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法蘭西世界史HISTOIREMONDIALEDELAFRANCE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488587
- 條形碼:9787544488587 ; 978-7-5444-8858-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法蘭西世界史HISTOIREMONDIALEDELAFRANCE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歷史愛好者、普通讀者等 這部書的特別之處在于,它不是傳統的法國史,也不是傳統的世界史,而是“以法國史為媒介引入的世界史”,或者說“以世界史為資料解釋的法國史”。國家與世界,在這部書中自然交融,這在全世界的歷史類書籍中都屬于一種有趣的創新。
法蘭西世界史HISTOIREMONDIALEDELAFRANCE 內容簡介
由法蘭西公學院教授帕特里克?布瓊主編,來自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巴黎政治學院、國家檔案館等學術機構的122位歷史教授和研究員參 與創作。這部著作的特別之處在于,它不是傳統的法國史,也不是傳統的世界史,而是“以世界史為資料解釋的法國史”。作者們以時間為線索(從史前至2015年),在政治、文學、醫學、藝術、教育等多個領域,摘選重要的歷史事件和現象,論述了法國與世界之間的相互影響及聯系。法國與世界在這部書中自然交融,這在全世界的歷史類書籍中都屬于一種有趣的創新。
法蘭西世界史HISTOIREMONDIALEDELAFRANCE 目錄
開 篇
OUVERTURE
**篇 在世界盡頭的開端
AUX PRÉMICES D’UN BOUT DU MONDE
公元前34000 年 在地下深處創造世界
公元前23000 年 人類賦予自己一副女性的面孔
公元前12000 年 異常的氣候與變革的藝術
公元前5800 年 在一片片東方的麥田里
公元前4600 年 西方的立石和玉斧
公元前600 年 包含或剔除高盧的希臘
公元前500 年 *后一批凱爾特人
公元前52 年 阿萊西亞或戰敗的意義
第二篇 帝國的更迭
DE L’EMPIRE À L’EMPIRE
48 年 羅馬元老院里的高盧人
177 年 東方基督教的長女?
212 年 一般無二的羅馬人
397 年 來自中歐的高盧守護神
451 年 當蠻族守衛高盧羅馬之時
511 年 法蘭克人擇都巴黎
719 年 非洲敲響了法蘭克王國的大門
800 年 查理曼大帝,帝國與世界
第三篇 勝利的封建秩序
L’ORDRE FÉODAL CONQUÉRANT
842 年—843 年 當語言不能建立王國之時
882 年 加洛林王室中的一個維京人?
910 年 通用的修道制度在汝拉山與莫爾旺高原之間誕生
987 年 國王的選舉沒有創造出法國
1051 年 首次法俄聯盟
1066 年 世界各地的諾曼人
1095 年 法蘭克人的東方
1105 年 特魯瓦,《塔木德》的都城
1137 年 卡佩王朝淌過了盧瓦河
1143 年 “可憎的穆罕默德”
1159 年 爭奪圖盧茲之戰
第四篇 法國的發展
CROISSANCE DE LA FRANCE
1202 年 香檳集市上的四位威尼斯人
1214 年 兩個歐洲以及布汶的法國
1215 年 大學:“法蘭西之典范”
1247 年 一段關于水的歷史
1270 年 圣路易誕生于迦太基
1282 年 “殺死法國人!”
