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保路悲歌(僅供零售.在線和館配)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1152047
- 條形碼:9787541152047 ; 978-7-5411-5204-7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保路悲歌(僅供零售.在線和館配) 本書特色
阿來親自策劃,史詩型非虛構作品,理清清末四川保路運動的來龍去脈,條分縷析一條鐵路是如何引發辛亥革命的。 ★作家阿來親自策劃,把關到筆觸,本書的文學性是站得住的;★脈絡清晰是本書亮點,保路運動紛紜復雜,一般史書很難講清楚,本書抽絲剝繭、層層推進,能讓所有對保路運動耳熟不能詳的讀者豁然開朗;★優秀的非虛構寫法,讀史的同時也能讀到人物,節制中也會有動容。
保路悲歌(僅供零售.在線和館配) 內容簡介
阿來擔任總策劃、阿來工作室出品的非虛構巨著,圍繞清朝末年川漢鐵路的興修和廢弛,全景式地呈現出四川保路運動的前前后后,清廷、立憲派、革命黨、袍哥,各方力量如何參與到這一歷史事件中,又如何影響歷史的走向,很終直接引發辛亥革命。本書基于大量史實,既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有恢弘的史詩氣勢,有眾多符合歷史真實的人物,也有警示當下的見識。
保路悲歌(僅供零售.在線和館配) 目錄
引言
上部
下部
尾聲
主要參考書目
保路悲歌(僅供零售.在線和館配) 節選
清朝末年,歷經甲午之敗、庚子國難,列強覬覦、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大清帝國在跌跌撞撞中被歷史拖入二十世紀。時逢這兩千年未有之變局,它的路在何方?它又該何去何從? 于是,一道道在絕境中頒布的圖強新政,穿過紫禁城的紅墻,在帝國的黃昏中向全國的山河大地波瀾壯闊地鋪開。 帶著決絕的使命,錫良奉旨赴四川出任總督并推行新政。四川新政,首推經濟變革,這是一次由落后農業向現代工業艱難轉軌的變革,不僅痛,而且也許勞而無功。但變革已成烽火之勢,非變則亡。在變革中,其焦點主要集中在川漢鐵路修筑權的爭奪和鐵路股權的捍衛上。 西方列國對大清的鐵路建設虎視眈眈,錫良首倡自辦川漢鐵路,為了國權和利權,他強硬地拒絕了西方列國出資修路的請求,但因川省財政也已入不敷出,錫良因此陷入國困民窮的爛泥潭,使得筑路款的籌集更是難上加難。要修筑川漢鐵路,少了七千萬兩白銀便搞不成,這筆巨款相當于當時大清國一年的財政收入,更是川省財政十年收入的總和。那么,錢從何來?這條鐵路究竟是官辦好還是民辦好?是自辦好還是交由洋人來辦好?在國權與利權的艱難抉擇中,筑路資金成了錫良和七千萬四川人面臨的嚴峻問題。 在眾人的殷切呼喚中,錫良以破釜沉舟的決心,以愛國的名義把朝廷大員、日本留學生、飽學鴻儒、開明士紳、紅頂商人、川省民眾等凝聚到一起,同時借鑒日美鐵路籌資的成功案例,在全國首開籌集華人股資的壯舉,自辦鐵路公司。于是,官方出資、紳商認購、農民認捐,一個權責明晰、風險共擔、利潤共享的筑路政策在天府之國轟轟烈烈地推行開了。 在上上下下的砥礪前行中,筑路的開場鑼鼓已經敲響,但是,為了謀求肥缺職位,一些司道大員把庸碌無為的親戚裙帶塞入川路公司,致使官辦川漢鐵路公司人浮于事,坐耗股金,卻又遇事推諉、相互扯皮。 要推行新政,就要編練新軍,但又無錢,總督錫良就不得不挪用筑路經費;出于錢生錢的臆想,要開辦銅元鑄造局,也因無錢開辦又不得不再次挪用筑路股金,然而,興辦的銅元局卻因管理不善而終成爛尾工程……如此種種,民眾抗議、紳商不滿、學人憤怒、官吏抱怨……佇立在極度貧血的財政之上的川省新政,是那么的風雨飄搖,又那么的不堪一擊。 