代表作有《沉淪》、《故都的秋》、《春風沉醉的晚上》、《過去》、《遲桂花》等。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虎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