1287 年 冒著海上風險的哥特藝術
1308 年 同教皇和皇帝一樣:法國國王在里昂
1336 年 阿維尼翁的教皇不在法國
……
法蘭西世界史HISTOIREMONDIALEDELAFRANCE 節選
1998 年 “黑人-白人-北非人”的法國 1998 年7月12日,法國國家隊在圣丹尼的體育場贏得了世界杯決賽冠軍,法國由此迎來了民族相通和集體歡樂的短暫時刻。這段振奮人心的神話—“黑人-白人-北非人”共同的法國到后來竟被社會分化現象掩埋了。 對于一個尚未從2015 年至2016 年的襲擊事件恢復過來的國家而言,1998 年世界杯時用以慶祝藍軍獲勝的口號“黑人- 白人- 北非人的法國”(la France black-blanc-beur ),如今似乎顯得過時了。仿佛這個慶祝多元文化國家隊勝利、慶祝民族團結的時刻只是評論員一時的“創作品”。如今,年輕的“穆斯林”發起了圣戰,這些致命襲擊事件的陰影始終籠罩著法國,它們敲響了“法國熔爐”的喪鐘(努瓦利耶,1988 年)。但我們不能打著當今法國的燈去閱讀過去 —法國隊取得的這一歷史性勝利。相反,我們應該恢復這個“98 時刻”的歷史厚度及其偉大;應使它穩固植根于它所屬的體育、社會和政治背景中。 我們首先需要回憶的是,1998 年的這支“黑人-白人-北非人”球隊在其人員構成方面更多的還是由黑人和白人組成,北非人很少。齊達內是唯一一名代表馬格里布后裔的球員。但他是多么了不起的代表!他在對戰巴西隊的決賽成了英雄(兩次頭球入門)!昂谌恕鼻騿T更多,其組成更復雜:大多數球員來自安的列斯群島(圖拉姆、亨利、迪奧梅德),圭亞那(拉瑪),新喀里多尼亞(卡倫布),只有一名球員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移民的后裔(來自塞內加爾的維埃拉),德塞利是一個特例,他出生在加納,后來由一名法國領事在法國收養長大。 隊伍中的其他成員都是“白人”,他們主要來自于本土的工人平民家庭,這些家庭穩定地扎根于當地的土地中。 1998 年的藍軍并不屬于后面的博斯曼一代,那一代球員的薪資飛漲,因為幾大職業俱樂部之間的競爭很激烈。藍軍中的許多球員都不是在足球訓練中心的“象牙塔”中長大的,他們的成長并未與社會脫節。有些球員很早就見識過種族主義,承受過家庭的貧困艱苦,他們心中已經產生了社會政治意識,譬如利利安·圖拉姆。他在9 歲的時候搬到大城市,在城市里看到了他在瓜德羅普村莊絕不會了解到的種族主義。完成中學畢業會考的他娶了同城的一名安的列斯護士,他很早就對黑人問題產生了興趣,為悼念加維他還給他的大兒子起名為馬科斯 (出自圖拉姆,2004 年),熱衷于在媒體上談論政治的他還會穿上廢除奴隸制150 周年紀念的T 恤。 簡而言之,我們可以從這些球員的成長軌跡中讀出整部法國當代史。從社會視角看,1998 年法國隊豐富的人員組成代表了法國的平民層:不僅有工人、農民,還有郊區居民和后殖民之子(海外省和非洲移民)。因為足球現在與國歌、民俗、美食一樣,屬于民族身份一覽表的一部分(蒂埃斯,1999 年),所以1998 年的法國隊就像一面放大鏡,向所有人展示了法國的新面貌。 當時的報刊文章和電視報道證明,藍軍的偉大事跡逐漸演化為國家強大凝聚力的表現。1998 年7 月12 日的勝利使舉國歡騰,這樣的喜悅自1944 年夏天解放后很少出現過。當晚100 萬人歡聚在香榭麗舍大街,大批的人聚集在市中心,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節日的喜悅。不怎么受媒體關注的鄉野也不甘示弱?傊,1998 年7月法國迎來了真正的集體歡騰的時刻,不論男女,不論階級,黑人或是白人,巴黎人或是外鄉人,來自法國社會各領域的人們團結起來,都感受到民族大融合的喜悅。社會高層(“資產階級”)在那一刻仿佛對平民階級充滿了感激之情,感謝他們帶來了這場勝利;本土人士也仿佛在那一刻對后殖民移民的后代充滿了感激之情,感謝他們回贈了這份禮物。 現在,我們應該記起來,這場法國隊的勝利也是郊區的勝利。 齊達內成長于馬賽北部街區角落里一個居住區—卡斯特蘭。藍軍的勝利必須歸功于這位郊區英雄即時的進球(半決賽時多虧了圖拉姆,決賽時多虧了齊達內),隨著勝利的逐步升級,這片城區的年輕人也開始支持法國隊,法國隊變成了“他們的”隊伍。讓我們來看一下某位受訪者的證詞,她叫蕾拉,1973 年出生于一個阿爾及利亞移民的家庭:“在世界杯期間,我在93 省的城市青年服務處工作,是青年信息辦公室(BIJ,全稱為le Bureau information jeunesse)的負責人。我們在城市邊緣一個窮的出名的街區角落里設有辦公處。在青年信息辦公室組織者的幫助下,那里的年輕人習慣在街區的中央放上一臺電視,從我們的辦公室接通電流。年輕人總有辦法找到電視機和收看的頻道。