而官辦的川漢鐵路公司,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甚至營私舞弊、筑室中飽。于是,錫良的官辦川漢鐵路公司招致川省民眾抗拒。惹起眾怒后,錫良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改為官紳合辦。但官紳合辦的局面更加糟糕,它兼具官辦的種種積弊,又隨處呈現出紳商的投機與鉆營。于是,錫良的川漢鐵路政策再次遭到全民抵制。面對銅元局的爛尾蓋子被揭開的丑聞,面對川籍京官要求徹查川路公司腐敗的呼聲,面對上上下下的萬千指責,總督錫良不得不以退為進,以自己調離川省來挽救川路公司的信任危機,并對川漢鐵路進行徹底改制,交給紳商們去辦。 事情總在一次次絕望中峰回路轉。錫良離任川督時推薦了他*為信任的幕僚趙爾豐的兄長——趙爾巽出任四川總督一職,繼續肩起修路的重任。盡管商辦川路公司仍然困境重重,但在眾人的推動下,還是較為成功地完成了川漢鐵路的前期勘路事務。隨后,在李稷勛的統籌謀劃下,在工程師詹天佑等人的主持下,在幾萬筑路大軍的努力下,折騰了數年的川漢鐵路終于在湖北宜昌的崇山峻嶺間正式開修。這里是深山大谷,又是喀斯特地貌,山體內溶洞縱橫、暗河密布,因此,這條鐵路堪稱世界上*為難修的鐵路。 然而,處于公司制度草創期的晚清,由于人性的弱點和國民的劣根性,既缺乏鐵腕監督又缺少現代管理經驗的商辦川路公司,并沒實現改制時清正浩然的夙愿,而是一步步走向了它的反面。 在宜昌,鐵路在崇山峻嶺中無比艱難地一寸寸修筑著;在成都,商辦鐵路公司內部卻營私舞弊、筑室道謀、推諉扯皮成風;在上海,三百萬兩筑路股金被虧空,終于在震撼大清朝野的橡皮股災中,暴露了公司財務總理施典章在上海倒款的大案。公司因為倒款折損巨額股金,民眾的信任與期望也滑到谷底。 在川路股款每年的來源中,自愿購股不足兩成,八成是全省普通百姓被迫繳納的土地租股。因此,在營私舞弊和股金虧空的背后,蓄滿了幾千萬底層百姓的積怨與怒火。 川漢鐵路的謀劃歷經八載,但筑路不足三十里,花費股金數百萬兩,且丑聞頻出,難脫困境。于是,中央郵傳部大臣盛宣懷伙同攝政王載灃等人乘虛而入,一紙政策,將川漢鐵路收歸國有。盛宣懷和載灃的決策強有力地扼制住了四川紳商集團的利益咽喉。但是,紳商們哪甘就此被堵嘴封喉?為了捍衛自己的既得利權,四川紳商們打著愛國的旗號,舉著七千萬股民保路保款的盾牌,以貌似唯我*為正義的面孔,與政府展開了一場用經濟維權來擠壓政治體制的改革生死較量。 此時是1911年初夏,各項新政改革也同川漢鐵路一樣陷入困局。盛宣懷的鐵路收歸國有政策繞過了地方民意機構咨議局,繞過了中央民意機構資政院,全國民眾由此看穿了所謂改革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于是,這場起于鐵路的維權較量迅速演變成更為深層的政治較量與軍事較量。 筑路八年,朝廷大員或左顧、或右盼,一直紛爭不斷;地方官吏或力挺,或壞事,始終心存各異;留日學生或選擇憲政興邦,或推崇革命救國,然而,立憲的總是事與愿違,革命的總是屢戰屢敗又屢敗屢戰。從倡導筑路開始,飽學鴻儒們從一路期待、支持、呼吁,*后終于在怒火中熬不住了,紛紛站到了朝廷的對立面;紅頂商人在巨額利益面前左支右突,出于趨利避害的抉擇,他們把紅頂拋置一邊,在立憲派、革命黨、清政府多邊下注,如何掙扎也沒能擺脫“朝廷如風,紳商如草,風吹草偃,自古皆然”的命運循環。川省民眾,或逆來順受,或聽天由命,或加入袍哥會黨的隊伍,憑借這股巨大的灰色力量自救自強,亦自生自滅。