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采集種子的人-國家生態安全的守護者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429780
- 條形碼:9787559429780 ; 978-7-5594-2978-0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采集種子的人-國家生態安全的守護者 本書特色
“時代楷模”鐘揚從教30年,援藏16年,在西藏行走50萬公里,與17種高原反應作生死抗爭,穿梭高原采集4000萬顆種子。他堅信,一個基因可以為一個國家帶來希望,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 不是杰出者才善夢,而是善夢者才杰出。 教師是他*在意的身份,追夢的腳步永不停歇。 拋棄小我成就大我,用生命詮釋播種的一生。
采集種子的人-國家生態安全的守護者 內容簡介
本書是反映“時代楷模”鐘揚生平事跡的紀實文學作品。鐘揚是復旦大學教授、博導,在植物學、生物信息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創新成果。他曾率領團隊在青藏高原為國家種質庫收集數千萬顆植物種子;為了收集種子,他跑遍祖國的山山水水,多次跑到*偏遠艱苦的地區——西藏。2017年9月,鐘揚不幸遭遇車禍逝世,被中宣部追授“時代楷模”稱號。
采集種子的人-國家生態安全的守護者 目錄
前言
**章 少年天才初長成
第二章 武漢植物研究所的日子
第三章 世界眼光與本土視野
第四章 有價值的東西總會被看到
第五章 一個天生的教育家
第六章 行政科研兩不誤
第七章 把自己奉獻給西藏的教育事業
第八章 浪漫主義情懷實干主義精神
第九章 為真正的科學發現打基礎
第十章 蒼天不負有心人
第十一章 *后的日子*后的輝煌
第十二章 無疆大愛鑄就“時代楷模”
尾聲
采集種子的人-國家生態安全的守護者 節選
時時處處為學生著想 鐘揚從2003年6月開始擔任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常務副院長,這一職務他一直做到2008年8月。鐘揚在做行政工作的同時,還帶著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當時生命科學學院的新學生特別多,每個學生都需要一個新課題,鐘揚就需要很大的課題量來滿足這些學生的研究需求。剛到復旦時,鐘揚必須適應新環境,那段時間,他的文章量產很大。有了量產,他才開始慢慢地追求一些突破,量產對他后來在這個學術領域取得話語權,還是很有幫助的,至少引起了大家的關注。比如說,鐘揚的學生畢業出來,基本上 出路就沒有問題,因為只有滿足了基本的畢業需求,學生才有可能靜下心來,追求更高的目標。大部分的學生理想很高遠,但現實是如果畢不了業,學生就沒有心思做更深入的研究。 鐘揚很會把握學生的心理,他會讓學生放心、安心。學生到他這里學習,只要安安心心把他交代的工作做完,畢業就沒有問題。話雖說得很輕松,但實際上鐘揚在背后付出的遠比學生們看到的要多得多。 不管是作為朋友還是作為老師,鐘揚都能很平等地對待別人,并且永遠給人選擇的機會。鐘揚的學生王莉提到,她1999年就想考鐘揚武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生。王莉回憶: “對我來說,那是**次見真正的大教授。我之前在學校也見過大教授,但是 鐘老師 跟他們是不一樣的。他沒有把我當學生或外行。我覺得鐘老師*大的特色,就是他從不把人看低,他永遠跟你保持一個平等的關系,哪怕你是學生或者外行,甚至哪怕是小孩,他永遠都跟你保持平等。我當時其實很惶恐,我說,我學的是工科,我能考武漢植物所嗎?他說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一上來就把我的顧慮打消了。我再問,有些什么可選的?他問我喜歡什么? 