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1815-1-1914-競逐權力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696508
- 條形碼:9787508696508 ; 978-7-5086-9650-8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815-1-1914-競逐權力 本書特色
1. 企鵝出版集團力邀歐美史學大家,十余年打造的多卷本歐洲通史 作為大眾圖書出版的一大標桿,八十多年來,企鵝出版集團以高品質的圖書為數代人的智識生活奠定了根基。自2004年起陸續出版的皇皇九卷“企鵝歐洲史”,是企鵝出版集團打磨了十余年的雄心之作,被譽為“絕妙結合廣度與深度”的“當代出版界巨制”。 “企鵝歐洲史”系列由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教授戴維?坎納丁主編,集九大學者之力,以其完整、可靠、親切成為多卷本歐洲通史的典范之作。其完整,在于呈現從古典歐洲的誕生到當今歐盟的動蕩,從公元前1750年到公元2017年這近4000年的歐洲歷史;其可靠,是基于九位史學界支柱性學者的真確認知,他們對各段歷史的認知經過反復的打磨和歷練,呈現的不僅是可靠的史實,更有對歷史趨勢的精辟把握;其親切,在于用平易的語言、抓人的敘事,將歷史的大勢與細節呈于紙面。 《競逐權力:1815—1914》,作者理查德?埃文斯四十余年精研19、20世紀的歐洲,以《第三帝國三部曲》奠定不二的地位。這本《競逐權力》極見功力,全書八章,用八個人物小傳為引子,講述鮮活的歷史,以80個論題串起歐洲創造力勃發、各方競逐權力、奠定當今世界基礎的一百年。 2. 為歷史研究與寫作設立新基準的史詩巨制,結合學術品質與大眾閱讀的驚喜之作 為“企鵝歐洲史”系列執筆的九位享譽世界的歐洲史學者,分別任教于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謝菲爾德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知名學府,其中多位具有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員、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的身份。他們以在各自領域深耕數十年的積累與見地,在歷史學界眾多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用獨特的謀篇布局、明晰的主線,傳達出對各段歷史的體認,描畫出歐洲近四千年演進歷程背后的動力。 史家的責任與學養使他們書寫的歷史可靠、可信,而他們合力撰寫的“企鵝歐洲史”系列,又是面向大眾的寫作。摒棄學術體例和學界行話,用閃爍著洞見的敘述,將歷史的洪流與涓流、大小人物的境遇和事件的發端及余波編織到一起,連綴成各個歷史時期的全景圖。通過主線把握發展大勢,用細節與時人共情,帶出有興味、有樂趣、有沖擊、有所得的閱讀體驗。如此寫作,讓讀者不需要學術背景,也能從學術共同體多年來研究、思辨的成果中獲益;不需要復雜的知識儲備,就能直接進入歷史,看歐洲如何改變世界,又被世界改變。 3.訪昨日歐洲,知今日世界。反思歐洲歷史,將成為我們應對動蕩世界的根基、想象未來的起點 我們所生活的現代世界曾被歐洲創造、為歐洲所主宰。