一場史無前例的悲劇式維權運動,在無聲中撕裂著天府大地。 一條壓根兒沒修成的鐵路,卻十分蹊蹺又萬分必然地通向了大清王朝的墓地,導致綿延了兩千兩百多年的封建王朝在頃刻間轟然倒塌,灰飛煙滅。 讓盛宣懷和端方做夢也想不到的是,他們的鐵路國有政策居然成了民情激變的導火索,點燃了川人憋悶在胸中的怒火。全川七千萬民眾用血脂血膏凝聚的筑路款,他們怎么甘心自己的股東身份被一紙國有政策奪取?又怎么可能拱手讓給覬覦已久的洋人?在這件事上,朝廷很蠻橫又很天真,很強權又很懦弱,而處于夾縫中的地方官吏不得不在朝野上下兩頭受氣。于是乎,立憲派與紳商為民請命四處奔走吶喊,革命黨人趁機導以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行動,遍地袍哥會黨一夜之間成了同志軍。一場本為捍衛川漢鐵路利權的維權行動,終于演變成對于川省軍權和政權的生死爭奪。 一條子虛烏有的鐵路,撬動了政府的力量、立憲派的力量、革命黨的力量、袍哥的力量、社團的力量,在如此烏云壓頂的巴蜀大地,誰才能真正笑到*后? 矛盾的**環是代表中央政府的盛宣懷與四川民眾間的沖突。為了抗議鐵路國有政策,在立憲派代表蒲殿俊等人的主導下川省成立保路同志會,出于共同的利益訴求,同志會在全省上下渾然一體,四處宣傳演講,派人聯絡各省鐵路公司,甚至赴京叩閣請愿。但是,四川督府得到的卻是被中央嚴厲斥責,聯絡人員被遣送回川,保路電報被蠻橫切斷。此時在坊間大肆盛傳負責鐵路修筑的李稷勛被盛宣懷收買,從而導致宜昌鐵路建設全面停工。 在此期間,屢次起義又屢次失敗的川省革命黨不得不吸取教訓,以臥薪嘗膽的意志隱匿在保路民眾之中,聯絡軍隊中的同盟會員以及被朝廷激怒的袍哥會黨組織,籌備起義事項。 矛盾升級到第二環,在言路被切斷之后,川省保路同志會與革命黨合流,導致民眾走上了罷工、罷市、罷課、罷耕的道路,成都府因此成為死寂之城。朝廷為此萬分震怒,剛接任四川總督不久的趙爾豐焦急開市,卻難以奏效。罷市日久,滿城哭聲。趙爾豐向朝廷代奏希望體諒川人,讓川路回歸商辦。他明知不可為卻為之,被朝廷嚴詞訓斥,落得自身難保。保路同志會進而鼓動農民不納糧不納捐,萬千矛盾一觸即發,遍地干柴在等待星星之火。 在風雨飄搖中,盛宣懷力薦大臣端方帶兵入川,解除罷市、恢復常態,并伺機取代趙爾豐擔任四川總督。四川革命黨更是在民眾之中宣傳革命、鼓動造反,但趙爾豐誤以為是立憲派人有謀反之心,就下令抓捕四川立憲派領袖——咨議局長蒲殿俊、副局長羅綸等十余人。 矛盾升級到了第三環。蒲殿俊等人作為民眾爭路的代言人,現在被趙爾豐強行逮捕了,并盛傳要被梟首示眾,于是人們成群結隊沖到總督府請愿,希望釋放蒲殿俊等人。在請愿中,由于官民間多有沖擊,從而導致槍聲四起,使得一場要求釋放人的和平請愿釀成了流血事件——成都血案。 矛盾再次升級。成都血案的槍聲一響,革命黨終于等來難得的革命契機,以龍鳴劍為首的革命黨人制作出寫有血案說明與呼吁自保自救的木牌投入江中,以“水電報”的形式,將起義的信號傳遍全川。得到“水電報”的袍哥會黨、全省股民、立憲派人士、學堂的學生、反正的清軍隊官等等,紛紛操起長槍短炮和大刀長矛圍攻成都府。由會黨組成的同志軍分成東、南、西、北多路攻打成都。督府大院內外的血案,在剎那間點燃了成都平原的烽火,一場以救人為旗號的攻城戰,迅疾就發展成推翻清王朝統治的革命戰爭,并在全省范圍腥風血雨又波瀾壯闊地展開。這時候,革命黨漸成歷史的主角,走向共和的呼聲如驚雷般在巴蜀大地上滾動。面對各路同志軍的英勇攻擊,清政府的巡防軍、新軍輪番上陣、死纏爛打、亡命阻擊。在這樣的時候,俯瞰整個巴蜀大地:川江在咆哮、大地在撕裂、群山在震蕩,一面面穿滿彈孔的旌旗,一枚枚劃破長空的槍彈,呼嘯在山山水水間,直搗清王朝衰朽的根基。 戰事至此,有了本質的轉變,四川榮縣首先宣布獨立,成為全中國**個獨立的縣。