我說我對生物也不是特別了解,但我想可能生物是很有趣的,能不能學那種比較快點能看到成效的?當時年輕人都希望快點出成績嘛。他就說植物學都是很慢的。他說話就是很幽默、很詼諧的那種。后來,我就去考,竟考上了。考上了以后我才聽說,他可能要離開那個地方。我跟他其實只有一面之緣,其實他完全不用對我負什么大的責任,因為考上了他的研究生,如果他調走了,我也可以轉到其他老師名下,但是他對學生很負責,他說自己可能要去上海,我有兩個選擇:**,我愿意的話,繼續留在植物所這邊讀研,他給我找個導師;第二,要么我也可以去上海讀研。如果我去上海那邊,他不確定能不能直接把學生轉過去,所以我要有思想準備。對我來講,我覺得自己還是小孩,也不是一定要把自己的人生馬上定個性,確定下來。我說也行,去上海試試,大不了再重新考。他當時可能覺得這小姑娘好像挺有闖勁的,就叫我來上海試一下,我就這么來上海了。真的只跟他見過一次,去上海的事,也就這么定了,就重新考了一次。” 王莉來上海的**年,就在鐘揚的實驗室做助手,同時復習考研。復習一年后,考取了鐘揚在復旦大學的研究生。 鐘揚剛來復旦大學也沒有其他學生,只是帶了一些本科生,他對學生特點好。由于剛開始沒有項目,鐘揚就參與了上海科技館的項目。鐘揚在武漢植物所時以植物學研究為主。來復旦之后,他主打的研究領域是生物信息學,當時復旦也沒有這個學科,所以在這個領域鐘揚是獨樹一幟的。他的寬泛性得到了生長。復旦生科院當時還沒有相關專業,他就跑去跟計算機系合作,他還跟北大的生物信息中心合作。他這種跨學科、跨平臺、跨學校的交流很多。 做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鐘揚之前沒有在高校擔任過教師,當他來到復旦,**次接觸這么多本科學生,他才發現有些本科生可能比他原來的一些研究生還要厲害,他是驚喜的,因為每個老師心中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是有潛力的。也因為鐘揚的個人魅力,吸引了很多本科生來實驗室做畢業論文,其中有很多學生畢業以后直接去了國外。 鐘揚的到來,某種程度上也改變了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讓學生耳目一新。王莉說道: “可能是2000年或2001年,那年預報有流星雨,當時大家都在BBS上討論流星雨,說如果能去看流星雨就好了。鐘揚真的就給大家租了一輛大巴,把學生們帶去南匯看流星雨。同學們都驚呆了,說居然還有這樣的老師,現實中真的有這種夢想中的老師,學生就是喜歡他。當時學生們奔走相告,復旦來了一個很可愛的老師,紛紛要求來我們實驗室做畢業論文。后來我跟鐘老師說:‘這是不是你的策略啊?就是想把那些優秀學生都吸引過來吧?因為學生來得多了,可挑選的余地就大了。’當時來我們實驗室做畢業論文的本科生,都挺不錯的。那時他還吸引了外系的學生,甚至包括計算機系的研究生,有一個現在已經在國外做教授了。當時我們的實驗室,不敢說是整個學校,至少在我知道的院系里面,我覺得應該是*歡樂的實驗室,而且那段時間應該也是鐘老師很快樂的時光。我們那一屆是五個學生,大家關系都特別好。現在的師弟師妹們,都無法想象那個時候的鐘老師。那個時候老師哪怕再累,他愿意跟學生很親近也很快樂。” 或許在鐘揚的心里,當老師一直是他少年時期的夢,而這個夢實現了,他就格外珍惜每一棵“幼苗”,希望他們都長成參天大樹。 芬蘭投資某企業大中華區總監朱彬本科時在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就讀,對鐘揚一直有所耳聞,身邊的同學也經常談論這位“獨特”的導師。大三暑假,朱彬到天目山實習,鐘揚前來輔導。暑期結束后,朱彬便找到鐘揚,向他訴說自己愿意到鐘揚實驗室實習的愿望,鐘揚當即同意。 不僅如此,鐘揚的“好名聲”還吸引了很多外地的學生。他有一次去昆明作報告,就吸引了一位叫劉天猛的學生,后來跟著鐘揚做研究。劉天猛說: “鐘老師很會講故事。他作報告時,講他在實驗室做了一些什么東西,他講得很通俗易懂,會讓你覺得他做什么事情都很有意義,會覺得他水平很高,跟他能學到東西,加上他作報告時也很平易近人,你可以向他提問,他都給你講得很清楚,很有感染力。