對于以現代締結者之姿強力闖入世界各個角落的歐洲,它行動的理由、強大的基礎,衰落的緣由,都能在歷史中找到線索。從公元前1750年到公元2017年,歐洲歷史步步展開,改變、撼動整個世界,也被世界改變和塑造。它曾是文明的標尺,以古代希臘羅馬立下文化之根,用信仰和理性塑造人類的精神世界;它也被視為罪惡的淵藪,醞釀攪動世界的戰爭與沖突。依靠工業文明、帝國擴張,歐洲曾雄踞世界之巔,也在權力的競逐中,將世界一度拖入黑暗的深淵。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如今這般格局的動搖、世界的動蕩,在歐洲與世界交互演變的歷史中,都有線索可循。完整、可靠、親切的“企鵝歐洲史”系列,是建立整全認知坐標系的開始,對歷史的審視與再思,可以成為應對動蕩世界的根基、想象未來的起點。 4. 歐美主流媒體力薦:透過這套書,才能真正讀懂歐洲! 2004年,“企鵝歐洲史”系列的開篇作、普林斯頓大學威廉?喬丹教授的《中世紀盛期的歐洲》問世,被譽為這一出版界巨制的恢宏開篇。自那以來的十幾年中,“企鵝歐洲史”系列備受期待,每有新作推出,無不大受贊賞,不僅在學界廣受推崇,還深得大眾認可,獲得《經濟學人》《金融時報》年度好書、《星期日泰晤士報》年度歷史書等多項贊譽,被視為“代表學術精神的典范”,“仿佛站在奧林匹斯山上俯瞰近代歐洲的歷史”,“一百年后還會有人讀”,“幾十年未見的歷史佳作”。 5. 歐美主流媒體力薦:透過這套書,才能真正讀懂歐洲! “企鵝歐洲史”系列皇皇九卷的漢譯工程,借力包括兩名聯合國翻譯在內的譯者,經兩年翻譯,兩年編校,學者審讀,以高品質的譯文和高標準的譯校,去除語言的隔閡,以求呈現翻譯品質經得起考驗的歐洲通史,將歷史的豐盈、名家的洞見、學界的真知帶入中文世界。北京大學彭小瑜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劉林海教授、南京大學陳曉律教授、復旦大學李宏圖教授、浙江大學呂一民教授……更是欣然為“企鵝歐洲史”各卷撰寫推薦序言,引導中國讀者進入歐洲史的宏大世界。 6. 沿襲企鵝革新性的設計美學,精進印制工藝,完成由書到藝術品的蛻變 “企鵝歐洲史”全套九卷,封面設計采用革新理念,以及浮雕、燙金等匠心工藝。從1到9的阿拉伯數字把這一整套書連綴起來,數字既代表這一時期在四千年漫長進程中所處的位置,更是窺見歷史的窗口。這個時期中的一個人物、一個片段,從數字背后的深廣世界里迫不及待地躍出,肌理分明的立體浮雕,呼應的是內里一打開書頁,就能跳出紙面的鮮活歷史。 叢書名“企鵝歐洲史”和主書名燙金,體現集半世紀學界大成、經十余年打磨后,整套書精金般的品質。選用的金色打眼而不張揚,正像閱讀這套書的感受:讀時沖擊力撲面而來,讀罷悠長余韻久久不息。
1815-1-1914-競逐權力 內容簡介
1815年,拿破侖兵敗滑鐵盧,維也納會議平復局勢,動蕩的年代暫時告一段落,直到滅頂之災于1914年降臨。 這是歐洲浪潮涌動、創造力迸發的一百年,也是權力競逐的世紀。在1815年以前的大部分時間里,人們看重的是榮耀、榮譽,而在19世紀,人們越來越看重權力。 舊制度崩塌后,種種力量都渴望獲取并行使權力,以便把自己的觀點付諸實施。國家爭奪世界權力,政府追求帝國權力,革命家密謀奪取權力,各政黨爭奪執政權力,金融家和工業家追求經濟權力,平民渴求民主,婦女主張女權,工人階級爭取政治權力,民族盼望自主,藝術家挑戰學院的**,精神病學家想用科學的力量控制人性,工程師要證明人類有力量勝過自然。國與國、人與人、人與自然……一切都不復從前。 競逐權力歐洲人走上文明之巔,睥睨全球,也招致毀滅歐洲的大戰。1914年,歐洲各地的燈火一盞盞熄滅,點亮它們仍需時日。
