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李通玄華嚴思想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34693
- 條形碼:9787520334693 ; 978-7-5203-3469-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李通玄華嚴思想研究 內容簡介
《李通玄華嚴思想研究》主要內容包括緒論,李通玄的生平、著作及思想淵源,李通玄的判教論,李通玄的智體論,李通玄的緣起觀,李通玄的解脫論,李通玄的解經觀,李通玄華嚴思想的歷史意義及影響,等。
李通玄華嚴思想研究 目錄
一 選題緣起
二 文獻探討
三 研究目的及架構
四 研究方法與限制
**章 李通玄的生平、著作及思想淵源
**節 李通玄傳記之史料略析
第二節 李通玄的生平與著作
第三節 李通玄華嚴思想的淵源
第二章 李通玄的判教論
**節 判教目的及“別教一乘”說
第二節 《華嚴經》的宗乘、宗趣、教體
第三節 關于《華嚴經》的其他判釋
第四節 李通玄的十教、十宗說及與法藏的對比
第五節 李通玄判教中貫穿的十個綱要
第六節 李通玄判教論的特點
第三章 李通玄的智體論
**節 李通玄“根本智”思想的內涵及意義
第二節 李通玄的“智體無性說”及本覺思想
第三節 “無明”與“根本智”關系探析
第四章 李通玄的緣起觀
**節 “理事無礙”的緣起觀與性起思想
第二節 “事事無礙”思想及法界緣起觀
第三節 李通玄之“一真法界”思想及其對澄觀的影響
第四節 李通玄的“三圣圓融說
第五章 李通玄的解脫論
**節 華嚴宗之修行次第論
第二節 李通玄對于《華嚴經》修行地位、行相的判別
第三節 李通玄”法界無時“的思想
第六章 李通玄的解經觀
**節 李通玄的表法思想概述
第二節 “以易解華嚴”——“周易表法”思想研究
第三節 李通玄的“配法觀心”思想研究
第七章 李通玄華嚴思想的歷史意義及影響
**節 李通玄著作的流傳及贊、詩文
第二節 李通玄的華嚴思想對各個宗派的影響
第三節 李通玄的華嚴思想對居士佛教的影響及其現代意義
結語
附表
參考文獻
后記
李通玄華嚴思想研究 節選
《李通玄華嚴思想研究》: 第五節 李通玄判教中貫穿的十個綱要 筆者在閱讀經論文本的過程中發現,李通玄的判教思想,除了一般學者已經廣有論述的“十教”“十宗”說外,在《新華嚴經論》的**至第八章中,還有個內在的主線,為貫穿于整個判教思想中的綱要類內容,大體論述了《華嚴經》的10種殊勝之處,以及與其他經典的區別。之前研究李通玄的學者都沒有對此加以說明,也未能提出確定的名稱,筆者在此暫且稱之為“十綱”,統領李通玄的整個判教學說。這應該說是其判教思想中一個重要的特色。李通玄的思想十分廣博,在論述的過程中,他喜歡用“十”這個數字,前面我們也有提及,李通玄認為“十”代表著圓滿,為圓數。因此,其判教思想中經常出現“十”這個數字,十種綱要,十教、十宗、十門、十種不同,十種甚深廣大、十種德性……,往往是十中套十,十中又有另外的十。類似《華嚴經》中所說,如因陀羅網,環環相套,很容易弄不清楚其中的邏輯關系。王仲堯在其《隋唐佛教判教思想研究》中,就提出了“十法說”,作為與“十宗說”對立的一個單獨的類別。但仔細看其“十法說”,其實是論述“教義差別”中的10種差別,李通玄稱之為“十門差別”,單獨提取出來作為與“十宗”相對的一類恐有不妥。在后面的“成佛同別”中,李通玄也提出了“十門分別”,因此不應單獨提取出來與十宗說相對。 這也是為什么對李通玄判教思想的研究,至今未有一個比較完整論述的原因。當然,本人能力有限,時間也有限,絕不能夠說至此就完整了,還有很多沒有涉及的地方,學術研究就是這樣一步步前進,待后來者能夠提出更多的未被發現的思想。 李通玄的“十綱”說作為其判教思想的10個綱要,筆者在此也進行簡要的論述。10個綱要分別為:一依教分宗,二依宗教別,三教義差別,四成佛同別,五見佛差別,六說教時分,七凈土權實,八攝化境界,九因果延促,十會教始終。以上10個綱要,因為是貫穿于李通玄整個判教思想中的中軸線,所以有些思想在前文中已有論述,對于沒有論述過的,筆者會進行比較重點的說明。 **個綱要“依教分宗”和第二個綱要“依宗教別”,分別就是前面“依教分宗”中的“十宗說”和“依宗教別”中的“十教說”,已有論述,不再多說。 第三個綱要,“教義差別”,說明《華嚴經》的教義與其他經典有何差別。李通玄在此處又做了“十門分別”。“其十門者,一佛日出興教主別,二光明表法現相別,三問答所詮主伴別,四所示因圓果滿別,五地位所行行相別,六重令善財證法別,七明六位菩薩來眾別,八明所施法門理事別,九與諸三乘得果別,十所付法藏流通別。” 一佛日出興教主別,指華嚴圓教的主法者為法身、報身毗盧遮那佛,不同于其他權教為釋迦牟尼化佛。 二光明表法現相別,指《華嚴經》中佛陀放光并非一時一處放光,而是根據不同的講法內容,為表征不同的意義,身體不同部位放射不同的光明,從足輪光明至眉間光明等,不一而足,不同于其他教典僅一時一處放光。 三問答所詮主伴別,指《華嚴經》中問答主伴分別為佛、文殊與普賢。佛為報佛,文殊與普賢,一個表大智、一個表大行,德用圓滿,不同余經為化佛所說。“化佛所說之教,無如此經也。一切諸教皆權施設,引彼諸根,咸來至此華嚴大海,入毗盧遮那一真境界。”此經所說,全部旨歸華嚴智海,一乘實教,人毗盧遮那之一真境界。 ……
李通玄華嚴思想研究 作者簡介
劉媛媛,女,1978年生于河北保定。2001年畢業于南開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學士學位;2007年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獲法律碩士學位;2016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2016年就職于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從事中國哲學和宗教學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為漢傳佛教華嚴學,已在國內核心期刊以及CSSCI來源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回憶愛瑪儂
- >
推拿
- >
煙與鏡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