加上之前我就看過鐘老師編的《分支分類的理論與方法》,一下就有了考博的沖動,然后就聯系鐘老師。鐘老師來云南作報告之前,我都沒有出過云南,就是這樣,他給學生帶來了很多機會。” 鐘揚的實驗室,常會有買好的早餐放著,鐘揚怕有學生沒吃早飯或者實驗中途餓了,他往往會習慣性地多買幾份,放在那里。在實驗室里面工作時,學生都坐在外面的工作間。鐘揚平時很關注Science,Nature,或者PNAS*新發表的文章,關心科學界*新的進展。如果鐘揚看到一篇好文章,他就會跑到學生所處的外間,對大家說:“各位,我剛看了一篇有意思的文章,大家來一起聊一聊。”他經常會如此,把學生當同行,然后就來到學生旁邊說,“大家來喝點茶,休息休息,我們聊一聊這篇挺有意思的文章。”這種即興的小組會經常出現在實驗室里,他會把那些*新進展,當科學故事一樣來講,發揮他“講故事”的特長。一個新的東西,鐘揚很快就能放到自己的知識框架里,等再呈現出來時,完全煥然一新。 在這一點上,鐘揚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能力特別強。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鐘揚天生就適合當一個教育家。聽眾在什么領域,鐘揚就能將知識融入這個領域。比如說,給老年人講養生,給管理學院的人講生命,包括哲學、基因層面的故事,他也能講。這同時也與他不斷地學習有關。 鐘揚很善于利用點滴時間來學習。鐘揚不用手機時,就隨身帶著各種雜志、報紙、書;有了手機后,他便通過手機來學習。對于信息瀏覽,鐘揚沒有任何局限性,一些*前沿的科學他會看,各種八卦他也看。他喜歡看王自健、郭德綱的脫口秀。鐘揚認為,他們講話的一些方式可以借鑒。除此之外,他還會去看吐槽大會,關注某些槽點,這和鐘揚自己喜歡吐槽不無關系。但是,鐘揚吐槽的方式更加幽默,更有信息量。他希望通過這些表達方式,來引起聽眾的共鳴。 有時晚上工作太累了,鐘揚就想讓大家放松一下。打橋牌是鐘揚*擅長的,他就叫學生來玩一局,由于學生們只會打80分,他也只能跟學生們一起玩80分。他認為打牌不是主要的,主要是讓做研究的學生張弛有度,不會覺得一直做研究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 鐘揚深受學生喜愛,還源于他做學問的態度很超脫,他把做學問看成是一件很單純的事情。鐘揚的教育是屬于點撥式的,他認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鐘揚的學生將論文交到他手上時,他先看一遍,弄清是什么情況后,慢慢地,他突然就有了靈感,再繼續幫學生修改,循環往復。為了提升學生的論文水平,鐘揚往往會打印一篇論文,交到學生手里,等學生看完了,再把他們叫到辦公室,追問這篇論文的構思以及問題,在反復的修改中,學生們的論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時,鐘揚還根據學生自身的興趣和能力,來分配學生的時間和精力。鐘揚會讓一部分學生去做基本達標的工作,剩下的部分學生去完成他認為的高目標。但是一篇高目標的文章,可能要好幾個學生合作,也并不一定能畢業,不一定短期內就能出成果。其中就包括鐘揚提議要做全世界裸子植物的進化樹。 學生們采集了至少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裸子植物。 有一種很獨特的只有太平洋一個無人涉足的小島上才有分布的裸子植物,當時只見于報道,鐘揚也想要親自去采。還有澳洲的國寶,也是一種裸子植物,叫瓦勒麥松,他也要求學生去查資料。鐘揚當時為了搜集全部的裸子物種,也是非常拼命地尋找。這是一個長時間、高投入的研究,直到鐘揚帶到了第三、第四屆學生的時候,相關研究文章才發表出來。 鐘揚對待植物是理想主義的,為了這個理想,他不惜成本,但他不會讓所有的人為之孤注一擲。所以他會先考慮好學生的基本畢業需求,根據學生的情況和未來的需求,設計學生的論文方案。他從來不會為難自己的學生。