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改變中國人的十四個觀念:改革開放40年經濟哲學范疇詮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231231
- 條形碼:9787564231231 ; 978-7-5642-312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改變中國人的十四個觀念:改革開放40年經濟哲學范疇詮釋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貨幣、資本、金融、財富、勞動、欲望、個人、自由、法、自然、創新、消費、發展、正義等15個深刻關聯中國人心智發展的經濟哲學范疇,集中詮釋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如何經歷中國現代目前這場少有、翻天覆地的偉大歷史轉折的關鍵過程,敘說著中國現代性發育、發展的很精彩故事。 本書立足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背景,以經濟哲學的視野整理和反思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現代性發育的15個觀念。它既是對當代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邏輯的深度把握,又是對共產黨發展觀念的認識論考察,它體現為一種深刻的社會存在論追問。 本書的學術創新和特色體現在五個方面:其一,立足新時代背景,重新回顧改革開放以來人的現代性、國家現代化的發展進程,準確勾勒和概括出改革開放40年來具有歷史進步意義的變革圖示。其二,在此基礎上,用經濟哲學特有的范疇整理改革開放40年實踐的歷史事實,運用知性的判斷整合感性的材料,使之成為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歷史敘事;其三,通過理性反思,使其升華為具有價值屬性的主體精神,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背后發現中國社會歷史進步的邏輯思路;其四,通過對15個范疇的梳理、整合、反思,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4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人民生活實現了小康,逐步富裕起來”的正確性;其五,本書并非局限于對歷史的分析與思考,而是通過思想觀念的分析,為下一步的改革提供塑造“新我”的方法論和思想明證,對未來發展提供前瞻性思考。
改變中國人的十四個觀念:改革開放40年經濟哲學范疇詮釋 目錄
前言/張雄
數據中國
導論/張雄
一、鮮活的辯證法:以自我革命精神推進改革
二、從歷史走向未來的經濟哲學
三、“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改變中國人的生存觀念
**章 消費觀念
**節 消費觀念的學理性追問
第二節 1978-1992年:中國人消費觀念的現代性萌動
第三節 1992-2012年:現代性消費觀念的充盈及異化
第四節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追求進步的消費觀:“理性一綠色一共享”
第二章 貨幣觀念
**節 1949-1978年:既重要又不重要的貨幣觀念
第二節 1978-1992年:思想的解放帶來了貨幣觀念的放大
第三節 1992-2012年:從高漲的貨幣經濟到多向度的貨幣觀念
第四節 自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新時代貨幣經濟深度發展
帶來貨幣觀念的理性化矯正
第三章 欲望觀念
**節 非理性:欲望概念內涵的多維度詮釋
第二節 1949年以來中國人欲望觀念的變遷
第三節 反思與展望:全面深化改革階段面臨的問題
第四章 財富觀念
**節 財富概念的經濟哲學詮釋
第二節 1949-1978年:注重計劃配置、集體積累的財富觀念
第三節 1978-1992年:對兩個重大問題的反思引發現代財富觀念的啟蒙
第四節 1992-201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構提供了財富涌流的空間
第五節 2012-2018年:財富共享與人民財富論新時代的開啟
第六節 中國人財富觀念嬗變的啟示
……
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觀念
第六章 經濟正義觀念
第七章 自然觀念
第八章 金融觀念
第九章 個人觀念
第十章 勞動觀念
第十一章 創新觀念
第十二章 發展觀念
第十三章 資本觀念
第十四章 法的觀念
后記
改變中國人的十四個觀念:改革開放40年經濟哲學范疇詮釋 節選
《改變中國人的十四個觀念》: (二)經濟哲學:三個維度的解析 何謂經濟哲學?經濟學家通常把它理解為經濟學的哲學問題研究。而哲學視閾中的經濟哲學,更多地被詮釋為哲學對經濟世界的理性追問,包括:本體論追問——欲望、利益、需要的原在性原理以及惡的歷史驅動等問題;關于經濟世界是“自然的計劃”,還是“歷史的計劃”的追問——市場自然法則與人的自由自覺活動關系等問題;關于進步觀念的追問——財富的增長是否意味著文明的提升和人的全面發展等問題。 經濟哲學以它特有的思想追問形式,賦予經濟世界一種特殊邏輯與思辨:它可以使貨幣化空間不再是僅靠價格制動的物欲流轉的平面世界,而是一個全方位、多向度、充滿著變異性的精神與物質相互貫通的立體世界;不再是一個單靠達爾文進化論的規則所能定義的叢林世界,而是一個被不斷接受歷史化詮釋、公理的批判、理性質疑的生存世界。 其一,作為“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經濟哲學。在馬克思那里,經濟哲學被詮釋為“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副題)。伊林·費徹爾指出:“馬克思的目的始終是‘政治經濟學批判’,這既意味著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批判,又意味著對它在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說中的理論反映進行批判。”政治經濟學批判是以政治經濟學作為反思對象的哲學批判程式,“批判”的含義有三:一是經濟學的價值觀考問。經濟學的原在性價值預設是什么?經濟學是以財富為目的,還是以人為目的?經濟學應以個人主義的經濟學至上,還是以經世濟民的經濟學至上?政治經濟學是人民的經濟學,還是少數富有階級的經濟學?二是歷史哲學的審查。不駐足于經濟事件發生的歷史圖像的技術描述,而是對特定的經濟事件、結構和環境進行必要的“過去一現在一未來”的歷史哲學考問,這樣,任何經濟學范疇在宏大歷史規律的追問下,都會消解概念自身的凝固性和絕對性。三是追求辯證邏輯的上升運動。對經濟體的分析,將“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即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混沌表象的穿透,力求將*發達的和*多樣性的歷史的生產組織背后的社會關系本質加以揭示,進而形成科學地解釋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結構、生產關系、基本階級構成、經濟危機等的范疇體系。顯然,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學科優勢在于:對經濟所關涉的思想維度、政治維度以及歷史價值維度給予高度重視,由單一的經濟學分析框架直接轉入系統分析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優勢學術資源。 其二,作為“經濟學方法論”的經濟哲學。經濟哲學注重方法論與研究范式的導人,因此,經濟哲學又被稱為經濟學方法論。丹尼爾·豪斯曼在《經濟學的哲學》-書中指出:“有關經濟學方法論的問題——包括經濟學的目標、確立經濟學命題的方法、經濟學的概念以及這些概念與自然科學概念的關系等——都是哲學問題。”學界認為,經濟學方法論內容繁雜,爭議較大的是對實證經濟學、規范經濟學和經濟學藝術三種根本方法的價值取舍。實證經濟學是形式化的、抽象的,關心的是支配經濟活動的力量;規范經濟學是道德維度的,關心的是應當是什么的問題;經濟學藝術關注政策問題。從辯證哲學的角度判斷,三者都不能缺少。那種只承認實證經濟學,拒斥經濟學的道德和政策功能的觀點是極端片面的。 ……
改變中國人的十四個觀念:改革開放40年經濟哲學范疇詮釋 作者簡介
張雄,1953年出生,安徽安慶人,哲學博士,國家二級教授。現任全國經濟哲學研究會會長,上海市哲學學會副會長,上海財經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人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有特殊貢獻的專家津貼享受者。出版專著5部,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學術論文6篇,另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馬克思主義與現實》《學術月刊》《江海學刊》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新華文摘》全文轉載15篇,在《人民日報》發表理論文章17篇。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2項,中國圖書獎1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三等獎1項,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共計13項。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
- >
隨園食單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煙與鏡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