1815-1-1914-競逐權力 目錄
作者序
**章 大革命的遺產
戰爭之后
拿破侖之后
維也納會議
重鑄時間鏈條
反抗與鎮壓
歐洲憲兵
希臘獨立
七月革命
歐洲余震
政治風云的變幻
第二章 自由悖論
領主與農奴
解放農奴
贏家和輸家
農民起義
解決人民吃飯問題
“饑餓的四十年代”及其后歲月
紡織業革命
煤鐵
鐵路、蒸汽和速度
歐洲工人階級的形成
“社會問題”素描
第三章 歐洲之春
機器時代的愿景
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
1789 年的幽靈
革命的凋零
激進分子和反動勢力
變革的局限性
克里米亞戰爭
民族事業的成敗
在時代潮流中把握航向
革命的震蕩
第四章 社會革命
貴族的沒落
新精英階層
世界工廠
第二次工業革命
打造新耶路撒冷
資產階級的勝利
小資產階級
“失去的只是鎖鏈”
“流氓無產階級”
移居潮
第五章 征服大自然
降服野性荒原
駕馭自然力
日益縮短的距離
現代時間概念的誕生
大瘟疫的終結
走出死亡的陰影
抑制原始欲望
治療疼痛
瘋癲與文明
規訓與懲罰
第六章 情感時代
追懷往昔
浪漫主義與宗教
異見、懷疑和不信
基督教及其他信仰
攀登巴別塔
渴求知識
情感的性別化
追求快樂
現實主義與民族主義
春之祭
第七章 民主的挑戰
*后的邊疆
福利國家的崛起
第二國際及其對手
大眾時代
自由主義的危機
民族主義與民主
政局動蕩幻象
“全速前進!”
趨向極端的政治
“世界美國化”
第八章 帝國的報應
探險家
帝國熱潮再起
帝國主義時代
剝削與反抗
“白人的負擔”
“東方問題”
種族主義與民族主義
巴爾干戰爭
“人人翹首以待的大戰”
滅頂之災降臨倒計時
推薦閱讀
1815-1-1914-競逐權力 節選
第二章 自由悖論 領主與農奴 薩瓦?德米特里耶維奇?普爾列夫斯基(Savva Dmitrievich Purlevsky,1800—1868)出生在俄國中部一個叫韋利科耶的村子里,從小在農奴制度下長大,對這一制度強加的種種義務和苛捐雜稅深惡痛絕。普爾列夫斯基訴苦說:“農民人身依附制度無法忍受!”他的村子在一個中校軍官不大的私人領地上,有大約1 200 公頃可耕地、175 公頃森林、656 公頃的草地和牧場。這位中校平時住在圣彼得堡,整天花天酒地、尋花問柳,從不去自己的領地。一個管家為他照管領地,私吞了大部分收入。雖說領地上的農民大多是文盲,但普爾列夫斯基靠當地牧師送給他的一本掃盲課本學會了識字,開始用過生日或其他日子親戚給他的一點點錢買書。普爾列夫斯基長大后,他的文化知識幫了他的大忙。 該村有大約1 300 名村民,他們都必須向領主繳納歲租。這不是太大的負擔,因為農民除了為維持自己生活種植農作物外,還兼種亞麻及其他作物,可以拿到市場上交換其他產品。這個村子的村民知道,與大多數農民相比,他們的日子還算不錯。普爾列夫斯基寫道:“北部省份的平民幾乎全靠吃黑麥面包、喝菜湯果腹。農民出于需要,不得不賣掉一切勞動所得,包括奶制品、牛羊肉、雞蛋等,自己只能吃豆子、燕麥和蕪菁塊根。我們村比較特殊,村民靠集貿和做點手藝活有些收入,日子過得比其他村子的村民好一些。”但長住圣彼得堡的領主不時向村民提出額外要求。每隔一段時間,他就從圣彼得堡發來指令,在村民大會上宣讀。一次,他讓管家“挑選4 個適于站在馬車后面踏板上的小伙子,年齡不超過20 歲,身材要高大,另外再挑4個18 歲的俊俏姑娘(他沒交代讓她們干什么,不過不難猜測),要親自把這8 個人送到圣彼得堡的領主家中”。 