有了這些畢業保障后,學生如果真的有更高追求和理想,鐘揚便會盡己所能幫他們實現。 對于鐘揚在學生心中的影響力,鐘揚的好友黃梵深有感觸:“有一次,我邀他來南京理工大學演講,講完,當場就有三個學生表態,要從工科轉學生物。一個學生說:‘我想學生物,覺得對人類太重要了!’我想這種神奇的力量,在于鐘揚從不想要去簡單地傳遞知識,而是將知識轉化,蛻變成對生命更深刻的理解。他的學生們也說,鐘老師對自己的研究對象,有宏觀理解和哲學思考,并且能夠站在更高的高度來看研究領域,也就是他生前常說的‘思考的層次’。有一次,我接到他來南京某高校教育學院演講的電話,他邀我一起吃飯。我到達時,因他的演講太精彩,學生反響強烈,講了三小時還無法結束。我坐在會場隔壁的辦公室等他,每隔幾分鐘,就聽見會場傳來哄堂大笑。不時有幾個學生離開會場,路過辦公室門口走向樓外,他們嚷嚷的聲音都差不多:‘要不是晚上有課,我真不想離開會場,講得太有意思了……’隔壁還有一間教師辦公室,因為敞著門,幾個教師的議論聲,也飛入我的耳朵:‘他蠻會說的,對學生是很有吸引力……他的演講也就……但對學生很有效……’我聽出了他們的‘羨慕嫉妒恨’。” 或許大家只看到了鐘揚引起的轟動和掌聲,卻不知道他背后付出的努力。鐘揚每次演講前,會“對著鏡子演練九遍”。他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當老師,當老師*重要的就是要將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學生,而傳遞的方式,就是“講”。學生有沒有聽到,這種講法對學生的影響有多深,這是鐘揚很在意的一件事。就在教育學院那場演講結束時,一個來聽講的山區教師,在會場門口堵住了鐘揚,那人愧疚地承認,聽講前他已打算放棄當山區教師,但鐘揚的演講,令他的精神絕處逢生,讓他對當山區教師意義的懷疑蕩然無存。這就是一個教師的力量,同樣也是演講的力量。 2002年底,中國廣東順德發現首例SARS病毒攜帶者,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非典”。“非典”是一種由SARS冠狀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染源為飛沫或呼吸道分泌物,可以通過空氣傳染,嚴重的可直接致人死亡。“非典”時期,病毒傳播迅速,攜帶病毒者甚至蔓延到東南亞乃至世界,導致多人死亡。國內很多學校停課,一時間,不只是學生、教師,就連醫院工作人員都提心吊膽。 在這種緊張氣氛下,2003年至2004年,鐘揚參與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趙國屏院士領導、國內外數十家單位加盟的SARS冠狀病毒分子進化分析工作,對61個SARS病毒全基因組序列進行了系統發育分析。通過對流行病學所劃分的SARS在中國爆發所經歷不同階段的同義置換與非同義置換比率進行分析,發現SARS冠狀病毒在早期傳播時存在不同選擇樣式。研究分析過程中,鐘揚與他人合作發表論文“Molecular evolution of the SARS coronavirus during the sourse of the SARS epidemic in China”。 這一年,鐘揚還作為通訊作者,發表“Genetic Diversity in Primula obconica (Primulaceae) from Central and Southwest China as Revealed by ISSR Markers”。 ……
采集種子的人-國家生態安全的守護者 作者簡介
葉煒,真名劉業偉。中國大陸首位創意寫作文學博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作協簽約作家,副教授,創意寫作專業碩士生導師,致力于文學創作、文學評論與創意寫作、文化產業研究工作。代表作有《富礦》等。 高璐,女,江蘇師范大學創意寫作文學碩士,現居南京。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