由于端方帶湖北新軍入川平亂,導致湖北兵力空虛,湖北革命黨人趁機發動武昌起義,打響辛亥革命**槍。巴蜀一省的革命引發了全國的革命,大清王朝失去了控制力,趙爾豐不得已釋放蒲殿俊、羅綸等人,尋求收拾殘局之路。 隨全國革命的大勢,清政府滅亡的局勢已定,端方被自己帶領的軍隊殺死在資州。此時,趙爾豐精于妙算以求自保,他與立憲派達成《四川獨立條約》的協議。依據《條約》,趙爾豐辭掉總督,他愿意遠赴川邊墾地守土。 《四川獨立條約》簽署后,鼓動革命的革命黨人和廣大同志軍浴血奮戰而來的果實,卻被蒲殿俊等人攫取,這讓四川的革命黨人有一種替人做嫁衣的悲涼與落寞之感。 在一番明爭暗斗中,蒲殿俊雖任大漢四川軍政府正都督,但他并無統轄一省軍政大權的能力。雖然羅綸任軍政府的副都督,但他向來不滿蒲殿俊推卸責任的德行,于是,全省袍哥會黨全被他攬在麾下,壯大自己的實力。同時,羅綸又利用尹昌衡在新軍中的巨大影響力,慫恿他除掉了趙爾豐,并策劃“成都兵變”一舉趕走了蒲殿俊。 這時候,面對十多萬荷槍實彈的袍哥鋪滿了成都大街小巷的局面,尹昌衡終于感到了羅綸的可怕與兇殘,于是決心除掉羅綸以消大患。但是,羅綸殺人從來不會親自動手,他巧妙地利用袁世凱的親信胡景伊的力量,輕輕松松地就搬掉了狂妄自大的尹昌衡。盡管羅綸在權力之路上費盡心機,但他*后卻沒有得到胡景伊的絲毫賞識,而是敗在了胡景伊設下的連環圈套中。胡景伊不僅擊敗了袍哥總舵爺羅綸,還向幾十萬曾經出生入死的袍哥兄弟們揮起了屠刀…… 清朝已亡,民國初立。“愛國者”們在一場權力游戲的你爭我奪中,似乎都遺忘了當年富國強川的初心,似乎也遺忘了川漢鐵路以及為此付出血淚的股民。保路風云,保來保去,保的卻是一條從未修成過的鐵路。吶喊了整整十年的路權與國權,卻在起起落落的戰刀間劈碎了大清國*后一絲殘夢,在這個殘夢的深處,在宜昌大山深處那銹跡斑斑的鐵軌盡頭,到底是誰還在日夜廝守? *終,小人物李稷勛卻以大人物的悲痛與落寞獨自行走在宜昌那片起伏跌宕的山巒間。在這里,他眼睜睜地看著修了不到二十里的鐵軌被人拆除運走。此時此刻,他淚眼一如枯井,泣聲猶如狼咽。為此,他寫下記錄筑路悲歌的長篇碑文。此碑文,鐫刻在山野間,字字如血,句句如刀,劈向歷史的天空。隨后,他囑人在自己死后把自己葬在這片山巒間,他要長眠在這里等待川漢鐵路重修的那一天。 一條鐵路,一首挽歌,一束清王朝的絕命詩章,凄厲地回蕩在中國四川那廣袤的大地上。辛亥夜幕中那漫天明明滅滅著的星斗,如一雙雙難以瞑目的眼睛,在荒蕪中尋找希望,在黑暗中尋求曙光。 鐵路沒了,但大地還在;股金沒了,但江河還在;無數高山以它們堅實的脊梁,渴望扛起中國劃時代的宏大詩篇。 本書以川漢鐵路的興修與廢弛為線索,以江山更迭為背景,以官府、紳商、立憲派、革命黨、會黨等等為勢力陣營,試圖用一波三折、蕩氣回腸、大開大合、波瀾壯闊的史詩筆調,全景式地呈現出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的歷史故事。 ……
保路悲歌(僅供零售.在線和館配) 作者簡介
非虛構作品《瞻對》《大地的階梯》等。 汪建中,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巴金文學院創作員,四川電視臺編導。著有詩集《心靈之約》,散文集《沉默的漂泊》《沒有鐘聲的城市》,長篇小說《權錢之惑》《保衛愛情》等。現為阿來工作室編劇。 崔久成,1988年生,職業寫作者。已出版多部文學作品,編導的舞臺劇、影視短片曾獲中國戲劇文化獎等獎項。現為阿來工作室編劇,四川農業大學藝術傳媒學院研究生導師。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