俄國的貴族地主通常不住在自己的領地上,他們大部分時間要么待在圣彼得堡,要么在法國度假勝地和中歐礦泉療養浴場消磨時光,或在賭場揮金擲銀以至于債臺高筑。即便是沒有因此負債累累的地主,也往往只把自己的領地看成維持在大城市生活方式的收入來源。韋利科耶村也不例外。1817 年中校死后,他的女兒和女婿(女婿是俄國軍隊的將軍)來到村里,要求村民立即預付今后10 年的地租,數額高達20 萬盧布。遭到農民拒絕后,將軍和他妻子跳上馬車,返回圣彼得堡,但事情遠沒有完結。很快,村民大會又宣讀了一道新指令。新領主將領地抵押,得到了一筆為期25 年的貸款。他們要村民除了每年繳納2 萬盧布外,再額外支付3 萬盧布的貸款年息。拒不付錢的人要么送去軍隊服役,要么遣送到西伯利亞領主的礦場做工。村民聽到這道新指令后,驚愕萬分,會場一片死寂。普爾列夫斯基后來寫道:“有生以來,我**次為自己的農奴身份感到悲哀。”農奴完全受人擺布。有些領地的領主肆意鞭打農奴,給不服從他們的農奴戴上鐵項圈。普爾列夫斯基甚至聽說,有一個領主因為一個農民孩子向他的獵犬扔石頭,就把孩子的衣服剝下讓狼狗嗅聞,隨后把他帶到原野,放群狗去追他(所幸孩子沒有被狗咬傷。沙皇聞知此事后,下令把這個地主逮捕。即使是農奴制,也有一定之規,這個地主顯然壞了規矩)。面對領主的索求,不僅普爾列夫斯基這樣有文化的農奴感到無助,普通農奴也一樣深感無力。 19 世紀20 年代,韋利科耶村的農奴境遇更糟了。來了個德意志人當他們的新管家,他開始干預村民的婚事,用鞭子抽打不服從命令的人,逼迫農奴在領主開辦的紡織廠做工。農奴若是抱怨,他就馬上派士兵進村。100 余名農奴在領地全體農奴面前被鞭笞。這個德意志管家后來被一個不那么殘暴的管家換了下來,但農民仍然怨聲載道。*后,領主讓全村唯一識文斷字的普爾列夫斯基擔任管家,試圖以此消除村民的不滿。普爾列夫斯基著手改善莊園的管理,說服領主在村里開設小學和診所。普爾列夫斯基手下的人開始背著他侵吞財物,事發后領主怪罪到普爾列夫斯基頭上,把他叫到圣彼得堡嚴加訓斥。普爾列夫斯基害怕受到鞭打的懲罰,逃走了。他先潛逃到莫斯科,繼而去了基輔,在當地用蘆葦稈做了一個筏子,沿第聶伯河順流而下,漂浮到了530 千米以外的摩爾多瓦。他“在亞薩科(Yassakh)上岸時,精疲力竭,衣衫襤褸,腹中空空,身無分文”。當地的俄國流亡者收容了他,他們屬于“舊禮儀派”下面的司科蒲奇派(又稱“閹割派”)。1843 年,德意志旅行家奧古斯特?馮?哈克斯特豪森(August von Haxthausen, 1792—1866)男爵在游歷途中見過他們,描述了他們一般在夜晚舉行的“怪異的秘密儀式”:“這些人尖利刺耳的聲音,令人悚然的熱忱和野性的狂熱給我留下了難以忘卻的痛苦印象。”這些人奉行獨身主義,更可怕的是還踐行自殘。司科蒲奇派成員靠趕大車為生。普爾列夫斯基很快通過誠實和勤勞證明了自己的價值。一天晚上,他偷聽到兩個成員議論自己:“他是個好人,我們應該讓他改信我們的宗教。”正如哈克斯特豪森所說,司科蒲奇派成員“狂熱追求讓他人改信自己的教義,還閹割信徒”。普爾列夫斯基知道司科蒲奇派迫使他人改信十分普遍,他嚇得魂不附體,再次逃跑。這一次,他往西跑了960 多千米,一直逃到多瑙河沿岸,遇到一群世俗的俄國流亡者,和他們一起待了兩年,靠捕魚為生。1834 年,普爾列夫斯基獲知尼古拉一世豁免了逃亡農奴,于是動身前往東邊1 290 多千米外的敖德薩,在那里,農奴可以合法定居。普爾列夫斯基在一個酒吧找到了一份侍者的工作。沒過多久,他升為經理,在一位酒吧常客的幫助下,他做起了糖生意,成了商人,還與在韋利科耶村的家人取得了聯系。1856 年時,他已經攢下足夠的錢,為自己兒子買回了人身自由。