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詩學(第10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110660
- 條形碼:9787553110660 ; 978-7-5531-1066-0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詩學(第10輯) 內容簡介
本書是西南大學新詩研究所學術研究集刊《詩學》的第十輯,全書分為呂進八十華誕專欄、中國現代詩學、抗戰詩歌研究、格律體新詩研究、研究生論壇、音樂文學研究、詩評家專欄七部分,代表了新詩研究所近期的研究成果,具有較高學術價值。
詩學(第10輯) 目錄
新時代中外詩歌交流的基本路向呂進熊輝()
呂進八十華誕專欄(主持人:向天淵)
《新詩文體學》:以詩人之心論詩臧克家()
《新詩的創作與鑒賞》:收獲邏輯與審美的快感袁忠岳()
《中國現代詩學》:第三只眼
——詩學新思維曹笑()
《呂進詩論選》:一個新體系的構建阿紅()
呂進:新詩文體論的建設者古遠清()
輕人之所重,重人之所輕[泰國]曾心()
彌足珍貴的現代“新詩話” [新加坡]陳劍()
為一個被遺忘的詩歌群落命名紀宇()
創建中國新詩研究所劉強()
作為新詩教育家的呂進姚家育()
格律體新詩研究(主持人:萬龍生)
程文與“完全限步說”:父親一生的詩路足痕程雪峰()
史論同舉樹標立體
——讀許霆教授兩部新著趙青山()
也談詩歌翻譯的形似楊開顯()
“兩棲詩人”瑣議王龍生()
格律體新詩(原稱“現代格律詩”)論文、論著百年選目
余小曲輯()
抗戰詩歌研究(主持人:張傳敏)
“非時代”的私人經驗如何成為詩?
——馮至《我們聽著狂風里的暴雨》重讀張傳敏()
抗戰時期方敬在大后方的詩歌創作熊輝()
抗戰時期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對詩史互證法的應用
晏明敏()
中國現代詩學專欄(主持人:熊輝)
“失語世界的轟鳴”:多多詩歌中的元文學意識袁玥()
研究生論壇(主持人:梁笑梅)
“圓潤”的語言氣質
——張棗早期詩歌修辭特點與內在精神辨析林楠()
在后退中創造
——“拒絕隱喻”的時代針對性和作為方法的意義
夏曉惠()
狄金森詩歌圓意象的翻譯呼振南()
“五四”時期《飛鳥集》翻譯考證儲德丹()
鏡類意象與中國現代派詩人的情感表達李曉靜()
融匯生命體驗的戰爭詩蔣一晨()
詩歌:“永恒性的精神作業” 梁萍()
音樂文學研究(主持人:童龍超)
《鼓浪嶼之歌》與有關重新填詞問題童龍超()
喬羽歌詞的非主流“時代”書寫喻光明()
當代歌詞中“北京”想象的欲望表達張燕()
李宗盛歌詞中的都市情感彭萍()
詩學(第10輯) 節選
《詩學(第十輯)》: (一)史料宏富,古今兼納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許霆教授專注于十四行詩體課題研究。幾十年間,他和國內外十四行詩友與學者建立了廣泛的聯系,獲得了大量的**手資料,搜羅了新詩以來的幾乎所有的十四行詩作與理論文稿,僅《史稿》目錄中提到的代表詩人就有五十余人。從新詩初期的胡適,到新月時期的聞一多、徐志摩、孫大雨、饒孟侃、朱湘,現代派時期的梁宗岱、曹葆華、卞之琳、羅念生,新中國成立至1966年間的郭沫若、雁翼、王力、陳明遠,新時期的屠岸、吳鈞陶、錢春綺、羅洛、唐祈、鄭敏、岑琦、駱寒超、白樺、王端誠、萬龍生、金波、張棗、江弱水、鄒建軍、馬安信等,以至港臺詩人余光中、彭邦禎、席慕蓉、楊牧、王添源,均有充分論述。視野所及,古書堆里的報紙雜志,當今網絡的網站、論壇、博客都是其十四行詩體研究的資料庫。例如,《史稿》第十一章《多元期的創作(中)》中,對網絡“東方詩風論壇”詩人萬龍生、王端誠,“中國格律體新詩網”詩人張先鋒的十四行詩創作進行了介紹,評述了他們各自不同的創作風格。尤其高度評價了王端誠的十四行花環體組詩《秋菊之歌》《世紀之約》,認為前者“美輪美奐”,體現了“外來格律和傳統詩律融合的審美追求,它同詩的內容即詠菊結合,顯示出民族風情”;后者“在每首起承轉合和整體起承轉合中,就把世紀之約的情感抒發得淋漓盡致而又委婉動人”。本章還關注到網絡上相當數量的兒童十四行詩,認為描寫汶川地震以后的兒童詩《天上的精靈:獻給失去孩子的十四行詩》“采用多個層次的對稱詩行,在整齊中尋求變化,形成反復詠唱格調,情意綿綿不絕,達到情調和聲調的完美結合”。還對發布在博客上的吉林省第二實驗高新學校隋紅娟老師引導學生集體創作十四行花環體組詩《獻給學校母親的花環》的寫作方法也加以特別推介。認為此“詩不但真實地表達了師生對于母校的熱愛,而且用律較為嚴格,結構也是完整的”。 言必有據,行必有果,翔實的史料是《詩學(第10輯)》成為信史的史實基礎。 。ǘ┮曇伴_闊,中西合璧 《史稿》關注十四行詩,不僅僅把它當作一種詩體來研究,而是把中國詩人寫作十四行詩,看成世界性格律詩體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中國詩人的十四行詩理論探索與創作實踐,看成外來格律詩體中國化的發展歷程;《史稿》認為十四行與中國新詩的關系充分體現著中國新詩的世界性,體現著中國新詩的現代化與民族化的結合發展的歷程,也體現著世界性詩歌格律的中國化進程。因此,在他的歷史眼光中,十四行詩體雖然是一種西方的格律詩體,但是,它在中國的發展必須符合中國的語言規律、語法規范,以及審美需求,中國的也就是世界的。這樣,十四行詩體中國化的進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借鑒、揚棄、傳承的過程。全書體現了作者一種超凡的理念:經過中國詩人百年的錘煉,十四行詩已經由一種世界的格律詩體發展成為一種全新的中國的格律詩體。這種詩體既具備西方的格律特征,也符合現代新詩的格律規范,更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心理需求,是一種中西合璧的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新格律詩體,對于新詩的詩體建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
詩學(第10輯) 作者簡介
呂進:四川成都人;重量有突出貢獻專家;西南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學校務會委員委員。熊輝:四川省鄰水人,教授,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博士后,研究生導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煙與鏡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莉莉和章魚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