10 分鐘之內就會有50 人下來觀看比賽,人們吃著燒烤,似乎在歡慶節日……法國隊在比賽中離勝利越近一步,當地的熱情就增加一分……我還記得在這個街區里度過的特別美好的夏天……到8 月底要歸還設備和租賃的車輛(小巴)時,氣氛完全不一樣了,因為青年和組織者們沒有告訴我們,每天晚上他們都乘著小巴士去慶祝藍軍的勝利,決賽那天,他們全都激動地爬上了小巴士的車頂。保證金拿不回來了……” *后,讓我們不要忘記,“98 時刻”也意味著“足球”在法國不再是專屬于男性、外省、郊區、平民的樂趣。 曾經,在知識分子圈內或在巴黎晚宴上談論足球可以算是一種不入流的社交行為。1998 年后這樣的情況不復存在,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關注比賽,體驗這一曾為男性專屬的樂趣。 這些熱情洋溢、全民歡慶的時刻總是伴隨著圖像和符號的產生,隨后,這些圖像和符號逐漸在集體記憶中留下了印記。我們不禁想到被投放到凱旋門上的齊達內的照片,以及“齊達內教頭”這樣的口號!鞍柤袄麃喴泼竦膬鹤幼屛覀冓A得了世界杯!”為平權反種族主義長征(Marche pour l’égalitéet contre le racisme,1983 年)爆發15 年后,法國社會中的移民后代竟成了體育和經濟競爭中的王牌與財富!褒R祖熱”(Zizoumania)在7 月12 日獲勝后的一段時間內產生了不少作用。讓我們來看看雅克·希拉克對法國所謂的“文化交融”態度的轉變(出自加斯托,2008 年)。1991 年,他在一篇臭名昭著的演說中痛斥住在低租金住房中的移民總是發出“鬧哄哄的聲音和難聞的氣味”;1998 年7 月14 日,他又在愛麗舍宮發表聲明:“這支既是三色又是多色的球隊,給人們留下關于法國的美麗印象,人們從中看到一個充滿人文關懷,堅強無比的法國形象。”**次左右共治時期(1986—1988),密特朗領導下的內政部長夏爾·帕卡經歷了一個更大的態度轉變。1998 年7 月17 日他在《世界報》的訪談中,引用藍軍勝利的例子,提議要對處于非法地位的外國人進行大型的整頓,使其全部正規化:“世界杯向大家證明,這個國家的融合行動已經成功了90%。它也使法國人相信,法國是自主存在的國家。在那些時刻,在法國變得強大時,她就可以慷慨,她必須做出行動。戴高樂可能就會這樣做!1998 年7 月13 日,國民陣線也沉浸在這一標志性勝利帶來的喜悅之中,他們熱烈祝賀齊達內,在這之后還給他起了新名字——“法屬阿爾及利亞的孩子”。 1998 年夏天,社會種族群體之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和解時刻,這樣的和解凝結在標語——“黑人-白人-北非人的法國”中。此次事件并非懸掛在社會和政治的真空環境中。一方面,之所以1998 年法國隊的勝利可以被解讀為法國社會模式的勝利,是因為有關共同生活、共和以及公共空間的政教分離的法國民族創始精神依然長存,并在這支1998 年的隊伍中找到一種全新的表現方式。另一方面,1997 年至1998 年經濟強勁復蘇,失業率——尤其是年輕人的失業率大幅下跌,在這樣的背景下,全民族的團結一致才能說得通。 剛剛過去的法國經濟“幸福期”,加上藍軍的勝利,瞬時讓人們產生了郊區青年將在未來與社會其他成員和諧共處的想法。唉,好景不長。這次事件結束之后社會學的預測都沒有實現。新地緣政治形勢的沖突(2001 年“9·11”事件,伊拉克戰爭,中東持續的戰火)加上法國社會內部出現的社會分化(2005 年的動亂),以及歷屆政府頒布公共政策所暴露出的薄弱點,都為埋葬“黑人-白人-北非人的法國”的神話獻上了一份力。如今在這個社會分化嚴重的國家里,取代該神話的是迪斯雷利筆下的“一國兩族”(Deuxnations dans la nation)“幽靈”,迪斯雷利曾在描寫早期發展曼徹斯特式資本主義的英國時創造出了這樣的場景。 斯特凡納·博(Stéphane Beaud)
法蘭西世界史HISTOIREMONDIALEDELAFRANCE 作者簡介
帕特里克?布瓊 ( Patrick Boucheron) 法蘭西公學院教授,巴黎先賢祠-索邦大學(即巴黎*一大學)中世紀史教授,《歷史》(L'Histoire)期刊編委會成員,2012年至2015年曾擔任索邦出版社主任。他致力于歷史撰寫以及歷史認識論的研究,發表了眾多關于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政治史和城市規劃史的著作。他在中世紀史和全球史研究領域卓有建樹,是一位學問扎實的史學大師、暢銷書作家。 主要著作: 《列奧納多與馬基雅維利》 Léonard et Machiavel,2008年 《15世紀世界史》 Histoire du monde au XVe siècle,2009年 《與馬基雅維利共度一夏》 Un été avec Machiavel,2017年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經典常談
- >
姑媽的寶刀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