普爾列夫斯基死于1868 年。對一個農奴而言,普爾列夫斯基的一生很幸運,他的村子經濟狀況很好。 像俄國中部地區很多農業不太發達的村子一樣,韋利科耶正逐漸成為以紡織業和商業為主的工業城鎮。這個村子經濟的性質意味著村子里的農奴常常外出經商,有一定程度的行動自由,而不是死水一潭,與外部世界隔絕。每當自己的權利受到威脅,農奴都敢于維權,雖然他們的抗爭不是總以勝利告終。以上現象逐漸侵蝕了農奴制。在普爾列夫斯基眼里,農奴制是壓在身上的沉重經濟負擔,是對農奴的敲詐勒索。*重要的是,他憎恨農奴制強加給他的屈辱和不公。*終他忍無可忍,逃離了這一制度。在普爾列夫斯基生活的年代,俄國歐洲部分的農奴占歐洲大陸農奴人口的絕大多數。受1789 年法國大革命平等思想的沖擊,西歐和中歐的很多地區廢除了農奴制,包括巴登、巴伐利亞、丹麥、法國、荷蘭、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瑞典屬波美拉尼亞、瑞士。符騰堡、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于1817 年廢除了農奴制。但其他地區依然實行農奴制,包括漢諾威王國、薩克森王國、奧地利、克羅地亞、匈牙利、普魯士、俄國、波蘭、保加利亞、冰島和波斯尼亞。直到19 世紀30 年代初,漢諾威和薩克森王國才廢除了農奴制。1816 年普魯士推翻5 年前推行的更激進的改革后,被削弱的農奴制一直延續到1848年或此后不久。俄國和波蘭的農奴制終結于19 世紀60 年代。保加利亞的農奴制一直到1880 年才真正廢除。在偏僻的冰島,四分之一的人口實際上都是農奴,直到1894 年,冰島才正式廢除了強迫無地農奴為有地農民種地的法律。只有波斯尼亞的農奴制一直到**次世界大戰時才結束。奧匈帝國于1878 年從奧斯曼人手中攫取了波斯尼亞,在1908 年正式將其吞并。波斯尼亞的農奴可以花錢贖身,但費用不菲。**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只有大約4.15 萬名農奴花錢贖了身。波斯尼亞農村的廣大農民對農奴制沒有被廢憤恨不已。人民怨恨情緒日積月累,在1914 年以戲劇化的方式宣泄出來。刺殺奧地利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1863—1914)的波斯尼亞塞族青年加夫里洛?普林齊普(Gavrilo Princip, 1894—1918)站在法庭上接受審判時稱:“我目睹民不聊生。我是農民的孩子,深知農村發生的事情,所以我要復仇。我對自己的行為沒有絲毫后悔。”農奴制的確給19 世紀和20 世紀的歐洲投下了一道長長的陰影。
1815-1-1914-競逐權力 作者簡介
[英] 理查德?埃文斯(Richard J. Evans) 劍橋大學沃爾森學院院長、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因對歷史研究的貢獻而獲封爵士。他自20世紀70年代起從事德國研究,代表作《第三帝國三部曲》以兩千多頁的篇幅分析了納粹興起、掌權、將世界拖入戰爭的全過程,成為納粹德國研究的高峰。埃文斯還著有《在希特勒的陰影中》《德國底層社會》《歷史的另一種可能》《歷史與記憶中的第三帝國》等20多部專著,作品被翻譯成十幾種文字。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姑媽的寶刀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