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電視:掌聲.噓聲(2011-2017年度經典案例)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00244
- 條形碼:9787301300244 ; 978-7-301-30024-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電視:掌聲.噓聲(2011-2017年度經典案例) 本書特色
20多位優秀節目主創人員 16位電視業界、學界大拿 傾囊相授
中國電視:掌聲.噓聲(2011-2017年度經典案例) 內容簡介
" 電視節目總容易被人詬病“煽情”,《朗讀者》是如何拿捏情感表現尺度的? 如何像《舌尖上的中國》一樣將一檔節目打造成不錯IP? 《機智過人》如何將人工智能做成一檔可視化的電視節目? 讓我們看看這些節目的主創和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是怎樣解析、評點的! 2011年以來,由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電視年度掌聲·噓聲發布會暨論壇見證了眾多中國很好電視作品的誕生、成長。本書由中心研究員對7年來的“掌聲”“噓聲”和“特別關注”案例進行篩選,選出“掌聲”案例15個、“噓聲”案例3個和“特別關注”案例3個。案例構成包括節目內容資料、“掌噓”論壇現場觀點實錄、主創訪談錄及專家研究員點評。本書致力于學術思考與實踐創作的有機結合,追求較高的媒介專業性與學術很好不錯性,旨在為電視工作者、電視愛好者提供有效參考。 "
中國電視:掌聲.噓聲(2011-2017年度經典案例) 目錄
掌聲篇......011
文化類節目(2017):《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
《國學小名士》《詩書中華》......013
紀錄片《二十二》(2017)......071
科技類節目(2017):《我是未來》《機智過人》......088
電視劇《白鹿原》(2017)......121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138
中央電視臺“一帶一路”特別報道《數說命運共同體》(2015)......149
《生命緣》與《急診室故事》(2015)......169
央視新聞頻道“紀念曼德拉報道”全天整體編排(2014)......200
電視劇《北平無戰事》(2014)......213
紀錄片《五大道》(2014)......234
《開壇》《論道》在堅守中創新(2013)......255
《新聞1+1》十八大及新常委評論的新語態新突破(2012)......277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季)》(2012)......294
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走基層·塔縣皮里村蹲點日記》(2011)......317
浙江衛視《新聞深一度》(2011)......332
噓聲篇......357
“王寶強離婚”事件輿論風波(2016)......359
電視媒體中國際新聞評論的泛軍事化現象(2014)......364
“虐童”等事件馬賽克缺失及“楊武事件”“小悅悅事件”報道凸顯的
媒介倫理問題(2011&2012)......372
特別關注篇......381
電視新聞怎樣走進新時代?(2017)......383
電視問政節目:媒體一小步,民主一大步(2012)......401
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國家電視臺厚重的人文追求和歷史氣象(2011)......424
附 錄......445
我與掌噓......447
中國電視年度掌聲·噓聲(2011—2017年)一覽表......469
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暨中國電視年度掌聲·噓聲推選委員會名單......481
中國電視年度掌聲·噓聲歷屆獲獎單位出席代表名單......485
后 記......491
中國電視:掌聲.噓聲(2011-2017年度經典案例) 節選
“我一眼看見這個東西,跟別的故事不一樣” ——張同道對話陳曉卿(節選) 張同道: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總編導 張同道:《舌尖》拍攝上大面積地實現了視聽陌生化,就是把一個平常的場景拍得不平常。 陳曉卿:真實和表現是對立的,你看到的東西和你想表達的東西,中間存在著信息過濾,存在著因果的重建。什么叫因果的重建?電影是線性的,放在前面的永遠像原因,在后面永遠是結果。我看到的世界和你看到的世界是兩個世界。 張同道:你那個白菜就比較典型,切白菜就一個鏡頭的事,你用了四個鏡頭。 陳曉卿:這是態度問題。這個白菜像我們的主人公一樣,我們是仰視它的,不能那么簡單地切,而且它正好在一段食物制作的開頭,要給大家制造點懸念。 張同道:所以白菜打開像一座山,從中間看。 陳曉卿:這個在攝影美學里叫宏觀和微觀。微觀到極致的時候,你的聯想就是宏觀;在宏觀到一定極致的時候,河流就像血脈一樣。我們叫極致化處理。把熟悉的東西陌生化,把陌生的東西熟悉化。這樣的情景特別多。 張同道:解說詞也是陌生化,語調、語態,包括組詞的方式。陳曉卿:對,這個也是技巧的問題,你去看BBC的任何一個解說詞,簡單、短促、有節奏。你可以統計一下,一般的紀錄片有多少個“了”和多少個“的”,你再去統計一下《舌尖》里邊,尤其是《舌尖》第二季里有多少。 張同道:有意識地把它消掉。 陳曉卿:它是沒有意義的,只要是“了”都是完成時態,我們都不要,把它作為行進式的。 張同道:你一直對語言很敏感,做電視的人很少有對語言這么敏感的。 陳曉卿:這也跟寫作習慣有關,甚至和音韻是有關系的。中國話要說得漂亮。你可以再做一個統計,《舌尖》解說詞的每一個段落的尾巴,幾乎都是平聲字,幾乎找不到仄聲字。 張同道:在第二季操作中有沒有什么特別難的? 陳曉卿:沒有多難。一段拍攝回來了,你要給我剪三個東西:一個是興奮點;一個是人物出場;一個視覺的沖擊。把這三個給我剪出來,故事你再慢慢剪。人物出場像地基,決定性瞬間像鋼筋,其他的東西像是抹的材料。有了間架結構之后,其他的事都好辦。興奮點是你的創意和造型,就是我一眼看見這個東西,跟別的故事不一樣。在哪?這就逼著導演自己在生活里面去尋找。 張同道:但是第二季會不會太滿了,速度太快了。 陳曉卿:這個我可以用另外一個結果性的東西來告訴你,就是看分分鐘的收視率,第二季收視*高的一集是《秘境》,有一千八百個鏡頭,《相逢》那一集收視率*低,剪輯率*低,只有一千二百個鏡頭。
中國電視:掌聲.噓聲(2011-2017年度經典案例) 作者簡介
俞虹,文學博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致力于視聽傳播、媒介文化與媒介影響、媒介融合等領域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節目主持人通論》《電視受眾社會階層研究》等,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主持、參與多項國家、省部級課題。連續多次擔任中國廣播影視大獎、中國電視星光獎、中國電視金鷹獎、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獎評委,中國電視年度掌聲·噓聲發布會暨論壇的發起人、組織者。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