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蘇珊.桑塔格傳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17908081
- 條形碼:9787517908081 ; 978-7-5179-0808-1
- 裝幀:一般純質(zhì)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蘇珊.桑塔格傳 本書特色
“我認(rèn)為,作家就是那個對‘萬事萬物’饒有興趣的人。”蘇珊·桑塔格(1933—2004)說。作為一名批評家、寫日記的高手、電影創(chuàng)作人、小說家和劇作家,她的人生似乎契合了這種理想。她的寫作體裁廣泛,實屬罕見,而且寫作涉及的話題不一而足,令人驚嘆——包括文學(xué)、舞蹈、電影、繪畫、癌癥、艾滋病以及對戰(zhàn)爭報道的倫理探討。很少有人以這樣的方式捕捉到了20 世紀(jì)社會的脈動。 這本全新的傳記對桑塔格獨特的生活和作品進行了審視。本書不僅追溯了她走過的學(xué)術(shù)生涯:從芝加哥大學(xué)到牛津大學(xué)、索邦神學(xué)院以及哈佛大學(xué),而且探索了她的私人生活:她與菲利普·里夫短暫的婚姻(她17 歲成婚)、兒子的出生,以及后來她與諸位女士的情感糾葛。本書作者杰羅姆·博伊德·蒙塞爾(Jerome Boyd Maunsell)對20 世紀(jì)60 年代桑塔格在紐約的文藝生活進行了深入探究,追蹤了她訪問河內(nèi)、古巴和中國的行程細(xì)節(jié),考察了20 世紀(jì)70 年代她在瑞典和法國創(chuàng)作的作品,正是在這一時期桑塔格轉(zhuǎn)向了電影創(chuàng)作。隨后,本書詳細(xì)討論了桑塔格在20 世紀(jì)80 年代和90 年代奇跡般的重生:歷經(jīng)70 年代罹患癌癥的磨難后,她在小說創(chuàng)作和文藝批評方面迸發(fā)出新的活力。這部傳記將桑塔格的文藝成就和私人生活融為一體,呈現(xiàn)給讀者一幅兼具私人生活的公眾人物畫像。 借助于桑塔格的日記所提供的廣泛素材,《蘇珊·桑塔格傳》以精準(zhǔn)再現(xiàn)了桑塔格在愛情、婚姻、為人母和從事寫作諸多方面的人生掙扎。對于任何關(guān)注文學(xué)史或文化史的人而言,這本書從本質(zhì)上是對這位在文藝創(chuàng)作和評論領(lǐng)域舉足輕重的人物展開的重新評估。
蘇珊.桑塔格傳 內(nèi)容簡介
本書為作家兼評論家杰羅姆·博伊德·蒙塞爾借助于桑塔格的日記所提供的廣泛素材,梳理撰寫的有名學(xué)者、視覺評論家蘇珊·桑塔格的傳記圖書。圖書以靠前的精準(zhǔn)再現(xiàn)了桑塔格在愛情、婚姻、為人母和從事寫作諸多方面的人生掙扎以及與之相關(guān)的理論思考。
蘇珊.桑塔格傳 目錄
蘇珊.桑塔格傳 節(jié)選
涉世之初(1933—1950) *終我們都要回到人生的起點。—蘇珊·桑塔格,“美國公眾的良心”(1978)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寫過評論、電影劇本、小說、戲劇以及短篇小說。尤其是她的評論文章彰顯了她對諸多領(lǐng)域極為廣泛的興趣:繪畫、電影、舞蹈、戲劇、政治、攝影、歌劇以 及文學(xué)。文學(xué)一直是她的*愛。但是,她卻沒能為自己寫一本傳記,完整地講述她的一生。其實,20 世紀(jì)70 年代初期,年將不惑的她曾萌生過給自己寫書的念頭,打算圍繞幾個主題書寫自己的人生。但終究未能動筆,這也許是因為她覺得為時太早。1 后來,特別是到了20 世紀(jì)90 年代,據(jù)蘇珊·桑塔格的兒子大衛(wèi)·里夫(David Rieff)所說,她想寫一本回憶錄,不是要寫她的一生,而是要寫她人生中結(jié)下的友誼。桑塔格結(jié)識的、本可以寫進這本回憶錄的文藝界名流包括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伊麗莎白·哈德威克(Elizabeth Hardwick)、賈斯珀·約翰斯(JasperJohns)、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和保羅·泰克(PaulThek)等。2 可惜,這個想法同樣未能付諸筆端,只好納入桑塔格打算日后要寫的書單行列。 但是,在她的有生之年,桑塔格的確出版過兩部傳記類作品:一部簡短的童年回憶錄《朝圣》(Pilgrimage )和一部短篇小說《中國旅行計劃》(Project for a Trip to China )。這兩本作品反映了她童年時期的諸多方面,描畫各有側(cè)重。《朝圣》主要講述的是19世紀(jì)40 年代后期,正值豆蔻年華的桑塔格前往洛杉磯登門拜訪作家托馬斯·曼(Thomas Mann)的故事。《中國旅行計劃》聚焦于桑塔格的父親以及她為自己的首次中國之旅所做的準(zhǔn)備。她的生命大抵就是在那片土地上孕育的。《朝圣》創(chuàng)作于20 世紀(jì)80 年代中期,發(fā)表在《紐約客》(New Yorker )上,作品透露出反諷、自嘲、鄙夷、詫異和窘迫的語氣;而寫作于20 世紀(jì)70 年代的《中國旅行計劃》則呈現(xiàn)出幽默、悲愴、懷舊和憂郁的格調(diào)。這兩部作品回顧了桑塔格兩次不同的人生蛻變歷程,揭示了她大量的童年生活以及她自己對這段生活的態(tài)度。 從青春萌動開始,桑塔格就一直保持著私下里寫日記的習(xí)慣。到她去世的時候,她記的日記竟然大約有一百本。這些日記真實地記錄了她的生活和夢想:日復(fù)一日,她對書籍、人生體驗、愛情、思想交流、求知、藝術(shù)和精神伴侶保持著經(jīng)久不衰的熱忱,嘆為觀止,堪稱楷模。可以說,這是一系列大異其趣、縱橫交織的人生景觀。隨著時間的推移,日記漸漸成為她用來創(chuàng)作的工作簿,里面不但記錄著她的生活及其所愛,也記錄著她醞釀評論文章、故事和小說時的所思所想。日記中時斷時續(xù)但一直堅持記錄的文字片段還包括了她對自己家庭譜系的追根溯源,其中包括1957 年她即將24 歲時寫下的兩組回憶片斷,并冠之以“童年紀(jì)事”。“紀(jì)事”由各種毫不相干的詞段、印象和句子構(gòu)成,**組“紀(jì)事”并未按時間順序羅列,第二組“紀(jì)事”分為兩部分。兩組“紀(jì)事”中邏輯序列的缺失恰恰忠實地反映了桑塔格在回憶往事時的本真情形,粗略地勾勒出一幅她年輕時的畫像。
蘇珊.桑塔格傳 作者簡介
杰羅姆·博伊德·蒙塞爾,作家兼評論家,常駐倫敦,著有《人生肖像:現(xiàn)代派小說家與自我刻畫》(Portraits from Life: Modernist Novelists andAutobiography ,牛津大學(xué)出版社,2018),他的諸多文章發(fā)表在《弗里茲》(Frieze )、《泰晤士報文學(xué)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等刊物上。
- >
唐代進士錄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xué)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